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安国大喜,连连拱手拜谢。何白这才转向管承,厉声喝道:“你便是为祸青州沿海的贼人管承。”

    “是是,小人正是管承。”虽是冬季,但管承还是汗淋淋的全身轻颤拜道。

    何白厉声叫道:“尔自中平元年始,为祸青州四、五年时光,杀害吏民不下千数,可谓罪大恶极。武安国,令你将其斩首,悬尸城门示众,以警世人。”

    管承大骇,本以为自已临阵投降会有活命之机,不想还是要被处以斩首之刑,不由连连叩头叫道:“国相大人,国相大人,朝庭有律法,可以以钱赎罪。小人的巢穴之中尚有黄金五百余斤,钱六百余万,小人愿取来献予国相,但求活命之机。”

    何白冷哼一声,说道:“国家是有此律法没错,但要不要按此律行事,却是吾的事了。而且你已然被擒,贼穴之中余物自归我北海府库所有,今日俘贼众多,我岂不会挑人直挑尔之贼穴焉。”

    管承连忙拜道:“小人藏金之处十分隐密,可说无人知晓,因此小人纵死,此藏金亦归小人所有也。小人也知自身罪恶深重,但请国相看在小人是临阵归降,对北海郡兵杀害不重的关系上,能让小人以钱赎命。”

    何白沉吟许久,这才问道:“我知青州别无造船之地,不知你之战船是在何处得来的?”

    管承见何白不说斩首之事,心下大喜,忙解说道:“小人自幼尝随叔父来往于青、徐、扬三州之间,学过一些造船之技,小人麾下之战船如一千料的斗舰,七百料的三翼船,三百料的蒙冲多是小人在此数年间领人所自制的。”

    何白惊讶的问道:“你还会造船?”

    管承略略得意的说道:“是,是,小人在幼时深知青、幽之地别无造船之匠,若是小人学会了,将来在青州之地必得大用矣。只是不料,小人才刚刚学成返家,便遭东莱长广令所迫,不得已才成为海贼的。”

第152章 盐事一利() 
何白暗叹,在春秋战国时,齐国在海上的交往就已经非常便利了。先秦时,更有徐福乘大船从青州出发,出海寻仙。在汉武帝时,更有楼船将军从青州出发攻打辽东。然而之后,朝庭的注意力大都在匈奴的威胁,与西凉少数民族的不确定性,几乎没有精力和财产建立和维护海军。

    当然在没有开发大规模海运的此时,的确也没有什么必要性。余下的大部都是江河里的小型官船,说是押运官粮的船倒也可以,大规模的水上战斗就不行了。

    因此青幽之地的造船匠大都失业,懂得制造大船工艺的工匠们,经数百年时间变迁,不是迁移到徐、扬、荆、交等州去了,就是早已失传。因此包括黄河之中的船只,也只是三百料左右的小船,几乎没有超过五百料以上的中型船。管承能够建造千料的大型船,已经算是不错的人才了。

    何白问道:“汝能造二千料以上的大船吗?”

    正自得意的管承不由一呆,许久才摇摇头道:“回禀国相,小人只懂造千料的大船,一千五百料也许可以,二千料巨船的话,虽然敢造,却不敢保证能不能用了。”

    何白摇了摇头,千料船在内河算是大船,但在海上只能算是小船。管承连二千料船都造不出来,那就更不用说是三千料的中型海船与五千料的巨型海船了。至于郑和下西洋时的万料巨轮,现在是想都不敢想了。

    管承见何白摇头,深恐何白放弃他,连忙叫道:“国相大人,小人知扬州之地有数名可造三千料巨型楼船的工匠,虽然多为当地豪强所有,但其中有一名小人可为国相大人请来。”

    何白这才满意的点点头,在历史中的孙吴,之所以能够威震江东,还不是有无数造船良匠与无数精通水师的将士之故。自已此时就建造海师,三、五年后必可精良不下江东之兵。到时就不用怕孙吴会割据江东了。

    何白问道:“这造船之费用,各自需要多少?”

