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还和岳飞的意见,相左!

    在赵构看来,这是好事,否则可就不好制衡了。

    不过两人有一点态度是一致的,奉命行事,兹事体大,请官家与朝廷衮衮诸公决断,臣奉诏行事。

    没有骄纵跋扈,居功自傲,依旧谦虚谨慎,忠诚服从。

    这让赵构稍稍放心一些,但出于皇帝的职业习惯,心里的那根弦依旧绷着。

    至于战和问题,徐还有一点说的不错。

    金贼既然提出和谈,不妨先听听金国人的条件和要求。

    要不要和谈,怎么谈,以及能不能谈得拢,这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倘若双方达成一致,暂时休战并非不能;

    若一言不合,立即大打出手也不妨事。

    言之有理!

    反正金国使臣已经在路上,那就等他到了临安,听听说辞,讨价还价再说吧!

第四一一章狮子大张口() 
金国使臣到了!

    并非女真人,而是一个汉人。

    准确说,应该是一个投降金国的辽国汉人。

    韩昉!

    金国礼部尚书,阿骨打嫡长孙(金熙宗)的授业恩师。

    徐还与柔福帝姬南归途中,曾冒充过他儿子。

    今次奉旨南下,与宋国议和。

    之所以选他,一方面是韩昉本身有这个能力;

    另一方面,或许也与韩昉的才学有关,金国为数不多的饱学之士,前赴江南文华翡翠之地,不至于丢脸。

    汉家文明的吸引力超乎想象,不过才几年时间,金国上下已经不是白山黑水间,渔猎为生,野蛮悍勇之辈。

    他们也开始学习礼仪文化,甚至对蛮夷这等说辞十分忌讳,不愿被看轻。

    这也正是韩昉精通汉学的降臣得到重用的缘故。

    韩昉南下,大宋出面接待的人是秦桧。

    南自南,北自北,这是秦桧的一贯主张,作为大宋主和派头号人物,谈判的事情自然落到他头上。

    礼宾院里,两位和谈大臣见面。

    虽说前线战事失利,但韩昉依旧神色傲然,一副“天朝上国”不可一世的态度。

    一到临安,刚见到秦桧,便开门见山,提出了金国的和谈条件与要求。

    陕西路、京东、京西路,可以归还宋国,但需要按步骤,一步步来。

    说直白点,就是完颜宗辅大军可以立即东撤,陕西路可以即刻归还,但中原地区需要从长计议。

    金军可以撤过黄河以北,但东京刘豫的伪齐政权需要暂时保留,作为宋金之间的缓冲地带。

    五年时间为限,以后宋国如果有能力收复,金国不会阻挠。

    除此之外,宋向金称臣,每年岁供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至于其他,还有一些细碎要求,有些甚至不便摆上台面。比如尽早让徐还、岳飞等人南撤等等。

    听到这样的说辞,秦桧都有些震惊了。

    这完全是狮子大张口,无耻至极啊!

    战场上占尽优势还好,但如今局面不利,还敢如此漫天要价,实在有些

    堂堂一介主和奸臣都感觉看不下去,难以向大宋君臣转述,足可见其恶劣程度。

    见秦桧面露难色,韩昉皮笑肉不笑道:“秦相公,如实奏报便是,此乃我主、以及元帅、诸太子将帅要求,还请宋国尽快给个回复,否则只能兵戎相见了。”

    “好!”

    秦桧无奈点点头,谈判本来就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

    一开始要的高些,后面才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都是惯常手段,又不是一说盟约上就这么签订。

    秦桧相信,金国人也不会愚蠢到寸步不让,狮子大张口只是开始的恫吓。

    韩昉一定得过金国皇帝,乃是完颜挞懒等人的叮嘱,回头会有相应让步,只是让多少当真不好说。

    还有

    这样夸张的要价,要是奏禀上去,朝堂上肯定得炸锅。

    那般主战大臣们肯定又会各种说辞,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可以预见,和谈之事

    不好办啊!

    果不其然,消息传出,朝野为之震动。

    开什么玩笑?

    金国人主动求和,不说低声下气了,最起码得客客气气。

    哪有这般狮子大开口的?哪里是来和谈的,分明是前来讹诈。

    让大宋向金国称臣?

