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如此,盐,还是古时祭祀的常见之物,人们认为邪恶对盐有恐惧感,巴人更是深信不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你说重不重要?
古时,掌控盐,就是掌控重要资源,掌控财富,甚至掌握别人的命运。而所有动物之间的争斗,起源于对食物的争夺,人类为包括食物在内的财富而战,并且永远不会停息。
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由于交通条件和制盐技术同时受到极大制约,就近取盐必然成为数一数二的重大事情,不惜大动干戈。
据说,中国最早的两场历史大战,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也是因为争夺盐池。其中河东盐池(山西运城解池)便是最重要的一处盐源,成为逐盐中原的目标。
古代巴人,得天独厚。三峡及四川盆地原是一片汪洋,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四川盆地成为内海、内湖,再由海盆、湖盆而成为陆盆。
大巫山、大娄山等诸多山脉隆起之后,把海底的含盐层上升,经雨水顺裂隙渗透溶化后再流出地表,形成峡江地区众多的盐泉。
峡江地区盛产的食盐,成就了巴人,才有“盐巴”、“巴盐”两个词。盐,是巴国的经济命脉,满载盐巴而穿梭在大小河流之中的巴人独木舟,让邻国人羡慕、嫉妒、恨,还加发疯。
巴人走到哪里,盐水就从哪里汩汩流出来,除了三大盐泉,他们抢夺、或是发现众多盐泉,仅长江沿线,就有今奉节的白盐碛、云阳的云安厂、开县的温汤井、万州的水滩井、忠县涂井等等让他们喜笑颜开的财富。
巴盐是当时楚国、蜀国,甚至秦边以及夜郎及周边各小国、氏族的重要供给地。
有人会说,蜀地多盐,不错,但是要等到多少年后秦昭王时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为蜀郡太守,创新开凿蜀地井盐之后。
在此之前,不少的蜀国人,恐怕不敢藐视巴盐,虽然他们不一定喜欢拥有盐巴的邻居,就如喜欢一个女人不一定非要喜欢她的丈夫。
楚国人凭借比蜀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野心也膨胀得更大,想要一劳永逸彻底解决盐的问题,公然采取了最直接、最血性、最惨烈,也最有效,或许还最符合乱世逻辑的方式:买不如借,借不如盗,盗不如抢,抢不如有。
直到后来的楚襄王,还在梦见与巫山神女幽会。
实际上,这是楚国对巴国盐的强烈占有欲望的一种艺术化梦境,并不是单纯对美人的欲望。虽然巴国神女的美丽足以让所有君王想要幽会,而这个美人手中流淌的白色盐水,就像她青色的长发一样,同样让君王们魂牵梦绕。
当然,楚国人的胃口绝不单单只需要巴国的盐。
楚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自春秋之世并有江汉、陈、蔡等地,历次北出,欲问鼎中原,始终受到齐国、晋国等老牌大国的遏制(尊王为虚,攘夷是实),长达百余年之久,后来吴楚争端又是六十余年。
此时,一直受到所谓主流国家冷嘲热讽的秦国也正在崛起,很快要进入牛市。
楚国北出越来越费力不讨好,首先独霸长江流域,占据半壁江山,便成为其战略目标,下伐吴越,上伐巴蜀,既是形势所逼,又是有机可乘。因此,巴楚之战,不可避免。
这一点,楚国人和巴国人都看得很清楚,不过,出过熊侣、伍子胥、申公巫臣、范蠡、屈平等一流的政治家、谋略家的楚国人看得更远。
巴人为盐而骄傲,更为盐而战斗,看得比生命还要宝贵,为之肝脑涂地,在所不惜。不夸张地说,巴国进行的不少战争,都与盐有关联,包括外战和内战,不是抢盐水,就是盐水被抢。盐水,是巴人的血液。
这一次,巴国举全国之力,联合蜀国,力图抑制楚国西进,反而大败,从此急走下坡路。
