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6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丛郊虻ァ�

    距离大宋进攻大定府还有几日,城中的百姓和将士该怎么做才不会被宋军当作敌人杀掉,耶律裴的脑袋越来越不值钱,因为谁都知道,宋军一旦总攻便不会在意他耶律裴的脑袋了,即便被割下来也值不了几个钱,因为城破之后,宋人已经不需要。

    这是在变着花的对大定府施压,而面对这种从未见过的攻击方式,耶律裴并没有有效的办法处置,甚至一度起到了反作用,城中的百姓觉得自己没必要为这座已经被大辽抛弃的城池而战,而死。

    终于城中的军队开始了一次有规模的叛逆,这是一个小小一百人的一都,辽朝和大宋的军制相当只不过叫法不同,在辽朝百人为一都,都头为都一级统兵官,当然也是低级军职。

    这一都人马以自己的驻地为基础,不断的向城外挖掘通道,因为这是一百人相互配合并且隐瞒的,所以并未引起城中其他士兵的警觉和怀疑。

    他们在都头最大的帐篷中开挖,而且挖掘的时间是白日而并非是晚上,白天宋军的火炮和城中的嘈杂完全把挖掘声掩盖了他们的挖掘声。

    最让人讽刺的是,耶律裴以及辽军将士居然是在宋军的传单中发现这一都的人马消失的,顺带着还有大定府中大致的局势和布防。

    耶律裴气的两眼冒金星,谁知居然是经过宋人的提醒才发现军中少了一都人马!

    更让他生气的是,宋人居然把中京大定府的城防图发了过来,这是在嘲讽大辽,宋人并不在乎他们有什么样的城防,在宋军面前这些不过儿戏!

    于是乎城中的军民之心更加蠢蠢欲动,而宋军的传单也越发的增加了,劝降的声音不绝于耳,百姓也愈发的消极了,不得已,耶律裴动用了全部手段,镇压军中的反对声音,大定府中任何投降的言论都将作为叛逆处理。

    但这样的举动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办法往城外逃走,宋军仿佛成了他们的保护神,不间断的轰击城墙,使得大定府的守军不敢在城墙上久驻。

    这就让城中人有了出路,尤其是当城墙被轰塌一段之后,更是成为了溃兵的通途…………

    于是宋军,或者说彭七发现了一个好处,一个不用短兵相接,便可使得大定府城破的办法,当他把消息告诉苏轼的时候,苏轼整个人都惊呆了…………

    彭七居然想要以火炮拆除大定府的城墙,使得这个坚城变成一个四处漏风的破庙,苏轼先是啊了一声,然后便发现彭七的说法有着相当大的可行性。

    原先也不是没人想到这个办法,但后来发现成本之高让大宋有些承受不起,火药虽然并不是复杂的材料,但火炮却是相当烧钱的,火药的成本不说,单单是那一个实心的铁球便要多少奢费?

    虽然也能在攻城之后收回,可也要记入成本之中才是,再加上长期的使用火炮本就是对炮身的一种消耗,一次战争下来,大宋在火炮上的费用堪比一次规模不小的赈灾!

    可还有一点也在增加,便是大宋将士的费用,每一个将士的一身装备,再加上吃喝用度,若是战死还有一笔相当可观的抚恤钱,官家说了,将士为国死,朝廷当养其家。

    话是没错,可这样一来三司的压力实在太大,虽然兵员充足,可一般没人愿意大动干戈。苏轼悄悄算了笔账之后猛然发现,彭七的办法可比派出士兵杀入大定府要好得多的多,虽少在钱财方面的所费少得多!

    于是大宋一次大规模炮击开始了………………

    。

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炮火之下() 
中京道的宋军算了很大的一笔账,到底是消耗火炮攻城的代价大,还是派出士兵强攻的代价大,在苏轼的帮助下,彭七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对付大定府这座坚城最好的办法不是用士兵强攻,而是消耗弹药的轰击。

    这笔战争账赵祯曾经也算过,那时候还是使用士兵攻城更为划算,火药只是让士兵更容易打开城池而已,但今夕以不同往日,大宋的国力和军力的强盛已经让火药的成本下降,铸铁的炮弹也不会那么的奢费了。

