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7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赵祯用来制衡文官的手段之一,单单是通过叠床架屋,或是分权来限制文官的权利实在有些得不偿失,而适当的扶持武将以此对文官进行制衡却要好得多。

    如今的大宋需要的便是办事效率,文官的体系已经得到的改善,所以要把武将头上的“紧箍咒”松一松,而赵祯这么做却不会过分,事实上文官的地位依旧在武将之上…………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秋狝之礼() 
作为一国之君,赵祯的意志高于一切,秋狝是国之大事,原本的大宋因为种种原因,秋狝不过是在野外打打猎而已,可现在,大宋拥有了大片的草原,广阔的疆域。

    国库充盈,兵精甲足之下,这场属于整个国家的盛大祭祀之礼必然重开。

    即便是赵祯不下旨,朝中的士大夫们也在前几年开始了上疏,上疏的原因很简单,大宋需要一系列的仪式体现大国风范,以文治国,以礼治国才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礼法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祭祀,华夏历史向来如此,每当一国稳定之后,最先崛起的必然是礼法,大概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崇尚礼法这种把祭祀放在最重要位置上的事情。

    对于华夏百姓来说,他们区别与夷狄最简单,最明显的原因就是在礼法上,“人之异于禽兽也”是因为礼,兴周八百年的不是周天子,也不是姜子牙,而是周礼。

    礼是上下尊卑,礼是祭祀先祖,礼是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

    社会稳定了,文明繁荣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国家越来越强大了,这些东西就会在华夏的王朝之中迅速繁衍,而对于礼法的支持,无论是什么人都要高喊几句口号。

    因为这就是汉家王朝的政治正确。

    对于赵祯重开秋狝之礼的行为,朝臣们是满口称赞的,帝王贤明啊!知道该兴起礼法了,知道该把秋狝拿出来了,大宋现在有钱了,又是兵强马壮,岂能不重开秋狝?否则不是愧对祖先,愧对先贤?!

    至于皇帝不回朝,而是直接在木兰围场待着,等待朝臣前往一事,朝中的臣子中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不该怕麻烦就不回朝了,这是官家的大事情,也是朝廷的大事情啊!

    也有许多人觉得,兴许官家是因为被辽人俘获一事而觉得脸上挂不住,打算利用这次秋狝再度威严的回朝,这也说得过去,不少人乐意给他们的皇帝一个台阶下。

    但有些却知道,事实上官家利用这次秋狝把人都召集到木兰围场,让他们和神都城的利益做一次切割,彻底断绝有些人的想法。

    能想到这一层意思的人不多,也只有区区数人,而范仲淹和欧阳修便是其中的俩个,至于苏家父子,早已是能躲的多远是多远。

    最近因为灵儿的关系,苏轼得到了一些提醒,早已如狐狸一般躲得远远的,他已经闻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味。

    山上的石头崩塌了,可不要砸到自己才好,当然父亲大人也要躲得远远的,不要发表任何意见,于是苏洵刚刚写好,字体漂亮无比的奏疏就被苏轼给丢尽厨房给烧的一干二净。

    这一次苏家只要站的远远的看就好,至于其他,绝不能参与其中,因为这件事和太子,皇后,以及王家都有些牵连,至于那些民间的商贾……好似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商贾就算是做到天下最大,也不过是个商贾而已!自己找死还能怪谁?

    是的,有些人确实猜到了赵祯的意图,不过这还只是开始,赵祯打算利用这次秋狝,把大宋存在的重要问题尽量的解决,随着大宋的不断强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必须在伐辽之前全部解决,否则一定会影响这场决胜之战。

    这可能是华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甚至要远超长平之战,赵祯必须保证万无一失,狮子搏兔尚尽全力,何况是灭国之战?