    没搞错吧!

    华夏正朔,天朝上国,只有受四夷朝贺的惯例,哪有向别人称臣的道理。

    与当年不可一世的辽国,也仅仅是约为兄弟之国,现在倒好

    不过也有人小声称,今日之金国,比之昔日之辽国更强盛。

    毕竟当年辽国只是占领到燕云,白沟以南的河北之地是大宋领土,现如今金国兵锋已经到了淮水。

    算上燕云以北的塞外之地,偌大的天下,金国疆域超过一半,要求大宋称臣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这种说辞,大宋士大夫自然是不买账的,虽说如今只剩下半壁江山,国家残破,国势衰微,也断然没到向人称臣的地步吧?

    哪怕形势如此,心理和面子上也无法接受。

    称臣,绝对不行!

    至于岁币,这个

    倒不是不可以。

    虽说是金军入侵,将大宋领土搞得满目疮痍,按理说应该是金国赔偿大宋的损失。

    但战争赔款,从来不讲道理,只论胜败。

    虽说宋金交战以来,大宋节节败退,但最近一年多,宋军反击多有胜利,这种情况下赔款,心里难免有些不舒服。

    不过岁币在大宋早有先例,昔年对辽、西夏都曾给过,可能已经习惯成自然,故而并未觉得十分不妥。

    如果花钱能够买和平,两国不动刀兵,相安无事,天下安宁倒也并非不可。

    只是金国人开口就要银、绢各三十万,这可是一笔巨大数字,比之当年给辽、夏的岁币更多。

    对于如今府库空虚,积贫积弱的大宋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枢密使赵鼎对此尤为反对:“银、绢各三十万,何必便宜金贼?若用来重整兵马,修武备,未尝不能击败金军,夺回失地,中兴大宋。”

    是啊!

    如果说停战和谈是因为钱粮匮乏所致,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候却给人巨额岁币,实在没办法向天下人交代。

    还有!

    金贼答允的归还土地,听起来似乎也是个笑话。

    立即退出陕西路不见得是诚意,而是避开徐驸马大军锋芒,说严重点是败退。

    至于最吸引人的中原京东、京西两路,尤其是东京汴梁、西京洛阳,竟不是立即归还。

    而是要五年以后,期间还要纵容伪齐刘豫继续存在,美其名曰是双方缓冲地带,。

    但天下谁人不知,刘豫是金人走狗,伪齐存在,等若中原之地仍旧为金国所有。

    所谓退回黄河以北这种空话,如何让人信服?

    如此看来,金国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

    所谓和谈,恐怕是拖延时间,为他们撤军寻找台阶,或者是缓兵之计,重新整顿兵马,伺机反扑。

    这等态度,这等条件,还有什么可谈的?

    不仅是朝堂百官,就连民间得到消息,也都是群情激奋,一片反对之声。

    西湖孤山,文澜讲堂之中,仕子学生济济一堂,正在为此事展开激辩

第四一二章宁血洒疆场,不俯首称臣() 
自从徐还修建文澜阁,开始建藏书馆之后,西湖孤山就变成了临安的一处文化圣地。

    文澜阁的藏书量堪比皇家藏书馆,还在不断征集收藏之中,文人墨客,书生仕子纷纷前来此间借阅。

    一旁的西泠诗社也聚集了不少诗文大家,时常聚集在此处,吟诗作赋,填词作曲,已然是江南文坛盛世。

    再有,李清照是金石收藏家,其丰富的收藏吸引了不少同行。

    有不少人前来参观,并携带自家收藏前来交流。

    金石印刻本就是一体,时间久了,在西泠诗社的基础上,有自发形成了西泠印社。

    裴元衍还按照徐还早前偶然的提议,在孤山修筑了一个“博物馆”,陈列金石古物,碑刻书画等,大都是名家之物。

    如此一来,孤山出入的文化人就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学问大家。

    临安城里的书生遇到闻名遐迩的先生,少不得要多多请教。

    次数多了,为了方便先生教诲,学子请益,文澜阁索性办了一个文澜讲堂。

    每月都会请两到三位博学鸿儒,或知名大家来此讲学,临安乃至附近江南各地书生学子争相前来听讲,偶然也会就一些问题辩论,集思广益,辩驳进益。

    近几日宋金和谈,自然也就成为文澜讲堂争论的热点话题。

    尤其是韩昉到来,狮子大开口提出那些条件时,讲堂里可谓是群情激奋。

    “宁血洒疆场,不俯首称臣!”

