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平年的粮价,一石粮食在一两四钱银子左右,三万石粮食价值四万二千两银子。
除去打算自己开销的以外,姬庆文这次奉旨带来了五万两银子,除了购买粮食若以平常的粮价购买粮食,那还能多余八千两用来赏赐办事的官员,蛮够用的了。
然而姬庆文自己的算盘打得精妙,王家柏的算盘却是打得更加老成。
他知道,如今西北大旱,一石粮食的价格已经涨到四两银子——凭钦差大臣的面子,陕西商会或许能给打个七折、八折,卖到三两银子,可若是按照一两四钱的价格出售,可就太亏本了。
王家柏心里这么想,可无奈姬庆文却占着理,只能说道:“大人一番爱民如子之心,小人也是佩服的。可是现在西北大旱,我们富户过得也苦,里里外外人口又多,存粮也是捉襟见肘。别说是用平时的价钱卖给大人了,就是用现在的价钱,也没有多少能出售的。”
姬庆文原以为王家柏会跟自己讨价还价一番的,却没想到他这几客气话的涵义十分坚决明确:粮食,四两银子一石或许能卖你一些;一两四钱银子,一颗粮食也没有!
第一〇四节 不见棺材不落泪()
无奈之下,姬庆文只好说道:“诸位诸位,现时局大家都困难,可城里的富户们总比城外的饥民们日子好过不少。请大家能够看在皇上的面子上,多多少少拿些粮食出来……”
王家柏说道:“姬大人,老朽说句倚老卖老的话。您是我们陕西商会小一辈里官做得最大的,也是最有前途的一位。您办事有困难,我们陕西商会能不帮衬着么?”
说着,他拍了拍胸脯,说道:“这样,老朽宁可全家老小一天不吃饭,捐十石粮食出来,以解燃眉之急。”
他话音刚落,其余商人也都附和道:“既然王大爷都捐了,那我也不能落后,我也捐十石!”
“我家人多,我捐五石!”
“人多就应该多捐,我家人少,我也捐五石!”
“七石!我捐七石,宁可饿肚子也要捐出来!”
众人说得好不热闹,可零零总总加起来,也才不过四五十石的粮食,杯水车薪,分给城外那么多饥民还不够他们塞牙缝的!
于是姬庆文转而求助知府陈应元,让他出面说服这些富商。
可陈应元要能说服他们,姬庆文进城之前就已经说服了,又何须等到现在?
倒是秦王朱存枢看在姬庆文的面子上,答应捐一千石粮食出来,再多也没有了。
眼看事情已经陷入僵局,正在这个时候,李元胤忽然大步流星从衙门外走了进来,将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递给姬庆文,便转身站在姬庆文身后,脸上露出冷峻而又轻蔑的表情,冷冷地看着面前一群脑满肠肥的富商们。
姬庆文接过纸,前前后后读了一遍,冷笑道:“好,诸位,本官再给大家一个机会,一两四钱一石粮食,你们卖还是不卖?”
一众富户见姬庆文刚才还一副灰心丧气的样子,现在忽然生龙活虎起来,莫非同是刚才进来的这位锦衣卫给他壮了胆了?
倒是王家柏城府深厚,心中虽有疑问,脸上却不动声色,说道:“我们商人虽然地位低贱,但做生意最讲究诚诚信二字,说出去的话没有收回的道理,大人何必多问?”
如果说姬庆文刚才方才面对王家柏还多少有些无可奈何的话,那现在他看着这个老头子,就好像看着一只表面光鲜的空心大萝卜。
因此他不慌不忙地又问了一句:“本官知道你们不是这样的人,却怕你们家大业大一时记错了自己家的存粮,因此再多问一句:一两四钱一石粮食,你们卖还是不卖?”
