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舍弟,他性情急躁,轻敌冒进,若非你及时赶去莫邪关,我真怕他有个闪失。”
岳将军果然是明白人啊,也不枉自己煞费苦心。
徐还拍拍肩膀:“鹏举兄,无妨的,你我之间用不着如此客气。要紧的是叛乱彻底平定,至于恩赏想来谁都不会少。”
徐还道:“岳阳楼整修已经完工,这一遭我们可以城下设宴,好好庆功,犒赏将士们。”
“好!”战事结束,岳飞的兴致也相当不错,笑道:“庆功之后,差不多也该班师回朝了。”
徐还抬头看了一眼北方,摇头:“恐怕不见得!”
临安城里,一片惶惶。
金军大举南下的消息传来,朝中顿时一片哗然。
不是明明有和谈迹象吗?秦桧不是提出什么“南自南,北自北”的策略,已经开始与金国接触了吗?
没有成功?全无进展?怎么一转眼又开战了?
而且这一遭金军来势汹汹,秦岭淮水一线,三路大军齐头并进,金国能战将领全部出动,大有一举吞并半壁江山的架势。
有去年江南、淮南之战的惨痛教训,众人少不得战战兢兢。
不过好在淮水沿线只有一个完颜挞懒,除了从北方带来的主力之外,麾下大都是伪齐刘豫手下的兵马,战力与威胁相对较弱。
饶是如此,驻守淮西的刘光世,江淮的韩世忠所部都已出动,枕戈待旦,严防死守。
这一遭,无论如何都要将金军抵挡在淮水一线,绝不能跨过淮南,威胁江南,逃亡海岛的悲惨经历谁都不想有第二次。
江南平安,少了切肤之痛,大宋君臣稍微松口气。
但是川陕、荆襄的战局却让人忧心,大宋有识之士都清楚地认识到,无论金军突破哪里,亡国不远矣!
堪堪半壁江山,富庶的蜀中、荆湖都是大宋钱粮、赋税的重要来源,战略意义更是非同小可。
一旦蜀中、荆襄有失,金军扼守长江上游,居高临下,顺流东下,会是什么结果?
远的三国蜀、吴之亡就不说了,大宋建国之初太祖是如何一统南方的,大家心知肚明。
王全斌灭蜀,慕容延钊攻取荆湖,然后曹彬顺江而下,直取南唐。
一步一步,与今日情形何其相似?
这才不过一百五十年,大宋绝不能重蹈覆辙。
毫无疑问,这仍旧是一场生死之战,丝毫不容懈怠。
荆襄防线最是脆弱,京西路的南阳一带本就是金国、伪齐的控制范围,宋军几乎一战击溃。
襄阳和接下来江夏,两座水陆要冲之地,绝对不容有失。
至于关中,富平一战,张浚大败,已经退守大散关。倘若让金军突破,翻过了秦岭,进入兴元府和蜀中,后果不堪设想。
局势很糟糕!
不过运气还算不错,驸马徐还、将军岳飞两路大宋精锐之师就在岳州,可以立即驰援两处。
时机也恰到好处,金军入寇之时,荆湖的叛乱也刚刚平定,总算不至两线作战,腹背受敌。
随着杨幺、夏诚、曹成的几颗人头送到临安,皇帝赵构、政事堂、枢密院的宰相们总算松了口气。
按理说这时候该班师回朝,庆功封赏。
但眼下局势,封赏是一定会有的,兴许也可以小小庆祝一下,但班师回朝全无可能。
狼烟起,江山北望!
朝臣们纷纷上奏建议,必须劳动平叛胜利的两路王师再接再厉,立即投入到抗金卫国之战中。
第三五八章正中下怀()
政事堂和枢密院,乃至六部百官,意见一致。
调动岳州的两路大军迅速北上,阻击金军,保卫川陕、荆襄。
枢密使赵鼎意见:“徐驸马与岳将军兵分两路,一个西进蜀中,一个北上荆襄,刻不容缓。”
那么谁西进,谁北上呢?
