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稷下学宮的另一项重要的功能:为齐国培养人才,也很快开始显现出威力。现在的齐国客卿淳于髡就是稷下的学士,齐候在对齐国改革变法之时,稷下学士也时不时能够抛出有利的见解。
而今,对于田婴力劝齐候称王一事,稷下学宮得知此消息,简直就像是引发了一场大地震一般。
稷下学宮进过数十年的发展,其中之学士自然也不只有黄老一家了,当世著名的学派几乎都有在其中。对于儒家来说,齐候称王简直是大逆不道,乱了臣礼;齐候若是称王,那么这是天下向着礼崩乐坏的进程又迈进了一步。对于墨家来说,齐候称王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齐候作为一个君主,应当勤俭朴素,何必要把国家资用浪费在称王这样华而不实的事物上面呢?黄老之学的态度则比较暧昧,他们一方面认为齐候有德,当有王之位,然而又不明确的表示齐候应当称王。这结果当然是淳于髡反对称王所造成的影响。而法家则是认为齐候应当称王,以慎到为首,认为齐候已经有王之势,着实应当更进一步,即王位而争天下。稷下学宮原本就是一个辩论之场所平时各派没事都要找各种东西互相辩论(撕逼),而今有了更重大的事,大家都把手头的各项辩论放下,开始与各派激烈的讨论齐候是否该称王这一命题了。
邹忌对此极为反感,认为像这样学术影响政治的事不能开先例。然而齐候以当初所下的纳谏令为例提醒邹忌,随后又说明了齐国的言论政策不能改变。邹忌对此事也就没有什么话说了,只能任其发展了。
齐人就此在齐候是否该称王这一片喧嚣的气氛中过着他们平淡的生活,而齐国讨论齐候称王一事的消息也开始向四周扩散开来,赵韩燕宋等国对此倒是没有什么反应,然而当此消息传到了魏国国相惠施之耳时,事情的发展开始变得不受控制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十七章 孟子见魏王()
魏都大梁,魏王魏罃正在梁囿召见一位闻名列国的贤者。
魏王今年已经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了,然而精致优雅的生活使他看起来像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而他所召见之人则三十来岁,面容方正,浑身上下仿佛天然就带着一种正气。此人正是儒家新一代的领袖——邹国人孟轲。
魏王问道:“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轲答道:“大王何必说利?听我来说说仁义即可。大王会说:怎样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会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士人百姓则会说:怎样才能对我自己有利?如果人人都这样,其结果必然是上上下下都争利,如此,则国家就危险了啊。万乘之国里,杀害国君的,必然是千乘之家;千乘之国里,杀害他的国君的,必然是百乘之家。万乘之国里面就有一千乘,千乘之国里面就有一百乘,他们拥有的不可谓不多。如果把义放在利的后面,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的话,从来就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他的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抛弃他的君主的。因此,大王只要说仁义就可以了,又何必说利呢?”
魏王走到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对孟子问道:“我曾听说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是两座台,台的形状是四四方方的,就在昆仑山的东北边。(周文)王有灵囿,鹰鹿枚伏。麀鹿灌灌,白鸟篙篙。王在灵沼,砖切鱼跃。这些贤人们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道:“就是因为他们是贤人所以他们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他们也不会感到快乐的。诗经里面赞道: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民力来修建高台深池,然而老百姓却非常高兴的将那个台称为灵台,将那个池称为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能够与民同乐,所以能够真正快乐。相反,汤誓里面则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毁灭呢?我愿意和你同归于尽!老百姓都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了高台深池,你又能有什么快乐呢?”
魏王听到这里,顾盼的表情停了下来,请孟子到上席就坐。随后恭敬的对孟子拜道:“寡人愿意听从先生的指教。”
孟子问道:“敢问大王,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人可有何不同?”
魏王回答道:“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杀人和为政杀人可有何不同?”
魏王仔细思量的一下,在他为君王的一生里,对臣下算是列国诸侯里非常宽容的了,他也没有杀掉多少臣子。当年魏国的老丞相公叔痤去世了,力劝他用他手下中庶子商鞅为相,并说如不能用就杀掉他,魏王也没有理睬公叔痤的意见。魏王对于为政杀人一项那是问心无愧的。于是他回答道:“这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随后说道:“大王您的厨房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然而您的百姓却面有饥色,野外则躺有饿莩。您作为魏国的君王,百姓的父母。这样的行政难道不是率领着野兽来吃老百姓吗?您有怎么好意思称自己为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只不过是因为陶俑像人而以此来陪葬他都这么说。那么您又怎么能使自己的百姓饿死呢?”
