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儒拳头捏紧,又再松开,说道:“贤弟,对此没有想法吗?”
王炎笑了笑,说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丞相以天子之令罢黜家父的官职,堂堂正正,下官没有挽回的办法,只能听天由命。”
说罢,王炎连叹三声。
李儒心中窃喜,心想:王炎终于有了情绪的波动。他面上装出关切的模样,问道:“贤弟为何连续三叹?莫不是灰心丧气了?”
王炎解释道:“下官三叹,其一是叹家父报国无门,其二是叹丞相霸业毁于蚁穴,其三是叹大人谋算都付诸流水。”
李儒闻言,心中生出一丝期待,更有一丝遇到对手的兴奋。
从王炎入府开始,王炎始终慎言慎行,甚至太淡然。现在王炎主动的打开话题,尤其是提出三叹,分明是故意吸引他开口询问的。
对此,李儒也想听一听,便借坡下驴,问道:“贤弟的三叹,第一叹很容易理解,但是第二叹、第三叹却让人琢磨不透。”
王炎面带微笑,竖起右手食指,缓缓说道:“家父忠君爱国,事事以君王为先,一心报国,从未有半点私心。如今,如今面临被罢黜的结果,自然是报国无门。朝廷失一王允,国家失一中流砥柱。故此,一叹家父报国无门。”
李儒点头道:“有道理!”
王炎又道:“常言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丞相的霸业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构筑而成,是无数人的心血所成。这一霸业中,家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旦罢黜了家父的官职,便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导致霸业有损。”
李儒轻笑道:“贤弟,我承认王司徒能力出众,能轻松的调和阴阳,梳理政务。然而,你是否把王司徒捧得太高了。没有王司徒,这天下还有李司徒、张司徒等,总有人能顶替。”
李儒心中,轻轻摇头。
王炎终究是太年轻了,或者说太把王允当回事儿了。他原以为王炎年纪轻轻便行事沉稳,心中有沟壑,是一个很不错的人。现在看来,王炎只是慎言慎行,终究是不成熟。
王炎摇头道:“李大人错了,天子可以随便更换,因为天子只是丞相手中的傀儡。然而,司徒的人选,却不是谁都能胜任的。”
顿了顿,王炎沉声道:“重新选择一个李司徒,他在清流名士中有家父的威望吗?张司徒能像家父一样调和丞相和百官的矛盾吗?再者,罢黜一个王允,损伤的是无数清流名士的心。朝中没有了这批经历过党锢之祸的清流名士,朝廷不能称之为朝廷。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图,便全盘崩溃。”
一番话说出,李儒眸子瞪得老大,手捏成拳头死死攥着,手心里面,却已经是湿漉漉的。他听了王炎的话,已然是毛骨悚然。
李儒深吸口气,压下心中的惊讶,问道:“第三叹呢?”
140。第140章 自我感觉良好()
王炎知道自己成功勾起了李儒的兴趣,不急不缓的道:“丞相入洛阳之前,仅仅是执掌一地的太守,虽然是封疆大吏,但天下各州各郡,封疆大吏一抓一大把。入洛阳后,丞相挟天子虎踞天下,摄令百官,何等威风?”
“莫非,挥军入洛阳不是大人的谋划?”
王炎眼神锐利,话语笃定无比。
李儒的脸上,流露出一抹灿烂的笑容。董卓挥军入洛阳,的确是他建议董卓进行的,王炎直接说中了李儒的得意处。李儒挥了挥手,自谦道:“挥军入洛阳,是我的谋划。不过,这更是丞相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能完美成功。”
王炎轻轻一笑,继续说道:“初入洛阳,百官不服。这些官员中,尤其以袁绍为甚,他仗着袁家的出身,公然和丞相作对。丞相大怒之下,要斩杀袁绍,是大人劝谏,才让袁绍留得一命。”
“在下官看来,大人之所以劝谏,不是为了袁绍的命,而是为了袁绍背后的世家大族。杀死袁绍容易,但世家大族必定疯狂反扑,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这劝谏看似简单,却内有深意,这难道不是大人的心血?”
