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6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之后高昌更是变本加厉的加收重税,甚至和辽人勾结,其实麴叱干心中清楚,一切都是高昌在引领西域,西域出现今天的局面也是高昌的所作所为。

    眼看着宋人暴露,大宋皇帝御驾亲征,麴叱干已经没有了办法,当他看着眼前的宫殿和宫中的财富,心中的痛苦油然而生,甚至恨不得要死自己。

    在麴叱干心中,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当初自己不对大宋商贾苛刻,不过分的从他们身上掠夺财富,不勾结辽人也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最少自己还能继续从宋人商贾的身上安稳的收税!

    不过他并不认为是自己的贪婪害了高昌和自己,而是错在宋人,这些宋人就是如此苛刻,连一点威胁也不吃,一点苦也不想受,完全比不上西域人!

    西域被西夏压迫多少年?西域人能受得为何你宋人就受不得?!

    一种扭曲的心理在麴叱干心中诞生,眼看就要有灭国之祸的麴叱干早已经顾不得那么多,放不下手中权利和财富的他决定拼死一搏。

    而现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助于辽朝!

    这些契丹人可是从自己这里得到了大量的好处,若不是自己联合西域诸国给他们开放商路,哪有今天辽朝的繁荣?虽然辽朝的繁荣和大宋不能相比,但却比之前江河日下的辽朝好得多!

    这一切都是拜西域所赐,拜高昌所赐!

    麴叱干理所当然的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了辽人身上,因为现在的辽人已经离不开西域,离不开高昌了,这是一次开始,辽人要正式出现在西域,要和高昌绑在一块!

    麴叱干当年选择了大宋,选择了对付西夏,可这一次他做出了另一个决定,选择辽朝,把高昌和辽朝捆在一起对付大宋!

    这是一个疯狂却大胆的计划,也是麴叱干的最后一搏,当然也是他的无奈之举,他知道宋辽之间的实力差距,可若是有机会和大宋绑在一起,傻x才会选辽朝!

    现在他已经没得选了,这是一场玩砸了的话剧,麴叱干本以为自己对大宋的威胁可以让宋人服软,或是让这个王朝派出使者前来和谈,让高昌和大宋进行新的利益交换。

    可谁知道,大宋居然对那些商贾如此保护,以辽人做伐逼宋人就范便是麴叱干心中的妙计,谁知道玩脱了,大宋直接陈兵压境,完全没有和谈的可能,明确的通知西域,要么归顺,要么灭亡!

    在没有第三种选择之下,麴叱干认为西域只有奋起反抗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才能让宋人再次派出使者和谈,若是上来便投降,最终西域,或者更为确切的说,西域的统治者,被自己忽悠的统治者将会消失。

    于是麴叱干这位高昌国主以最快的速度写下了高昌晓谕整个的国书,他要联合西域,把事情挑明了说,西域的诸国的国主想要保全自己现在的地位,就必须要先战胜大宋,否则便会沦落为大宋的阶下囚。

    这是他从辽人使者的口中得知的,大宋对待无奈归降的国主一般都是以高官厚禄诱惑之,但若是真的入了大宋,那就如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得一个违命侯的分封,最终也不得好死。

    这就是一个摆在眼前的例子,大宋皇帝所谓的归入华夏其实只是一个噱头,什么人能入归华夏?只有普通百姓,只有他们入了大宋之后生活的更好,作为王朝的统治者,官员入归华夏会怎样?反正不会给你自由!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夸赞大宋的好,夸赞大宋皇帝的仁慈,夸赞他的爱民!其实呢?不过是底层的人太多而已!

    麴叱干在国书中写的很清楚,事实西域的其他国主也看的清楚,若是没有脑子和手段,怎么能在西域这片竞争残酷的土地上生存下去?

    西域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和平过,只有在利益面前的时候,才会恢复短暂的和平,唐时有过一次,大宋入主天下的时候是最近的一次。

    麴叱干话说的是事实,也是没错,想要保留自己的王国,想要继续获得自己的权利,那只有一个办法,以战促和!

    西域不光要自己团结起来,还要和辽人结盟,真正的和辽朝捆绑在一起,在战胜大宋之后,还有和谈的可能,若是战败,不仅仅是西域倒霉,辽人也要倒霉!

