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6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始终相信,人活着能真正感受幸福的东西只有俩个,一个是爱,一个是吃…………

    “官家,难道勤政殿中您看的奏疏还不够多吗?用膳的时候不当如此,免得旭儿昀儿学去了,以后也跟着伤身子!”

    赵祯笑了笑,随手把奏疏递给三才小心的掖好道“皇后有所不知,这奏疏说的是松山州的王安石,旭儿昀儿,可知他王安石如何统计州城中的百姓?”

    赵昀最先开口“自然是派遣官吏一家一家的统计,否则有所遗漏怎办?”

    赵旭反驳道“不妥,如有人隐匿人口又该如何?当以利诱,在城中开设粥铺,施粥放粮,自然会有人来。”

    “若是有人谎报姓名重复领取又该如何?”

    “严查重法之下,自然不敢!”

    “如此我大宋于父皇的仁明岂不是被败坏?”

    “战时有战法,无奈为之!”

    瞧着俩个孩子争执起来,王语嫣笑骂道“你们俩兄弟争什么,答案就在你们父皇手中啊!”

    赵祯看着俩个孩子争执的正起劲,眼下这讨论的分为很好,并不算什么争执,可在王语嫣眼中总是把有些东西放大了,一点点争执都能当成是兄弟之间的间隙,越是如此兄弟之间的感情越脆弱,经不起考验。

    “王安石的法子既简单又粗暴,全城所有百姓集中与府衙门口领取口粮,从后门而出不得返家,而是要跟随衙役出城门稍候。而每家所领粮食按人口来算,来的人越多,领的越多…………”

    俩个孩子恍然大悟,如此便不会有人在家中隐匿,也不会有人有机会重复领取粮食。

    。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神都再现() 
王安石的松山州已经非常接近与大宋了,这里是整个中京道最先安定下来的地方,也是最先恢复生产劳动的地方。

    城池的修缮和道路建设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因为王安石采用了多劳多得的制度。

    赵祯从奏疏上看到了蔡伯偂淖啾ǎ醢彩咳涨鬃愿贤莩歉鞯夭榭唇蹋杂胁宦牡胤奖慊崆鬃粤谐龈慕兀⒁笠运姆绞浇懈谋洌踔敛辉市砉倮羯米愿亩ㄏ碌奶趵�

    这个家伙固执的认为,只要按照他的方法执行,效率就一定提升,松山州就一定会繁荣起来。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松山州的民生恢复很快,流民也在极具减少,甚至连乞丐都被招募作为劳役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按道理来说这里的百姓对王安石应该感激不尽才是,即便是送上万民伞也不过分。

    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他做了这么多却使得民间怨声载道,对他的强硬和固执早已是满腹怨言。

    蔡伯偂源艘彩窍昃〉男丛诹俗嗍柚校造踔醢彩奈耍仓挥兴苋绱撕廖薰思傻挠蒙献钋坑驳氖侄危鸬闹芯┑拦僭蹦母霾皇谴悍缁臧愕娜岷停氖歉庑┝沙巳谌氪笏瘟粝赂玫母芯酢�

    在大宋,官员治下对待百姓永远都是那么的斯文,即便是要耍手段,也要斯斯文文的耍手段,因为对待这些百姓强硬只是欺负弱者,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反倒是对他们好,给他们留下亲民爱民的印象更能体现自己的身份和能力。

    中京道任何一个州府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发动百姓和劳役,让他们修路,公路运输已经成为大宋的主要运输手段,而修路所需要的东西基本上随处可见。

    只要有足够的石灰石,便能生产出大量的水泥,这一点即便是辽人也知道,但之所以没有如大宋那般规模的公路出现,实在是因为辽朝造不起………

    辽朝地域广阔,且多是草原,这样的距离单单是修路的补给就需要大量的人口和粮食,接下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些路是用来走的,走的人越多摊销成本越低,走的人越少,成本越高!

    以辽朝的人口和运输量实在是得不偿失…………

    而中京道不同,这里被大宋拿下之后,将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和移民出现,商贾也会来到这里,带来日常的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同时还有大量的茶叶,成衣,铁器等等。

    朝廷对中京道的援助也要通过公路送达,于是这些公路就成为中京道各州府的生命线,而王安石这个狡猾的“狐狸”抓住了这个机会,松山州之所以叫松山州乃是因为这里有一个松山!

