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西州制霸-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彪说道:“阁下以何可见?”

    刘范说道:“就比如大人。大人出身关中杨家,是关中,乃至天下都鼎鼎有名的世家大族,在察举门生故吏为官时,就连汝南袁家也得让上三分。但大人和寻常百姓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不然,难不成出身高贵的大人,一出生,身上就写着‘高贵’二字?平民百姓身上就一定写着‘低贱’二字吗?所以,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杨彪说道:“那为何现在老夫与他们又是不平等的?实话实说,也不怕诸位笑话,老夫生在杨家,家中鲜少有未曾做官之子弟。此外,老夫还有众多门生故吏活跃于朝廷及一些州郡。老夫也是因为出身,这才一步步爬上这三公的位子。而因出身而得势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汝南袁家。袁绍和袁术两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若不是仗着他家四世三公,他叔父袁隗现在是大司徒,袁隗又把他们送到何进的幕府里为幕僚,他们两兄弟岂能入朝为官?而反观那些平民百姓出身的人,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十八代中,面朝黄土背朝天,都没有一个能走出他们家乡的,更不要说做官从而改变自己和整个家族的命运了。这样出身的人,想要当官,简直比登天还难。诚如阁下所言,他们那些平民与老夫这等贵族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但出生之后,生活方式却如此悬殊。对于这个不争的现实,阁下何解?”

    刘范说道:“人人生而平等,是指在灵魂上的平等。而正如荀子所说,人性本恶。一旦人类组成社会,建立国家,就必然会产生不平等现象。所有的社会,终究会有被压迫之人;所有的国家,也终究会有被剥削之人。国家,也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剥削被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而已。故而,这种不平等现象是必然会出现,而不可避免的。”

    杨彪闻言,竟然哈哈不笑。他说道:“阁下说的不错!既然阁下如此聪明绝顶,早就知道不平等必如是,高低贵贱之分必如是,为何还要抬举工人和商人的地位,使之和士人和农人的地位一般无二?人人平等,天下大同?虽然这听起来十分诱人,但难道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

    闻言,田丰、典韦和赵云三人脸色一变,都黯淡无光。但看向刘范的双眼,却又充满期待。刘范明白,现在他是西凉的主心骨,田丰、贾诩、典韦、赵云等部下已经几乎离不开他,也衷心希望能和他一起完成天下大业。支撑着这么多英杰团结在他身边的,不仅是所谓的王霸之气、领袖魅力亦或是知遇之恩,而是刘范和他们志同道合。如果杨彪如此蛊惑,他就被说动的话,恐怕西凉就会分崩离析。

    刘范说道:“大人此言差矣!工人和商人,不管他们从事着各种职业,只要遵从法律,勤恳劳作,就都是在下治下的子民。用职业去增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其实是最为荒谬。现在凉州的农人和士人早已适应了这一点,他们和工人、商人都是平等的。

    天下大同,在大人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但在在下看来,这却不是一个幻梦。礼记大同篇中孔子说过,在大道之行,三代之英的时代,曾经是大同天下。这就说明,未必吾等不能重回大同,人人平等。”

    杨彪又是哈哈大笑,说道:“老夫还以为阁下能提出什么新鲜点的想法,原来也不过是这一点。天下大同,就连至圣先师孔仲尼都不能实现,更何况阁下呢?还是说,阁下已经足够自信,能够超越孔夫子,甚至是三代之英?”

    刘范说道:“在下怎敢媲美孔夫子,更别提三代之英了。在下知道,或许天下大同真的很难实现。但在下仍然相信,只要在下足够努力,足够幸运,或许能够实现大同天下。就算不能完成这个理想,那在下也算是尽了力。退一步说,假如不能实现天下大同,那至少也能无限接近它。再退一步说,就算没有接近大同,那也能实现天下小康。

    这在根本来说,和在下试图安置流民是一样的。不求所有受苦受难的流民,全都有幸进入在下治下,但求流民中的大多数人能够摆脱朝廷的剥削。再说了,现在朝廷江河日下,摇摇欲坠,可是太尉大人依然坚守在朝廷中,侍奉那个无道昏君忠心耿耿。这岂不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

    杨彪说道:“确实如阁下所说,现在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但有陛下从中斡旋,他们绝不会起太大的冲突。朝政也不会受多大的影响。贪官横行也是事实。但之前朝廷曾经沙汰过一次郡县官员。在地方上,局势也十分平稳。至于更多的贪官,只要朝廷抖擞精神,下定决心,那些魑魅魍魉还不是一荡而平?”

