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就是在已经全部全部还清了太平天国政fu债务的当年,哈萨克共和国把汉语,定为了其本国的唯一官方语言。
哈萨克政fu与太平天国政fu之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亲密无间的友谊,除去太平天国政fu那种能够急朋友之所急的博大胸怀外,也与西北军政公署诸如林凤祥、左宗棠、赖汉英及李侍贤等等的这一类人,在朋友们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个人魅力是离不开的。
由于种种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关太平天国政fu给予哈萨克人民的那些帮助,其实一直都是作为一个秘密,被中哈双方严格地保守着。
而从一八六零年开始,直至哈萨克全国光复的这六年间,基盘指挥了哈萨克人民的复国战争,以赖汉英为首的太平天**事顾问团,似乎自然也就只能成为一群永远的、默默的无名英雄。
然而,哈萨克人民却并没有忘记这些曾与他们并肩战斗过的、优秀的太平天国人。
从一八六七年开始,每到中国人的新年的前一天,哈萨克共和国的驻华公使,总会以其本国总统的名义举行盛宴,并会把前军事顾问团的成员一个不拉地请到公使馆内,在向他们致以新年的问候的同时,还会向他们表示无比的感激之情。
二十年后,当这段被存封已久的历史终于露出了其本来的面目的时候,一座高耸的刻有中哈友谊万古长青的纪念碑,在翻涌着làng涛的萨雷苏河畔出现。
赖汉英等前太平天**事顾问团的所有成员,不仅都荣获了哈萨克共和国最高等级的共和国英雄勋章,还成为了哈萨克共和国的荣誉国民,并与同等的哈萨克国民一样,享受着民众的尊敬及一切社会福利待遇。
赖汉英等人也就成为了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拿着双份薪俸待遇的人。
当然,至于说到赖汉英与哈萨克共和国总统伊斯特,以及哈萨克共和国三军总参谋长江霍加之间的私人关系,那就好的不得了。
五年,工农红军八十二岁的退休元帅赖汉英逝世。那时,同样也都已离开了国家建设第一线,同样也都是年逾八十,身体又都不是很好的伊斯特和江霍加,却都不顾他人善意的劝阻,硬是赶到了广东花县,亲自参加了他们的老朋友的葬礼(赖汉英的家乡是花县的九间乡四角围村,按照太平天国政fu那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fu的官员,不论官职大xiǎo,退休后都必须要一律返乡的规定,赖汉英自六十五岁退休那年,就回到了老家居住)。
由于过度的悲恸,伊斯特在送完老朋友最后一程后,还没有来得及回到国内,就不幸去世。
而江霍加则是刚刚回到国内,就重病不起,半年后,也不幸离开了人世。
尽管伊斯特和江霍加这对老战友去世的时间不同,但是,在弥留之际的他们,却留给后人了一个同样的嘱托:
我死后,一定要把我跟我那位最亲密的朋友葬在一起。
按照工农红军牺牲和过世将领们以往的惯例及中央政fu的安排,去世后的赖汉英,本来是应该到南京紫金山的忠烈园,跟他的那些老朋友、老战友们再聚首的。
“我这一辈子,只顾了为国家尽忠了,却没有能在家乡的父老们面前更多地尽孝。我死后,就把我埋在村后的山坡上吧,让我好好地替家乡的父老们站岗放哨”
就这样,根据赖汉英的意愿,他的骨灰被葬在了四角围村村旁的山坡上。
于是,在不到一年的短短时间里,花县九间乡四角围村的这片xiǎo山坡上,就相继出现了三座墓:
中间长眠的是赖汉英,在他的左面,并排睡着的是伊斯特,在他的右面,则安歇着江霍加。
仅靠此一点,就能够看得出来赖汉英和伊斯特、江霍加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真挚和深厚。
而对于浩罕国的穆罕默德马拉贝格汗来说,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人,是左宗棠。
其实,当初的穆罕默德马拉贝格与左宗棠之间的第一次相处,时间无论如何都不能算长,不过就是短短的三个月的而已。
然而,正是在这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左宗棠却用他的人格魅力,使得穆罕默德马拉贝格深深地感到,他才是他穆罕默德马拉贝格的这一生中最值得信任的人。
更有意思的是,在左宗棠和穆罕默德马拉贝格俩人之间,好像还总是有着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结。v!!
