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8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游牧的草原人集中起来建设城池,开办工厂,努力生产商品以换取西方的财富,在大宋的影响下,他们当中很快有人发家致富,而富人最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有了城市就必然会出现服务业,出现服务业之后其他的非工业人口便会增加,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和发展趋势。

    契丹人的生活质量和收入大大增加,不断的有人从社会的底层爬上去,引得更多的人放弃原本赖以生存的游牧行为。

    契丹的城池也越来越多,官员也越来越多,游牧的本质便是逐水草而居,但这显然不符合城市化的进程,契丹人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便开始把原有的草场逐渐改变为农田。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的原因是契丹的人口增加了,广袤的草场消失在大地上,继而出现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一来城市化的出现让人口不自觉的集中过来,二来契丹人担心大宋切断粮食的供应。

    大宋的人口在不断增加,契丹也是如此,商业仿佛是一把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历代王朝最担心的人口问题能够很快得到解决。

    只要有了商业繁荣就会获得钱财,有了钱就有粮食,人口基数越大的地方人口增长越快,直至颠覆契丹人的想象,于是他们欣然开始了转型。

    契丹的贵族和统治者只看到了城市的不断出现,农田面积的不断增加,可他们却没有发现擅长骑射的契丹人也在逐渐消失。

    原本他们认为懦弱无能的读书人成为了家中的座上宾,席上客,并且无论有钱没钱的人家都会把孩子送去读书。

    一时间契丹人原本拥有的许多特征被打乱,甚至是打散消失,但这时候已经无人去顾及这些,因为所有人眼睛中只有钱,每个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发家致富。

    即便是把孩子送去读书,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为了让他们能赚更多的钱回来。

    整个契丹都出现了疯狂的商业风气,因为知道华夏汉室所走的弯路,知道大宋到了赵祯时才进行改变,于是身为女皇的萧挞里早早的提高了商人的地位,以至于商人在契丹能得到远远高于大宋的尊重。

    契丹的许多人都没发现,现在的契丹越来越像大宋了,城市变得越来越多,为了连同各个城市之间的贸易,也为了原材料的运输方便,契丹人效仿大宋在城池与城池之间建造了公路。

    这无疑是赵祯梦寐以求的事情,三年的时间里,松山州的水泥不知买的多少给契丹人,但赵祯却从未过问,甚至是下旨给己任王安石位置的州府官员,告诉他们契丹人要买多少水泥都行。

    松山州所需做的就是拿钱卖货,但唯独一点,不允许赊账,概不赊欠!

    因为赵祯知道萧挞里不是个省油的灯,绝不能让她看出来是自己故意卖给她水泥,让契丹有了大肆修建公路。

    契丹人修建公路当然好,建造的城池多更好,这些都是大宋所需要的,都是以后赵祯稳定草原统治所需要的,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完全能把草原隔成一块一块的,肢解开的草原有什么可担心的?

    草原看似很大,其实却也不大,没有人口的荒芜之地根本就不是草原,草原上需要的是人口,需要的是“乌拉乌拉”喊着号子的放牧人!

    可以说契丹人帮赵祯做了一切他想要做而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萧挞里推崇一切模仿大宋的失败之处。

    ————————国情不同!

    草原上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到达定点,三年的时间让原本没有多少城池的草原上星罗棋布的布满了城池,草场越来越少,农田越来越多,关键是粮价也不低。

    现在还在草场上放牧的契丹人在被人口中不是傻子就是疯子,放牧哪有做买卖来的赚钱,放牧哪有种粮食赚钱?

