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南宋同行-第3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些儒士认为,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

    但是只不过更加强调了是否学习并认可华夏文明,而不太强调血统。

    在这个时空里,华夏文明的定义主要指的是大宋。

    华夏这个词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

    它本来是指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以区别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四夷,但是,现在只不过南迁罢了。

    夏,大也。

    大宋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所以华夏皆谓大宋。

    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

    大宋一地,本是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此皆为大宋人所认同,而那鞑靼人哪里有这些!

    他们不过是靠着战马和钢刀来抢夺财富,压榨民众,甚至是屠杀百姓!

    所以,我大宋人和鞑靼人怎么可能没有“华夷之辨”!

    在有心人的鼓吹之下,华夏文明,华夏民族的概念越来越清楚,越来越被人们提到!

    可以负责任地说,《流求时报》在别有用心的推动一场民族文化的思潮。

    它们仗着自己发行量的巨大,流通的广泛,悄悄在暗中推波助澜。

    有两类人在这场思潮中中枪了。

    第一类就是北方汉人中的那些鼓吹没有“华夷之辨”人,有大宋文人嘲笑道:“当汉奸就当汉奸吧,或许出自无奈,可是非要说鞑靼人也是华夏人,岂非是‘沐猴而衣’?!”

    鞑靼人不在乎这个思潮,莫名其妙的,人家本来就没有当自己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他们年轻时是在马背上长大的,靠着战马抢劫;娶的妻子也大多是抢来的;死了也要去见长生天,所以,他们对那些文人非说自己和他们是一样的人也感觉好笑,只不过说不过他们罢了——大头目忽必烈早已经发话,我们鞑靼人已经是有组织的人了,现在是正规化,不能任意抢和杀了。

    第二类中枪的人就是那些蕃商。。

第一百七十六章 民族主义与身份证() 
第二类中枪的人是蕃商。

    终于有人发现,对那些蕃商来说,他们还真不是认同华夏文明的民族,不说他们的肤色吧,单单就是他们的礼仪和宗教,甚至生活习惯都是大不相同的。

    当然,大家也都明白,这个没有必要完全一样,只不过是两类或者几类文明。

    慢慢地,有一些有心人开始大谈华夷之辨了——

    当然,前文说过,此时的大宋从上到下还是具有兼容包蓄精神的,虽然蕃商不属于华夏文明之列,但是,大家做生意挣些钱钞又有何不可?!

    说到不同的肤色和长相,这还不是主要区分,这个在流求岛上表现的最明显。

    张国安岛主先前买的那些黑白奴隶中,有的人已经取消了奴隶身份,人家已经挣出当时购买他们的费用。

    那些被“解放”的黑白奴隶已经成为了自由民,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去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

    但是,在多年的生活和劳动中,不管是被迫也好,还是主动也好,他们完全接受了华夏文明,最简单的证明就是他们极其认真享受华夏民族的一切节日,这一点,也许是和他们当年在那些节日里可以放假,也可以吃上更好吃的食物的原因有关。

    他们完全按照流求岛上的生活方式来生活,遵守流求岛上的法律规定,完全接受了流求岛上的文化要求。

    如果按照文化认同来看,他们已经属于标准的华夏民族。

    这些人的大宋话的听说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其中有的人还会写大宋字,而且会欣赏也喜欢一些传统艺术。

    张国安岛主和他的朋友们真心不喜欢奴隶这种身分,但是,又不得不容纳,只能在自己的范围内,在一定期限内解除他们的这种人身关系——他们不是想要做榜样,只是他们看的远一些,奴隶的工作效率极差的,永远比不上自由民。

    他们就算是成了自由民后,他们难道就不劳动了?答案是肯定是不会的。

    流求岛上的生活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让人比较舒服的,而且这个地方可能更自由和有发展机会。