bk
第四一五章 能够尽一切努力去帮助周边的“他人”们的林凤祥和左宗棠等人,显然不会疏忽了自己的“家务事”()
第四一五章能够尽一切努力去帮助周边的“他人”们的林凤祥和左宗棠等人,显然不会疏忽了自己的“家务事”
一八六一年七月,穆罕默德?马拉?贝格汗突发重病。
正在喀什噶尔检查南疆地区经济恢复建设工作的左宗棠得闻此消息后,顿时显现出异常地不安和焦急。
他不仅马上派出专人前往霍罕城,代替他探视和问候穆罕默德?马拉?贝格,同时,他还从红军喀什噶尔医院紧急chou调人员组成了一个医疗xiǎo组,赶赴霍罕城参加对穆罕默德?马拉?贝格的治疗。而等到他回到了伊犁之后,红军伊犁医院所组成的医疗组,也马不停蹄地向着霍罕城奔去。
一八六二年八月,被疾病折磨了一年之久的穆罕默德?马拉?贝格,已经自感去日无多。此时连说话都已经变得很困难的他,却对守候在身边人,说出了这样的最后一个心愿:
要是……要是能把左总督……请来……
虽然浩罕方面当即就派出了信使火速奔往伊犁,但谁都很清楚,他们的穆罕默德?马拉?贝格汗的这个心愿,注定根本难以兑现。先不说事务繁忙的左总督大人是不是会有时间前来,就单单那数千里遥远的路途,又岂是三五天的时间所能跨越得了的。
然而,奇迹还是出现了。
此时的左宗棠,正在和尔衮至塔拉斯一带,由即将调任西北农垦兵团副司令的邹国剑陪同着,检查农十四军对西北军政公署及新疆省政fu所提出的治沙造林工作的落实情况。
当沿着和尔衮至塔拉斯那条完全都已经被植起的沙柳两旁护卫着的、三百余里长大路,终于抵达了塔拉斯的时候,连一身的尘土都来不及掸的左宗棠,却眼望着西南的方向,对身边的邹国剑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唉……我们的老朋友贝格汗的病势近来一直不见好转,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扛过这道坎”
真是天缘巧合,恰恰就在左宗棠为了老朋友的病势倍感难过之际,浩罕国遣往伊犁的使者正要路过塔拉斯。
于是,左宗棠毫不犹豫地再次上马。
仅仅两天后,他就出现在了穆罕默德?马拉?贝格的病榻边。
“我知道,您一定会来的。”
当看到满身泥土,一脸大汗的左宗棠,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出了开心的笑,还居然能强撑着身子,从病榻上坐了起来。
之后的穆罕默德?马拉?贝格当着寝宫中十几个重臣的面拉着左宗棠拉着他的那位继承人沙?穆拉德,留下了他的最后遗言,“只有中国才是咱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谁要是敢于中国为敌,众人共讨之”
正是通过了凡此种种的事情,林凤祥、左宗棠等西北军政公署的官员们,得到了无论是在哈萨克、浩罕、布鲁特,还是在希瓦和布哈拉民众的极度信任,也为太平天国中央政fu树立起了极大的威望。
一八六四年,左宗棠代表太平天国中央政fu,促成了浩罕、布鲁特、希瓦和布哈拉四汗国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一八六七年,又在林凤祥和左宗棠的邀请下,哈萨克、浩罕、布鲁特、希瓦和布哈拉五国的代表共赴伊犁,签订了五国互助条约。
能够尽一切努力去帮助周边的“他人”们的林凤祥和左宗棠等人,显然不会疏忽了自己的“家务事”。正相反,西北军政公署的要员们对于自己的“家务事”,其实都是相当地尽心。
以左宗棠所主持的新疆为例,在大力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期间,西北军政公署并没有把眼睛都紧盯在“经济”这两个字上,不顾一切地只为了“经济”而搞经济。
而是自一八五九年起,西北军政公署就为了子孙万代,搞起了始终坚持不懈的治沙运动。
经过了近十年的努力,新疆的军民们已经做到了但凡是条路,两旁就必有杨柳以为护卫,好一派新栽杨柳数千里,引得chun风度yu关的造林盛况。
当然,人无完人,对于林凤祥和左宗棠、李shi贤等人来说,他们也有他们考虑不到的事情。
水源丰富,能够养人,这显然是农垦工作必要的前提。
