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愤然辍学表示此生不再举业的,也有依旧减不掉对功名的热衷而不得不一边痛骂一边从新学习新式学科的。
内阁连同教育部一道也立即发出命令,着即让各布政使司提学副使将各州府县学宫、学堂的学子已取得功名和未取得功名的童生分好文理二科,并命各地学子主动去州府县学宫学堂处登记自己是修文科还是修理科。
同时改建学堂,将其更改为小学…初中…高中,并让诸多学子根据教育部所出的考题再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考试难度,考试通过者即入相应年级学习。
比如某学子选择了初中三年级的考题,但是他不幸没有考过,教育部下属的各地学官(后更名为教育局)就可责令该学子去学习初中二年级及二年级以下的内容,而考过者自然是可直接就读初中三年级了。
很多传统儒家也就是书香门第的子弟都选择了文科,毕竟对他们而言,即便多了史学、地理、时务与经济还有一门外文,但也比学什么格物、化学和生物强。
正德二年的这次科考变革,将会持续到正德四年正式开科为止,这给了许多学子两年多的准备时间,因此许多学子并没有因此而选择聚众骚动,毕竟他们知道,皇帝陛下改革科考此举早已有了风声,教育部也多次通过《大明日报》向外部传递科考将要进行改革的消息,现在既然已经推行了下来,肯定是断难更改的,与其与陛下和朝廷对着干失去了功名,倒不如抓紧时间去学习地理,时务与经济还有外文这些课程,以图在两年后的正德四年开科考试中能够一举中的!
为了防止科举制度改革令天下诸多学子不适应和不理解,对于新式科举如何准备考试,朱厚照也特地让教育部颁布了考试大纲,划定了考试的重点,同时皇家出版社也开始出版皇帝陛下这么久以来的成果:那就是陛下与杨廷和等教育部官员会同编写的各年纪教材。
为了此次科考改革,朱厚照可是准备了良久,他不仅亲自参与了初高中课程的编写,还召集了全天下有名的名师齐聚京城,向他们讲授知识,命其根据自己的意思编写教材。
对于外文这一门课,因为这乃是史无前例之新课程,之前懂得外文的多是一些市井无赖或者是与外勾结贩卖大明瓷器丝绸等珍贵物件者,现在他们肯定是不敢主动来朝廷应试做官,为此,朱厚照召见了在江南进行传教的佛郎机人,从他们之中分出佼佼者进行考察,考察通过者,教育部将授予他们教授头衔,给他们薪酬和分配住房,命他们编写外文教材。
朱厚照此举也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去往京城,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朝鲜人、印度人和东瀛人等,从他们口中,大明朝廷也了解到了不少世界上的新变化。
正德二年起,许多已取得一定功名或者是早已开始寒窗苦读的学子直接就选择了文科,在他们看来,这可是他们的强项,不选文科简直是天理难容!
不过令这些学子不会想到的是,正德二年的年纪分级考试,因为很多地方官员几乎都是以前的理学专家,也就对文史极为在行,再加上做官这么多年,在时务和经济上也有了丰厚的经验,所以出的文科题目除掉外文外都很难。
相反,因为很多地方官也不知道自然科学或者知道的很少,所以出的题目一般都很简单,譬如甘肃布政使司的教育局所出的理科格物一门的试题中就有天上有几个太阳、太阳是否会发光发热这样的简单之题。
(本章完)
第307章 严嵩拜会尚书()
即便是南直隶这样的科举大省,虽然他们受江南制造局和制造局学堂的影响颇深,但是在初中二年级理科题目中出的题目也不过是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是被折断成两根,这是什么缘由这样简单的题目。
并且由于启蒙教育的普及和适龄儿童入学制度的建立,进入小学学习的学生年纪越来越小,基本上之前七八岁还不曾读书的少年,现在七八岁之时则已经入了小学学习了,他们更易于接受新式教育,对科学知识也更感兴趣,在随后的学习生涯中,这一批迎着正德二年科举制度改革春风的学员,有许多在读完大学之后,选择继续深造,最后成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当然了,这是后话,在此暂不细表。
理科的题目出的简单,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在文科分级考试中,很多官员为了展现自己的丰富学识,把题目出的特别刁钻,特别是各地的修史官员,现在大明好不容易有了史学一门,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放弃这个卖弄学识的机会呢?有的地方的教育官员直接出了南诏国因何而兴起又是因何而灭亡的题目,很多考生对此都是一脸的不解,他们之前只会死读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哪会去了解这些史实?哪里又会用史实和历史规律去分析史料呢?
