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强硬的姿态吃掉这块夹心饼,拿下他们手中的兵权,从而彻底掌控江南,依托大江建立稳固防线。
徐还这边恰恰相反,再联系上韩世忠与吕颐浩之后,淮南便成为眼下的夹心饼,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
双方所在意,或者说所赌的正是时机。
驻守楚州的将领是宁向忠,是张俊一手提拔的亲信,之所以选择他来驻守淮水防线,一来是因为他确实有些领兵作战的才能。
二来则是出于忠诚考虑,此人和田师中关系匪浅,二人曾是战场上共过生死的袍泽兄弟。田师中死在汴梁,宁向忠十分痛心,自然也就对杀人凶手徐还格外憎恨。
将此人放在淮水沿线,至少不用担心他会临阵倒戈。
宁向忠倒也没有让张俊失望,自从他到来之后,西军在淮水边滞留了不少时间,始终没能突破。
当然了,这也是西军暂时放缓进攻脚步的缘故。
虽说兵贵神速,但短时间南下了中原和淮北的大片土地城池,这些地方要么原来属于临安朝廷,要么曾沦丧金国手中。
双方的势力已经渗透其中,大军过后固然能夺取城池,但彻底清剿,完全掌控并非易事。为了保证后路,徐还需要一点时间稳固后防,至少要保证粮道无忧,故而兵锋在淮水前暂缓前行。
宁向忠倒也不愚蠢自大,对这一点还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饶是如此,西军有限的进攻仍旧让他有些招架不住。
比如,西军在寿州(春)发起了猛烈进攻。当年后周与宋国讨伐南唐,御驾亲征的柴荣与赵匡胤都选择寿春作为突破点,不是没有道理的。
寿春的战事十分激烈,看样子西军是想一鼓作气攻陷城池,守将已经接连数次向他求援。
宁向忠却无奈摇头,接连叹息,因为他接到了命令,大军不动声色,南撤江宁。
撤退!
这意味着枢密使要放弃整个淮南,自己费心费力打造的淮水防线彻底失去意义。
唉!
宁向忠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奈何军令难违,张俊在命令里已经说的很清楚,淮水不可戍,唯以大江为天险。
也对,那就姑且南下吧!
只是可惜了这大好的淮南之地,想当年南唐放弃江北十四州时,大抵也是自己这般心情吧?
也罢,只要临安朝廷能够偏安江南一隅之地,倒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只是
现在撤退,还能全身而退吗?
宁向忠站在楚州城头,看着城外的宁静,越发担忧起来。
西军自打到了淮水沿线,主攻方向便是寿州,从军事的角度没有太大问题。寿州之地是个相对容易的突破口,且地处要冲,只要攻陷,便可东西两边控制两淮。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淮南最重要的两座城池是楚州和扬州,第一军事要塞是楚州。
昔年金军南下,完颜挞懒的大军久攻楚州不下,守将赵立带领军民坚守城池数月,力战而亡,可歌可泣,传为佳话。时至今日,楚州百姓仍旧怀念这位铁骨硬汉。
除了赵立,楚州百姓怀念的还有高阳郡王徐还。
因为在那段佳话里,徐还是另一个传奇,是他及时率兵赶到,救下了即将被完全攻破的楚州。
也是他在赵立灵前,以驸马之尊惊天一跪拜英雄,从而赢得三军爱戴,天下称颂,才有了后来的丰功伟业,成就今日之地位。
别人听的是佳话,是传奇故事,但宁向忠品出的却是另外一层——徐还对楚州格外熟悉,超乎他人。
对楚州如此了解,却偏偏不攻楚州,难道只是因为楚州城池有过休整,固若金汤?
不!
宁向忠可不敢这么想,一个真正优秀的统帅,往往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所以徐还多半是在等,等待出手的机会。
原本宁向忠不是很确定,但此刻他已经心知肚明,徐还等的正是此刻,正是自己拔营离开的时间
所谓一动不如一静,当自己拔营离开,失去淮水和楚州坚固的城墙屏障时,西军一定会露出锋利的獠牙
那么,自己和这数万大军能够虎口脱险吗?