    。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辽朝的态度() 
西域沸反盈天的时候,辽朝同样如此,大辽的使者几乎是在赵祯御驾抵达伊州的时候便得到了消息,并把这一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了辽朝。

    太后萧挞里审时度势,同样以最快的速度下了旨意辽朝要和西域站在一起,要和高昌一起对抗大宋!

    虽然是以皇帝的名义下达的,但谁都知道,这是太后的意思,现在的辽朝已经离不开西域了,确实是离不开!对于现在的辽朝来说,商品出口的主要通道便是西域。

    在萧挞里带领辽朝通商西域之前,辽人并没有看到希望,在他们眼中,宋人有着强大的工厂,制造能力完全在辽人之上,辽朝的货物定然是不好卖的,况且西域和大宋的关系自然不用说,怎么可能会给大辽机会?

    可当萧挞里的密使和高昌联系过后,当辽朝的商品从西域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之后,契丹人从此打开了一扇窗!

    对于大宋这个本就经济发达商贸繁荣的国家来说,西域只是让国内的经济增长更快,而对于相对贫穷的辽朝来说,这就像是一种上瘾的鸦片。

    这也是为何赵祯在辽朝通商西域后并未在第一时间进行打击的原因,吾之蜜糖,汝之砒霜!

    赵祯知道,一旦辽人接触了西域,对外通商之后,一定会停不下脚步,一定会想尽办法维护这一商贸路线,而大宋可以从海路,甚至可以从天竺借道往西方贩卖货物。

    辽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贸易路线,国内必会膨胀,而在这个时候突然切断辽朝的贸易路线,那结果必然使得已经发展的经济遭受重创。这就是所谓的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萧挞里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辽朝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经济再次被打击的体无完肤,她发现自己的计划已经取得了成效,辽朝的经济正在以看得见的速度进行复苏,国库的钱财显然变多了,而百姓也有了容身之所。

    辽朝需要国力恢复的时间,而在这个时候宋人突然发难使得萧挞里非常紧张,她看到了其中的蹊跷,辽朝已经离不开西域了。

    即便是砒霜,也要吃下去,唯一的办法只有和西域的诸国联合起来对付宋人。

    但眼下她也知道,要想战胜大宋,难度实在太大,赵祯御驾亲征意味着什么?只要中原王朝的帝王御驾亲征,一般都是必胜之战。

    若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他赵祯也不可能力排众议的出现在伊州!

    不过萧挞里并不担心,在西域的争夺上辽朝不是没有机会,在这里不光要拼实力,也要拼运气!

    萧挞里相信,天时地利人和这几样关键的要素之中,辽朝占据了大多数,天时宋辽双方之间都是一样的,可在地利上宋人却补给辽朝和西域诸国,人和更是无法相媲美。

    西域对宋人本就是抵触的,他们希望得到大宋的货物,却不希望让宋人商贾自己前往西方,而是指望自己成为大宋货物的代言人行商西方以获得大量的利益。

    从一开始这种矛盾便种在了西域和大宋的心中,双方之间的仇视可不是一天两天的,而且是和利益挂钩,无论是什么仇恨一旦沾染了钱财,那都将比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更让人不理智。

    所以西域人才会找上辽朝,成为辽朝的互相利用的“伙伴”。

    即使是知道了西域的图谋,萧挞里也不会放弃这种难得的机会,她要为辽朝的崛起找到一条路,辽朝实在是不能再被大宋压制下去了。

    宋人的防线已经推进到了距离上京城不足三百里的地方,而双方之间最近的州府相隔不过百里,可谓是后朝发夕至!

    在萧挞里看来,辽朝已经没有了退路,必须在西域这块土地上与大宋来一场一较高低!

    辽朝在西域附近并不是一无所有,相反在这里存在这一支相当强悍的军事力量,一支在草原上磨砺并有草原民族所组成的西北路招讨司!