    只要不违背这里的法律规定,只要努力而勤奋的工作,基本上都能富裕起来。

    慢慢的,那些黑白自由民们有了劳动分工的区别。

    黑人自由民们在种植、养殖和编织方面有天赋,从事这些行业的比较多;白人自由民们在技术加工和手工业上有天赋,从事这些行业的人不少。

    一开始时,张国安岛主以为他们中肯定会有一些人踏上回乡的道路,毕竟现在的海贸非常多,几乎毎天都有几百艘海船停靠了流求岛上的各个码头,每天也几乎有同样数量的海船出航。

    但是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一个人也没有离开。

    后来他明白了,他们不是不思乡,而是流求岛也许是世界上最好挣钱,最安全的地方了,那些人还想着攒钱呢。

    他们现在与大宋一般的民众一样,也公开喜欢钱钞。

    他们都被给与了流求身份证。

    那身份证是流求风格的,用两片赛璐珞压制而成,里面的正面是“流求公民”四个大字,背面则是持有人的姓名等一些信息。

    里面特别有四句话:

    1、流求政府要求世界各方国家、权力、势力部门,务必给予持此证者通行的便利,给予持此证者合乎当地法律的配合与帮助。

    2、流求政府郑重承诺,无论是世界任何地区,在持证者面临危难时,凡是向持有此证者提供了合法和合理、善意的帮助者,必能得到相应的奖赏。

    3、此证仅能本人持证,请妥善保管,如若丢失请速补办。

    4、无论持证者身在世界何地,无论在何时,流求政府永远站在你的背后。

    他们不关心这个身份证会出现问题,在这个时空里,它就如同流求钱钞里的水印一样,可能没有人可以伪造出来。

    王德发主家说:“这几句话够硬气!将来会因为这几句话发生不少战争的!!”

    张国安岛主说:“如果我们连向我们交税的公民都保护不了,那么我们真是白混了——”

    当然,发放身份证也不是谁都可以,至少要在流求岛生活定居两年以上才可以得到。

    大宋政府没有公开承认这个证件的合法性,当然也没有公开否认,这个时空,商人和行人,都是可以在大宋进行无国界行走。

    至少在大宋的境内,就算是蕃商也可以任意行走,根本就没有身份证一说,所以,在流求岛内,身份证的发放,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有它是方便,但是没有它也一样活着,一样可以全世界经商。

    正好呢,张国安岛主加工身份证的工作可以不用太急。

    身份证的重要作用,在以后才慢慢被人发现了。

    这个时候,那些蕃商中的回回商人比较显眼了。

    他们从饮食看上就与大宋人不同,不算长像,主要是在一些衣着和礼仪上,区别非常明显。

    当然,弄清华夷之辨,不是为了排斥什么民族,而是要搞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民族。

    这样才不会干出认贼作父的事情来,或者故意选择性视而不见,把人家的胜利也当成自己的,那样,自己的,也会很随便就变成人家的。

    弄清真正的历史和民族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许吧,这是一种可以跳出无限循环的办法之一?!

    总之,《流求时报》在小心翼翼地拨弄着民族主义这根神经,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甚至弄不好伤害自己更重!

    从来都看的清清楚楚的张国安岛主为了慎重,有关内容都是要亲自操刀,而且还要给王德发主家看看,毕竟两个人的思想会更全面一些。

    王德发主家当时正兴奋呢,大宋政府一下子就派出来两百名聪明伶俐年轻人,声称要学习有线电报的收报方法。

    一开始时,他们开口就要架设从临安城到四川地区的有线电报线。

    王德发主家笑呵呵地给他们写了自己的要求,提出没有五年根本不可能!

    而且主要还是在技术人员上有需求,不仅要钱钞,还要诸多的物资。

    不就是首先要人嘛,大宋政府当时就派出了两百名经过挑选的年轻人。

    当然,执行力这样强大,还是因为大宋官家亲自命令有关系,想要让那些老朽的官员们认清此物的作用,那还真不知道要多久。。

第一百七十七章 济南新城() 
王德发主家的要价在大宋政府看来,真是太廉价了。

    只要花上若干船的铅、铜之物,再派出几百个工匠和一些年轻人,大约在十年左右,就可以让全国的通信畅通无阻!

