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即是说,一户七八个人的家庭,只要平时勤快一些,努力个几年,盖个砖墙结构的四合院问题不大。这种一层的建筑,又不像富贵人家那样要雕廊画栋,成本又能高到哪里去?
再加上现在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大明朝廷就是想要征税怕是也难以实行。
且说户部左侍郎王琼自上台以来,所出台的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他在北直隶民众心中的地位大幅攀升,当然,王琼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有哪些功劳可以争,有哪些功劳不能争,当他得知现在北直隶地区都在盛赞他之时,他立即以实名身份给《大明日报》写信,在信中言明此举均是陛下授意的结果,他只是根据陛下的命令照办罢了,除此之外,王琼还借由《大明日报》向世人强调,陛下的改革之举不会停止,北直隶地区的一切福利和改革政策,大明其它地区很快也可以享受的到。
这下许多士子也按耐不住,全都向《大明日报》投稿,盛赞陛下的高瞻远瞩,一时间,整个《大明日报》版面上,全是称赞皇帝陛下的文章,朱厚照得知之后,也只是微微一笑,对他们的盛赞虽感欣慰,但是却并不是很在意,毕竟在掌声最为高涨之时,人的警惕心也是最弱的时候,朱厚照可是时刻不敢放松警惕。
暂时按下此事不表,现在,随着皇家工业公司和大明皇家银行的成立,经济方面也算是开始有了朱厚照的立足之地;而随着禁卫军的扩充,朱厚照在军事方面的话语权自然也会得到加强,即便是各处要紧的地方也有得力的大臣坐镇,比如杨一清现在就以陕甘总督身份总制三镇军务。
可以说,朱厚照现在完全不必担心大明再会出什么乱子了,即便是宁王朱宸濠这个时候真的是起兵造反,朱厚照相信自己也能很好的应对。
不过,这一日,大明皇家银行行长黄金玉却突然求见了朱厚照,原因是由于大明皇家银行较高的利率已经使得几乎整个京城的人都来皇家银行进行储蓄,再加上许多票号已经被朝廷“收编”,现在大明皇家银行内的储蓄是前所未有之多,但却因此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百姓们存储的银钱大多种类不一,有银子、金子、也有铜钱,甚至还有宝钞等几乎能在大明见到的各类货币。
但这样一来,却给银行增加了许多换算成本。
除了有换算成本之外,前面也曾提过,大明的纸币通行全国,按说给纸币也没什么,但成祖时,十贯钞可以换一石米,到了仁宗时候,二十五贯钞才能换一石米,通货膨胀的十分厉害,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元凶,正是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确实很厉害,无论是军事打仗还是开国治国,然而他对经济领域并不熟悉,看到元朝印钞票可以流通,他也印。
问题是他一开始印就不停,明朝初年,大明每年的收入只有几万两银,可发行的纸币却有好几千万,拿着一张纸,上面印着五千两,就想当五千两用?老百姓可不傻。
就这样,事情一步步走下来,纸币宝钞的名声也越来越臭,终于到了正德年间了,借由大明皇家银行行长黄金玉的奏请,朱厚照也因此越觉得该统一一下货币了,金银的确是经济生活中唯一有效的一般等价物,但受限于与它们的物理性质,不便于流通于市场,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活动越来越达的正德年间,一次买卖动辄百万千万已是屡见不鲜之事,做一次买卖总不能带着几十万两银子在身上吧,即便是有银票代替,但银票终究不能充当代替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角色。
当然,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以金银直接为一般等价物的确能满足经济所需,但朱厚照现在要做的是打破小农经济模式,让大明帝国进入资本扩张时代,要聚敛财富,就必须确定一种法定货币来代替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并通过这种法定货币来操纵大明的经济。
如何让大明的货币政策更加完善无疑是其中最紧要的一项改革措施。
为此,朱厚照便将财政系统的几个官员都召集了起来,准备商议改革法定货币的问题。
大明现在的货币政策可以说是十分的混乱,无论是宝钞还是铜钱,都因为没有与金银挂钩而导致信用度持续下降,更毋提及纸币的胡乱印制和使用了,大明的官员想起来纸币就是头疼,毕竟之前可是有皇帝向他们发放纸币作为工资,可是那东西根本就不值钱!
