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澜阁自建成之后,藏书量越来越多,已然超越皇家书阁。更重要的是,文澜阁采用的是图书馆模式。

    学生仕子都可以前来借阅抄录,这年头书籍不似秦汉时期那般珍稀难得,但一些名家著作,孤本珍籍往往也难得一见。

    很多拥有者是敝帚自珍,谢绝外借,文澜阁开放的态度让天下仕子广为之称颂,前来借阅书籍者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文澜阁征集书册的行动一直没有停下,四处重金求购。也有不少人慕名献书,登门做客。

    书籍知识不再垄断,迅速流通起来,让更多人能够读书学习,这是徐还一大愿望。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有着何等重大的意义。

    只是目前的规模还太小,不过总算是开了个好头,趋势不错。

    今日前来,本就有与陆宰等人商议推广教育的打算,恰巧有自吴江、以及赣地吉州的客人登门,前来献书,同时借阅抄录他们所需的珍本。

    见到天下闻名的徐驸马,两位前来献书的先生赶忙恭敬见礼。

    徐还客气回应,听闻其中一位名叫杨芾的先生来自吉州,还关切地问起赣州叛乱之事。

    “回驸马,具体情形小人并不清楚,不过赣江两岸震动,人心惶惶。”杨芾言下之意,此来临安有避祸之意。

    或许是觉得自己说错了话,杨芾赶忙补充道:“此来临安,主要是与文澜阁交流,顺道带犬子来长长见识。”

    陆宰趁机道:“杨先生对易经的见地非同一般,杨公子也聪明伶俐,将来必是可造之材。”

    “欢迎之至,既然如此,杨先生不妨多住一段时日,与诸位先生学子好好交流一番易经。”

    徐还笑道:“至于令郎的课业,不必担心,与此间聚集的忠烈之后一道就读便是,都是名师授课,不会误了令郎。”

    “没错,令郎与犬子似乎颇为投缘,就让他们一道读书吧!”

    徐还想要挽留人才,陆宰则是欣赏杨芾的学问,想要与之切磋交流。

    “如此甚好,陆游呢?许久不曾见他,怪是想念。”

    “陆游参见驸马。”

    说话间,玩的满头大汗的小陆游不知从何处钻出来,向徐还见礼。

    “嘿,你小子,玩的这般开心,是有新玩伴的缘故?”

    “嗯!”小陆游点点头,拉着一左一右两个小玩伴上前。

    “回驸马,此乃犬子,此为吴江范先生的公子。”杨芾一边上前介绍,一边使个眼色。

    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很有灵性,当即有模有样行礼道:“杨万里拜见驸马。”

    “免礼,杨万里,好名字,将来定能鹏程万里。”

    等等!

    言及此处,徐还心中一滞,杨万里,好熟悉的名字,好似是历史名人。

    不等想清楚,旁边另一个小屁孩也上前,依样画葫芦道:“范成大拜见驸马。”

    这下子,徐还彻底醒过神来,怔怔看着三个孩童,心情有些复杂。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了不得啊!

第四六一章三字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曾入选后世小学课本,作者正是南宋杨万里,想来应该就是眼前这个孩子了。

    徐还隐约记得,陆游、杨万里、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如今三个孩子就在眼前,只差一个尤袤,暂不知在何方。

    故而徐还立即动了心思,笑道:“三位小公子聪颖可爱,龙驹凤雏,将来必成大器。”

    “驸马谬赞,愧不敢当。”杨芾与那位吴江来的范雩纷纷谦虚。

    “二位先生不必过谦,尽可拭目以待,令郎他日必定名扬天下,前程似锦。”

    徐还笑了笑,转身对陆宰道:“符均先生,今日前来是有事与你商议。”

    陆宰赶忙欠身道:“不敢当,但请驸马吩咐。”

    “是这样,我这几日郊游,发现不少贫家子弟渴望读书习字,可惜求教无门,无力支付束脩之资。”

    徐还沉吟道:“我思咐着文澜阁先生不少,藏书丰富,可否扩建一所书院,招录资助一些贫家子弟攻读?”

