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张家记-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讨人嫌的党人们被释放了,何进当然也要把九常侍们捞出来,跟这些党人们打擂台。在何进的串联下,九常侍和党人们,是在同一天被释放的。

    说回到冀州汉军大营这边。皇甫嵩很同情身为清流领袖的卢植的遭遇,打算把黄巾军主动让出来的光复邺郡的功劳分一些给卢植,这份功劳可以说自己是白捡的。反正是慷黄巾军的慨,皇甫嵩是一点不会心痛,还能拉一把卢植,交个朋友,何乐而不为?于是皇甫嵩就自作主张地把卢植留了下来。

    抵达汉军大营以后,赵芸的家仆主动交出了密信。密信被第一时间摆到了皇甫嵩的案头。

    皇甫嵩读过密信,也传给朱儁、卢植、何猛三人看。

    等他们看完,皇甫嵩问到:“你们对此信有何看法?”

    朱儁跟皇甫嵩一样是新来的,对情况并不熟悉,所以没有贸然发表意见,而是看着卢植,示意卢植先说。

    卢植觉得自己是戴罪之身,不好发表意见。

    而何猛觉得自己和皇甫嵩他们不是同路人,不屑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皇甫嵩见没人说话,而他自己的想法跟朱儁一样,就对卢植说到:“子干,你对这边的情况比较熟悉,你先说说你的看法。”

    卢植见皇甫嵩也开口让自己先说,他就对皇甫嵩和朱儁拱拱手,说到:“敢不从命。禀皇甫将军,据职下所知,赵芸此人与封谞等反贼不同,虽然曾经担任常山郡太守,位高权重,但是一直被黄巾贼子排除出核心圈以外,并没有被委以重任。所以职下觉得,他的投诚是可信的。”

    何猛一边听着卢植说话,一边在那里无声地冷笑,也不知道他是认为卢植说错了,还是不屑赵芸投贼以后不受重用的惨况。

    皇甫嵩发现了何猛的表情,心中不喜,但他也不好直接跟何猛撕破脸皮,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虽然皇甫嵩不屑于何进的为人,但是表面功夫还是得做到家的,就权当没有看到何猛的表情好了。

    皇甫嵩听完了卢植的陈述,问到:“子干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接纳这个叫做赵芸的黄巾的投诚?”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卢植听皇甫嵩话里的意思,好像不认同自己的意见。他自己的想法当然是接纳赵芸的投诚了。赵芸的投诚会起到示范性作用,在现在黄巾贼势弱的情况下,有了第一个黄巾高层的倒戈,后面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出现。这种能直接削弱黄巾贼,增强己方实力的事情,为什么不接受呢?

    但既然皇甫嵩不喜欢这种做法,那自己倒不好继续说下去了。于是卢植选择了沉默。

    朱儁为了化解卢植的尴尬局面,也是为了给卢植解释不接受赵芸投诚的原因,就开口说到:“皇甫将军,职下不同意接纳赵芸这种乱臣贼子。要是做臣子的不知道什么叫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投降贼人。后来见到贼人式微,又要求重新加入朝廷,试问这世上哪有这般便宜的事情?职下认为,赵芸既已降贼,那他就已经没有资格再与我等同朝为臣!职下不屑与此等人为伍!”

    何猛听了朱儁一番慷慨激昂的话,在一旁击掌赞叹道:“说得好!”

    何猛也对皇甫嵩拱手说到:“职下同意朱郎将的看法。”

    皇甫嵩也觉得朱儁的话甚合他意,手捋胡须,点头说到:“这种不忠不义之辈,罪不可恕!”说到这里,皇甫嵩看了看低着头的卢植,他心中失望:没想到卢子干徒负虚名,不明白做臣子的首要是品德,而做臣子的品德就是忠君爱国。看来他还不如何进那个家奴看得明白。

    卢植现在除了在心中骂着这群人激进,他也没话可说了。他知道自己继续留在这里,同样也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决议以下,皇甫嵩唤来了卫兵,命令卫兵去砍掉赵芸派来的使者的左耳,并让使者传话给赵芸,告诉赵芸洗干净脖子,等待朝廷大军去砍掉他的脑袋。

