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7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帝王之问() 
当所有朝臣抵达北京路大定府的时候都傻眼了,官家没在这里,而是一直在木兰围场的行宫之中住着,所有人都要骑马前往,无论文武,无论男女,一视同仁。

    这可让一群文官傻了眼,他们都是什么人?都是舞文弄墨的,有多少会骑马?有多少能真正的弯弓射猎?

    他们一直以为这是一个仪式,一个附和汉家王朝的仪式而已。

    但现在却不同了,官家这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能文能武的存在啊!难度极具提升,甚至超过了一般文臣的承受范围,但他们知道,若是自己不能骑马过去,定然是不会让官家满意。

    一大群文臣第一次跨上战马,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而武将则是要轻松许多,虽然在朝中待得快要忘记骑马了,可他们有底子啊!

    但即便如此,大腿内侧的肉也都磨破了,更别提那些从未骑过马的文臣了,不过他们可不敢提出乘坐马车的想法,皇后,太子,魏王可都是骑在马上向木兰围场而去,他们敢吗?

    于是一道奇景出现在了草原之上,武将在前面骑马护卫大宋的天家,而文臣在后面跟着,不少人甚至是被绑在了马背上!

    那叫一个丢人现眼,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货物绑在马背上,武将们没有闲工夫笑话文臣,他们的大腿也不好受。

    狄青晃悠着来到范仲淹的身旁笑道:“如何,范相公可还好些?”

    范仲淹指了指边上死狗似得趴在马背上的文臣无奈的苦笑道:“老夫倒是没有什么,可这些人怕是不好受了,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啊!”

    “说来也奇怪,为何越是两府相公越无碍?”

    范仲淹笑了笑,指着苏洵道:“老苏可是去过云南镇压叛军的,而包相公入朝多年,曾经陪官家射猎过几次,至于他欧阳修,恨不得仗剑天涯快意人生,岂能连骑马都不会?至于我,路政院出来的人若是不会骑马,多少双退也给跑折了!”

    狄青微微点:“此言有理!可诸位相公可知官家为何如此?”

    几人对视一眼,稍稍思索后突然有所感悟,欧阳修最先开口道:“莫不是官家是要再提尚武之风?!”

    “欧阳参政一语中的!”

    狄青在马上拱了拱手:“诸位也看到了,如今我大宋文臣过于重文,而官家之前改枢密院为参谋院,让枢密院的武将作为参谋军事,这也是多为文资之官。朝堂之中尽显儒雅之风…………”

    “君子谦谦,礼法为先…………”

    “包相公……”包拯的话还没说完就被狄青所打断:“据卫青所知,自周以降,至秦,汉,晋,隋,唐,历朝臣子剑履上殿,可到了咱们大宋便彻底没了。”

    稍稍停顿一下,狄青看着众人变换的表情又道:“官家有言,尚武之风,乃我华夏之精神,若无此何以统一华夏?何以驱逐敌虏?何以安定四方?

    如今文臣尽是文弱之态,案牍劳形也就罢了,君子六艺早已是抛之脑后,放衙之后更是眠花宿柳,弱不经风之态显于词又显于体,何以有雄心壮志横扫草原?若君王如此,朝臣如此,一国之百姓更是如此!”

    “好啊!官家说的好!”再众人沉默之时,却是欧阳修高声夸赞:“陛下所言既是,我华夏汉室之所以横扫四方绵延千秋,乃是骨子里的这一腔尚武热血!

    如今海晏河清之象以升,天下之人无比趋于文弱之感,文人提不起剑,上不得马,从军之人虽然尚且不同,但时日以长难免趋同,此非我大宋幸事矣!”

    狄青颇为佩服欧阳修的话语,敢言天下文臣之不敢言,他欧阳永叔向来如此。

    四周的文臣也听到了他们的高谈阔论,缓缓的集中到了一起,这时狄青才再次开口:“官家让狄青传个话,也是一个问题,还请诸位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想想,待到了木兰围场之后,官家自会询问。”

    原来这狄汉臣是有密旨的,众人无不竖起耳朵仔细倾听,生怕漏掉一个字,其实是他们多心了,不禁狄青再发问,还有一队军士骑马大喝:“朕统御天下靠治,周礼有云:“市师涖焉,而听大治大讼”然何以大治?”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却极难回答,统御天下靠的是治理,如此方能使得天下太平,可用什么去维护天下太平?