第七一八章 炊烟起时马蹄来()
虎口脱险并非一件易事,可不是说一段相声就能解决的。
所以宁向忠格外小心,淮水岸边与楚州城头仍旧严阵以待,好像有大军驻守的样子。
然后趁着清晨起雾的时候,带着人马悄然撤离,马带勒口,人皆衔枚,一点声响也不敢发出,唯恐惊动了北岸的西军了。
行动比预期的更为顺利,等到晌午的时候,他们已经彻底离开了楚州防区,逐渐接近了天长。
为了赶路,大军从天不见亮离开楚州,压根没有休息过。士兵们最多不过是一边走,一边啃几口干粮和饮水,正经饭没吃上一口,此时可谓是又累又饿,早已到了人困马乏的边缘。
先前还有逃命的紧迫感,此刻到了安全地带,自然也就松懈下来,兵卒们也就嚷嚷着要停下来休息。
宁向忠却皱起了眉头,表情有些凝重。
看似到了安全地带,可是危险并没有远去,甚至
从袭击的角度而言,现在正是最好的时候,大军疲惫,警惕性最差。赶路途中还有整齐的队列和士气在,尚且有迎战和自保的可能。
可一旦坐下休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盘散沙,任人宰割,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
除非扎营做好防御,可是
倘若真有偷袭,对方绝对不会给自己扎好营盘,列阵防御的机会。
可是兵卒们确实疲惫到了极点,若不休息,入夜之后才是真正的灾难。
此时此刻,惟愿老天垂帘,能够做的便是选择一处湖畔的坡地暂时驻扎休整,同时做好防备。
兵卒们停下了,瘫坐在地上喘息恢复体力。
火头军第一时间架起了锅灶,寒冷的季节,一口热汤饭是所有人的期盼。
很快,炊烟袅袅升起。
炊烟是官军将士的期望,却也是他们的催命符。
当饭食的香味开始弥漫的时候,隆隆的马蹄声同步传来,西军在最要命的时候杀了过来。
虞允文的时间卡的很好,事实上,宁向忠撤退的一举一动早就在西军眼中。
几乎在官军从楚州撤退的同时,西军便开始渡过淮水。
渡河早就在计划之中,故而准备万全,舟船全都准备妥当,当楚州守军撤退之后,淮水防线也就形同虚设。
而且徐还早就安排人手,买通了些许断后留守的将校,毕竟曾经的楚州守将是张浚。宁向忠到来的日子并不很长,即便颇有手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收服所有人,再加上眼下这个风雨飘摇的背景,自然也就给了徐还机会。
徐还当初和张浚在西北并肩作战,麾下许多旧人是见识过高阳郡王的能耐与魄力的,自然也就愿意合作。
是以当西军渡河之时,他们没有抵抗,也没有示警,甚至很乐意地予以配合,然后引导西军追击在后。
虞允文率部追击,但并不着急,衔尾跟随,却不立即发动进攻,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
炊烟升腾便是讯号,此时的官军定然最为疲劳,防御也最为松懈。
所以,攻击发动了。
首先出动的是骑兵,江南水乡虽不利于骑兵驰骋,但追击和发起冲锋效果却非同小可。
最重要的是骑兵带来的震撼效应,当马蹄踏破临时营地的时候,官军将士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军心便彻底崩塌了。
西军追来了。
没有了淮水天险,没有了楚州高大的城墙,在荒野之处,又累又饿的时候,面对西军铁骑的冲击,结果可想而知。
且不说有没有力气抵抗,他们首先便已经失了勇气和胆量,下意识选择了逃跑。
溃逃!
西军甚至没有发动像样的规模攻击,湖畔便已经发生了兵卒争相溃逃的局面,尤其是西军的屠刀落下,鲜血飞溅的场景出现后,越发争先恐后。
虞允文见状,没有去追杀那些溃逃的兵卒,吓破胆的逃兵并不影响什么,追杀并无多少意义。
要紧的是宁向忠,他是主将,也是张俊的亲信,此刻率领着一支人马驻扎在湖畔的高地之上。
那些是他的嫡系亲兵,颇有章法,面对西军的冲击,以及大军溃逃的局面,竟然仍旧稳固,丝毫没有慌乱。
看得出来,宁向忠是个人才!
