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明鼎革-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不可能直接下达这个命令,杨麟将众人召集在一起想办法,让大家解决。

    先让大家讨论插塞式套管有什么不足,然后询问大家是否有什么好办法,反正自己知道答案,现在主要看手下这帮兵将是否喜欢动脑筋想问题。

    大家抓耳饶腮的,七言八语的,各种想法都一样,但讲了半天都没有讲到点子上,杨麟显得颇为着急,尝试引导道:“正如各位所想的这样,这与我们固定斧头、固定镰刀,或者修房子时木匠固定椽子差不多,现在是枪管套上铳刺,大家想想,有没有什么其他办法?”

    龙之帧住了主脑袋,眼前一亮,随口说道:“大人,枪管套上铳刺不行,那么用铳刺套枪管可以吗?”

    杨麟笑了笑,摇了摇头说道:“铳刺套枪管?快快,拿一支鸟铳与匕首过来,我们套一下,看看?”

    拿着模型尝试套起来,先点了点头,恍然大悟道:“是啊,铳刺套枪管,套上后可以继续装火药,可以继续放铳,不错啊。

    但,但这铳刺怎么固定呢?唉,真的是刚刚解决一个问题又出现一个问题,大家说说怎么固定呢?”

    一些人显得颇为沮丧,有的则纷纷出谋献策,到最后方才决定在枪管外围,铳刺内壁加工螺纹,到时候直接拧上就可以。

    方法没有问题,但加工则十分艰难,完全依靠手工加工,足足需要四五天时间才能能完成。

    就这样鸟铳装备套管式铳刺,这种现代刺刀的雏形,虽然不是什么大的技术突破,但从实战角度来说,那可以说是鸟铳的倍增器。

    没有铳刺刺刀这种冷兵器,火枪手毫无近身防守能力,为了抵御对方步兵近身搏斗,在西方配备长枪兵,在东方戚家军配备长刀防备,不但效果有限,而且还大量占有部队编制。

    有了铳刺刺刀这种冷兵器,火枪手可在中远程火枪远射,近身搏斗前射出枪管弹丸之后直接搏杀,而不需要专门配备长枪兵保护,也不需要专门配备长刀防备。

    可以如此认为,没有铳刺刺刀,火枪兵不能独立于其他冷兵器部队独立成军,有了铳刺刺刀,火枪兵才有了独立成军的前提条件,如此可见铳刺刺刀对火枪兵的意义。

    套管式铳刺研发试制成功,鸟铳手有了近身防御、近身搏杀能力之后,现在面临最大问题就是防具问题。

第27章 笨重铠甲防具() 
古代步兵行军主要靠两条腿走,非常艰苦,对古代兵将最大难题还不是行军作战,不是野外宿营,而是笨重的装备,大家可以说超负荷行军、作战,如此行军迟缓,将士们面临病情疫情威胁。

    现代人可能难以想象古代将士行军作战之艰难,装备之笨重,在这li里就以鸟铳手为例进行说明。

    鸟铳手需要重点保护,按照这个时代官军通用做法是需要穿戴棉甲,一套棉甲35斤,再加头盔2斤,鸟铳6斤5两,弹药10斤,其他辅助装备,七天军粮,如此下来每个鸟铳手装备达70斤。

    将士们每天背着70余斤的装备,吃着简陋的粗粮,行军数十里,长年累月的,身体好的累坏,身体差的病倒,伤病的常常死于路途之中。

    由于远途行军作战如此艰难,即便心硬如铁的将领也会想办法减轻将士们负荷。

    远距离作战时常常征民夫帮忙搬运棉甲、粮食等东西,常常一名兵丁需要数名民夫、役夫帮忙搬运装备,运输粮食。

    这也是古代中国战史上规模动辄数万的原因,远途深入漠北草原作战,作战部队一万,常常需要仆役数万,劳民伤财。

    每次征战,四方不得安宁影响民众生计(征民夫),更加大前线粮草供给困难(民夫需要吃粮,需要安排人看管)。

    杨麟摆弄着一件棉甲,包括布面甲、蟒袍、腿裙、臂手等,足足有三四十斤,穿在身上感觉沉甸甸的,非常不舒服。

    让人受不了的是棉甲气味,长期放在库房里面有的地方发霉,发出让人难受的臭味。

    更让人难以忍受众人贪婪的目光,这棉甲就是古代的防弹衣,可防刀砍防弓弩远距离射击,大家非常眼馋,现在看着这百余套棉甲大家都想要,着实让人难受。

    让人拿到河沟边清洗烘晒,远离大家视线,而另一方面杨麟则陷入深思之中,如何减轻将士负荷,如何优化部队建制。

    第二天一大早,全体集合,验证棉甲防护性能。

    前面扎了十个稻草人,外套棉甲,然后各选10名鸟铳手、弓箭手、弩手分别射击,检验棉甲效果。

    臂力不同,使用弓弩不同,箭速不同,威力当然也不同。

    古代中国长期使用复合弓,根据牛筋与胶量不同分为不同力道弓箭,其划分标准为:

    六等弓,一力到三力,用筋八两,胶五两;

    五等弓,四力到六力,用筋十四两,胶七两;

    四等弓,七力到九力,用筋十八两,胶九两;

    三等弓,十力到十二力,用筋一斤十两,胶十两;

    二等弓,十三力到十五力,用筋二斤,胶十二两;

    一等弓,十六力到十八力,用筋二两六两,胶十四两

    其中一力约为5。5公斤(9。4清斤,1清斤约为596。8g)。

    明清之际武举考试步弓兵最低标准为五力弓,弓骑兵最低标准为三力弓。

    清朝前锋营选拔标准为六力弓,能开七力弓的在以骑射著称的满清精锐前锋营中也当属善射者。

    1854年浑浑噩噩的咸丰皇帝在批判夸大其词的云贵总督罗绕典有云,所云开十二力弓者,十居其四,殊属粉饰,能开八九力弓射箭者,已属寥寥,岂有十二力之弓尚能拉放从容,其谁信乎?”

    一般身体健壮成年男子可以拉开三十磅(约2力半弓弦),有人试验三十磅箭矢速度不过43。8m/s而已。

    鸟铳威力堪于能开七力弓的军中善射者相提并论,出枪速度达到150m/s,铅子可以飞到两百米开外。

    正如宋应星试验那样百步开外铳力衰竭,在八十步开外洞穿两层湿棉被,在五十步洞穿四层湿棉被那样。

    对着甲目标更是如此,八十步开外(96米)可破甲,或射杀无防护目标,在五十步(60米)能射杀单层铠甲目标,或无防护目标,三十步(36米)能轻松射杀单层铠甲目标。

    对两层棉甲等重型防护目标,在五十步开外(60米)可破甲,在三十步(36米)开外能射杀目标,十步开外(12米)可轻松射杀双层铠甲目标。

    (西方人试验,欧洲人胸甲骑兵所装备板甲也不能抵挡40英尺也就是12米开外的发射子弹。)

    从这个角度来看,普通鸟铳威力只相当于七力善射者,但射速不及其1/6而已,也就是战场上弓箭手射出六箭,一般鸟铳手才能放第二枪。

    对鸟铳威力震惊之余,一些弓箭手显得颇为不屑,有的更直言鸟铳射得太慢,面对小股敌寇还没有什么,若面对大批亡命之徒亡命冲杀过来,根本抵挡不住。

    见众人七嘴八舌的,杨麟哭笑不得,只得检验部队机动性。

    二十名将士都全副武装带上自己兵器,稍稍不同的没穿棉甲的十多个身体虚弱一点,而穿棉甲那十个在军中以勇力闻名而已,现在双方比试,来回跑十里,看谁先到达。

    大家跃跃欲试,特别那十个身披铠甲的更不相信自己会输,比试下来最初双方距离还没有拉下,五里开外之后慢慢拉开,十里开外下来之后,那些身披铠甲身强力壮的居然足足落下两柱香功夫。