王炎自信睿智,挥洒自如,气度不凡。
李儒听后,看向王炎的眼神,多了一丝欣赏和忌惮。他认为王炎的洞察力太锐利了,一眼便洞穿了他的想法,更剖析清楚了当时的局势。
“这样的人能留则留,不能留则杀,绝不能放任自流。”
李儒的心中,对王炎的重视甚至比王允更高。
他脸上尽量露出和善的笑容,说道:“袁绍一事,是我一力劝谏。但这更是丞相从谏如流,否则不可能让袁绍逃得一命。”
王炎继续道:“丞相入洛阳,百官不服,丞相对朝政的影响力很弱。在这时候,朝廷拔擢名流,启用经历了党锢之祸的清流名士。这些经历过党锢之祸的人,都是一等一的名士,威望、能力兼备,他们入朝为官,轻易压下了朝中反对的声音,丞相对朝政的掌握才能更进一步。”
“这,难道不是大人的谋划?”
王炎眼中精光闪烁,语气中更透着一丝不容置疑。
李儒深吸口气,看向王炎的目光不仅是欣赏,更有了一丝知己的眼神。能看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更明白他的用心良苦,很不简单!
“生子当如王炎!”李儒心中赞叹一声,点头说道:“拔擢名流的计策,的确是我提出的建议。”
王炎话锋一转,道:“前面概说了三件事,应该还有更多的事情。不过,在下官看来,真正让丞相立足的根本,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扶持皇子刘协登基为帝,虽然惹得无数官员诟病,但这一计策,让丞相站稳了脚跟。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棋。”
王炎断然道:“遍观丞相麾下谋士,能提出这一计策的,唯有大人一人而已。”
一句话,李儒心中更是得意。
他捋着颌下的长须,朗声道:“好一个王炎,真是虎父无犬子。”
王炎心中冷笑,这时候,他心中想到了另外一人。后世被人称作毒士的贾诩,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现在的贾诩,也在董卓麾下任职。
不过,王炎不可能提出贾诩。
王炎面带笑容,不卑不亢的说道:“大人谬赞,下官只是陈述事实而已。大人为丞相的基业谋划无数,付出了心血。一旦家父被罢黜,士人离心,朝政涣散,对丞相来说,是一大败笔,很可能引发无数的变数。如此一来,大人的谋划也付诸流水了。”
李儒说道:“好一张利口,真是辩才无双啊。你王炎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能力,担任一县之长太屈才了。”
王炎闻言,心中咯噔一下。
莫非,李儒要调他入洛阳为官,这不是王炎愿意的。
正当王炎思考的时候,李儒直接说道:“你的才华留在阳都县屈才了,留在洛阳吧。至于具体的官职,本官向丞相请示后,再给你答复。”
王炎避而不答,问道:“大人说罢黜家父的事情,又当如何?”
李儒笑道:“这不是问题,我向丞相谏言后就可以解决。”
事实上,所谓罢黜王允的事情,是李儒用来吓唬王炎的。王允身为司徒,身为朝廷重臣,李儒不可能轻易谏言董卓罢黜。
顿了顿,李儒追问道:“你父亲官职无忧,你怎么考虑?”
王炎心思转动,道:“大人美意,下官自然愿意留下。毕竟留在洛阳,等于踏上了一条青云之路。只是,下官认为丞相现在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入洛阳为官的官员。相反,丞相需要的是布局天下,布局天下的各州各郡,甚至各县。”
“哦,什么意思?”李儒问道。
王炎解释道:“下官在阳都县为官,更兼任琅琊国督军,有调动琅琊国各县军队的权利。一旦朝中亦或是天下各州郡有风吹草动,下官便可以为丞相分忧。”
李儒闻言,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策。
王炎的一番话,给他提供了一个思路。
对王炎、王允的安排,他也有了更得意的计策。
李儒轻轻一笑,不急不缓的道:“你担任阳都县令兼任琅琊国的督军,官职低微,对大局无足轻重。不过,你的安排,我有了新的想法。你官职不变,但要留在洛阳学习治国之术为官之道,这对你未来的发展有好处。你的父亲,我打算谏言丞相外放为官,让他担任青州刺史。”
一瞬间,王炎瞪大了眸子。
李儒见王炎惊讶,心中一阵高兴,自我感觉非常好。
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这一计策,精妙无比。
其一,王炎留在洛阳,王允担任青州刺史,就不得不听从董卓的调遣;其二,李儒认为王炎必须掌握在手中,不能放任自流,所以把王炎留在洛阳正好合适;其三,王炎的官职保留着,自然有了冠冕堂皇留下王炎的理由,能避免王炎心中不舒服。
此刻,王炎心中却乐开了花。
这一次来洛阳,就是要带王允离开。只要王允离开洛阳,王炎就没有了顾忌。想离开洛阳,有的是办法。王炎的难题在于怎么说服王允离开,现在一切都因为李儒而迎刃而解。
141。第141章 转变()
王炎刚回到司徒府,就被王允叫到书房。王允盯着王炎,面色凝重,语气低沉的问道:“李儒请你去,说了什么事情?他威胁你了吗?”