    于是彭七果断的采用了苏轼的策略,调集了东西路军所有的火炮,他现在是中京道的宋军最高统帅,赵祯在把目标更换为中京道的时候就给彭七一个新的差遣,中京道行军总管。

    别看这个差遣的名字不显眼,但却有着极大的权利,他有权调动中京道之内所有的大宋兵甲,当然包括物资,所以调用火炮并不是一件难事。

    大宋各军之中火炮的配给不一,但多少也有一些,唯一没有火炮的便是杨怀玉的背嵬踏白二军,但他们却携带了相当数量的火药弹,这些火药弹大量的捆绑在一起便成为了威力惊人的炸药。

    在密封的环境下,爆炸所产生的威力要远比直接投掷到敌军中强得多。于是杨怀玉为了协助大军对大定府城墙的破坏,挑选了精锐骑兵数百人,他们携带炸药在大军火炮的掩护下冲向城墙,并以最快的速度安置炸药进行爆破任务。

    数百门火炮齐发对大定府的城墙狂轰滥炸,每半个时辰便有五次击发,这已经是大宋火炮的使用极限了,为了使炮膛冷却,军中的匠人想到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用防水苫布缝制一个套子,在里面注水后套在火炮上。

    开始的时候这些水套子中经过火炮加热的水汽撑破苫布,沸水烫伤了许多人,但在之后工匠们总结出来,应该在苫布中设置框架,再在顶部和底部开孔,顶部的孔用于水汽的排除和注水,底部的孔用于热水的放出。

    这就加快的火炮的发射速度,但却增加了火炮的架设时间,但两者必选其一,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自然采用了这种水冷的笨方法,毕竟大宋的炮钢并没有到达可以进行风冷的水平。

    大定府的城墙就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高塔,不断的有墙砖掉下,这是仿照大宋城墙的设计,内以夯土筑墙,外敷墙砖,有着一定的抗冲击能力,可一旦外面的墙砖掉落,夯土裸露,便会在强大的冲击力下变得脆弱。

    彭七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从北京城赶来的快马已经把赵祯的“八字真言传”来若是能在段时间内拿下大定府,将会为宋辽之间的谈判增加筹码、

    而他彭七便是大大的功臣,甚至可以名垂青史,且不弱于狄青!这样的名头谁不想要?

    于是彭七便下令军中的士卒,增加炮手的数量,虽然火炮的数量无法增加,但炮手数量的增加却可以使得宋军日夜不停的对大定府的城墙进行轰击。

    再加上杨怀玉派遣的精锐骑兵担任爆破手,大定府的城墙摇摇欲坠,终于在一天一夜的攻击下出现了大面积的垮塌,这不是之前出现的一段一段城墙的倒塌,而是一整片城墙的坍塌。

    大定府建在老哈河冲积平原上,北有七金山,西眺马盂山,南濒老哈河。几十年前,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宜于农耕和放牧,且在辽朝最为强盛之时建造,城池宏伟。

    因是仿照大宋的东京汴梁所建,外城东西长四千八百步,南北宽三千五百步;内城东西长两千步,南北宽一千五百步,且内外两城以“回”字形建造。

    大宋火炮轰击的正是外城,垮塌的也恰恰是遭受火力最强的南门朱夏门,原本在朱厦门外的瓮城已经消失不见,完全没有起到它陷敌与内的作用。

    当高大的朱夏门垮塌时,大宋军中发出震天的欢呼,将士们举手相庆,大声嘶吼,而大定府中的军民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高大雄伟的朱夏门坍塌了,这不一段城门的坍塌,而是整片数千步的城墙坍塌。

    城下的驻军蜂拥而退,巨大的烟尘在空中飘起遮天蔽日,恍如天翻地覆的末日降临,无数的惨叫声和惊恐声响起,耶律裴仰天惨笑“天亡我大辽!”

    朱夏门的坍塌是宋辽中京道之战的转折点,也意味着辽朝中京道守军彻底失去了一段屏障。

    大宋隆隆的火炮声停止了,紧接着便是无数如铁枪一般的弩箭射入城中,该死的传单再次雨下,这一次的内容便不单单是劝降,而是裸的威胁。

    当大宋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彭七便觉得苏轼较为柔和的传单应该改变了,先礼后兵,是时候该以犀利之言语威胁城中之军民,在大宋面前负隅顽抗就如同坍塌的朱夏门一般,荡然无存!