    松山上有着大量的石灰石可供开采,他便腆着脸,死缠烂打的从刘振的武烈军中要来的火药弹以及使用火药弹的军士,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获得大宋的火器,即便是他王安石作保都没用,必须要有军士陪同,一颗也不能少。

    有了火药弹,有了劳力,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的多了,大量的石灰石被炸开成小块,运送到山下的工厂之中统一粉碎煅烧最后变成铺路的水泥,这项工程一下解决了松山州百姓的安置问题。

    百姓们服役之总是有期限的,一旦城防建设之类的结束了,也就没有什么活可干,要么是重操旧业的种植庄稼,要么是继续放牧为生,数万人口总不能闲置下来。

    于是王安石后把这些人安置在了工厂,创建了大宋最大的水泥生产线,这里的水泥将要提供给整个中京道的所有州府,为此,王安石几乎把成本压到了最低以增加松山州水泥的竞争力!

    水泥致富成为松山州的首选,工钱还不低,而且工厂还包吃喝,这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辽朝百姓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机会。

    消息传出,整个中京道的官员从上倒下的嫉妒王安石最先想到这个点子,其他的州府要不就是人口太少,要么便是境内没有石灰石,或者成本太高。

    当所有人都觉得王安石名声和钱财都得到的时候,却是百姓对他的评论有好有坏,很简单,如此大规模的开采石灰石,并且在相对粗糙的环境之中劳作,死亡率是很高的。

    开山炸石会死人,吸入大量的粉尘会死人,生病的人更多,有些人为了多得钱没日没夜的做活,最后生生累死,有人说他王安石是逼死百姓的凶手,但事实上王安石却是带着松山州走上致富道路的人。

    百姓口袋里有钱了,购买力也增强了,松山州内便能建设更多的工厂,以及雇佣更多的工人,不但吸引外来人口,更是成为大宋向中京道移民的首选州府。

    王安石固执的认为他的举措没错,相比贫穷的死去,累死也是一种幸福。

    赵祯则认为是他王安石自己的公关手段不到家,从一开始他就给松山州的百姓以强大的压迫力,这是自他抄了那几个契丹贵族的家开始的…………

    公路连接整个中京道的同时,中京道也改名为京北路,意思再简单不过,京城之北神京咽喉!

    没错,大宋的北京已经不再是北京,原本属于辽朝中京的大定府继承了北京的名号,而位于燕云之地的北京在众多官员的上疏中被改为神京,也有人称之为神都亦或是圣京…………

    神京和神都曾经是洛阳的旧称,现在却变为大宋都城的称呼,因为大宋的官员和百姓认为,只有这样尊贵的名号才能配得上如今的大宋。

    公路如同北京道的血管,而各种资源如同血液不断的向北京路运输,原本围绕在北平府四周的长城也因为中京道的长城扩建变成了内长城,许多朝臣认为在北平府修建的这道城墙为时过早。

    但赵祯不这么认为,眼下的神都就是后世的北京,这里将会成为大宋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道内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玉门关,乃是大宋的都城以及整个中原的最后一道防线。

    至于在北京道建设的长城却是划分草原和内陆的一道分水岭,赵祯为大宋王朝的数代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若是有一天草原民族真的再次兴起,北京道的长城在铁蹄下变为齑粉,大宋还有一个最后一道长城可以驻守。

    而北京道的这条长城便是在战国时的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在千年前便已经有华夏先朝对抗草原上的胡人了,秦开却胡后,便修筑了华夏历史上第一道对抗游牧民族的长城,如今大宋延续这一辉煌。

    君王不可能总是盯着眼前,眼光一定要更为高远,赵祯已经把自己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剩下便是他能力不及之处。

    。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太后的城府() 
大宋在休养生息的同时,辽朝也在处理自己内部的问题,张俭回朝之后几乎是一日不曾停歇,当萧太后和萧惠两人得知大宋皇帝居然没有任何条件的停战后,两人几乎以一种果然如此的态度。

    张俭心中甚至有些愤恨,他没想到张俭嚣张也就罢了,可太后岂能如此?!她是了解大宋皇帝为人的,为何要轻视大宋眼下的实力?