    契丹有钱了,粮价自然而然也就水涨船高,农人的日子也就逐渐的好过起来,这些粮食都被谁收购去了?当然是萧挞里的契丹朝廷。

    从始至终萧挞里都在担心契丹的粮食问题,契丹和大宋不同,俩个民族一个农耕一个游牧,大宋人口的增加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可契丹却不同啊!契丹的粮食养活不了逐渐增加的人口。

    果然萧挞里担心的问题出现了,大宋不光切断了契丹商机西进的路线,切断了丝绸之路的同时还断绝了粮食的提供,任何一个榷场都没有粮食出现,哪怕一丝一毫也没有。

    不光如此,大宋的商品价格不断降低,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契丹人一度觉得宋朝完了,连玻璃都能突然买的如此便宜,还不说明宋人太需要钱了!

    但很快他们也发现,自己的商品越来越卖不动,甚至出现严重滞销的情况,所有人都图便宜去购买了大宋的商品,因为宋人的商品又便宜又好。

    商品卖不出去,商人自然没钱,商人没钱如何支付工钱?没有工钱如何购买粮食,恶性循环瞬间产生,这是契丹遭遇到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经济危机。

    虽然是萌芽时期,但它展现出来的力量和惊人破坏力却不容小觑,在这个封建时代,在这个文明蹒跚学步的时代,人祸的力量是灾难性的。

    而一手主导这一切的人就是身在大宋神都城皇宫之中的赵祯。

    他足不出宫,便让契丹的经济迅速崩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契丹的君臣子民玩弄于看不见的大手之中。

    而身边仅有一人见证这个奇迹,还顶着三司副使的蔡伯偂�

    居阅读网址:

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战争() 
一旦战争开始就不会停下脚步,尤其是大宋对契丹发起的灭国之战,国鼎之争岂能轻易放弃?

    即便赵祯贵为天子也不行。

    不知多少人的利益和北伐紧紧的捆绑在了一起。

    在许多人眼中大宋早有机会北伐,朝臣们的上疏也不在少数,世人眼中的大宋已经是东方的庞然大物。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要知道除了赵祯之外,别人也忍的很幸苦,都在等待着这次期盼已久的北伐,多少人付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努力。

    赵祯已经停不下来,当然他也不会停下来,让那么多人的期许成为泡影,这是最为残忍的事情。

    他自己也知道等待有多么焦灼,多么难受。

    这是一场全面战争,一场大宋对契丹发动的全面战争。

    也是大宋,甚至是华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面战争!

    什么叫全面战争?

    并非是规模宏大的战争都一定是全面战争……而是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发挥国家的整体力量,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不仅仅打的是军队的强弱,武器的好坏,还有一国之国力,在这一点上大宋完全可以碾压契丹。

    战争光靠个人的勇武显然是不行的,越是庞大的王朝,个人的勇武便越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战争的规模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设想。

    百人敌,千人敌,万人敌又如何?个人的勇武虽然强悍,但终究是穷途末路,赵祯已经逐渐的把亚洲的战争形势改变为全面战争的势态。

    也就是说以后的战争规模无论大小都将是全面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例外,面对大宋的时候都将遭到全面的压制。

    这是对付外敌的终极手段,任何想要挑衅大宋的王朝都要先把自己的实力拿出来掂量掂量,看看能不能和大宋对抗,之后再挑衅大宋。

    军事和经济的配合导致了契丹的市场崩溃,狄青率领二十万大军封锁了契丹的丝绸之路,而另一边赵祯下旨断绝商贾粮食买卖,彻底切断了大宋与契丹之间的粮食贸易。

    在庞大的需求面前,刚刚开垦的农田并不能满足契丹人的需要,再说草原上的土地也不适合种植粮食,无论是土质还是粮种都不能达到丰产的水平。

    于是乎灾难出现了。

    国内的经济开始崩溃,人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吃得饱,穿的暖。

    后者可以通过许多办法解决,但前者只能通过粮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当然若是靠吃土能解决问题,也就是真的出现奇迹了。

    而这一年好死不死的也是个饥荒年,别说是契丹的草原上,即便是大宋境内的土地中都出现了歉收。

    原本草原上出现饥荒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捕猎,寻找猎物代替粮食,这是草原民族的本能,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草原上也没有多少大自然的供给了。

    为何?