大明现行的货币政策除了影响到官员自身的利益之外,甚至连朝廷每年的赋税收入也都受到影响,历史上,大明的赋税收受一直都是实物,直到万历年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后,开始一律折现白银才算是结束了实物收受的状况,尽管如此,大明至始至终仍然没有整顿过被破坏殆尽的金融秩序。
其中有许多问题,比如大量遗留在民间甚至还在流通的铜钱和宝钞该如何处理,在银贵钱贱时,会不会变成对老百姓的进一步剥削,在大量囤积白银和黄金等硬通货后,会不会造成市场流通的货币减少,以至于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阻碍等。
在小农经济时代,这些问题都可以忽略,都可以选择不在乎,因为无论是国家还是普通百姓家庭几乎都是自给自足,一年三百六十日里也许根本就没多少商品经济活动,货币稳定也好还是不稳定也好,对他们并无影响,实在不行大不了就以物易物。
但朱厚照现在要打破这种稳定的小农经济模式,而且已经开始行动了,设立了许多新部门,并且成立了许多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公司或学堂,比如皇家工业公司等,因此为了使得大明能够持续发展,不受上述问题的困扰,朱厚照就必须整顿金融秩序,也就必须选择一种可以代替金银的一般等价物,让国家通过这种货币来控制金银的储蓄量从而达到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本章完)
第333章 准备铸币()
按照朱厚照的打算,他自然是想直接发行纸币,这样既方便又简单,还易于携带,但他的主意一提出就遭到了内阁全体辅臣的一致反对,尤其是内阁辅臣、户部尚书王鏊的反对最为激烈,王鏊在听了朱厚照的话后并没有完全理解朱厚照的意思,而是想当然的觉得陛下这是在变相的要发行宝钞,从而达到敛财的目的。
发行宝钞从来都被认为是害民之举,管理户部的内阁辅臣王鏊更是深知这一点,而杨廷和和焦芳等人也委婉的表达了自己也对此表示反对的意思,在他们看来,哪怕是派宦官去各地收税也比发行什么纸币宝钞要好,毕竟前者是损商人之利益,但后者却是损百姓之根本,很容易引起百姓的反对之情的。
朱厚照理解他们的想法,也知道大明之前滥发宝钞已经使得民众对纸币的信用度降到了极低,他也不敢直接就冒天险之大不帏直接就发行纸币,但他觉得自己可以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比如发行能代替铜钱和宝钞的银元,并且逐步让银元作为大明的主要法定货币。
其实朱厚照想要发行银元,还与大明官员的作风有关,正德之前官员的俸禄已经很低了,朝廷还发一堆废纸(就是纸币,不值钱)给他们当工资,他们自然是变着法的想要贪污了。
于是种种捞钱新花样纷纷出炉。对于大明的官员而言,最主要的捞钱手段有两招,其一就是是折色火耗,由于大明之前的税收制度并未统一,当时所交赋税往往是实物,如谷物,丝织物等,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熔锻碎银时候可能会有损耗,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
换句明白话来说,如今大明的官场上,向中央上缴赋税都是先扣除火耗,所谓火耗就是官府将税收征收上来之后,将各种成色、大小的白银熔炼出官银,这些官银一个个都非常大,五十两、六十两、七八十两、一百两等等皆有,为了防止银匠在熔炼中偷银,每个银锭上都会打上工匠的名字,以及银锭重量等信息,然而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罢了。
还有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大明的百姓在交纳粮食的时候,官府是用斛来装的,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计算自己完成的粮食份额。谷堆要按尖堆型装起来,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壁,而官吏也正是借用斛的形状之便利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对准斛猛踹一脚!此时超出斛壁的部分谷粒会倒在地上,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谓粮食运输中的损耗,这部分就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么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粮食来。