    就在皇甫嵩驱逐赵芸的家仆时,赵芸那边也已经接到张梁通知其撤离常山郡的命令了。

    赵芸一边装模作样地召集常山郡中分居各地的太平教教众,一边准备拿这些教众送给即将到来的汉军,算是自己的见面礼。

    因为赵芸不打算继续跟着黄巾军一条道路走到黑,所以他只是召集天平教的教徒,并没有按照命令中说的连手艺工匠也集中起来,更没有像张宝一样,把其他无关的民众也一并驱离自己的家园。

    只不过赵芸的黄粱美梦很快就被人唤醒了。当他看到自己家仆少了一只耳朵的惨状,就知道情况不妙。等他听了家仆转述的皇甫嵩叫他等死的话,他更是万念俱灰,在心里默默诅咒了皇甫家一万遍都不止。

    幸好他也已经按照张梁的命令召集了各地的太平教教徒,不然他就两边都不讨好了。

    本章完

第241章 粮食危机() 
上回说到赵芸想要重归大汉被拒,只能继续执行张梁撤出冀州的命令。

    不过赵芸没有张宝那么丧心病狂,虽然他的心情很差,但也没有迁怒到那些不愿离开家园的民众身上。

    对于不愿意跟着黄巾军离开的太平教教众,赵芸也没有用强,他虽然没办法脱离黄巾军了,可他依然憎恨黄巾军当初把他逼上了贼船,所以他对太平教教徒一点都不上心,就让那些不愿离开的太平教教徒自生自灭好了。

    而对于普通民众,赵芸以己度人,他自己都不想从贼,所以也就没有逼迫不愿离开的民众一起走。要不是怕不能给张梁交代,他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去动员那些民众跟着黄巾军撤离。

    就在黄巾军撤离的时候,汉军那边也在行动。不过他们没有去追击正在撤离的黄巾军,他们只是在黄巾军走后,以最快的速度光复失地。

    汉军并不是不想把黄巾贼、太平教余孽、被黄巾贼裹挟的民众留下,他们也尝试过派出小股部队,绕过张梁的主力,意图偷袭正在组织撤离的黄巾贼。但每一次派出的骚扰部队,都会被伏击,损失惨重。

    皇甫嵩也不是没想过直接和张梁的主力部队对决。他已经率领汉军与张梁打过一场,可是并不占优势。黄巾贼军留给皇甫嵩的印象就是太疯狂,他们简直没把自己当人看,是一副完全不要命的打法。

    那次对决,双方都是损失惨重,最终是因为太阳下山,天色太暗,双方各自罢兵休战,才结束了战斗。虽然汉军人数占优,但战后统计发现,汉军和黄巾贼的双亡比例是三比二。想要全灭张梁的两万军,汉军这边非得损失惨重不可。但张梁的两万军只是牌面上的数量,皇甫嵩认为黄巾贼随时还能从太平教教徒当中征兵补充。而汉军这边也不是不能增兵,只不过汉军增兵的难度就相对比较高。

    皇甫嵩离开洛阳还没进入冀州的时候,就已经听到了朝中又出现了要求换帅的风声,有人说他对黄巾贼不熟悉,建议由熟悉黄巾贼情况的何猛出任主帅。皇甫嵩就算用脚趾头想,也能明白这绝对是何进搞的鬼。

    皇甫嵩的大军之所以没有等待什么吉日吉时出发,就是因为收到了黄巾军内讧的消息。估计何进那些人都觉得现在的黄巾贼是可以随意揉捏的软柿子,所以打算换人来摘桃子吧。但因为皇甫嵩并没有犯错,所以何进自己并没有出面。少了何进的压力,刘宏就把换帅的提议否决了。

    可要是皇甫嵩把手上的军队打残了,还向朝廷要求增兵,那他到底还能不能继续坐在帅位上,就很难说了。估计朝里会有人说:“黄巾贼内讧,实力大损,皇甫左郎将竟然也会被实力大损的黄巾贼弄得损兵折将,可见他能力不足。”云云。

    既然现在黄巾军自己把冀州让出来,有白捡的功劳送给自己,皇甫嵩也就没必要非得跟黄巾贼打个你死我活的,先把冀州光复了再说。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皇甫嵩不知道的是,黄巾军的装备补充很紧张,即使他们能征召太平教教徒及时补上军队的缺员,但也没有新的武器给这些新兵用,除非黄巾军能及时回收到遗落在战场中的兵器。而这次双方主力对决,黄巾军就无法及时回兵器,导致损失惨重。