    除影响机动性之外,在南方天气潮湿闷热,夏天穿上棉甲不但皮肤过敏,而且还闷热难受,容易中暑。

    现在杨麟有话可说了,这棉甲虽然可以防备鸟铳远距离射击,防备弓弩中长距离射击,但不能抵抗鸟铳中程、弓弩近程射击,没有因此而全身防护,需要要改进。

    一场讨论下来,基本得到统一认识,战兵棉甲只保留前面布面甲、后面布面甲、披肩、臂手,且两个胳膊下面各有三寸空隙,通过布条连接起来,可以通风。

    穿戴时如同现代救生衣一样,直接套上,也非常方便。

    由于去掉长长腿裙,去掉蟒袍,再加上两个胳膊下各余三寸空间,如此稍稍一改,加上头盔重量也不过20斤,大大增加了部队机动性。

    战兵棉甲裁剪下来部分,则为火枪手、弓弩手所用,制成简易铠甲,如同家庭主妇围裙一样,套在肩膀上,然后通过布条绑缚完成。

    这种建议铠甲不但可以防备鸟铳远距离射击,弓弩中远程射击,也可以抵挡刀枪近距离正面砍伐,如同现代兵丁的防弹衣一样,非常适用。

    改进之后,加上头盔铠甲重量不到10斤,大大提高部队机动性。

    这样,鸟铳手战斗重量33斤(铠甲10斤,鸟铳6斤5两,弹药10斤,辅助设备6斤5两),比起过去将士负重大为降低。

    在古代兵丁不但需要携带兵器,而且要穿戴笨重的防具,不利于机动作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常常通过抓壮丁携带兵器防具,抓役夫运输辎重粮草。

    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为了保证一个兵马前线军需,常常需要数名壮丁,如此影响民众生计,造成社会动荡。

    基于上述原因,农业文明中国士绅阶层普遍主张对外防守,反对派兵征伐。

    当然,杨麟现在还不可能考虑到这样远,看到夏天行军重量(五天干粮10斤,个人用品17斤)降为60斤,冬天行军重量(包括被褥等)降为70斤,战斗重量不过三十余斤,为抛弃不必要装备,减轻将士将士符合负荷而兴奋不已

第28章 五色旗() 
在完成部队组建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明旗帜,确定各个部队的标识。

    与现代军队不同,当代多在同一军旗之下上述部队番号以确定军队旗帜,通过不同旗帜确定军队编制,以利于战场识别。

    戚继光《练兵纪实》在选编部队之后,最初明确的就是旗号,以戚家军为例,按照营(相当于现代一个旅)、部(相当于团)、司不同,分别用黄红青黑白五种不同颜色来代替,只不过对应的参照物则分别为旗心、旗边、旗带来代替,再在上面上书所部番号。

    如中军中部中司为黄心、黄边、黄带,那黄心就代表该营(编制相当于旅,但只有三千人,比旅少)为黄色,黄边代表该部(编制相当于团,但只有千人,比团少)黄色,黄带代表该司(编制相当于现代营,约五百人,与营相当)为黄色。

    在同部不同司,代表营(旅)的黄心、代表部(团)的黄边相同,再通过不同飘带代表不同司的颜色,如此类推中军中部前司,其旗帜颜色当为黄心黄边不同颜色的绶带以区分司的不同。

    除了用颜色不同来区分部队编制之外,更用不同大小高度旗帜区分将领,在《练兵纪实》规定营将(旅)旗帜长六尺,放在一根长约一丈五尺的旗杆上。

    千总旗帜长四尺,放在一根长约一丈二尺的旗杆上。

    把总旗帜长约三尺,放在一根长约一丈一尺的旗帜上。

    这是营(旅)部(团)司(营)的旗帜区分,对司(营)以下,则完全不同。

    百总(连)有旗一面,身方二尺,挂在九尺高的旗杆上,其旗心旗边旗带分别对应所在部队的营(旅)部(团)司(营),而通过上面字体区分不同局(百总),如振勇、振武、威勇、武勇代表不同局(相当于现代连)。

    在局(连)以下,旗总(排长)背一面二尺五寸长旗帜,插在三寸的旗杆上,上面书写所在哨旗

    而队总(班长)则通过头盔上盔旗进行区分,上面也书写所在哨旗。

    这是古代军队区分方法,现在里兵由过去一局(连)扩编为一司(营),兵马增多,很多人不熟悉,为了加强军队需要明确旗帜,以进行区分。

    在大明以红色为尊,再加上前世个人对旗帜感情,杨麟将红色定为自己主将旗帜,在上面绣上红色的镰刀铁锤以代表里兵最主要依靠力量为农民与工匠,再绣上红色飘带,通过黄旗黄色镰刀铁锤与黄带代表所在司。

    各局(大队,相当于连)则不同书写字体颜色代替,如杨麟亲率的神枪大队则上书红色的神枪大队,杨威的强弓大队则上书黄色的强弓大队,龙之帧的劲弩大队则上书蓝色劲弩大队,以区分不同局(大队)。

    局以下中队长与过去旗总一样,需要背一面小旗作战,小旗上面旗心颜色、旗边颜色、字体颜色与大队相同,与其他中队最大不同就是旗帜颜色,如第一中队为红色,第二中队黄色,第三中队蓝色。

    小队长与过去小旗一样,通过盔旗识别,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