他不得已扎营的时候已经预料到了这般可能,在最坏的时候仍旧尽力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则。
此刻,大军溃逃他是无能为力了,但是带着主力突围出去,撤离到江南却并非不能。
湖畔的小丘上,宁向忠看着四散奔逃的兵卒,心里格外不是滋味。
可是能怎么着呢?自打撤军之时,便已经想到了这般最坏的局面。
临安的策略出问题了。
面对西军进攻,要么固守淮南,赢得时间和空间。要么从一开始便放弃淮南,撤到江南,固守大江。
如此不仅能够保全实力,也能够从容应对。
但兴许秦桧和张俊有太多的政治和舆论上的考量,以至于有所犹豫,前后策略更改,以至于落到如此地步。
此时此刻,说这些都为时已晚,能把这些亲信精锐带回江南,重整旗鼓,已经是很好了。
宁向忠,没有犹豫,立即率领麾下亲信向南突围。
突围的方向正是采石,从那里过江从未快捷,至于溃败的兵卒,到时候能召集多少便是多少吧!
至于淮南之地,已经不可避免地落入徐还之手,兵临长江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滚滚长江虽为天险,可是能挡得住西军的兵锋吗?宁向忠没有信心,然而为今之计,却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宁向忠突围,虞允文自然是看在眼里的,但是他并没有着急追杀,而是分派兵马,趁机扩大战果。
一方面彻底冲散溃败的官军,另一方面则是趁机攻占淮南各大城市,比如扬州,尤其是瓜州渡口。
接下来大军渡江作战,渡口至关重要。
至于江南另一处至关重要的渡口采石,哪怕明知宁向忠直奔那里而去,虞允文也没有丝毫焦急。
无他,盖因采石渡口,已经有人等候多时。
第七一九章 采石渡前()
自淮南前往江南,需要越过浩浩汤汤的长江。
在帆船木浆时代,风急浪高的江面无疑凶险重重,长江自然而然被南方政权视作是天堑,亦当作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天险。
然而天险无绝对,依靠一条江想要挡住北岸气势汹汹的敌军无疑是痴人说梦,当年的南陈,昔年的南唐皆是如此。
陈年旧事或许遥远,但最近不过数年前,金国兀术的大军便曾跨过长江,进犯江南,号称是搜山检海。
让繁华富庶的江南之地成为一片焦土地狱,甚至是皇帝赵构也不得不逃奔海上,可谓是狼狈至极,大宋险些有灭国之祸。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过江很容易。
想要顺利渡江需得有渡口,最为紧要的便是两处——瓜州与采石。
此二处江面相对较窄,且水流相对平缓,最适宜渡江。
当年太祖赵匡胤平定李重进之乱,便是在瓜州渡口的迎銮镇演练水军,从而震慑南唐,俯首称臣。
至于后来灭南唐,宋军正是得了扮作僧侣的樊若冰进献的江流水文图,在采石附近搭建浮桥,大军这才得以顺利过江。
两处渡口,便是江南的门户屏障,性命攸关。
虞子期没有犹豫,直奔东南而去,夺取扬州,攻占瓜州渡口,便可以隔江与镇江韩世忠相呼应。
至于奔向采石的宁向忠,他并没有多管,因为有人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
在天长遭遇伏击,宁向忠好不容易才率领心腹亲军杀出重围,自是死伤惨重。
不过采石渡口就在前方,那里是他们生的机会,总算是能够支持余下兵丁支持下去。
宁向忠的追求自然不会那么简单,一个有能耐的将领绝对不会只想着逃命,而是时刻想着减少损失,甚至是反败为胜。
当然了,宁向忠心里很清楚,反败为胜是没有可能了,但在撤退的过程中,必须要为接下来的战事做些准备。
采石渡口何等重要他自然一清二楚,所以在撤退的过程中及时警训,驻防采石,也算是大败之后的一点欣慰与挽回。
前往采石的路上,宁向忠第一时间向江宁府发出了求援,希望吕颐浩能够接应。
经验丰富的吕相公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早早便等候在采石江边,兵卒们远远瞧见吕自大旗的时候,一个个都欢呼雀跃,有种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