    刘范说道:“等朝廷能从戚宦之争中抽出手来,去整顿糜烂不堪的吏治时,或许朝廷已经岌岌可危,摇摇欲坠了。”

    杨彪不服气地说道:“不管怎样,在我们朝廷看来,现在和未来最大的威胁,还是阁下!”

第三百一十三章 善意警告() 
刘范说道:“哦?在下区区一孺子,竟然有幸能成为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那倒真是令人神往!在下还以为,朝廷已经知道了自己最确切最接近的危险了呢!”田丰闻言,不禁微微一笑。

    杨彪说道:“哦?阁下何意?只要那些该死的五六百万趴在朝廷身上的牛氓,爬上了阁下西凉州牧府的身上,如黑山军、黄巾军等贼寇自然会势力大减,再也难以撼动朝廷。因为阁下还要忙着安顿好那些个牛氓,也没有精力再对朝廷构成威胁。至少五年以内,朝廷西线无战事,甚至都不用驻军关中,以防止阁下的大军入侵。说不定,朝廷还会出兵讨伐在流民事宜中手忙脚乱的阁下。这样一来,天下安宁,朝廷哪里还会有什么危险?恐怕,阁下不过是故意恫吓朝廷吧?”

    刘范闻言,哈哈大笑。刘范说道:“就官军的战斗力,朝廷还敢威胁西凉军?在下只需铁骑三万,朝廷的洛阳城唾手可得!至于朝廷敢不敢招惹西凉,这都还值得商榷。大人这么说,也太过托大了吧!”

    杨彪作为太尉,掌管天下兵马,哪里不知道官军的战斗力?以前官军镇压凉州此起彼伏的叛乱时,都十分吃力。更不要说和成功镇压了凉州叛军的西凉军对垒了。

    杨彪说道:“那阁下所指,到底是谁?”

    刘范和田丰对视一眼,就说道:“大人可曾见过现任并州牧董卓?以及益州刺史贾龙?”

    杨彪说道:“老夫身为三公之一,太尉之尊,董卓和贾龙两人,身为封疆大吏,老夫当然见过。怎么?阁下认为,他们是朝廷的威胁吗?”

    刘范说道:“不错。就是这二人。据在下判断,朝廷必亡在此二人中之一手中。大人可要提高警惕,多加小心啊!”刘范说着,为了加深杨彪的印象,让他以后回到朝廷时关注到董卓和贾龙,还用手平放在脖子一抹,以示杀头之意。说完,刘范一脸的严肃认真,双眼炯炯有神,就盯着杨彪看。杨彪闻言,眼睛就直勾勾地观察刘范的脸色和眼神,希望看出刘范的谎言。但是刘范始终没有慌乱。

    杨彪仔细地想了想,说道:“老夫还以为阁下会提到黑山军贼首张燕,或者是流窜于兖州和豫州的眭固、白绕等人。但从没想过,阁下竟会指出两位官爵和阁下相差不大的州级长官。不过这也很正常。阁下最擅长的就是蛊惑人心,离间人心。别以为阁下这三言两语,就能瓦解掉朝廷与地方之间的信任,危害到朝廷的统治。朝廷没那么傻。希望阁下记住这一点。”

    刘范说道:“在下多次善意提醒朝廷方面,而大人却对之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甚至是不屑一顾。真是令人心寒。”

    杨彪挑了挑眉头,说道:“那就请阁下说说,为何他们是朝廷的危险?如果说不出来,那就是阁下在用离间计。”

    刘范说道:“在下有一言,大人静听:大忠似奸,大伪似忠。古往今来,莫不如此。现在朝廷都以为,在下是十足的奸臣,而认为董卓和贾龙是忠臣,迟早会酿成大祸。让吾等回想一下,董卓和贾龙此二人是如何崛起。首先,他们都是和在下一样,都是依靠军功崛起的。董卓驱逐匈奴人,贾龙平定黄巾乱。这本来并无差错。

    而在取得军功之前,他们的官职都很低下,董卓原是家父的部下,一员五官中郎将;贾龙只是益州的一个校尉。在一个人人微言轻时,当然不会产生什么野心。但是,人心总是会变的。一旦男人有钱了,自然就会变坏。同样的,一切的一切,都在他们取得军功,担任高官后不一样了。”

    杨彪听着刘范,越来越觉得他的话不像是危言耸听,倒像是真的了。刘范补充道:“董卓在率军离开洛阳后,他做了什么来着?他先是放纵所率士兵抢掠并州的百姓,然后还瞒着朝廷,趁着流民众多,强抢民壮,扩大军队。当时朝廷为了击退匈奴人,所以顾全大局,没有对董卓下手。等董卓终于扩大了足够多的军队,终于击退了匈奴人,朝廷又传诏命令董卓回到洛阳。但董卓是怎么做的?”