如果公允而论,并无所谓,两位将军只要分工协作就好。
但两位统帅身份不同,有一个是当朝驸马。
两处地方也不相同,蜀道难,自古众所周知,川陕之地作战无疑更为艰辛。
而且其中还牵涉到一些君臣心照不宣,却难以摆上台面,宣之于口的问题。
所以如何分配,当真不好安排,至少朝臣们不好轻易发言。
见枢密院不知声,新任参知政事秦桧道:“官家,有道是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岳将军出身汤阴,且曾在京西路军中任职,对荆襄中原地区颇为熟悉。
徐驸马是关中人,对川陕地形气候更为熟悉,故臣建议由徐驸马率部西进蜀中,沿古道北上支援张浚。
岳将军直接北上江夏、襄阳,阻击粘罕、兀术所部。”
且不论秦桧的建议是何居心,是否属秉公直言,至少他的言辞有根有据,也算合乎情理。
挑不出错,没有理由反对,僵持之际,支持似是顺理成章。
于是乎,百官纷纷附议赞同。
从赵构的角度而言,自家妹夫是否吃亏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抵抗金兵,保住江山社稷,让自己,让朝廷安心。
秦桧所言有理,政事堂和枢密院不反对的情况下,赵构欣然应允。
在调兵平叛之前,荆湖平叛大胜,该有的封赏不能少。
犒赏三军,论功行赏是应有之理。
徐还、岳飞二人作为主帅,功劳无疑最大,两人本来也都是郡公,功勋卓著,且立即要委以重任,肩负重大使命。
故而朝廷不吝赏赐,册封徐还为秦国公、岳飞为鄂国公。
麾下诸将依据功劳大小,依次封赏,其中以张宪、岳翻两人为首,牛皋、李彦先次之。
甚至连杨再兴这等投诚的叛将,也因及时倒戈,助力官军绞杀叛军而得封官爵,只是相对低微。
随封赏诏书一并送去岳州的则是调令,命徐还率部西进蜀中,驰援陕西路;岳飞北上襄阳,抵御金军。
这个结果最终确定之时,秦桧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神色。
金军出动了,虽然比预料的晚一些,也失去了在荆湖南北夹击徐还、岳飞良机。
但终究算是来了,成功阻挠徐还回临安,还将他弄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
秦桧殷切期望,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定徐还有去无回。
虽然大宋上下将其吹嘘为“战神”,秦桧却不以为然。
去岁在黄天荡和楚州之战,很大程度是借助水军之利,以及地利优势;洞庭湖平叛也是如此。
但川陕之地却是正经的山地野战,此乃金军长处,徐还短处。
完颜宗辅与完颜娄室等悍将倾巢而出,来势汹汹,徐还岂是对手?
即便不死在金兵手中,想要获胜也难上加难,到时候能守住剑阁,保住蜀中已然难能可贵。
即便他运气好成功了,届时也可以提出,让其顺势收复汉中、关中。
总之,不断增加副本难度,延长时间,尽可能将徐还拖在川陕,累死在蜀道之上。
诏书下达,公主府也立即接到消息。
首先一件事,西湖畔的长安郡公府该换牌匾了。
裴元衍既高兴,却也有几分为难。
高兴的是,他隐约觉得事情正在朝公子期望的方向发展。
蜀中虽然偏远,却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无人管束。
徐还以当朝驸马、秦国公的身份,手握大军,只要运作得当,在蜀中、陕西路一言九鼎,等若私人封地。
蜀中!