    管承说道:“造船通常以料计算,大小花费不同,越大越贵。据小人在扬州时所知,百料小船每料八百钱左右(8万),五百料船每料需千钱(50万),千料船每料需二千钱(200万),一千五百料船每料需三千钱(450万),三千料船每料需五千钱(1500万),五千料船每料需一万钱(5000万),万料船每料只怕需两万钱(2亿)。传闻前汉武帝时所造豫章大船,可载万人,船上起宫室,造价足足十亿钱。”

    “为何三千料以上的价格会多出如此之多?”何白有些不解的问道。

    管承禀告道:“三千料以上的船只,为了能够多载兵员,也为了在战争中有居高临下之优势,因此会尽量加高女墙楼层数。如千料的斗舰有一层阁楼及女墙,三千料的船会有三层阁楼及三层女墙。”

    何白又问道:“每种船型各载兵员多少,用途如何?”因见管承被绳索捆着,十分不便,于是让武安国给他松绑。

    管承稍稍活动了一下麻木的双臂,心知这条命是保住了,于是向何白大礼拜谢,说道:“多谢国相开恩。这水上作战与陆上有所不同,小船作战与大船作战又不相同。百料大小的冒突可载兵二十人,以冲突陷阵为主,此二十人既是船夫也是兵卒,乃死士也。”

    “三百料的蒙冲也是载兵二十人,最多不过三十人。其虽有冲突的任务,但因船舷较高,船中备有各类武器,又有自卫的能力,因此还可以充作截击断后之用。五、六百料的三翼故名思意,乃游翼护卫或包围之军,每船有船夫二、三十人,兵卒二、三十人。千料的斗舰通常是水军的主力战舰,船夫五十人,兵卒四、五十人,上增设女墙阁楼,仿佛一个小型的堡垒。”

    “这只是作战时的配制,如果只是运兵的话,基本可以运载四倍于作战时的兵员。如果是运粮的话,一料运粮五石,每船能载运八成左右的粮食。”

    何白又问了不少关于水战方面的知识,管承虽是船匠出身,但经过数年时间的摸索,倒也总结了不少的经验来,可算是一员海战的良将了。

    何白敲着案几,终于作最后的决断,说道:“我既是北海相,又是北海都昌县龙池乡侯,欲召揽你为我的私家海军军侯一职,年俸五百石,不准再施暴乱之事,如何?”

    管承顿时激动的五体投地拜道:“小人,不,仆臣管承拜见主君。”

    何白点点头,能得到官府的招安,无论是那个心无大志的贼人,都会同意的。更何况何白还待他不错,从死囚直接变成军侯一级的军官。在整个北海郡国内,就算加上十七名县尉,也才二十三名同等的军官。而在此之上的便是黄忠、武安国与宗宝三名军司马了。

    何白又说道:“此番,吾有三个任务与你。”

    管承再次大拜叫道:“肯请主君下令。”

    何白手敲案几,想了想后,说道:“一,是去扬州为我召来那名能造三千料楼船的工匠来,就说我愿用千石之俸,聘他为楼船官。其二,为我召来在扬子江一带为盗的周泰、蒋钦二人,如果还有其他的知名水贼,可一并为我召来,我皆有大用。“

    “其三,我欲在徐州购粮百万石,深恐徐州别驾糜子仲不能在三月内运达,因此需要在扬州之地聘用能够行海运的大船,共载重量不得少于十万石,前往徐州东海驹县待命。此三事以运粮为首要,次为工匠,最后为招揽水贼。你可能办好?”

    管承大声叫道:“肯请主君放心,此三事仆臣一定会为主君办好。”

    管承之事已毕,艾柯再度前来剧县表示感谢,并向何白禀告,说北海其他的两家盐商得何白帮助,讨平了海贼管承对沿海的挠乱,万分感激,每人愿意献上一千万钱,支援何白的北海兴国计划。只是前番因公沙卢之故,深恐得罪了何白,因此不敢入府拜谢。

    何白想到了一事,于是令艾柯将另两个盐商一齐召入府中问话,两个四旬的福态中年人跪在何白面前大礼而拜,叫道:“小民于暇、范检拜见国相,多谢国相大人对小民的宽容海涵。”

    何白摆摆手道:“此小事尔,本官治政,向来以德服人,只要尔等所行之事不太过份,我是不会记在心上的。”

    二人再次拜谢之后,这才敢与艾柯那般轻松的坐下。何白问道:“汝等三家就是我北海煮海制盐的商贾了?不知在一年时间内你等总共出盐多少,又能得多少之利啊?”