    招讨司是辽朝首创的地方管理制度,在辽朝建立后不断通过武力扩张征服了乌古、敌烈、阻卜、室韦等西北民族,统治了整个蒙古高原,其后为了加强对西北边境控制,设立招讨司进行管理。

    可以说现在的整个草原都归大辽的西北路招讨司管理,在这里辽朝的力量依旧强大,依旧可以有效的命令草原上的部族跟随大辽战斗以及对异己的打压。

    西北路招讨司的招讨使乃是辽朝赫赫有名的年轻才俊,当然他也是萧家的后辈之中最为出色的后生,萧满蕙。

    萧挞里相信,当萧满蕙率领十五万草原铁骑赶往西域的时候,必会使得高昌,龟兹等一众西域小国安心,也将使得西域诸国安分的顺从大辽。

    萧挞里看到了赵祯对西域诸国开出的条件,他赵祯还是如此的盛气凌人,以上国姿态要挟整个西域,现如今你的强硬对西域这些小国来说是充满了威胁,可别忘了,这么做只会把他么推向大辽!

    好一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皇者气势,你也不想想,大宋如何统治西域?这片土地距离中原有多远?都出了玉门关外了,你如何统治?

    御驾亲征又如何?即便你拿下了西域怎么进行有效的管辖?还不如和大辽一样,以利益相互羁绊,相互牵引。以大宋的能力可完全不废一兵一卒使西域乖乖服软。

    在萧挞里看来,赵祯这么做是愚蠢的,绝对得不偿失,但她却不知道,赵祯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得到西域,就是为了彻底断绝辽朝对外经济的可能。

    虽然双方的算盘打的不一样,可战争的脚步却不会停歇,要想在西域获得绝对的控制权,无论宋辽都必须进行一场战争,辽人有西域诸国的帮助,而大宋却是一个强大的霸主。

    说来可笑,无论大宋还是辽朝,在争夺西域这片土地上的态度都是以自己为主力,以对方为最大威胁,在双方的眼中并没有西域诸国什么事。

    事实上西域这是自己在引狼入室,而且一次还引了两头狼进来。

    大宋不会在意西域的态度,同样辽朝也不会在意西域的态度,双方之间只有利益上的争夺,别无其他,因为弱国无外交…………

    。

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旧事() 
辽朝的使者很快就把消息带来,并且还附带有西北路招讨司招讨使萧满蕙的亲笔书信,这对西域来说是一剂强心针,有了辽朝的支持和援助,西域便能联合辽朝对付大宋,甚至取得胜利。

    西域人不知道这是引狼入室的开始,也不知道这是大宋和辽朝对决的战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和鼠目寸光的未来。宋人不会在乎西域人,同样的辽人也不会在乎他们。

    辽人之所以帮助西域并非是出于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人类最简单的东西利益,当利益成为主线的时候,无论是什么人都无法放弃。

    所以辽人来了,西北路招讨司在萧满蕙的率领下以八万铁骑滚滚而来支援西域。

    而西域这片战场立刻成为宋辽之间利益相争之地,除了屹立在黄头回鹘的于阗国,这个国家在大宋的外交中事实上已经灭亡,但奇怪的是又突然出现了,并且是以华夏血脉,汉家至亲的名义出现的。

    原因无他,国主尉迟氏乃是曾经入了华夏的形势,并且这个于阗国汉人众多,所用之礼仪为汉礼,所用之文字为汉字,所说之话为汉化,基本上和华夏同宗同源。

    自从唐朝的民族大融合之后,胡人血脉便与汉家血脉相互交融,其中尉迟氏便是融入华夏血脉的其中之一,很难想像一个汉家文明在西域屹立数百年的时间。

    于阗国早在汉代便出现,乃是因为尉迟部落的兴起,在唐代正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得到了本就拥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王朝承认和敕封。

    赵祯在伊州的军中召见了于阗国的使者,对于这个曾经汉家王朝的同族充满好感,因为这个国家基本上是以汉人自居,认同以及归附汉家文化和王朝。

    自唐亡之后,中原出现了五代十国之乱想,尉迟婆跋继位为于阗王,他自称“唐之宗属”,并以唐朝国姓李氏为姓。可见他对汉家王朝的遵从。

    因为他的改姓之后的于阗国便算李氏王朝,但好景不长,相邻黑汗国喀喇汗王朝的木萨汗宣布教为国教,信奉佛教的于闻国和信奉教的喀喇汗王朝之间,爆发了持续近四十年的宗教战争。

    赵祯从使者的口中得知了战争的过程以及惨烈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