那可是能够成就帝王霸业的地方。
刘邦、刘备都是在那里奠定基业,但凡乱世,割据蜀中也能成为一方枭雄。
想必皇帝赵构,朝中大臣也曾有过顾虑,大宋在蜀中可是吃过两次大亏的。
一次是王全斌灭蜀,处置不当,导致蜀中平而复反;还有一次便是王小波之乱,整个蜀中一片纷乱,都费了很大劲才平定。
这样的战略要地,要让一个武将进驻,难免有所顾虑。
在只有徐还和岳飞两个选项的情况下,皇帝和朝臣们都倾向前者。
除了徐、岳二人籍贯,扬其所长的考虑,更重要应该是信任问题,岳飞是外臣,而徐还是皇亲国戚。
相比之下,赵构更愿意信任自家妹夫。
裴元衍经不住连连冷笑,殊不知此举于徐还而言,堪称是正中下怀。
至于蜀道难,以及战事艰辛,那是无法避免的,裴元衍相信以徐还的能力,一定能够从容处理。
反倒是自己这边,驸马短则半年一年,长则两三年都无法回到临安,公主府上下需要照顾妥当,让驸马绝无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徐还临走之前交代的那些事情必须尽快。
图霸天下除了强大的武力之外,还需要笔头和口舌支持,士林文坛,市井民间,各种舆论都至关重要。
文澜阁正在如火如荼修建,征集孤本,抄录书籍也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不出两三年,定能将文澜阁打造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藏书阁。按照公子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借此吸引文人士子们前来孤山阅览,继而聚集。
除此之外,西泠诗社的筹备也已七七八八。
文人聚集,诗酬唱和本就是这年头的风尚,只需略微引导,甚至不用刻意组织,便能成型。
李清照携带金石收藏到达临安之后,立即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前来品鉴,其中不乏文坛大家。
再有陆宰出面相邀士林好友,顿时聚集了不少人人气,眼看着秋高气爽,西湖风光正好,西泠诗社也该开张了。
当然,恰逢金贼入侵,吟诗作赋或许有那么一丝不合时宜。
但只需稍微改头换面即可,以边塞抗敌、报国壮志为主题,权当是忧国忧民,激励士气。
此事对裴元衍而言不难,可以从容安排,他真正担心的是柔福帝姬那里。
本来长公主已经盼着驸马归期临近,眼下却又遥遥无期,真不知该如何开口禀报
第三五九章后顾无忧()
虽然为难,但终归不能瞒着,也压根瞒不住。
裴元衍只好硬着头皮,如实相告。
出乎意料,柔福帝姬听闻之后很平静,没有任何的不满与失望情绪,更多表现的是担忧。
“裴先生,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徐郎入蜀作战,会否多有困难,有危险吗?”
裴元衍道:“困难肯定会有,不过都能克服,至于危险,驸马素来用兵如神,且吉人自有天相,殿下不必担心。”
“也是,那么多险境都过来了,徐郎向来是逢凶化吉的。”
柔福帝姬悠悠道:“关中乃是徐郎故乡,趁此机会若能回故乡一行,倒也不错。”
“是!”
柔福帝姬叮嘱道:“天气转凉了,打点些许衣物,滋补物品送去岳州,徐郎出征在外,难免辛苦。”
“臣这就去安排。”
裴元衍告辞离去,柔福帝姬的神色这才有些微微黯然。
丈夫已经离家数月了,儿子出生至今,连爹都没见过,眼瞅着就要得胜而归,阖家团圆,偏偏又再度奉诏出征。
川陕抗金,也不知要去多久,反正张浚自打去岁苗刘之变后前往,一年半载就没回来过。
唉!
柔福帝姬多少有些遗憾、惆怅,但转念一想,国家安危面前,哪里有什么儿女情长,天伦之乐?
何况她知道,丈夫素来胸有大志,而今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身为妻子,自当全力支持。
某些时候,她心里也泛起过些许念头,带着儿子前去岳州,或者蜀中陪伴丈夫。
但转念便摇头断了念想。
儿子太小,经不起长途跋涉折腾;况且军中作战,将帅不宜携带家眷。
再者,皇兄也不会准许自己和儿子离开临安。
除了不舍之外,还有一层心照不宣,不好摆上台面的理由——大将出征,妻子儿女留下有人质的意味。
即便自己贵为公主,也不例外!
柔福帝姬悠悠一叹,兜着摇篮里的徐承嗣笑道:“平安郎,我们再等等,等爹爹打个胜仗回来好吗?”
徐承嗣提溜着大眼珠子,虽然听不懂,却发出了咯咯笑声,让柔福帝姬甚是欣慰。
封赏和调兵的诏书一起送到了岳州,徐还的感受只有四个字——正中下怀。
秦国公!
意料之中的爵位,以如今战功积累的速度,国公之爵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过这往后,再立新功,或许会是开府仪同三司,某某大将军。
再往后
正常情况下,大宋的臣子生前封王是不可能的,职爵高到一定地步,也就意味着危险。
功高震主,不能不防。
蜀中!
看到让自己率兵入蜀的诏书与枢密院调令,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