    有许多人都觉得天下太平一旦得到之后,就会永远的维护下去,永远的持续下去,但这种想法是儒家思想所灌输的,事实上出现过很多天下大治的朝代,最后也都随着历史消失了。

    能真正维护天下大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答案不言自明,靠的是文人最为瞧不起的东西“武”活着说是强大的兵力,不过在场的文臣没有一人敢把这句话说出来,因为文武这东西在大宋立国之初就被放到了对立面上。

    行军的队伍忽然变得安静,连文臣的叫苦声消失的一干二净,同样的天家的人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当然王语嫣是知道答案的,只不过她可不能说出答案。

    看着赵旭和赵昀两人思索的表情,她不知为何心中特别的安静,她到现在还记得赵祯的密信,内容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那一句:“一切尽在朕的掌握。”

    这句话使得她心中的所有顾虑消散,这么多年来,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男人的掌握之中,没有任何差错,而她也相信,大宋会一直在他的掌控之中,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她归根结底只是个女人,而她的男人是大宋的主宰,曾经是,现在是,未来也是!

    王语嫣从没担心过赵旭的太子之位,也从未担心过赵祯的安全,说来奇怪,即便是在知道了赵祯被辽人围困,在上京城之中,她也从未担心过,仿佛这世上就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这一次秋狝同样是赵祯带领大宋创造奇迹的时刻,自己的男人了已经创造了无数的奇迹,甚至是他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史书用最长篇幅,最隆重的笔墨去书写的帝王。

    。顶点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铸“脊梁”() 
草原给人的震撼是那些从未到过草原之人无法想象也无法言喻的存在。

    原本颇有水平的文臣突然发现自己的词汇已经不能描述这里的宏大。

    语言在这里显得是那么的相形见绌,一般人说不出它的震撼,而学识渊博的人也难以描述,为何?

    实在是汉家王朝到了大宋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的草原,失去的太久太久,直到赵祯开始才逐步的收复。

    草原的壮美再一次出现在了汉人的面前,而许多的文臣,尤其是两朝甚至是三朝的老臣,在看到这一望无际的草原时失声痛哭,这是一种宣泄,把心肝脾肺都扒拉出来的宣泄。

    赵祯默默的看着这一切,心中颇为感慨,甚至是凄凉。

    若是这些人知晓历史上百年之后,草原民族的铁蹄踏来,碾碎了华夏的土地,碾碎了华夏的脊梁会怎样?

    在赵祯看来,背着小皇帝跳海不是无奈之举,而十万人跟着一起葬身鱼腹也不是无奈,但若是有那道脊梁的存在,若是尚武之火不灭,即便大宋毁灭,也要拉着侵略者共赴黄泉!

    汉人的心中从不缺乏热血,也不畏惧死亡,当他们的脊梁硬如钢铁,当他们的身躯充满着力量,没有人能毁灭这头雄狮,更没有人能令它消亡。

    还好,历史不会重演,最少大宋已经领先这个时代太多太多,而要想超越大宋,实在堪比大宋现在就实行登月计划。

    而赵祯相信,大宋的教育,人才,知识不断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赵祯可以拍着胸脯说,现在的大宋已经没有征服不了的土地,只有统治不到的疆域。

    华夏王朝的扩张是如何停止的?这是个问题,在赵祯看来,汉家王朝在扩展战争中太过依赖供给线,也太过依赖交通,即便大宋现在不断的想尽办法延长供给能力,但依旧能力有限。

    尚武的华夏并不能磨灭他们的理智,更难以做出以战养战,随意屠戮当地百姓之事。

    元朝横扫欧亚,那是一种变态的侵略,只为了获得更多土地,而且有些甚至是为了战争而战争,完全不理会当地的资源,人口,等等问题。

    只是希望把蒙古的铁蹄印在多瑙河畔,人蒙古的弯刀出现在欧亚大陆的每个角落,这是一次宣扬武力,蒙古人已经被战胜各个民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断的向这个世界耀武扬威。

    他们觉得告诉这个世界上所有国家蒙古帝国强大的方式只有一样,征服他们!