    就在大定府中军民惊恐又犹豫的时候,炮声再次想起,只不过这次不再是从南面而来,而是从东西两面,上四军中的行军司马王鹤向彭七建议,对中京道东西两面的城墙再次进行轰击,但却留下北面…………

    因为北面的城墙根本就没有进攻的必须要,而他们则会成为辽军撤离的障碍!

    王鹤与王圭二人在东线成功劝降韩家之人,让彭七对他们另眼相看,如今又有献计,自然采纳,并且他也觉得此法上善。

    城中的耶律裴已经把大军安置进了内城也就是皇城,他实在没有办法了,眼前大定府的乌龟壳已经被宋人打破,只有最后的一层保护才能让他们免受宋军的炮火,但城中的百姓已经开始溃逃。

    人数之多,数量之众,让耶律裴无法招架,并且他也不敢再让士兵镇压,因为这样的冲突对大军有百害无一利,只会让辽军内耗的更为严重。

    因为南城的坍塌,不时有炮弹落入城中,一旦被击中,或死或伤。

    在绝望之中,耶律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率军出击,直冲宋军本阵,即便身死也要拉上宋军的主帅做垫被,不辱契丹勇士的威名!

    。

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扑火的飞蛾() 
耶律裴是真的绝望了,但契丹人的战斗精神和荣誉感使得他做出了疯狂的决定,但令人惊讶的是,大定府中所剩的大多数契丹士兵跟随着耶律裴的身旁,虽没有十万之众,却也有着八万之多,毅然决然的扑向宋军大阵,扑向彭七的中军大阵!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身处中军的苏轼大为震惊,他没想到在如此大的实力悬殊之下,契丹人居然有着以卵击石的勇气,这样他想起当初官家对他和赵旭,赵昀所说的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眼前这些不要命的契丹人向苏轼展现的他们的英勇与疯狂,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愚蠢和英勇,对于苏轼来说这些人逆大势而上的作法很愚蠢,他们明明有活命的机会,却要义无反顾的扑向大宋最精锐,防御最强的中军大阵。

    这件事和找死没有什么区别,大宋的军阵并不是单单的一个平面,还有无数的陷马坑和绊马索,更有数不清的长枪拒马,这些东西是大宋专门用来对付骑兵的,也是专门用来对付敌军进攻主帅的。

    从很久之前,在官家的要求下,大宋的军队便把中军大阵当作是大军的指挥中枢,同时也是一个陷敌于其中的陷阱!这是一个险地,尤其是对于辽人来说更是如此。

    当年赵祯在鸳鸯泊一战之后便发现这是对付西夏人和辽人最好的办法,中军大阵有着很大的可用性,可以使大军的指挥,也可以使陷阱,甚至可以使杀敌的利器。

    追随耶律裴而出的骑兵不知有多少,但据大宋的统计约有八万人,这是辽朝的精锐骑兵,也是一股中坚力量,他们如飞蛾扑火,口中高喊这冲锋与荣耀二字冲向大宋的中军。

    八万骑兵的冲锋不可小觑,尤其是在中京道南面的宽阔地带,更是有着致命的威胁,冲锋起来的骑兵速度很快,只是在眨眼之间便到了大宋的中军之前。

    只不过在一路上他们遭遇了大宋的接连打击,也可以说是在进攻时便已经遭受了打击,火炮无情的冲入其中,如今大宋的火炮不单单以抛射打击敌人的城墙,也可以平射,如用弹丸强大的冲击力在敌阵之中跳跃。

    苏轼一笔一划的在纸上记录下眼前的景象,这些都是要向远在北京城中的官家奏报的战况,现在大宋的战报早已不能用简单的奏疏形势书写,而是要更加详细和具体,以供枢密院整理成册后总结不足。

    八牛弩是第二轮打击,这也是大宋军中射程第二的武器,巨大的嗡嗡声让人怀疑是否是遇到了蜂群,激射的铁枪在一道银光过后便插进敌阵,辽朝的骑兵如麦子般被收割。

    待冲入三百步的时候,大宋的棘轮弩便发挥了作用,乌云腾空而起,如雨点般落入契丹骑兵之中,大量的收割着敌人的生命,同时这些契丹骑兵也冲进了大宋陷阱之中,地上的铁蒺藜带有一种剧烈的毒药,名曰见血封喉。

    苏轼在官家的崇文苑中任职,阅书颇多,这见血封喉的来历他也知晓,这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