    也不知道是哪个书生先喊出了这句话,顿时得到响应,成为讲堂里人人赞同的口号。

    书生意气,最是热血。

    称臣乃国家之耻,奇耻大辱,热血的年轻人坚决反对。

    对于岁币与归还失地,书生们也觉得是欺骗,有人则呼喊着“投笔从戎,北上抗金”。

    裴元衍看到讲坛里群情激奋的书生,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然后轻轻点头示意。

    随后便有人鼓动,联合上疏朝廷,献忠言。

    书生们纷纷应和,有人提笔草拟撰文,后面有不计其数的书生签名附和。

    书生献言书被送到了朝廷,赵构不敢等闲视之。

    一个英明睿智的圣主,纳谏是必备的优良素质,虽说上疏的不是朝臣,但学子书生的联名奏疏分量无疑更重。

    大宋素以文教治天下,对文人书生格外优容,太学书生是国之储才,某种程度上也是民意代表。

    他们的发声,足以影响舆论,甚至是影响各级官吏。

    毕竟其中有不少书生是朝臣们的子侄孙辈,身份非同小可。

    毫无疑问,这封奏疏很分量。

    赵构仔细看了一遍,年轻人的遣词用句倒也确实热血澎湃,看得赵构都有些许激动。

    尤其是其中“吾主如汉之光武,英明睿智,必中兴王业。”

    汉光武中兴!

    这个比喻对赵构还是有吸引力的,非开国之君要想彪炳史册,声威赫赫,莫过于中兴或开疆拓土。

    眼下对自己而言,毫无疑问是前者。

    赵构也并非完全没有梦想之人,成为中兴之主,让天下和后世称颂,也是一种莫大的成就。

    中兴之主,自然不能有委曲媾和的污点,那么当拒绝和谈?

    太学书生用了“中兴王业”几个字,似乎意有所指。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这可是诸葛武侯的名言,这是在提醒自己,要中兴社稷,图谋王业,就不能偏安江南一隅之地。

    诸葛亮是与汉贼不两立,今日应该是与金贼不两立才对。

    难道

    拒绝和谈,继续开战?

    赵构心有意动,可是底气不足,没有足够的勇气。

    相比于成为汉光武,前提是不要成为亡国之君,保全江山社稷,哪怕是半壁,只要坐稳江山,赵氏宗庙犹在,皇位兀自稳坐,又有什么关系呢?

    赵构内心在挣扎,仿佛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持续了许久,最终还是分出了胜负。

    眼下,朝堂百官意见,这封学子奏疏,以及民间沸沸扬扬的议论,着实有些棘手。

    自己一个人想不通,那就找个帮手,秦桧因此奉诏入宫。

    看到学子奏疏之时,秦桧心里咯噔一下,轻声问道:“官家是打算拒绝和谈吗?”

    “会之啊,你怎么看?”

    秦桧沉吟片刻,说道:“官家,臣以为学子年轻冲动,不懂大局,亦不了解兵马钱粮之事。其拳拳爱国之心甚好,但献言不可取。”

    “然此乃民意”

    “官家,群情激奋皆因金人狮子大张口。但谈判本就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之事,不足为奇。”

    秦桧道:“最终结果,还需谈过才知道,金国不可能不让步。”

    “好,那你且去与那韩昉谈谈,不要堕了我大宋国威,对百官、民意也当有个交代。”

    “遵旨!”

    礼宾院里,秦桧再度见到韩昉。

    “韩尚书,想必你也听到了,大宋朝野民间对贵国的提议,很是愤慨。”

    “不答应,那只好沙场上见喽。”

    “韩尚书确信,贵国前线几位将领还想开战?”

    秦桧冷笑一声:“万一贵国三太子在关中全军覆没,甚至本人再有个什么闪失,韩尚书吃罪的起吗?”

    这话倒是不假,关中形势对金国而言太糟糕,是整个和谈的软肋,让韩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