    “驸马高义,此乃善举,文澜阁自当全力支持。”陆宰欣然同意,这年头的读书人都颇有仁善之心,尤其乐于兴盛文教。

    许多告老还乡的官员在家乡开设义学,教导后生晚辈,屡见不鲜,不少传为美谈。

    文澜阁藏书众多,周边围绕的读书人更是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学问大家,完全有开设书院的条件。

    “授课教导由文澜阁来安排,书院所需房舍、用品,一应花销由国公府承担。”

    范成大之父范雩、杨万里之父杨芾闻言,都纷纷称赞道:“驸马如此善举,造福众多学子,兴盛文教,功德无量啊!”

    “哪里,还只是不忍贫家学子求知无门。”

    徐还摆手笑道:“不知二位先生是否方便?可否留在文澜阁,平日研习切磋学问,兼为学子授业传道。”

    “蒙驸马厚爱,不胜荣幸,只是我等才疏学浅,恐误人子弟。”杨芾显然有所顾虑。

    这年头,若非学问名望到达一定高度,是断然不敢轻易开坛讲学的。所谓文无第一,弄不好就会被人诟病甚至诘难。

    杨芾虽然通晓易经,但自觉并未达到可以开坛讲学的境界,担心丢人现眼。

    当然了,徐还提及开设书院,或许也有教授少年幼童的可能,但他们的身份学识,显然不屑于当个私塾先生。

    徐还心知肚明,笑道:“先生莫急,我有个想法,书院若统一授课,学生年岁不同,基础各有差异,多有不便。

    所以打算分级教授,按照年龄和基础,分为幼、小、中、大不同层级,讲授相应内容,比如幼童开蒙、少年习字背诵、中学作文写诗、大学则研究经典,参加科举。

    不同层级,配备不同的师长授课,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妙哉!”

    三人闻言,略微思索,当即称赞。

    徐还淡淡一笑,后世大中小分年级是最为普通的做法,但这年头小学和中学阶段大都是在家中或私塾完成。

    通常书院招收的都是有一定基础的青年才俊,故而鲜少有如此明确的年级之分。

    如此一来,杨芾和范雩自然也就应允下来,教授最高级别的大学或许不行,但中学完全不在话下。

    文澜阁巨大的藏书量,以及文化荟萃的局面对他们确实有莫大吸引力。在此读书授课,增长学识的同时也可积累名气人脉。

    将来入朝为官,也方便一些,兴许还能得到徐驸马的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要不陆宰这等家学渊博,仕宦之后,还曾在朝为官之人,为何心甘情愿在秦国公府担任西席先生呢?

    杨芾与范雩当即欣然应允,理所当然,杨万里和范成大自然也要留在身边,就近入学读书。

    “三位先生,我还有个想法,书院除了教授孔孟之道外,再设置几个特殊班级。”

    “请驸马示下。”

    徐还若有所思地看了三人一眼,正色道:“教授兵法,机关营造之法,除了才学出众的书生,再培养一些知晓兵机的青年,以及机关制造、营造设计等方面的能工巧匠。”

    “这”

    三人皆有所迟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这个时代读书人普遍态度。

    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层由来已久,看不起武将和工匠也是古来有之,大宋尤为明显。

    观念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即便是陆宰、杨芾、范雩这等知书达理之人一时也不免迟疑。

    “我知几位先生所虑,若一直是太平盛世,舞文弄墨,吟诗作赋固然是好,可靖康”

    徐还略微停顿,语重心长道:“家国蒙难,山河破碎,诸位也都有目共睹,就连江南,也险些沦丧。

    如今虽说签订和约,但胡虏素无信义可言,迟早会再起烽火,况国耻为雪,失地未复,我想大宋有志青年定有此意。

    武将、工匠乃是对于作战,设施营建,作用非同小可,可惜人才甚为匮乏,急需培养。毕竟先哲曾有言,有教无类,术业有专攻嘛!”