    大宋进行了不止一次的灭国战争,从大理,到西夏,无论哪一次都是采用了阴柔的手段,即便是夺取燕云也是如此,并没有发生宋辽之间的大决战。

    而这一次灭辽却不一样,赵祯打算倾尽全国之力彻底消灭辽朝,同时也要把整个草原上的势力一扫而空,结束游牧民族和汉家王朝之间的存续千年的祸患。

    同样这也是一次大胆尝试,通过城市包围草原,城市分割草原,以完成对草原的实际控制,而不是仅仅挂上一个“天可汗”的名号。

    而眼下的秋狝就显得无比重要。

    大宋的皇宫之中,赵旭望着自己的母亲中宫默默不语,母亲让他反省,他知道自己被人利用了,做错了一些事情,可他没想到自己这次实打实的监国却连最基本的权利都受到的质疑。

    不就是外放了几个臣子吗?为何就会捅出如此大的篓子?拔耀几个臣子为何就惹得两府相公连连上疏?自己这个太子不是一项得到文臣的赞誉吗?

    为何这一次他们不站在自己的这边?

    即便自己有错,为尊者讳,难道这些文臣就不知道避讳?赵旭想不通,自己只不过是外放了几个官员,又不是什么天大的错误,为何文臣要抓住自己不放,向父皇如此告状?

    他并不知道,在文臣的眼中,皇帝永远是最大的,而且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而不是向太子负责,至于太子,文臣自然是竭力保护的,但赵旭的所作所为已经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

    商贾和士族原本是一体的,但现在的大宋却是不同,大宋的士族不允许经商。即便是家中子弟也不允许,最多便是得到官家赐予的职田,这已经是顶天的事情了。

    当一体的东西出现了分离,商贾和士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便越来越明显,何况这些商贾还在朝堂之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士族岂能容忍?

    打击商贾,让他们缴纳更多的税收以充填国库,这便是一项极好的政策,士族大力支持赵祯的旨意,而在这个时候,太子却倒戈向了商贾,这岂能不让满朝的文官又惊又怒。

    赵旭还是太年轻了,他不知到,此举看似没有什么,却是在告诉所有的文臣,他是支持商贾的,而他赵旭未来是要坐上帝王宝座的人,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的皇帝支持商贾!这是最为让文官接受不了的事情,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要给太子留下深刻的教训,如此才能让他知道,他所能依靠的只有的士大夫,而不是满身铜臭的商贾。

    而赵旭却没有考虑这么多,实实在在的被利用了。

    

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蔡伯偂牒ǎ�
木兰围场说是大宋的围场,秋之地,但事实上这里是一块巨大的草场,水草丰美,物种良多,巨大的草场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地貌,树林,丘壑,山林应有尽有,就是因为它环境的多种多样才适合作为演兵只用。

    而蔡伯也是大手笔,圈出了近万亩的土地,作为围场只用,而怎样做到防护?

    他想出了一个极好的办法,在围场的四角设立四座超大型的军寨,并且都是以骑兵为主,步卒为辅助的搭配,这是最为周全的方法。

    步卒带在军寨之中,唯一的作用就是保护军寨的安全,守城他们是一把好手,他们要把这四座军寨守护的密不透风,以此作为补给和休息的地方,同时也是抵御侵略的前线。

    而骑兵的任务也简单,他们平日里负责巡逻,一旦遇警则奔突驰援。

    四座军寨犹如矗立在草原四方的天神,守护者大宋的围场之地,同时也守护者属于骑兵的荣耀。

    宁夏路的山丹军马场是大宋最大的军马产出地,而大宋北京路的军马产量也在连连增加,但却没有训练骑兵的合适地点,而这里,原本应该属于皇家的围猎之地,却成为了大宋骑兵的训练中心。

    赵祯是从南面的军寨进入草原的,帝王嘛!在朝中是坐北朝南,进入什么地方都喜欢走南门,而这南面的军寨自然也是最为气派威武的。

    说是军寨,其实就是一座重镇,也是一座城池,只不过这城池之中没有百姓,只有军队和军中家眷,而维护军寨正常运转的便就是这也家眷了,当然还有一些往来的商贾,单单依靠朝廷的供给还是不够的。

    这简直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独立性很强的军寨,里面的军属在草原上牧马,或是在军寨之外的土地上耕种,这些东西都是免税的,再加上当兵的领取朝廷每月补贴,军中每月的贴补,基本上可以算是小康之家,盈余颇丰。

    蔡伯耍了个心眼,赵祯是乐见其成的,望着他胖胖的脸,赵祯忍住笑道:“你把人家的亲眷都困都安置在这军寨之中,将士岂敢不用命?这军寨就变成人家的栖身之所了,就没有明白人暗中给你下绊子?”