    作为朝廷的心腹,杨彪岂会不知道当时董卓的所作所为?田丰看见杨彪已经不再是一脸的玩味,而是低下头在静静沉思,就知道杨彪上钩了。刘范趁热打铁,说道:“董卓居然敢抗旨不遵,留在并州不走了!当时朝廷为了稳住他,不让他率军叛变,他又贿赂了大将军何进。所以朝廷没有办法,只好顺便把他封为并州牧。

    现在看来,这一招真是‘成效显著’啊。董卓自从当上并州牧,私自扩军就更加肆无忌惮。加之他有防御黑山军这等无懈可击的借口,朝廷也不能阻拦他越来越强。据锦衣卫的可靠情报,现在董卓已经拥兵四十万了。并州因为有他在,已经成为一把悬在洛阳头上的剑。在下距离司隶,尚且还隔着一个关中。并州呢?可不就是在司隶部的头上吗?”

    四十万兵,刘范想都不敢想,更别说董卓了。之所以这么说,其实刘范也是在吓唬杨彪。但刘范说的大部分都是实话,也不怕杨彪不信。杨彪又不傻,故而越想越觉得可怕。要是董卓也学刘范以下犯上,那朝廷岂不是危若累卵?想着想着,杨彪的额头,居然渗出了细密的汗水。

    刘范又说道:“董卓这边已经是张开了血盆大口,就等着天下发生重大变故,然后伺机而动。而贾龙这边,也已经准备就绪。在在下看来,贾龙比董卓更为危险。贾龙本来不过一校尉,取得军功之后,一跃而起,升为刺史。可他当了刺史以后是怎么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的呢?原本依据我朝祖宗法令,为官者不能在家乡所在的州郡任职。朝廷宣诏他进京任职,他却借口汉中栈道年老失修,而停留在成都。

    贾龙所出的贾家,是益州本地最为强势的大族。刚刚平定黄巾之乱的朝廷又没有办法,只好违背祖宗法律,把贾龙封为益州刺史。上任以后,他先是迫害益州中有能力与贾家争权夺利的世家大族,张家和甘家,原本也是显赫的世家。经过他的打压,张家只有张松留在公职上,甘家家破人亡,其少主甘宁更是被追杀到不知所踪。这两家都如此,其他势力弱小的世家的遭遇也就不言而喻了。”

    杨彪家和皇甫嵩家,是关中世家中的佼佼者;蔡邕家和袁绍家,以及月旦评的开创者许邵家,是豫州世家的领头羊;曹操家,夏侯渊家以及曾经资助过曹操起家的卫家,是兖州世家的话事人;甄尧家和辛评家,是冀州世家中的领军人物;陈登家和曹豹家以及糜竺家,是徐州世家的台柱子;孙权家和以后才有的顾陆朱张四家,是扬州世家的栋梁;蔡瑁家和蒯越家,在荆州世家中*;士夑家,在交州世家中首屈一指;公孙度家,在幽州世家中说一不二;孔融家,在青州世家中享誉最高;王允家和卫仲道家,在并州世家中鹤立鸡群。

    一般情况下,世家们实力相当,大家就一起联合起来;但是有一个世家实力超过其他人的时候,那个世家为了掌权,一定会对其他势力弱小的世家下手。但没有十全把握的时候,谁也不敢乱动。因为很多世家都是根深蒂固,历史悠久,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不那么好对付。贾龙如此造次,看来野心昭然若揭。杨彪的身份除了朝廷里的太尉,也是杨家的家主。他知道贾龙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刘范说道:“清除世家,排除异己,这是贾龙在益州内部所做的努力。除了这些,他还有对外的对策。贾龙本来就是领兵打仗的校尉,所以他上任之后立即着手扩军。他还把益州军的主力部署在汉中郡,其战略意图不外乎和董卓一样,就等着天下乱起,他好插手争利。”

第三百一十四章 杨彪上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