    那次决战之后,皇甫嵩自己领着两万汉军,和张梁所部保持着距离,坠在张梁身后。而剩下还有一万人不到,皇甫嵩派朱儁带队,过去接收黄巾贼已经退出来的地方。

    就这样,双方一个主动退出,另一个只跟踪不挑衅,局势保持着微妙的平静。

    皇甫嵩不继续找黄巾贼麻烦,并不完全是怕被何进撸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打算,他打算等,等黄巾贼缺粮。在他的预计中,黄巾贼带着那么多人口撤退,是自取灭亡的行为。原本冀州的土地就只能养这么些人了,现在黄巾贼竟然主动放弃了土地,也不知道他们要退到什么地方,而他们的人口数量却没相应地减少,那他们的粮食危机很快就会显现出来的。只要等到黄巾贼缺粮,那灭掉他们还不跟玩似的?就算他们的士兵再怎么疯狂,没饭吃了,看他们还怎么狂下去!

    此时张梁也发现这个问题了,正在跟张平商量对策。张梁并不是突然变得脑子灵光了,只是最近军中没有粮草补充,虽然粮草依然充足,但光吃不补,迟早要吃完。张梁这才意识到粮食问题的严重性。

    张梁苦着脸说:“平儿,我们放弃了冀州,粮食会供应不上。”

    张平一听,他也觉得头大。他前世不是农民,想要给汉末的农业水平弄些金手指出来也不行。他在穿越小说中听说马铃薯、番薯、玉米是神器,可这些都是美洲的特产,要想弄回来,前置的任务太多太高科技了,根本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记得历史上张燕也带着黄巾余部躲在黑山继续坚持斗争,只不过他不知道张燕是如何做到的,也不清楚张燕治下的人口数量。

    没有金手指,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张平两眼一抹黑,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张梁的问题。

    要是黑山临海还好办,海里大把吃的。

    对!大海!张平觉得他想到解决办法了。

    张平兴致高昂地说:“三叔,你立刻命令常山赵芸不要继续向黑山迁移了,让他转道幽州,进入青州,再向青州北海郡方向过去。等我们和二叔在黑山汇合以后,也安排教众分批过去北海郡吧。”

    张梁不明所以,问到:“去北海做什么?”

    张平回答到:“去那边打渔,还能种些紫菜、海带,甚至弄些鱼排养鱼。”

    张梁一脸欣慰地说到:“平儿懂得真多。你说的那些,我听都没听说过呢!”

第242章() 
上回说到张梁和张平商量解决未来缺粮的办法,张平建议分流人口到北海,实验靠海吃海的办法。

    张梁听到张平后面这句明显忽悠人的话,一脸的黑线,暗怪侄儿不成熟。但侄儿才四岁,自己能要求他有多成熟呢?当初真不该听侄儿的建议,放弃冀州。可现在不放弃也已经放弃了,还能怎么办呢?打回去吗?张梁可没自信打得过皇甫嵩,毕竟经过两次动乱,黄巾军现在的兵力不足,要是能给张梁缓个半年时间,他才不怕皇甫嵩区区四万的兵马,黄巾军同样也能拉出一支全副武装的太平教教徒组成的四万大军。

    张梁很无奈地说到:“那就让赵芸带着常山的民众转道去北海吧。剩下的民众,我跟你二叔自己想办法好了。”

    张平心里觉得愧疚,而一想到黑山将要挤上上百万的人口,心中更是惴惴不安,还想劝说张梁分流人口,但又没有什么主意,嘴里念叨着:“全部人挤在黑山,怕是……怕是……”张平连说怕是,也没怕是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对此一点概念都没有。

    张梁见张平内疚的样子,就安慰到:“平儿,你也别想太多了,你二叔那边还有很多粮食的,吃个四五年都没有问题,就是没办法保存这么久。”

    这次轮到张平一脸黑线了,有这么多粮食还怕什么?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粮食呢?之前不是听父亲说冀州前些年经常闹灾荒吗?

    张平很好奇地问张梁:“三叔,冀州不是经常闹灾吗?哪里来的这么多存粮?”

    张梁神神秘秘地说:“闹灾只是普通百姓的事情,士族大户可不会闹灾。你是不知道当初我们从清河国的大户人家里抄出来多少存粮。此前有经常跟大哥作对那个死太监封谞在军中,我们不好像那些投靠了他的大户下手。但这次我们离开冀州,就不需要顾忌这么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