因此,在无需庞大的引水工程就可以具备以上极其适合农垦开发的地区,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农垦兵团眼中的一块块féirou。
多开发、多养人,就能多为天朝减轻一点儿负担,也就是农垦将士们唯一的心愿。
但是他们却忘记了一点,世界上绝不会有永远取之不尽的水源。
正如眼下的奕和载垣所担心的那样,农民的儿子李文学自从一看到了敦煌的那天起,就把这块féi沃的土地当成了农十八军的一个大基地。在他的心目中,不仅要把这里建设成为一个大粮仓,还要建成一个大城镇,足以叫那些还生活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环境下的更多的甘肃民众,到这里享受人世间应有的幸福。
对于红军将士们在西北征战的历程,最初还是耐着xing子在听的奕,渐渐地也变得专心致志。
毕竟在太平天国政权所领导的这场光复全国的伟大事业当中,无论怎么赞誉都是当之无愧的,就要数红一方面军和红三方面军的将士们了。
而在曾经创造出无数的辉煌战绩的红一方面军和红三方面军这两大军事集团当中,红一方面军还要显得不同凡响。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jiāo通上的不便,他们没有不能像陈yu成的红三方面军那样,得到最高统帅部更多的物资上的供给。然而,他们却能充分地发挥了自己一切可以发挥的优势,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不负重托地最终圆满完成了人民所赋予给他们的光荣使命。
这是一段连奕自己也会感到无比自豪的光辉历程。
“好啊,能够当面听你们讲述这一切,那可比单单地看公文不知要痛快了多少”听完林凤祥这一番讲述之后的杨秀清,一面连连地搓着两只大面开心地笑着,“呵呵呵,我早就知道,只要有你们几位出马,这西北的大局就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了。”
“咦,我说杨主席啊,好像不是这样的吧?”杨秀清的话音还未落,石达开就作出一副很杨主席似乎还很是担心西北战局的呢?林凤祥那家伙勇猛有余,左宗棠嘛,又胆识不够,至于那个赖汉英,根本不能同黄再兴一比。”
“瞎说,我啥时候那么说来?”杨秀清冲着石达开一瞪眼,“你呀,你是耳朵有问题。我当时说的可是,这三个人凑在一起,刚刚好是优势互补,那是绝妙的配合。”
杨秀清的会客室里,响起了一片的笑声。
此时的奕,也发出了同样是开心的大笑。但笑过之后的他,接着就想起了今天自己到这里来的使命。
bk
第四一六章 眼下的林海丰可没有奕那么气壮()
当奕再次把问题摆出来之后,原本洋溢着轻松愉快气氛的会客室内,马上就陷入了一阵带有压抑的平静。与郑南相互对视了一眼之后的林海丰,似乎也拿不准奕会在此刻提出这种问题是否合适。
对于敦煌,林海丰和郑南都是不陌生的。
当年在部队的时候,他们的团长曾经利用一次执行任务的间隙,带着他们游览过这个由五百多个石窟所构成,堪称是佛教彩塑博物馆的美丽敦煌。
那些极其精美的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大小不一的彩塑,还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丰富多采的雕塑形式,还有那些富丽多彩,既有蕴含着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也有表现了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古代劳动人民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场面的壁画等等,无一不在他们的内心里留下了相当深刻的烙印。
然而,即便就是在当年,除去对祖先们竟能以敦煌石窟这种形式,将十六国至满清间那一千五百多年的中华民俗风貌及历史的变迁,艺术地再现给后人感到无比的惊叹和极其的崇敬之外,林海丰和郑南却并没有更多地看到敦煌的另外一面。
那就是敦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