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辆儿童车,不用问也知道这是给孩子们准备的。
“怎么样?给你们几个准备的礼物喜欢吧!”
“喜欢。”几个小孩子脆生生的回答着李宽,大笑着朝自己中意的地方跑出。
孩子们自然喜欢,连教都不用教便自顾自的玩了起来,而且还知道怎么玩,李宽不由感叹,玩儿,这东西不愧是小孩子与生俱来的。
“这就是你想带咱们来看的?!玩物丧志。”李渊怒视着李宽,看到孙女重孙玩的开心,他是高兴的,但是他也知道弄出这些花样,花去的精力、时间和费用必然不少,李宽不务正业的态度让他感到了不满。
而且,孩子们有自己游乐的地方,万贵妃也有自己花草地,可是偏偏没有他的礼物,李渊能高兴才怪。
惹老爷子不高兴了,那就让老爷子高兴高兴,让侍女和仆从在房间里照看玩耍的孩子,李宽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见众人打算从正门出去,李宽只好说着有侧门,众人从侧门鱼贯而出,才注意到原来游玩的房间侧面还有四五座排的整整齐齐的小楼。
第一座小楼就让李渊大笑不止,底楼中摆放着精巧的石桌石凳,石桌上刻着方格,刻着楚河汉界,石桌的四角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凹面,看样子是放茶杯的地方,石桌的正中央放着一个盒子,盒子中放着用玉石雕刻的棋子。
上好的暖玉竟然雕刻成棋子,让孙道长有些不满,却让李渊直点头,皇家人嘛,不用最适用的只用最贵的。
当然,底楼也不只有下棋的地方,还有打牌的地方,专门喝茶的地方,可以说小楼集聚了李宽所有能想到的休闲之所,像小楼前院的一颗大树下的竹亭就让万贵妃很满意,闲暇时可以在竹亭教安平和小芷绣绣花,带着重孙子午睡,很好,很不错。
当然,李宽能想到李渊自然也不会忘记了两位师父。
不过,比起李渊的小楼,孙道长的小楼要简单许多,但是却让孙道长满意异常,因为小楼中准备了许多李宽这些年从各地收集的医术残本,还是放在了最为显眼的地方;晾晒药草的药架摆满了整个小院,而且在药架上已经有了许多常见的药草。
翻看医术残本的孙道长没和李渊他们一起继续参观,朝李宽摆了摆手便算了事。
走过孙道长的小楼就是徐文远居住的地方,比起李渊的小楼徐文远的也丝毫不差,规格和布局几乎一样。
正和徐文远夫妻介绍了,就发觉好像有人在拉自己的衣角,原来是苏媚儿,给了苏媚儿一个安心的眼神,给徐文远夫妻介绍完之后,才带着一行人去了自己的小楼。
其实自家的小楼与其他人的没什么区别,就是比另外的几座小楼多了些房间而已,毕竟自家住的人不少,李渊和万贵妃虽说有自己的小楼,但是总归是会和李宽一家住在一起的。
苏媚儿和万贵妃在挑选适合的房间,李渊和徐文远在盘问李宽修建小楼的花费,听到李宽说用了上千人,耗费了半年多的时间,李渊又忍不住教训道:“你小子忘了自己的打算了,有着半年的时间想这些,能做多少事了?”
“打算?!什么打算?”李宽不明所以的问着李渊。
“你小子当初给祖父说的日不落帝国呢?这就忘了?”
李宽恍然大悟,笑了笑:“那只能算孙儿的一个目标罢了,孙儿可不会因为一个目标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何谓理想?”
“没文化真可怕,连理想也不知道是什么,不是孙儿说您,您老也该时不时的去学城看看······”发现李渊脸色不对准备要踹人,李宽连忙解释道:“理想就是一生的追求。”
李渊确实想踹李宽,敢说他没文化,不踹你踹谁,所以李宽依旧没能逃过被踹的命运,等李渊舒心了才问道:“你小子的追求不是建立日不落帝国吗?”