王炎笑着回答道:“您想多了,只是简单的谈话而已。”
王允一副不相信的样子,说道:“你年纪小,不知道李儒的性格。此人是典型的笑面虎,表面上和气生财,实则内心狠辣。尤其是你对董卓不利,他更要对付你。还有,千万不要相信李儒的允诺,否则你被卖了都不知道。”
王炎点头称是,道:“儿子做事,自有分寸,您放心就是。”对于李儒,王炎真没有什么害怕的,论心计,谁输谁赢还不知道?
王允很忌惮李儒,才会千叮咛万嘱托王炎远离李儒。王允仍是不放心,再一次问道:“你再想一想,真没有答应什么事情?”
王炎说道:“真没有答应什么事情,不过李儒允诺了一件事。”
“什么事?”
王允闻言,情绪波动非常大。
王炎说道:“李儒说父亲担任司徒以来,对朝政的贡献非常大,应该嘉奖。故此,他要向董卓谏言,举荐父亲担任青州刺史。”
刷!
王允面色,变得苍白乏力。
瞬间,王允就洞悉了李儒的意图,肯定会扣留王炎做人质,否则不会让他担任青州刺史。
“儿啊,你不该来洛阳的。”
王允失魂落魄,轻叹一声。
王炎却是毫不在意,分析道:“父亲,李儒有两个意图。其一,青州的黄巾贼遍布,让您担任青州刺史,是希望您梳理青州的乱象;其二,儿子留在洛阳,董卓才能控制您,才能掌控青州。”
王允面沉如水,喃喃道:“当初因为张让等官宦的逼迫,老夫迫不得已四处流浪。你的几个兄长或是病殁,或是被杀。如今,王家只剩下你这一根独苗。如果你再出现个三长两短,老夫怎么面对王家的列祖列宗啊?不幸,你不能留在洛阳。”
顿了顿,王允又说道:“你压根儿就不该来洛阳的,来洛阳作什么啊?这一下,反倒是陷入困境。罢了,老夫豁出去了。你和貂蝉连夜离开,老夫不信李儒敢杀我。”
王炎耸了耸肩,无所谓的说道:“父亲,这不是什么大事儿。相反,在我看来,这是天大的好事儿,您何必这样呢?”
王允气愤道:“这还是好事儿?李儒摆明了让你做人质。在洛阳做人质,事事都有人监视着,稍有不慎,更有性命危险。这样的日子,你愿意?”
王炎嘿嘿一笑,嚣张道:“我的危险,不是来自于董卓、李儒,而是来自于父亲。只要父亲去了青州后,能荡平乱象,儿子在洛阳就能横着走。谁敢惹我,父亲带着大军杀过来就是。就算是董卓、李儒,也要让儿子三分,毕竟,他们要仰仗父亲支持洛阳。”
王允听了后,躁动的情绪渐渐平复了下来。
望着王炎,王允神色复杂。
他入洛阳为官,处处谨小慎微,甚至曲意奉迎董卓,一是为了升官加爵,给王炎遮风挡雨;二是为了报效国家,不让国家陷入风雨飘摇中。
担任司徒后,王允自认为能撑起王家了,能给儿子庇护了。
没想到,仍是无法庇护儿子,仍要让儿子承担风险。一时间,王允心中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儿涌上心头,难以言明。
内心的自责,无声的蔓延着。
“终究,还是我自己不够强大,我手中的力量太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