    而汉家王朝和草原民族最大的不同便在这个地方,我的强大不在于宣扬武力,而是在宣扬我的文明…………但你要侵略我一个试试?打不死你!

    事实上汉家王朝对抗外来侵略者的战绩是相当可观的,无论是积极防御还是消极防御,总能把侵略者驱赶出去,或是把侵略者耗死。

    对于赵祯这个穿越之人来说,元朝,清朝这些个草原民族的统治最终还是被汉人给推翻了,并且他们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或者该说是“养分”。

    赵祯的仪仗忽然打出,四周的大驾卤薄也围拢过来,接着是背嵬军,龙卫军,马蹄声如同暴雨击打着鼓面,又如狂风呼啸而过。

    赵祯的仪仗什么都有,甚至还有战车代替的御撵,当钢铁洪流组成的一刹那,大宋的官员们惊呆了,他们知道大宋的铁蹄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强大的骑兵,可其中多少人真正见过?

    包括那些文资武将都没见过这些,苏轼呆呆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他是从过军上过战场的,知晓大宋军队的可怕,但在现在,却是另一番感受。

    有如此强军,大宋何愁不宁?天下何愁不安?家国何愁不靖?

    所有人都安静的时候,赵祯一身戎装骑在战马上,缓缓走了出来,指着身后的军队道:“瞧瞧朕的铁骑,瞧瞧朕的利爪,瞧瞧朕的威武!诸公觉得如何?”

    “陛下威武!大宋威武!”

    赵祯哈哈大笑:“哈哈哈………好!好一个威武啊!”

    随着赵祯的模样,气氛仿佛也轻松起来,但真正了解赵祯的人却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官家越是在这个时候表现出轻松越说明有转折。

    而苏轼此刻早已是两股战战,对一旁的好友曾巩小声道:“事情有些大了,早知就不该来这围场之地参加什么秋狝了!”

    曾巩脸色大变,锤了苏轼一拳:“噤声,什么话都敢说,官家的旨意到了,你敢不来?还想不想娶公主了?再说官家这不是挺高兴的吗?”

    “挺高兴?!”苏轼差点叫出声来,引得四周官员不满的皱了皱眉头,眼下正是君臣和睦的时候,岂能破坏?

    苏轼拉着曾巩,瞧着官家愈发和睦的表情:“哥哥信我,这可不是子瞻的玩笑之语,官家这时候让我等骑马而来,腿上磨得血肉模糊,显然是要整治朝堂的,而在草原上夸赞军队,这又是何意?”

    曾巩有些莫名其妙:“想不明白,子瞻,官家这是何意?你可知道?”

    “我若知道就不会害怕!官家之举往往出人意料又发人深省,眼下这模样怕只是个前奏,最少现在不该是秋狝的开始,还需两日才是黄道吉日。”

    “那有什么,官家总不能生吃了我等吧?你苏子瞻就是想那有的没的,端的没有意思。”边上的官员忍不住插话。

    苏轼瞪了插话人一眼:“你们不信就算,瞧着吧!官家定然是要在咱们大宋朝堂,不,整个大宋提出尚武之说!”

    “尚武?”

    众人稍稍一愣,这话还真有道理,难怪官家让文臣武将,外戚勋贵,宗亲后宫都骑马而来,连皇后也不能例外,而骑马而来参加秋狝说明什么?

    可不就是人人都要尚武嘛!

    “这也没甚的可怕,尚武本就是我华夏之精神,君子六艺还有射、御两术,如今大宋疆域广大,但辽朝依旧在侧,尚武之风兴起,何足为奇?”

    苏轼露出他最欠揍的笑容:“哦?兄台所言极是!只是不知兄台身体如何…………”

    曾巩赶紧打了个哈哈:“苏子瞻,咱们两人闲谈而已,何必牵扯旁人进来?”

    苏轼的这个笑容最让人受不了,因为这笑容在神都城中没少与人大打出手……

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汉家的大气魄() 
苏轼的感觉是正确的,赵祯并不打算点到为止,而是要“深入的”,“透彻的”,“大换血”似得改变大宋朝堂的精神,改变大宋的精神。

    当然,这是一场改变,并不是一场谋杀,所以对上了年纪的人,身患疾病的人还是有特殊照顾的,但年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