魏王立即叫起屈来,他向孟子道:“敢教先生知道,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真是很尽心协力的。我们魏国河内发生饥荒,我就把百姓迁移到河东去,并从他处调集粮食到河内。河东出现饥荒了,我也这样做。我曾经仔细的观察了邻国君主们的施政,他们都没有像寡人这么用心的。可是,纵然如此,邻国的百姓们却没有减少,我魏国的百姓却也不见增多,敢问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对答道:“对于这个问题,大王既然喜欢打仗,那么我们就以打仗来做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魏王答道:“这当然是不行的,他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而已,这同样也是逃跑啊。”
孟子答道:“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魏王又向孟子问道:“我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雄,先生是知道的。然而到了寡人即位以来,东边有桂陵马陵之败,连我的长子都被齐国俘虏;西面秦国商鞅变法后夺我河西七百里土地;而南面寡人也曾败给楚国。寡人对此深以为耻,想要为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那么先生说说寡人应当如何做呢?”
孟子对答道:“周只用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夺取了整个天下而称王。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有句话说得好:仁者无敌。大王请不要疑虑!”
魏王说道:“先生仁者无敌之说寡人甚赞同也,敢问先生要做到这一点又该如何施政呢?”
于是孟子就开始提出了他的那套著名的施政纲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听到这些具体的政策,魏王内心中对孟轲此人做出了一个评价:迂远而阔于事情。即喜好空谈大事情,但是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办事的能力的,这样的人不可用之为政。
然而魏王也知道如今之魏国开始有了衰微的迹象了,急需要大才继续来辅佐魏国。因而这些年,他也开始重视起那些周游列国的贤士了,面对这那些著名的贤士,魏王也开始学习起他的父祖,开始“礼贤下士”了。
因而魏王压下心头的不快,对孟子说道:“先生说的这样政策好是好,然而先生却不了解我魏国的情况。我魏国四面皆敌,现在实在是没有条件施行先生的政策。”随后他命人赐孟子百金,就此打道回宫了。
回到魏宮,却发现魏相惠施已经在门口等待多时了。魏王看到惠施,心里立即高兴起来。相比今天相见的贤士孟轲,这位惠施才算是他心目中真正的大才呀。
惠施乃是宋国人,拥有宋国人特有的忠信之品德。惠施自幼就非常喜欢读书,因而他的学问异常渊博。时人称赞惠施道: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即是说惠施读的书需要五辆车来拉,后世形容一个人学问丰富的学富五车就来源于此。考虑到这个时代知识的贫乏和书籍的稀少,学富五车确实可以称得上天下最博学的人之一了。更为难得的是,惠施对魏王异常忠诚。当年魏国宰相突然去世,魏国一片混乱,魏王于是急招惠施为相。惠施听到消息以后,立即马不停蹄的赶往大梁,途中甚至差点被水淹死。
见到是惠施在等待自己,魏王赶紧将其叫进内宫,与其促膝长谈。
魏王问惠施道:“先生有何急事竟在宫门等待寡人?”
惠施问魏王:“大王可知齐人正在议论齐候是否该称王一事?”
齐候称王?一听到这消息,魏王那良好的贵族修养立马没有了,拍案大骂道:“田因齐这混蛋,竟然妄想称王!他把寡人至于何地?”
惠施一见魏王如此反应,脸上面露苦笑,心中则思量着果然是如此。
然而作为魏国的宰相,必然要做有利于魏国的事的。他站起来拜道:“大王息怒。然而若是齐候真的称王,其必将大利于我魏国,请王上明察。”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十八章 相王之谋()
“齐候称王有利于寡人?惠相,你不会又是在用你的那套辩术来欺骗寡人吧?”魏王怀疑道。
要说魏王怀疑惠施以辩术来欺骗他,这倒还真不是虚言。
魏国作为晋国之后,深受中原文明熏陶,当然是不可能像南方的楚吴越等南蛮之国一样随便就称王的。当年商鞅给魏王尊王位,魏王的本意是想效仿周公称王代成王摄政,使得魏国成为诸侯中最尊者,代替周王摄政以统治天下。因历史发展到了此时候,霸主已经不足以号令天下的诸侯了,只有堪比周公的威势“王”的地位才能号令整个天下。此想法虽然好,然而现实却是给了魏国响亮的一巴掌。魏国一称王,召逢泽之会,天下间的大国除了赵国被魏国抽了一顿有些害怕参加了以外,其他参与的国家都是一些小国。当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魏候称王直接引发了后来的马陵之战,使得魏国霸权衰落。
惠施就是在马陵之战以后被魏王任命为相的,这真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惠施一任魏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劝说魏王“去尊”,也就是去王位。在名家大师惠施看来,魏候不过是一诸侯,魏国虽为万乘之国,然而实力也并没有强到能凌驾于天下诸侯之上的地步,因此魏国要舍名而就实。即魏国是什么样就什么样,魏候就是侯爵而不是王。然而天下之人哪里能够把名实分得像惠施那么清楚呢?想要魏王去尊,魏国国内的大臣们就是一片反对的声音,魏王自己也不想再由王变为候,于是此事就此不了了之。而今魏王又听惠施说起齐候预称王一事,使他不得不疑心惠施是不是又打起了去尊的主意。
“王上就是这么看待属下的么?”惠施立马开始叫屈了。好在惠施也知道魏王为人还是很和善的,他本人也与魏王私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