等到科举改革制度落到实处,各地学宫学馆更名并且更换了教育方式方法之后,已经接近正德二年年末了,不过至此,大明的新教育制度也正式在大明开始发挥作用了,并为大明今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人才!
当然了,由于教育部的创立和京师大学堂的筹办,再加上皇家科学院和皇家工程院的建立,国子监与翰林院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严嵩没想到自己的一封奏疏居然有那么大的功效,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阁与教育部就一同发文宣布改革了科举制度(实际上朱厚照早有改革之意,现在只不过正好是借由严嵩的奏疏说事罢了),而他则不得不开始接受万千学子的怒骂,许多身在京师的学子因为心中淤积有怒气,实在是气不过,居然跑到了严嵩去国子监上班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他,严嵩也因此头上多了好几个包,他每日上班和下班途中,心中都是十分惶恐的,生怕遇见某个极端学子蓄意报复而使他再也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也正因为这些事情,他心中有些苦闷,论谁摊上了此事也都会苦闷不已的,他可是刚当上国子监祭酒不长时间,现在就要下岗了,同时还要忍受着诸多学子的谩骂……
严嵩本想着去教育部谋个生计,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出路,但是皇帝陛下却并没有下旨取消国子监的存在,因此他虽然已经没有了什么权力,奈何还必须在这个职位上吊着。
今天是旬假的日子,严嵩在家中待的郁闷,他决定去拜访一下礼部尚书张升。
实际上他和张升的交情并不深,两人也只能算是点头之交吧,不过据他所知,陛下改革科举一事就张升曾上奏折表示过反对,因此他想去问问这个礼部尚书,到底是何缘由胆敢公然对陛下要做的事情提出反驳。
严嵩现如今为人低调,他也没有高调的资本,之前他在翰林院做编修只是小官一个,现如今虽然做了国子监祭酒,但是却并无实权。
张升在翰林院也曾提点过严嵩几句,这也是严嵩胆敢来此寻张升的原因。
“张大人,小生晚辈是现任国子监祭酒严嵩严惟中,特来拜会张大人。”严嵩将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毕竟在高官云集的京城,哪有他一个刚刚被提拔上来的国子监祭酒什么事情。
张升倒也好说话,毕竟他现在年事已高,对许多事情都看淡了,再不会非要与人挣个高下分个职位高低了。
“哦,原来是惟中(严嵩的字)啊,来来来,这里有刚沏好的上好茶水,正好我一个人也喝不了,过来一起尝尝。”张升将茶杯向前一拢,让严嵩在其对面坐了下来。
严嵩本来也是遵照礼教之人,放到平时他可不敢在尚书大人面前就坐,奈何此时他有些失意,也就没管那么多,直接就在张升对面坐了下来。
“张大人,晚辈来此是想向张大人请教请教,科举制度改革,设立教育部乃是陛下决断的事情,之前张大人也都未曾表示过反对,为何在陛下着令教育部颁布法令,宣布科举制度正式改革之时,朝中大臣虽于报上热评,但亦不敢上折反驳,张大人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触逆龙鳞,晚辈有些想不明白,大人你这又是何必呢?”
严嵩这段话说的有些激进,说完之后还略叹了一口气,大有为张升惋惜之意,看着窗外风雨澌澌,更是不由得念起一悲凉之诗来,在念诗过程中,严嵩自然也有为自己的失意而感到悲凉之意。
张升见严嵩如此关切自己,倒也对他有些好感,便道:“有些事总需要人来做的,这次科举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的事,此事一变,只怕天下的士大夫们真的要就此沉沦了。”
严嵩愕然地看向了张升:“此话怎讲,晚辈有些不明白,陛下此举不正是为了天下学子,为了诸位士大夫吗?怎么科举制度变革反倒是令他们就此沉沦了?”