“都说······”刚起了个头,估计说完又得被李渊踹,李宽一本正经道:“建立日不落帝国只是目标并非理想,孙儿的理想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又挨踹了,这次还加上了一个徐文远,用两位老爷子的话说,没出息,一句混吃等死的话也好意思在他们面前开口。
wxi7
第418章 再穷不能穷教育()
到了两位老爷子如今的年纪,他们都还想过混吃等死的生活,李宽在他们面前提起,确实让两位老爷子高兴不起来,要知道李宽才十八,十八岁的年纪正是朝气蓬勃之时,但李宽却是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细细品味,确有几分味道,两个老爷子毫不要脸的将这句话变成了自己的,念叨了几遍,越念叨越感觉心境空明,倒是佩服起了李宽的才情。
李渊和徐文远对视一眼,突然之间像是想通了什么,大笑不止,顿时觉得自己踹孙儿(徒弟)好没道理。
仔细想想,孙儿(徒儿)的理想实现了吗?
实现了。
楚王府钱财无数,让孙儿(徒儿)数钱数到抽筋才是正常,而且睡觉睡到自然醒也不是不可能,只要他愿意,大可睡觉睡到自然醒;而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今不是也有了吗?
“理想实现了,是不是该实现了目标了?”李渊笑道。
经过李渊这么一问,李宽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像确实如祖父所说,自己的理想还真就实现了,别人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实现的理想,自己在十八岁就已经实现了·······奇迹啊!
难怪都说投胎投到了好人家可以少奋斗几十年,确实如此。
李宽从未否定过身份带给他的好处,不管李世民前几年是如何看他不爽,但是他终究是占了这份便宜,所以哪怕是他迁移到台湾也没想过动摇大唐的根基。
不过,李宽也从未否认过自己的努力,身份给他带来的好处固然不少,但是没有自己的努力,身份再高贵也混不到如今的地步。
所以,他在笑,笑的像一个傻子,因为他不由得有些佩服自己。
明明是个聪慧的小子,而且还是将来的皇帝,像小傻子一样成何体统。
李宽被踹了,踹他的是李渊,看着李宽龇牙咧嘴的样子,老爷子心情好了不少,笑道:“带祖父去转转。”
转转就转转嘛!干嘛要踹人呢,这可不是一个好习惯。
李宽心中的怨念无穷大,刚准备找个理由让李渊自己去转就听见有人喊二叔,只见第五座小楼的二楼上,杜煜博趴在楼道的围墙上,朝自己的院子傻笑。
自小楼修建完工后,杜煜博便带着从长安来的仆从和侍女住进了自家的小楼,用杜煜博的话说,自己好不容易从长安出来了,得过过当家做主的瘾,否则老爹和母妃总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朝杜煜博招了招手,差点没把李宽的心脏病给吓出来。
只见,杜煜博从二楼一跃,抱住一根桅杆晃悠了两下便身轻如燕的落在了地上,朝着李宽他们跑来。
刚跑到李宽面前就被李宽踹了一脚,怒骂道:“不要命了,以后再敢这么干,打断你小子一条腿。”
对于李宽的教训,杜煜博只能报以讪笑,说着以后不会了;谁让李宽是他崇拜的人了,而且李宽是为了他好,他又不是不知道。
踹人的感觉很好,踹了杜煜博两脚,李宽心情打好,大手一挥带着杜煜博和李渊徐文远出了府邸。
四人才刚出府,李渊便问起了城中最显眼的两栋建筑物,他昨日刚来台湾就想问了,只是忙着回府收拾,没来得及。这两栋建筑物比李宽的府邸还要宏伟明显有些不合事宜,毕竟李宽的府邸在李渊的认知中,将来就是皇宫,怎能出现比皇宫还要雄伟的建筑物呢?
“左边的是政务大楼,顾名思义,就是平日处理政务用的地方;右边是军务大楼,处理军务的地方。”
“这就是你小子说的军政分离?”
李宽点头。
“那立国后的皇宫呢?”