这话已经挑得很明白了,让在座的富商听了无不心中一悸,顿时沉默不语。
只有王家柏没有被姬庆文吓住,摸了摸下巴上留着的花白的胡须,说道:“大人这话,老朽听不懂啊……”
“哼!不见棺材不落泪!”姬庆文心中暗自骂了一句。
于是他再也不给这个老奸巨猾的王家柏面子,照着李元胤递给他的纸条念叨起来:“王家柏,存粮一万石;梁宽居,存粮五千石;张汝宗,存粮八千石;胡玉树,存粮八千石……”
这份名单长达数十条,里面提及的富商,家中存粮多则万石,少的也有五千石以上,加起来竟有五十万石之多……
姬庆文好不容易将这份名单念完,终于舒了一口气,说道:“没想到诸位居然有这样大的手笔,眼看城外灾民饿得前胸贴后背,你们居然还囤积了那么多粮食。居然还敢在我这里哭穷……哼!有句话叫无商不奸,今日我终于懂了。”
原来昨日姬庆文听自己的“父亲”姬广明有意大摆筵席替自己接风洗尘,就知道西安城里富户应当还有不少存粮,因此便连夜叫大特务李元胤出去探查情况。
这李元胤果然是侦查情报的一把好手,立即同在西安城中留守的锦衣卫取得联系,拿出自己锦衣卫指挥佥事的派头,命令其连夜探查所有富户的存粮情况——姬庆文手里的这份名单,便是李元胤一整夜的成果。
那边王家柏还在硬撑,说道:“大人,你这份名单言之凿凿,却只是一家之言,没有真凭实据。无法让人信服……”
“哼!没有真凭实据?”一旁的李元胤却道,“我们锦衣卫办案从来都是有凭有据,板上钉钉。即便是死无对证,我们一样也能拿出证据出来。你若是真的想要凭借,自然可以跟我到京师诏狱里走一趟。”
刚才还口若悬河的王家柏听到这几句话,顿时吓得不寒而栗——锦衣卫的名声、诏狱的传说,他当然是听过的,并且不愿用自己这老迈、虚弱的身体去亲身验证一番。
只听姬庆文又说道:“王先生,你做生意的眼光不错啊!根据锦衣卫的调查,你在灾前就大量收集囤积粮食,总数达到十万石,却不知藏在何处,因此这张纸条上,便只能登记你在西安城里的存粮数目。”
王家柏已是骑虎难下,咬牙说道:“那又如何?朝廷不许商人擅自贩卖食盐、茶叶、铜铁,却从不禁止收购粮食。老朽应该没有犯法吧?”
姬庆文扭头问李元胤道:“李指挥,《大明律》里,对遇到灾年囤积居奇的奸商,可以定什么罪?”
李元胤一脸难色道:“这倒没有……不过大人可以请旨定罪。”
“请旨定罪?意思是向皇上写奏章,从西安城里送到京师去,然后皇上批准了,再发旨意从京师送回西安。这一来一去少说也得半个月,到时候城外的饥民都死了一半了!”姬庆文斥道。
李元胤一脸的委屈,回答:“姬大人,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想想自己现在的身份!”
姬庆文这才恍然大悟,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对王家柏说道:“王老先生,你是我的长辈,所以有些事情我本打算商量着同各位讲。可既然商量不通,那就别怪我没大没小了。”
他轻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忽然起身道:“我姬庆文,现在是苏州织造提督,钦差大臣。此次来西安,更是奉了皇上的旨意来赈济灾民的。我以一两四钱的价格从诸位手中收购粮食,其实也没让诸位吃多少亏,可你们却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居然还想只捐几十石粮食来敷衍我!”
说到这里,姬庆文已然动气,冷笑道:“哼,我有一句话一直挂在嘴边:‘我能过上舒服日子,大家都有舒服日子过;我过不上舒服日子,叫你们连别扭日子都过不了’。既然我出钱买粮食你们不肯,那好,我就用钦差印信命你们将所有囤粮全部无偿交出来。要是不交,那就是违抗我的命令,就是违抗钦差大臣的命令,就是违抗皇上的旨意,就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
王家柏等人一听慌了神,说道:“大人……要是把粮食都交出来,我们亏本不说,家里上上下下那么多人,可就都要饿死了……”
“哼!就你们是人,就你们会饿死?”姬庆文骂道,“那城下那些人就不是人?就不会饿死了吗?”
这几句话,顿时将王家柏说了个哑口无言。
一旁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的西安知府陈应元,却在此时起身劝解道:“姬大人,这样也不好。都是这些富商不懂事,现在经过大人的开导,想必他们也已经想通了。不如还是照大人原来的章程,一两四钱一石粮食,向这些富商收购粮食,如何?”