张升笑着说道:“惟中(严嵩的字),你终究是才从翰林院出来,还年轻气盛,有些事情还不明白,反正陛下的科举制度改革之事已经板上钉钉了,那我也就多说两句,陛下此举可不单单是为了改革科举制度,更是为了改革大明的士绅垄断之权啊,从这些日子以来,陛下强化锦衣卫和东厂,又自练禁卫军,抄没晋商,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陛下有意要中兴大明,行革旧除新之大政,但请你细想,当今天下于我大明之中兴阻碍最大的是谁?”
(本章完)
第308章 科学讨论的氛围()
见到严嵩那不解的神色,张升站了起来笑道:“当然是全天下诸多的士绅了,这是阻挡陛下改革的最大的阻力,自正德元年以来,陛下对庶民之恩就逐渐加深,不是减免赋税就是动巨资赈灾,而对天下士绅则是显得疏远了许多,此次陛下改革科举制度,除了要兴新学,革理学之弊之外,还是为了消除天下士绅对朝政的影响,使得陛下能够集大权于一身,这样陛下做起事来也是方便了许多,内阁也好,六部也罢,都不过是皇帝陛下指使的走狗罢了。”
严嵩没想到张升居然提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论,一脸惊讶地看向张升。
张升自知自己有些失态,他忙坐下来将茶杯举了起来,随后慢慢的品起茶来了。
严嵩心中震惊异常,他没想到张升居然能如此推心置腹的将如此实情告知于他一个小小的国子监祭酒。
“那依照大人之见,晚辈当何如?现如今陛下行事愈发的专断,晚辈不知当如何为官了。”严嵩说的倒是实话,他也不知道自己何时会触动陛下的逆鳞,以当今陛下之威势,如果谁胆敢触动了陛下逆鳞,无论是何官职,也难逃被诛的命运,忠国公、郑柄孺等人莫不是如此。
张升抚须而笑道:“你有相才,当是宰相之命也,只需要做好本分之事,为陛下解忧解难,日后腾达定不会是难事!”
严嵩闻言,举着茶杯的手忍不住的抖动了一下,热茶从杯中洒出了一些,严嵩被热茶烫了一下,整个茶杯也是摔落到了地上。
严嵩忙弯腰去捡地上破碎的茶杯,张升伸手制止了他,然后命下人进来将此处打扫了一番。
严嵩心中忐忑,不知张升那句“当是宰相之命也”是何道理。
“不过当今陛下固然是英明仁慈之君,但朝中小人居多,小心惹祸上身。”张升等到下人们又送上来一壶新茶之后,又开口对严嵩说道。
严嵩有些忍耐不住,他等张升说完之后立即开口问道:“张大人,晚辈……您刚刚所言晚辈……那是什么意思?”这几句话说下来,没有一句完整的,但是张升其实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惟中,陛下现在革新之意日渐高涨,这虽然对于天下士绅算不得什么好事,但是对于天下百姓确是好事,我已经老了,很快就要致仕了,陛下要做的事情是对是错,我也不用想了,你不是来时问我为什么要上书直谏陛下科举制度改革之事吗?实际上这不过是我张升最后的坚持罢了,我在朝为官数载,也能知道一些当今天下的难事,陛下乃是英察之主,行事果断且有魄力,科举制度改革之事若不是陛下,换任何一个人都做不来,但是我作为礼部尚书,总得为天下的士绅说几句话吧,若不然,等我致仕了,回了老家了,还怎么在家中生存下去?还有何颜面去面对家乡中的那些士绅,其实陛下之所以在看到奏折之后并没有斥责我,只是让我注意说话的分寸,这表明陛下是明白我的意图的,他这是给我张升留了退路啊。”
说到这里,张升忍不住落起了眼泪,严嵩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他也不知道当如何宽慰张升,最后只得说道:“张大人之睿智远见,令晚辈十分佩服,大人何以至此,既然陛下此举乃是为了天下,大人当高兴才是,以陛下之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