此战,明显暴露出巴国的致命不足。在各大国相继进行变革之时,巴国公室贵族不思进取,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体制均落后于同期的诸多大国。
巴国体制,处于半国家状态,上层已有国家形态,中下层仍以部落为主。有种说法,铁器和牛耕萌芽了封制制度,青铜仍占统治地位的巴国显然落后了,大约处于半奴隶、半封建社会。
从军事方面而言,国家建有一支强大的虎贲武士,为巴主直系,称为“巴师”,相当于正式武装、国家军队,兼有禁卫军与野战军双重功能,主要来自夷水钟落武离山的老五族(称“内五族”),算是一支常备军。
同时,大量武士仍然是分散在各部族的适龄男子,甚至在战事紧张时老弱男子和壮妇也为战士,属于扩大化的贵族私属武装。虽然巴国战时的组织方式与其他大国有不小差距。
可是,巴国有让各大国士兵闻风而抖的单兵独立作战优势,尤其是丛林作战,他们的每一个武士,浑身都充满战斗细胞。
巴国军队主要是水步两军。水军称“舟师”、“水师”,步军称“陆师”,也称”陵师“,大约与楚军称陵师同出于一辙。因丹涪水一带山高路险,当地也俗称步军为“山师”;一些平缓的地方,如都城,有车师,但在巴国的特殊地理环境下,不是主要军事力量,礼仪的作用更大。
此时,巴国文武已逐步分设,军队中也设将军,大约算是职业军官;各部族头领及重要人物由巴主授衔领军。
国君为军队最高统帅。
每逢大战,巴国主亲自率领,或战前点册命将,由公子、重要大臣领军出征,各部族武士随同出征,接受统一指挥。
第008章 盐奴()
不久,相氏部族头领相善的族弟相俭领人送一批冬衣到了虎安宫。
整个大部族里,相氏制作的衣裳为最好,虎安宫夫人试了新衣,十分满意,这当然也是瞫玉高兴的事,于是设小宴款待相俭。
瞫玉见到与相俭同来的相善的长子相美,年十三,面如冠玉,唇若涂朱,暗暗称赞“好一个美少年”。
见到相氏人,瞫玉想起与相氏有关的两个人来,一个是古丈大战战死的前相氏部族首领相德的独子相胤。
瞫玉在上年曾经见过当时十四岁的相胤,见他体格十分出色,习武多年,武功已然小有所成,一见生喜,此时感念相德救命之功,怜相胤身世,当即请来瞫剑让他尽快收为徒,视同瞫氏子弟对待,可传授最高级剑术。
瞫氏最高级剑法本不外传,虎安伯有令,再加瞫剑曾见过相胤武功,发现他根基极牢,资质颇高,印象很深,满口答应不吝教授。
瞫玉想起的另一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在穿岩山受困时第一个冲上山来解救瞫伯的相氏部族武士朴延沧。
年关刚过, 瞫玉便令人专程请朴延沧到虎安宫作客,与他交谈多时,瞫玉非常高兴,又让瞫剑试了他的武功,得到虎安山第一剑的认可。
凭救主的大功,瞫伯破格提拔朴延沧为舟师五百长。
这朴延沧,名通海,时为相氏部族武士,原籍离虎安山数十公里的桐乡山。
桐乡山朴氏属于巴人的一支,但不属于白虎巴人,属于后世称为板楯蛮的一个小支系。板楯蛮的主要迁徙地在今阆中、沿嘉陵江一带,因使用木板为楯,冲锋陷阵,故而得名。
这一支朴氏缘何进了桐乡山,无据可考。
朴通海出生在一条叫鲵河的小河边,父母为桐乡山朴氏之隶,本无姓氏,有一年,其生父随朴氏头领上山打猎,头领不小心中了五步倒蛇剧毒,通海之父口吸主人蛇毒,救了主人一命,自己却中毒而亡。主人感奴才舍己救主,准通海有姓为朴,隶儿身份因此也改变。
鲵河中有一种鱼,其状如鱼,四足,其声如婴儿,当地人称为“人鱼”,也称“娃娃鱼”,就是大鲵,因其叫声特别,虽是一道美味,当地人不食此鱼,以为食之不祥,但并不如他们的图腾蛇一般受到尊崇,也有人悄悄食用。
朴通海七岁时,捉到一条两尺多长的娃娃鱼,可是,这只娃娃鱼与其他的有所不同,仍是四脚,身体前似猕猴,后似狗,声音像鸳鸯叫,其母见了,生怕惹祸,急忙让放生。
他到了鲵河边,正好碰到一个外地常来收山货的人,那人对他说:“这鱼吃了不得瘕疾,若是送到龙溪口,定然换得不少盐巴。”