陈应元说这几句话,倒不是有意替这些奸商开脱,而是因为他自己是西安府的父母官,不希望看到钦差大臣同本地富商剑拔弩张的情况发生。
第一〇五节 放赈救灾()
这一众陕西商人个个都是人精,听了知府陈应元的这几句话,立即顺台阶就下,说道:“姬大人,都是小人们不懂事。我们答应了,就按照一两四钱平年的价钱,把粮食卖给大人……”
那王家柏也终于没了神气,怯怯地退到一边,不再讲话。
费尽口舌,终于落实了赈灾用的粮食,姬庆文自然是兴高采烈,放下刚才那咄咄逼人的表情和口气,换了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具,笑着对众人说道:
“本官也是商人子弟出身,当然知道大家的难处。大家既然肯将粮食平价卖给我,那就是给了我面子、给了朝廷面子、给了皇上面子。赈灾完毕之后,本官一定会向上奏申请,给诸位立碑颂德,说不定皇上一高兴,还会赐几位办事得力的富商秀才或者举人功名呢!”
大明朝商人列于“士、农、工、商”四民之末,虽然有的是钱,身份地位却不高,别说是当官的了,比起贫苦农民地位都颇有几分不足——比如偶尔打起官司来,遇到清廉些的官员,便会十分明显的偏袒农民……
故而姬庆文凭空画的这张大饼,对商人们的诱惑极大,只要皇上降旨赐自己功名,那就直接成了“士子”,身份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
姬庆文见这些商人听了自己这几句话,刚才满脸不乐意的表情已是烟消云散,知道事情已被自己完全搞定了,便又笑道:“那好。我家也是商人,家里也有一些存粮。这样,我先出售三千石粮食,给,给我自己……哈哈哈!”
姬庆文觉得这笔账,从自己左口袋掏到右口袋,实在是有些滑稽,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然而既然他已作出了“三千石粮食”的表率,其余商人便也只能围绕“三千石”下文章——慷慨些的出到四千石、吝啬些的出到两千石——不到一盏茶功夫,商人们承诺的粮食总数,便已凑满了原定五万石的指标。
有了粮食,那赈灾的事情就算是成功了一半,接下去的便是清点灾民人数、开设粥厂、发放赈灾之类的细务。
姬庆文作为响当当一个富二代,这种琐碎麻烦的事情,他当然是懒得去插手的,便将后续事情交给知府陈应元办理了。
陈应元不是无能之辈,只不过考虑事情太过周详,因此办起事来略显庸懦而已。可放赈救灾这样的事情,正需要他这种谨慎不怕琐碎的性格。
于是在陈应元的指挥之下,县城中的富户们只用了两天时间,便将承诺的粮食送到知府衙门。他怕这些家伙为富不仁、以次充好,还亲自检验送来的粮食,对霉变的陈粮一概予以退回。
姬庆文见他办事如此用心,倒也十分放心,一抬手就将五万两银子全部批转给他,让他自行向富商交付购粮款项,并赏赐赈灾办事人员。
陈应元手里有了粮食、有了银子,又没有姬庆文在上面瞎指挥,办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他拿到粮食的当天,便派出知府衙门里的衙役,命城下灾民排起队伍,依次领取筹码就餐,每人限粥一碗,若有插队或多吃者,严惩不贷。
就这样,饥馑了小半个月的灾民们,终于能够吃上一顿半饱的饭,感动得争相称颂姬庆文和陈应元是“佛祖下凡”、是“活菩萨”、“是青天大老爷”。
陈应元见赈灾初见成效,唯恐饥民们吃饱肚子之后难免另寻事端,便集合起全城衙役,要西安城外的灾民按照户籍归属统一驻扎,并传该县教谕或者主簿等官员同本县灾民同住,一旦发生治安事件,便治罪该县之罪。陈应元手下衙役也被分为三班,每日在城下巡逻,防止发生民变。
这样一来,西安知府衙门的衙役们忙了个焦头烂额,各县官员也累得筋疲力尽。
陈应元见了,便从姬庆文给他的银子里开支,每人每天加俸禄五钱银子。
陕西这里穷困得很,比不上天下首富之区的苏州,一天五钱银子已经算是极高的报酬了——这些官员、衙役们拿了赏银,自然是抖擞精神,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