如果铸造银元的话,日后直接用银元缴纳赋税,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了。再有一个,银元在成色、重量上一致,方便百姓使用,进而可以在银元中掺入其他价格低的金属,使得一块银元中只有八九成是白银,由此可知铸币的利润,是非常巨大的。
皇帝陛下相信,等到银元全面普及之后,老百姓也会因为银元比较便利而接受银元的。
既然朱厚照选择了妥协,王鏊等人也不好再反对,也选择了让步,同意配合朱厚照实施货币改革。
有内阁和户部的支持,这事也就毫无阻碍了,六科郎官和都察院的御史们现在已经无法对朱厚照形成威胁。
按照朱厚照的旨意,此事由户部和皇家工程院共同承办,先由户部根据全国流通银两的数量进行一个大致的估算,然后确定要赶制多少银元,并通过市场调研来确定银元面额分类和与金银、宝钞、铜钱等的兑换比例。
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好在朱厚照之前在大学之时曾选修过金融经济类的相关专业,在大明这个还并未完全理解何谓金融何谓经济的年代,他也算是半个金融学家,再加上在黄金玉等有实际经验的大明金融人才的帮助下,这些问题倒也容易解决。
而皇家工程院则要确定银元中白银与其他金属的比例,在银元中掺杂其他金属一是利用银元实际价值与白银的差额来赚钱,二是通过这种方法来防止别人进行造假。
在此之前,民间私人铸钱是屡禁不止,朱厚照现在要通过制造难以仿造的银元来杜绝这种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
最终,杨廷和与孙义一道确定了银锡铜各类元素所占银元的金属比例,其中每一银元中含纯银六钱五分一厘,含银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上与纯银的差额不大,这样也较易于被大明的经济市场所接受。
当然,具体配方和制造方法在被杨廷和与孙义确定后就成为了绝对机密之事,朱厚照甚至直接下严令,若有丝毫泄露,负责制造银元的工匠一经查实会被全部处死,不论官职高低,也不论之前对大明的贡献!这其中也包括杨廷和与孙义。
铸币厂很快也建立了起来,地址就选在了禁卫军训练营边上,这样一来方便银元押送,二来有禁卫军在一侧作为守卫,就没人胆敢再打铸币厂的主意了。
大明皇家银行行长黄金玉已经招募了许多隶属于工部的工匠,就等铸造模具做好,随时准备全面铸币了。
银元要造成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是需要好好考虑一番的。
要想让老百姓接受银元,最重要的是方便二字,只有老百姓觉得方便了,他们才会乐意接受银元。
所以银元的重量和外形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后世清代银元主流都是重七钱二分,这基本上是西方人的银元重量。清末时期,满清政府不是没有铸造过一两重的铜钱。张之洞在湖北就试制过一两银元,结果推出之后,因为与铜钱、铜元兑换挂钩不是五、十进制,导致老百姓感觉麻烦,因而并不受欢迎,只铸造了一批就停产了。
……
(本章完)
第334章 发行问题()
如今朱厚照要改革货币、铸造银元,自然也要考虑新铸银元、铜币与铜钱、银钱等的兑换模式之间的问题。
在户部与财政部两部门联合一道经过大量的抽样考察并确定了银元的重量后,朱厚照又为银元设计了铸造图案。正面是“正德通宝”四个大字,按照上下左右分布,中间是一团火焰,象征大明火德。银元外围则是“大明皇家银行铸造”等字样。
其实朱厚照这是在模仿后世的铸币样式,尽管设计的还较为粗糙,但是仍旧让杨廷和与孙义等人对此惊讶不已。
经过朱厚照的亲自设计,很快正德通宝的模具就被打造出来了,随后又历时一个月,第一批准备投放市场的银元被赶制了出来。
这批银元一套共有五类,分别是壹圆、伍角、贰角、壹角,同时还附带一批铜币,面额只有伍分、壹分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