    艾柯拜道:“国相大人,官府对于盐铁一事向来管理十分严格,我等三家每年所产之盐郡府盐官都有数算。按今年的盐税,是一千一百余万钱,以十税一,产盐总价在一亿一千余万钱左右。而盐之市价,各地虽然有差,但基本在八百钱左右。所以去年到今年总共产盐十四万石。”

    于暇此时也拱拱手道:“往年无张饶、管承为乱时,一年的海盐产量会在二十万石左右,这几年里少了三成之多,皆张饶、管承之害也。今幸得国相之助,不但驱走了张饶,更降伏了管承,此是我等之幸也。”

    何白又问道:“一年的产盐及运输买卖等开支如何,纯收入如何?”

    三人好一阵迟疑,这商人的纯收入可不太好明说啊。后来想想何白身为都昌的龙池乡侯,与三人比邻而居,若有心插手海盐一事,只怕也反对不了。

    范检只能老实的说道:“煮海为盐算来也是极辛苦之事,不但需要许多人手割草打柴,还需要许多人手运送各地。但幸好食盐乃人之所必需也,因此收入还算不差,大约有四成的纯利吧。”

    何白在心中默算,这三名盐商一年平均每家都有将近一千五百万钱的纯收入。而自已这食邑三千户的龙池乡侯,若是不干些其他的事情,一年的收入只怕还差开他们大半。果然能做大商贾的都是有大暴利啊。看来这商税日后还得提高,要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左右才成。

    何白又问及乐安刘氏之事,这才得知,因青州靠海,煮海为盐乃是常事。乐安盐商为与北海盐商争夺内陆市场,早就不知闹了多少次了,此次也算是历年来的一次常见事态罢了。

    总得来说,北海三名盐商除供应本郡国大约十二万石的食盐为基本盘外,剩下的八万石则是以供应齐国为主、兖州的其他各郡国为辅。

    而乐安刘氏因为靠海又近黄河,每年所产的海盐竟达七、八十万石之多,不但供应了乐安、平原、济南三地之盐,就连兖州的大部郡国也都在其的范围之内,一年的纯收入可说富比藩王。

    而此次的管承事件则是刘氏想要抢夺齐国的市场,并整顿整个青州的盐业,这才引发的乱子。前任北海相不敢插手帮助三家,防备管承,就是畏惧刘氏之势。而何白插手其中,却是算坏了他的好事了。

第153章 工程结束() 
看着三人古怪的眼神,何白不由哑然而笑,算来讨平管承一事,还是自已主动提出的,可与他们三人无关。只是他们不知,这天下马上就要乱了,朝庭可管不了这么远。自已连北海王的产业都动了,又何惧区区一个乐安刘氏。

    接着,何白把后世在网上看过的海水晒盐法,大概的说与三人听了,说道:“我虽知此法,但却没有具体的实施过,如何操作却需你们自已去试。此盐田的收成绝对比煮海成盐来得简单轻易,而且量大。”

    三人大喜,连连点头肯定了何白的方法,因为常在海边的人,就能时常看见到被太阳晒干的少许盐块。千百年来没有人想到,这不是古人愚蠢,而是所见的世面太少,思维僵化,不能够很好的运用自身的智谋进行创造罢了。只要有相同的见识,古人也不会比后世人差多少。

    艾柯大喜的拜道:“此法绝对可行,多谢国相能够告知我等如此好的方法。有此晒盐之法,小民可以保证,一年的食盐产量绝对不会少于百万石。”

    年产百万石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将来可能会更多。何白又道:“此法成本很低,但是受地理及气候影响,不可能北海所有的海岸滩涂地都能够修筑盐田,也不可能所有的季节都能晒盐。气侯干燥,日照长久,蒸发量大,盐的产量就高,反之,产量就低。在我北海国,大概只有二月至十月才是晒盐的好季节。”

    三人又再度拜谢,老于世故的于暇、范检相互望了一眼后,心知何白能够把此法平白的告知自已三人,而不是自已单干;可见何白是念及三家的献金之功,有意拉着三家一起赚钱,而不是打压,真是仁义之主也。二人于是又瞪视了艾柯一眼,艾柯猛醒。

    三人一起又大拜问道:“国相能够告知此良法与我等,我等感激不尽。我等也非不知恩义之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