“祖父,咱们台湾没有皇宫。”
“没有皇宫?”李渊嘴巴张的老大,在他认知中,凡国那是必有皇宫的,不管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小,皇宫这种东西必不可少,那是一个国家的标志。
“对,没有皇宫。”李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接着解释道:“您看看两座大楼中间的工地,这是将要修建的是总务大楼,也就是将来商议国事的地方。”
“这所谓的总务大楼也就是皇宫了,不过是否太过于小气了一些。”
李渊的意思,李宽明白,无非是觉得占地面积太小,不能彰显一国气度而已。
李宽解释道:“孙儿知道您的意思,不过总务大楼只是处理一国事务的地方,并非咱们居住之地,毕竟家是家,国是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咱们台湾初建没几年,所以现在的一切事务都在政务大楼中,但是以后各官署成立后便会从政务大楼中分离出去,修建各官署的大楼,所以总务大楼没必要修建多气派,只是需要高度而已。”
一边听李宽解释,一边朝着政务大楼走,忙碌的人群让李渊眼前一亮,朝气蓬勃的氛围让李渊感觉自己仿佛年轻了十几岁一般。
一行人看到了未时,连政务大楼的底楼都没看完,皆因李渊和徐文远的问题太多,挂着牌子的各个部门他们从未听过,总要李宽给他们两人解释一番,一解释,牵涉到的话题就越来越多。
实在受不了李渊和徐文远的盘问,李宽无奈道:“咱能先去用饭么?各个办公室的职责等到了您老参与其中之时就能了解了;再者说,各个官员对于自己的职责都清楚,您老有时间自己询问便是,何必让孙儿再给您细说呢!”
听李宽这么一说,李渊和徐文远倒是有些不好意思,李宽将来是皇帝,让皇帝干讲解的活确实有些过分,而且李宽能分离这么多部门出来肯定是给各个官员讲解过自己的职责所在,如今从头再来一遍,就是他们自己也会感觉恼怒。
“走吧,正好去城中看看。”
出了政务大楼,李宽带着李渊等人到了胖厨子夫妻开的一间酒楼。
好不容易等到了上菜,连吃饭也不让人吃个安生,因为李渊看见了用饭的食客结账时并没有用铜钱而是用的纸币。
纸币的使用,再次颠覆了李渊一直以来的认知,纸张也能当作铜钱使用?
听李宽一边吃一边解释纸币出现的缘由,看过纸币的情况,李渊越发佩服这个孙儿的才智,总算是让李宽安安心心的吃了一顿饭。
酒足饭饱睡意来,本打算回府睡午觉,可是李渊兴致勃勃,非要拉着他在城中转,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什么都要问两句。
对于李渊的行为,就连徐文远也看不过去了,拉着杜煜博就走。
徐文远跟着去政务大楼纯粹是为了看看李宽这个徒儿在台湾的情况,对于政事和民生方面的东西,徐文远其实不怎么好奇,他看重的还是教育。
正好,杜煜博来了台湾大半年,在台湾进学,给他讲解台湾的教育问题非常合适。
台北的学城囊括了小学到大学,占地面积不小。
虽说不少的地方还有工匠在忙碌,但是徐文远看的明白,学城修建起来之后到底有多壮观,大唐的国子监比起台北的学城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庞大的面积,忙碌的场面让徐文远震惊,忍不住问着杜煜博:“学城中有多少人进学?”
“徐爷爷,现在的学城大概有四五千学子吧!听思舞姐姐说,台湾如今正在推行小学教育,二叔要求所有的县城必须有一所小学,将来都会到台北的学城来进学,到时候至少有万人啊!”
如今有四五千人就已经让徐文远震惊了,上万人的学舍让他张大了嘴,但是震惊也就片刻的时间,回神之后就想到了杜煜博话中的漏洞,不满道:“你小子敢欺骗老夫,四五千人的学城,有那么夫子教学吗?”
“我可没欺骗您,学城之中的老师可不少,就是我也是老师中的一员。”杜煜博说到这句话之时脸上带着些许的骄傲,见徐文远眼神有些不对,立马一本正经的解释道:“真正教授的学识的老师确实不多,也就珊珊姐姐几人,因为老师缺乏的原因,像咱们这类有些学识的学子也会被安排时间去教授刚刚进学的学子。”
杜煜博的解释让徐文远猜到了七七八八,学识不足以继续进学的学子就是将来教导刚入学的学子。
对于李宽的这个办法,徐文远很赞同,但是一想到当年闽州学城的开支皆有楚王府支出,徐文远显然有些担忧,闽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