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挞懒与兀术南北夹击,敌军兵力陡然间多了一倍不说,更要命的是粮草问题。楚州被围困日久,城中粮草已经捉襟见肘。
随着江南之战的结束,朝廷尚可从水路为楚州运送些许粮草补给,但随着兀术的到来,粮道将彻底被截断。
楚州,彻底成为一座孤城。
无可奈何,赵立只得向临安朝廷发去紧急求援文书,希冀着有援兵到来,否则只能力战报国,与城偕亡。
赵立的求援文书,临安自然收到了。
救援是必须的。
尽管很多人觉得楚州孤悬江北,已经没有救得价值;或是认为眼下应该收紧兵力,保护好江南即可。
但事不关己之前,没有一个人敢于公开表示不救楚州,守土保国,北伐复土,这是如今大宋的政治正确,绝对不能公然反对。
何况若不救楚州,岂非寒了忠臣义勇之心?江北百姓又将如何看待大宋朝廷?民心向背是个原则性的大问题。
更重要的是枢密院的态度,签判枢密院事的赵鼎是个明白人。他在朝堂上力主驰援楚州,并提出了收复淮南的战略。
理由便是,若无淮南,江南全无屏障,时时暴露于金军铁蹄之下,大宋将不得不时时枕戈待旦,永无宁日。
且只有夺回淮南,才有可能以此为根基,将来北伐收复失地,否则滚滚长江也可以成为金国的天险。
总而言之,夺回淮南,进可攻退可守,大宋便可掌握战略主动,十分必要。
赵鼎还列举了当年南唐旧事为例,自从丢了淮南十四州,盛极一时的南唐就开始走下坡路,不得不向汴梁称臣。
后来远见卓识的林仁肇也曾提出过收复淮南,本是南唐自救中兴的唯一良策,结果被李煜个糊涂蛋否定,以至于最终亡国。
前车之鉴最为生动,赵构当然不愿意做李煜那等昏君,自然表示赞同。皇帝应允,且是政治正确,满朝文武自然也不反对。
然而轮到调兵遣将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
枢密院最初调派的将领是张俊,上次江南之战他因随行护驾,并未参加,而今负责临安驻军防御。
接到枢密院的调令,张俊却迟疑了,声称挞懒与兀术联手,兵锋不可当,救楚州不过是“徒手搏虎,并亡无益”。
最初朝堂讨论的时候不反对,这时候却理由十足地拒绝,难免有畏敌避战的嫌疑。
代理枢密使赵鼎自然不乐意,为此与张俊争议再三,最终上奏说:“若俊惮行,臣愿与之偕。”
然而即便是被赵鼎将了军,张俊仍旧推辞不往,理由是近来临安潜藏金贼刺客细作,城防压力甚大,他需要留下来保证“京畿”安稳与天子安全。
理由虽然牵强,但因为先前护驾过程中,与朝中诸多伴驾文官关系处的不错,自然也人帮他说话。加之护驾之功,赵构只好睁只眼闭只眼,最终不了了之。
宋廷只好改派检校太尉刘光世负责救援事宜,他而今驻守镇江,距离楚州前线最近,调遣兵马,运送粮草最为方便。
同时为了方便作战,朝廷甚至把驻守建康的岳飞所部,海州郭仲威、淮阳军镇抚使李彦先等部,也都划归刘光世节制,统一调遣。
在时时提防武将权柄过大的宋朝,赵构能做到这一步,着实难能可贵,算是最大程度的支持了。
然而刘光世最初的态度与张俊有些类似,也是不愿意去。
毕竟此番作战不同于先前在江南,上次是在自家门口,有“主场优势”,且是生死存亡之战,没有选择。
但这一遭,楚州沦陷与否对江南也没有切肤之痛。何况是率部北上,深入金军地盘,情况完全不同。
那里可是有挞懒与兀术两路大军,十余万精锐以逸待劳,孤军前往,如何能是人家的对手呢?