    三人闻言沉思许久,虽说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时难以完全更改,但徐还这番话他们都理解接受。

    不说别的,为收复疆土,抵御胡虏,培养武将、工匠是必要的,这个理由足以说服他们。

    这就够了。

    百多年来形成的观念,哪里是朝夕之间可以改变的?

    徐还只是想借此机会开个头罢了,走好了第一步,后边才有章可循,逐步推广。

    尤其是等到关键时刻,这批人发挥作用,有所成就时,将会是极好的激励和宣扬。

    “符均先生,那就尽早着手吧,范、杨二位先生可为臂助。”

    “是!”

    陆宰点头应允,旋即迟疑道:“驸马,读书识字,诗词文章教授,我等不在话下,但兵法、工匠技法,我等一窍不通,这教材与授课。”

    徐还笑道:“这个不用担心,我来筹备便是,另外我在蜀中时曾得到一篇幼童开蒙,识文明理的好文章,兴许能派上用场。”

    “哦,不知是何文章?”

    徐还笑道:“与那千字文有相仿之处,称为三字经。”

第四六二章被冷落的活字印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陆宰三人只是看了一小段,便神色大变,惊讶非常,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三字为句,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幼童背诵甚是方便。而且简短的字里行间,典故和道理十分丰富,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不过片刻,三位饱读诗书的先生便对三字经大加赞赏,认定是幼童启蒙的上佳读本,比之千字文更胜一筹。

    对于三字经的来历,他们更无半分怀疑,毕竟以前从未见过。徐驸马说是从蜀中得来,他们对此深信不疑。

    盖因其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这样的字样,苏洵乃是蜀中名仕,文学大家,素来受人敬仰。

    将其事迹编纂其中,作为后世学子学习的楷模,可见蜀人对苏洵的敬重,合乎情理。

    如此与时俱新的人物在其中,自然说明此文乃新近编撰,几位先生对编者更是多有敬佩。

    然而问起来徐还只是说偶然所得,已经不明编者身份,无从查证。

    见到几人遗憾神色,徐还暗自摇头,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怀疑,他已经将很多发明的知识产权送给旁人。

    机关制造可以让黄若彤“背锅”,但是三字经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好变成无头悬案。

    当然了,抛出之前也要适当有所删改,符合时代需要和现状。

    比如后面那些“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语句都已删去。

    三字经乃是南宋中期产物,这些语句不过是后来人添加,本就不是原版。

    虽然有所缩短,但内容依旧充实,杨芾连连赞道:“三字一句,千字左右,道尽古今多少事,又蕴含了多少道理,实乃奇文。

    孩童启蒙,只要学懂这篇三字经便可懂得不少学问,此文若刊行天下,大宋文教必然兴盛,功在千秋。”

    “既然如此,那就刻印出书,推行天下吧!”

    徐还笑道:“其实啊,如果可以,我倒是很想把文澜阁所有图书刊印,尽量让更多人有机会阅读。”

    陆宰面露难色道:“驸马,刊印三字经并非难事,但其他书籍,雕版不易,印刷资费不菲,恐怕”

    “毕升不是发明了活字印刷吗?”

    徐还清楚记得,毕升是北宋人,那么活字印刷术现在应该早就出现,何故还要雕版呢?

    范雩解释道:“驸马或有所不知,确有活字一说,但泥制活字质地粗陋,印刷模糊,多有瑕疵。

    是故印书大都仍采用雕版,清晰明了,亦更为美观。也正是因此,除了广泛流传的书籍,少有刊印,以免靡费过度。

    不过三字经没问题,此物必然流传天下,求学童子人手一本,书商刊印有利可图,自然尽心尽力。”

    徐还恍然,任何发明从诞生到真正广泛使用,必然有个过程,或长或短。

    毕升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因为泥活字的质地问题,使得印刷产品的清晰与美观大打折扣,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