    因为他们违反了自然规律,把大片大片的草场改成了农田,这是一种变相的驱逐,驱逐了草原的同时,也驱逐了草原上生存的动物。

    原本并无粮食短缺的契丹瞬间便进入了饥饿状态。

    若是在以前他们遇到这种情况,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掠夺,通过掠夺四周的国家来满足国内对粮食的需要。

    但现在这一招却失灵了,或者说是无法进行。

    因为契丹已经被大宋基本上包围住,唯有北方还存在缺口,可北面都是比契丹更加贫穷和饥饿的部落种族。

    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如何养活契丹?

    东面是大宋的黑水都护府,南面更是最为强大的北京路戍卫军,西面则是大宋的新疆和西域,以及狄青率领的四十万大军……

    这是原本远征黑汗的二十万大宋精锐以及西域都护府的援军所组成,如同一道铜墙铁壁,把契丹对西方的贸易之路扼死!

    已经没有任何出路的契丹人唯有在惊慌中苦苦支撑,原本繁华的商业如同海市蜃楼瞬间消失,不是坍塌,而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没人有多余的钱继续购买除了粮食之外的东西,而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产能过剩的同时粮食紧缺,一家家工厂不得不倒闭,荒废,同时契丹官钞快速贬值,如同烂大街的废纸。

    谁家是有钱人?只有囤积粮食的人家才是有钱人!

    可惜原本在保守思想引导下的小农经济还未出现便消失,根本就没有人家囤积余粮,在他们看来市面上的粮食价格已经到了随用随买的程度,根本就没有必要在家中囤粮。

    再说粮食储备和保存哪一样不需要成本?

    工厂之中能随随便便的赚到钱为何要费心费力的去做得不偿失的事情?

    而另一环也出现了崩溃。

    官钞贬值必定引发抢兑,这一次不用大宋的商贾从中作梗,契丹的百姓自己就开始前往朝廷的钱庄进行疯狂兑换。

    之前的兑换浪潮已经让契丹朝廷失信一次,即便解决了,最终的结果也不理想。

    当经济受到冲击的时候,百姓们首先想起来的事情就是抢兑手中的官钞,只有换成真金白银才安心,同时大宋即将用兵契丹的消息也在契丹境内散播开。

    这更是增加了契丹人的恐惧。

    毕竟是一场全面战争,大宋这边不走漏消息反倒是不正常,当然赵祯也不怕走漏消息,大军未至,强大的压力便会让契丹自己慌乱起来。

    这种以势压人,以国威震慑才是大国应有的风范。

    相比于契丹的惊恐和慌乱,大宋这边却显得祥云和泰。

    并没有多大的动荡在其中,百姓们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工厂的产品依旧在生产,甚至不断的扩大规模。

    为何?

    因为大宋的商人可以完全吃掉契丹丢掉的市场,占据其中的利润,一旦西方没有契丹人的货物,那市场上的份额只能由大宋接手咯!

    这也是战争所带来的利益,无论是民间资本还是贵族资本,在这个时候团结一致的支持战争。

    可以说他们是除了大宋的君臣之外最希望大宋打赢的人。

    在战争中一旦得到了资本的支持,后勤保障方面基本上就得到了解决。

    赵祯可以调动的资源远比国库中的多的多,别看大宋的国帑万巨,可是相对于分散在民间的财富比起来还是稍显不足的。

    

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汉家至上() 
全面战争就是总体战,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太多的普及,只有赵祯深谙其中的道理。

    全面战争本质上是全民族的战争。

    不仅战争已扩展到参战国的全部领土,卷入战争的人员也由军队扩大到全体百姓。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和政治都应服从于民族生存,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

    因此政治应为作战服务。

    大宋的朝堂无论什么部门都在这场灭国之战中为战争提供服务,即便是赵祯这个君王也不能例外。

    大宋的许多人没有看出来,但却已经被融入到了全面战争之中,因为它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赵祯为此采取特别措施,最主要的便是控制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