    他们先派来了一个工部的五品小官到流求岛现场考察。

    此时,那条隔着八道河两岸的训练式有线电报属于半实用状态。

    如果有急需,也帮助两岸传递信息。

    那个官员顺着两条黑线从这头走到那头,打死也想不明白,两条黑线是如何传递消息的!

    他自己已经亲自到那个所谓电报机房里观看,只听里面轰隆隆声,滴滴嗒声,叮零零声响成一片——十几个年轻男女在里面有坐着的,手中快速按着什么;有站着的,在一个圆轮旁,慢慢抽动着纸条;有走动着的,拿着纸条去了另一个挂着译文房的房间。

    陪同的人说,那轰隆隆的声音是锅驼蒸汽发电机;滴滴嗒的声音是发报机;丁零零的声音是收到电报!

    对他说这些和没说是一样的,他啥意思也没有听明白,但是他却装出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频频点头。

    他的官服加上他的威仪,把陪同的人都弄蒙了,还害怕自己这三脚猫的水平解释不清楚。

    工部的小官亲眼看见有商人接到了对岸的消息,说是要送什么什么货物;也看到了向外发消息,说是询问什么。

    他也让自己的手下去了对岸,然后当场写了一首诗并让手下亲自送回来。

    发报出去后,一顿饭的工夫,他的手下就真的送了回来,一字不差!

    于是在他赶回去如实禀报后,大宋政府马上就要订购此物!

    由于王德发主家开出的价钱非常公道,大宋政府马上就同意了。

    大宋政府需要这样廉价的通信设备——

    大宋时期,全国的陆上交通已是四通八达,大宋当年通往辽、夏、金的各条道路均以京师东京汴梁为中心,向各州县伸展,连接重要城市及州治、县治。

    他们将连接各行政区域的道路称为官路,一些主要官路也是驿路,官府每隔一段路程便会修建驿站,驿路中的主干道称为“大路”或“大驿路”。

    这个花费是巨大的!

    他们专门修建了通往陕西、甘肃的驿道,途中建有驿站2309间,邮亭385间,其它驿道一般50里设置一间驿站。

    大宋以前,政府公文和书信都由各地驿站的递夫负责邮寄,递夫一般由乡村百姓担任。

    大宋以后改由地方厢兵负责传递,后来又设专门的“递铺”,将邮递公文信件与驿馆在职能上加以分列,各自承担自己的任务,不再混同。

    于是驿馆成了官吏、军卒的招待所,而“递铺”则专事邮递。

    大宋的邮递有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种形式。

    步递用于一般文书的传递,由各个递铺间接力步行传递,这种步行传递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物资运输任务,速度较慢,用于不重要的信件。

    马递用于传递紧急文书,一般不负责传递物资,因此速度较快,但因负责这种递送任务的马匹大多是军队挑选剩下的老弱病马,所以不能用它递送最紧急的文书。

    为了能及时传递重要文书,大宋真宗年间,又出现了“急脚递”,据说能“日行四百里”,急脚递铺也被称为“急递铺”,用以传递机密文书。

    当时规定河北两路急脚递铺的军士,只能递送皇室急件,不能承接其它文件。后来神宗朝时,对西夏和交趾用兵都采用急脚递铺传递军事文书。

    步递、马递、急脚递这三种递铺,都是分别置铺,承担各此的递件的传递。

    但是马递铺除了递送文件外,还负责向过往官员提供乘骑,所以一般的马递铺平时都饲养着几匹马备需。

    到了大宋南下时,将步递、马递、急脚递铺合而为一,将其归于尚书省兵部司管辖,于是改称为省铺。

    一开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