江南之战虽然胜利,但那时占了水战之利,兀术亦有些轻敌,还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今“劳师远征”楚州,与金兵正面交战,情形恐怕完全不同。
尤其是在湖州与兀术交过手后,刘光世见识到了金军的厉害,时至今日想起当时场面仍旧心有余悸,所以难免畏首畏尾。
然而岁有推辞,但还是拒绝不得,数日之内,刘光世先后接到金字牌递来的五道皇帝手诏,十九道枢密院札。
赵构的手诏清楚明白写道:“宜速前渡大江,以身督战,务使诸镇用命,亟解楚州之围。”
如此情势,身为检校太尉,朝廷重臣的刘光世实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只得领命。
不过呢,刘光世以“持重”为名,自己留守镇江运筹帷幄,统筹调度,只派遣了部将王德与郦琼率二人轻兵渡江,前去驰援楚州。
与此同时,驻守建康,同样接到命令的岳飞却没有丝毫迟疑,当即率兵渡江北上太平州。与驻守当涂的折彦质暂时合兵一处,站稳脚跟之后,准备驰援楚州。
第二七四章有鱼咬钩()
刘光世、岳飞都是大宋当前的名将,他们出兵救援楚州,是有希望的。
哪怕保不住楚州城,最不济也能接应城中赵立所部撤出来,返回江南,这是朝野的大概预期。
毕竟江北有挞懒、兀术的十多万大军,想要获胜很难。
此次救援,城池土地倒是其次,最终的还是人,以及人心。
朝廷必须向天下军民展示出守土卫国的决心,以实际行动摆出鼓舞人心的姿态。
八月二十四,王德与郦琼率部北渡长江,战事拉开帷幕。
随后军报一份份传回临安,王德与郦琼前后到达承州邵伯一带,而后转战天长。据说在此遭遇金兵,交战之后颇有小胜,王德还向枢密院发来了请功文书。
按理说接下来应该乘胜进军,但王德却声称部属畏敌不用命,为此还斩杀了左军统领刘镇、裨将王阿喜,无奈于九月初撤兵。
岳飞所部在太平州稍加整顿之后,便率部前往宜兴,尔后进入泰州。
为了防止后路被截断,岳飞命部将张宪留守于此,自己亲率兵马前往距离楚州最近的承州三墩。
当时王德已经借口部属不用命率先返回镇江,王林与郭仲威两路将领则是“敛兵自保”。唯独李彦先还算颇有胆色,率部到达楚州三阳县北神镇,但想要进一步逼近楚州时,却被金军阻挡在淮水畔。
岳飞的处境堪称是孤军深入,几千兵马驻屯在挞懒大营附近,危险自是不言而喻的。但岳飞却不为所动,仍旧心念营救楚州。
然而却也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兵力单薄,粮草不足。为此,岳飞接连向镇江的刘光世发出了两道公牍。
孤军委实难以支吾此正飞等捐身徇义之秋欲望钧慈捐一二千之众假十余日之粮,令飞得激劝士卒,径赴贼垒,解二州之围
岳飞自始至终没有指望刘光世亲率大军支援,那么湖州接应,以及本次救援楚州的种种作为,其实已经可以看出刘光世性情品格。
故而岳飞的诉求很简单,只希望能支援一两千兵马,以及足够的粮草。然而这等最限度的请求却石沉大海,刘光世没有给予任何回复。
饶是如此,势单力孤,粮草无继,岳飞仍旧没有轻易退却。而是身先士卒,激励将士,殊死苦战。
也许是绝地反击起了效果,岳飞所部三战三捷,虽然没能到达楚州城下,但歼敌千余,并俘虏了十多名金将。
挞懒麾下的高太保当场战死,俘虏阿主里孛堇等重要金将,立即送往后方。
消息传到金营,金军为之震动。
随后挞懒立即发动大规模反扑,岳飞到底势单力孤,只得被迫撤退,在折彦质的接应下返回太平州。
楚州的危局仍旧未解!
前线将领对战事总要有个交代,于是乎几封文书送到了临安,描述却大相径庭。
王德先是给自己报功,然后声称金军兵力强盛,无法与之一较长短,不得不撤退。
但岳飞却给出了不同的说辞,认为局势没有那么糟糕,言下之意是王德有些夸大其词。
与此同时,岳飞对刘光世还表达了些许不满,认为如果后援及时到来,也许自己的境况会好很多,能够有进一步的收获。
各执一词之时,另外两份文书的出现,则彻底引发了轩然大波。
一个是赵立再次派人突围送来的求援信,重点只有一句话“若救援不至,臣等为死战以报国恩!”