    事实上很快他便知道其中的道理,这是太后故意营造出来的气氛,为的是给辽朝上下以信心,拜日大朝会之前的晚上,太后萧挞里终于单独召见他入宫了。

    即便是太后但是寡妇的身份,晚上召见外臣非要紧的事是不可能的,张俭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终于能有机会当面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向太后阐明,眼下最要紧的不单单是大宋和他赵祯,而是国内之患啊!

    大辽的宫门已久那么高大冷清,只不过在宫门之后皮室军更多了,原本还能由宫分军在宫中巡视,现在却不见一人,清一色的都是由皮室军负责,原本和皮室军一般属于御帐亲军的宫分军完全因为耶律洪基之事被排挤到了宫外。

    张俭微微摇头,其实宫分军也是太后曾经的嫡系,不过是因为其中有些宗室附和了耶律洪基而已,最后也查出来了,是耶律孝带着他的亲兵背叛而已,整个家族的人都受到了牵连和惩罚。

    而到现在也没找到耶律贾和已经逃脱的耶律洪基,这让张俭有些想不通,并非是觉得太后和萧惠的能力不行,毕竟辽朝北方的土地广阔族帐众多,只要不是牧场或是迁徙之地,人口稀少的人,随便找一个部落或是族帐安顿下来,绝不会有人发现。

    张俭最怕的便是这个,草原实在是太大了一些,这么多年来辽朝一度把重心放在了南方,从而对北方的草原疏于管理,这也是耶律贾带着皇帝向北方逃窜的原因。

    进入皇宫之后,张俭便在一个老内侍的带领下穿过宫中及熟悉又陌生的建筑,一路不曾停留的进入了太后所在的宣政殿,没错,现在太后已经就寝在了本应该属于皇帝才能居住的召怀殿中了。

    太后入主其中后,原本的奢华消失的无影无踪,只剩下了冷清,相对于耶律洪基的召怀殿眼下却是过于肃穆,俨然如皇陵一般让人觉得冰凉可怖。

    殿中绸缎由红色变为青蓝色就如同幽蓝的湖水,深邃冷冽,张俭进入其中之后,忍不住打了个冷颤,但这才是开始,脖子后面的不时吹来的冷风以及身边毫无脚步的内侍才是真的让人毛骨悚然。

    张俭走在殿中,只觉得脖子上的汗毛被一柄小刀不断的刮弄着,发出似有似无的摩擦声……………………

    “左丞相来了,赐坐吧!本宫问政与你。”

    张俭干咽了一下口水,此刻他觉得自己能不能走出这大殿还是个问题,太后的眼神冷静的可怕,仿佛一口古井任何事物都无法搅动它的波澜。

    这才是张俭最害怕萧挞里的地方,眼前这个女人拥有一种男人都无法企及的冷静,也是她这么多年来主持大辽在和宋之帝王对抗如此之久的手段。

    男人的眼光和魄力也许她比不上,但同样的女人所拥有的细腻以及冷静他赵祯也比不上。

    张俭知道自己在和谁对话,而且知道眼下辽朝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始自终他都是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望着太后的珠帘微微皱眉道“太后,眼下内患必除,否则我大辽无以安宁如何与宋之周旋?不知那位可有下落?”

    萧挞里清冷的声音再次响起“本宫已经受到线报,他人就在祖州!并且要联合萧家起事!”

    即便是如此惊天的消息,张俭依旧没有从萧挞里的声音中听到一丝慌乱,显然这份冷静着实让张俭有些着急“不知太后打算如何处理?”

    萧挞里望着张俭道“这也是本宫要问你的,本宫的心腹已经前往祖州,五万皮室军已经是精锐尽出!”

    “打不得!!”

    张俭立刻开口反对道“太后,以前您囚禁陛下与清凉殿也还只是囚禁,并未对外公开,如今突然陛下打出名号与您分庭抗礼,如此一来世人皆知我大辽内患矣!”

    “不是本宫要战,而是吾儿执意要战!”

    “还请太后以天下为重,以大辽为重!可否有不战之法?!”在张俭看来,太后之所以这么冷静,定然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