朴通海一听是个好买卖,且收山货的人不是第一次到当地来,再加自己曾去过龙溪口,自以为找得到回来的路,便信以为真,不禀报母亲,跟随收山货者到了龙溪口,被连哄带吓弄到郁水盐泉,卖给了盐卿。
通海失踪,其母扯心扯肝痛哭。人们以为他是因捉了娃娃鱼惹灾,因此朴氏部族人不再敢捉此物。至今,这一条小河流中仍有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国宝…——此是后话。
朴通海进了郁水盐泉,吃饱一顿杀威棒,才知大事不妙,木已成舟,受不住威吓打骂,只得屈从,做了兆丁,也就是盐工,成了盐奴。
盐工极苦,时有逃跑的人,因此管得极严,通海虽有逃跑之心,恨无一丝机会。先是被安排做一些小杂事,混了口饭吃;稍长,运盐、煮盐,各样苦重活路都做过。
因其秉赋强壮,数年之后,炼出一身好力气,臂力超常。吃过多少亏后,他也学得讨好工头、盐官。
盐官见他体格雄壮,心眼不缺,在一堆苦力中,如鹤立鸡群,提拔他做了护盐的盐丁,接受武功训练,不久当了打手队的小头目。
多年磨难,父母、家乡渐渐抛之脑后,昏昏噩噩打发日子。转眼,年近十八。
一年,虎安山部族所属的相氏首领相仲,即相善之父,到伏牛山盐泉处理盐务。虎安宫文史官虢永喜欢研究考证丹涪水一带历史,此次正好免费随相仲到盐泉实地考察,无意中见到朴通海相貌堂堂,臂力过人,一问知是桐乡山人氏,于是力劝相仲将朴通海买回为用。
相仲见过朴通海,果然如虢永所言,是个可用之人,向盐卿巴多许下重金为交换。巴多看待朴通海,不过一打手而已,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又本与相仲交厚,得了许多好处,便将朴通海转卖给相氏。
重金买来的奴隶,自然不是让他来吃闲饭的,回到峡门相氏,相仲让高手悉心教授朴通海武功。通海年二十一二时,立下战功,相仲除他隶儿身份,并为他取字“延沧”。
朴延沧天赋本高,又勤奋,再加之前有些基础,不出几年,便成为相氏部族中的顶尖武功高手,但因出生低微,仅为一般武士而已。年二十四五时,又立功劳,相仲选族中一个美丽少女赏他为妻。延沧常说:“相氏、虢氏是我再生父母。”
时有战事,朴延沧多次随相氏参战,后相仲及长子相德皆去逝,随相仲次子相善参战,方有此次救瞫伯的大功,也是老光棍做新郎,时来运转。
荣任五佰长后,朴延沧终于想起自己是桐乡山人,携妻回朴氏部族,喜得母亲仍在人世。
母子二十余年重相见,恍如隔了一世,悲喜交加自不必言表。
其母嘱道:“你今日的富贵, 是拜虢永夫子和相仲大夫所赐。二氏大恩,朝夕不可忘记!”
朴延沧本是忠孝之人,虽在郁水学了些杂皮习性,此时已大大改观,顿首道:“母亲尽可放心,二氏大恩,没齿不忘!”
——从此,朴延沧常随瞫伯参战,屡立战功,并于战场诸事,日渐纯熟——又是后话先交待。
第009章 巴蜀又反目()
战国时期,长江上游,今重庆、四川境内,有几个主要的国:巴、蜀、充、苴、郪。
苴国,此时才在酝酿之中,准确地说,是一个阴谋在酝酿之中。
郪国则是一个古国,是云南元谋猿人的后裔在巴国与蜀国之间的缓冲地带,今涪江以西的郪江流域建立的一个国家,据有今大英县、三台县、中江县、乐至县、射洪县南部地区,历经商蜀战争、巴蜀战争。
为了在巴蜀两国的夹缝中生存,不断迁徒,今天的三台郪江镇、大英蓬莱镇、中江仓山镇郪城村,均作过郪国首都。
郪国对巴蜀两边讨好,左右逢源,都不敢得罪,对局势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充国,范围在今南充市全境、巴中市西南、广安市西以及绵阳市东南的部分地方。充国都城在阆州今阆中市。充国从春秋中期发源,到战国中期消亡,存在了大约二百七十年,传十四代王。
最初,充国是从巴国脱离出来的,一度对巴国造成过威胁,巴国因此与充国世代为敌。
而巴国与蜀国,渊源颇深。此时蜀国为开明朝,统治者为鳖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