另一份则是一纸诉状,随父出征的裨将王阿喜之子跪于枢密院前,状告王德谎报军功,罗织罪名斩杀了意欲揭发事实的王阿喜、刘镇,请朝廷为其父申冤做主。
局面一下子有些尴尬了!
江北到底发生了什么?楚州到底能不能救?
这两个问题立即引发轩然大波,在朝堂上展开了激烈讨论,或者说争吵。
当此之时,徐还正陪着柔福帝姬在西湖钓鱼。
楚州之战他自是有所耳闻,朝廷调派兵马救援之时,将领人选并未考虑徐还。
毕竟那时候长公主和驸马成婚不到半个月,新婚燕尔之时,让驸马带兵出征着实有些不通人情。
得知刘光世和岳飞出动之后,徐还也就没有当回事。中兴四将一下出动两位,应该能够应付局面才是。
但是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王德自然是不承认自己谎报功劳,枉杀部下,刘光世似乎也颇为维护这个部下,对救援不利一事仿佛也不甚在意,再三声称局势糟糕,无可奈何。
但岳飞却言之凿凿,楚州并非不可救,是因相关人等救援不利之故。
该信谁的呢?
徐还自然更为偏向岳飞,一个忠直之名流传千古的将军,其所言自然也更为可信。
尤其是折彦质从江北送来消息后,徐还便接连冷笑,大为失望。
“徐郎,怎么了?”柔福帝姬关切询问。
徐还摇头道:“我还是高估了某些人,以为他是中兴四之将,没想到”
“你是说刘太尉?”
“嬛嬛如何得知?”
“跟你在一起,怎么能两耳闻窗外事呢?”柔福帝姬笑了笑,旋即道:“果真是刘太尉畏战,部下谎报军功吗?”
“应该错不了。”徐还道:“岳飞和折彦质都提到了王德与郦琼的行军路线,完全一致金军在楚州、承州一线,他们却驻军天长。
就像是这黄妃塔(雷峰塔)与保俶塔一样,中间隔着大片的湖水,却没有一条苏堤连通,可见压根就没打算真心救援。在那里遇到金军交战,也不合情理,所以啊”
柔福帝姬沉吟道:“那此事”
“就看朝廷怎么处置了,眼下这情形”徐还虽然义愤填膺,但这件事暂时与自己无关,也不好轻易插手。
毕竟此事牵涉了一座城池,数万军民,以及两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有些复杂。
柔福帝姬轻声道:“也是,徐郎不淌浑水也好。”
然而事与愿违,想要完全置身事外却是不能的,裴元衍匆匆前来道:“公子,宫中传召,让您即可前往垂拱殿议事。”
好吧!徐还无奈苦笑,正欲放下鱼竿起身,不想鱼线猛然一紧——有鱼咬钩了。
第二七五章天子剑()
徐还到垂拱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摊上事”了。
朝臣们经过激励争吵,最终达成一个协议,江北战事真相需要调查,楚州也要继续救援。
前者是文官们的诉求,鉴于最近战事频发,武将的权力和地位越来越高,这让文官士大夫们深感不安。
而今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件武将龌龊之事,自然要揪住不放,好生追查,甚至挫一挫武将们的锐气。
拿检校太尉刘光世开刀,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至于继续救援楚州,则是枢密院的意思,枢密使赵鼎对此态度坚决。
士大夫们大抵是对武将之间产生分歧乐见其成,或者认定了再次救援也是徒劳,只会丢人现眼,可以再次给他们攻讦的口实,于是欣然支持。
有了决断,自然也就需要有人去执行。
一个追查,一个救援,按理说应该需要两个人。
枢密使赵鼎担心文臣前去调查,会影响前线作战,故而坚决要求“合二为一”,朝廷委派新的主帅,出兵救援楚州的同时,调查江北之战失利一事。
道理自然是对的,但以参知政事范宗伊为首的士大夫们却是反对的。
但此乃涉及军事,乃枢密院的管辖范围,故而赵鼎的话颇有分量,宰相吕颐浩也表示支持,赵构也便应允了。
如此一来,新的主帅人选就十分关键。
让人颇为意外,一番讨论之后,竟然是参知政事范宗伊提出了一个建议——驸马徐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