    蔡伯尴尬的笑了笑:“官家您该别说,这段时间我都不敢在这军寨之中吃食,生怕招惹了“报复”不过您亲自来了,还在这里留下查看,定然是给将士们安心的,咱们大宋不同往日,不出去收拾旁人便不错了,何人敢来袭扰?”

    韩琦在边上撇了撇嘴:“非君子所为也!”

    “这就是咱们两人之间办事的不同,你的君子之道告诉将士们,家眷就在城中,若不用命,城破家亡。而我蔡伯告诉将士们,你们的家眷在军寨之中享福,成为你们稳定的后方,尔等只需建功立业便可!两者虽然相同,可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一个是威胁别人,一个是为别人着想,你自己会挑选哪一个?”

    韩琦被蔡伯的“怪论”说的一愣一愣的,但仔细想来还真是这么一回事,望向官家,便瞧见赵祯在一旁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

    “稚圭,你可算是棋逢对手了,蔡伯这么多年来能做到如今之地,可不是靠着朕的圣眷,若是没有本事,朕可不敢把这外戚往死里用嘞!”

    “臣坐井观天了,蔡安抚果然有强人之处,陛下用之得当,为我大宋造福。”

    蔡伯上前道:“幸得陛下赏识,只要朝中文官们别抓住景蕃的过错便好,至于其他,还往陛下答应当初微臣的陈承诺。”

    赵祯望着蔡伯,而一旁的韩琦也望着他,当初他向官家要了什么承诺,到了现在居然光明正大的向官家索要,岂不是胆大包天?

    但出乎韩琦的预料,赵祯苦笑着瞪了一眼蔡伯:“你这泼才!当真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北京路的差遣办的不错,朕本以为你能定下心来,谁知还是如此!”

    “官家您当初可是答应微臣的,妙元那边您也答应帮微臣对付过去的。官家金口玉言,出口成宪不是?”

    蔡伯小声的嘟囔让赵祯更为恼火:“你就是个安于享乐的性子,也罢,事情办的也差不都,自然该放你回去,没瞧见朕把接替你的人选都找好了吗?若是不想人去楼空,便好生和他韩琦交代交代!”

    赵祯的话刚说完,蔡伯的眼睛就亮了,直愣愣的盯着韩琦,就像是看到一位绝世美人!

    待赵祯走后,蔡伯便窜过去,一把拉住韩琦的手道:“稚圭兄!!你可知道官家的意思?从今往后说不得就要你来接替我的位置,担任北京路的安抚使了,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韩琦有些断片,什么个情况,明明是他蔡伯即将离职卸任,这安抚使可是一方大员,可堪封僵大吏之职,手中权柄极大,别人想要还要不来,他蔡伯却把它当作是烫手的山芋往外推,莫不是有什么不妥之处?

    不过韩琦终究是正人君子,望着蔡伯道:“若是有什么不妥你当向官家详实而报,我自会为你说情便是。”

    蔡伯连连摆手道:“非也,非也,实在是当初景蕃和官家约定,若是能把这北京路治理好,官家便放我回京与妻儿团聚,如今北京路欣欣向荣,景蕃亦可激流勇退,而官家带你前来,便是打算让你接替这空缺出的北京路安抚使一职,你就别打算在这次秋之后回京了,而我却要回去了!”

    没想到说来说去却是这事,一时韩琦还真有些惊讶,望着蔡伯施以平礼道:“景蕃不恋权柄,实乃朝中君子也!”

    蔡伯翻了个白眼:“我是外戚你不知道?权柄?什么权柄,还不够被你们这般文臣盯着的能!什么权柄敢稍稍乱用,弹劾的奏疏都能般我淹了,所以说外戚就不适合担任这种封僵大吏。”

    蔡伯稍稍顿了一下,望着眼前这军寨颇为怀恋,又望向南方露出无限怀恋道:“这里可是我经营多年的,北京道的一点一滴我都了如指掌,每个州府我都去过,你即便是上任了,也要每月下州府两次,每次最少去一个州府,若是做不到,自己向官家请辞,莫要我多言!”

    韩琦惊讶的望着蔡伯,随即点头:“敢不从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