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打造宋帝国-第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象了。

    郭二和吕方这样见识广博的人物,也自然不会对这种已经习惯的事惊奇了。

第三百九十一章 水稻() 
    当船队从下邳出发以后,郭二和吕方都发觉了此地与宋国境内的不同。

    从陶丘到下邳泗水沿线,其西面为宋国本土,东面则分别为齐、鲁、滕等国。在这一河段,船只每隔十余里,都会有一座城可以提供补给。然而当船只过了下邳后,沿途可见的城邑立即少了许多。

    在他们眼中,见到最多的,只是宋国商人特意建造的补给站。这些补给站,构造极其简陋,大部分只有一个码头,在码头后面就有着一片类似集市的地方,在集市外围则有着简易的防御措施。

    补给站的这些防御措施,并不是为了防范他国的入侵,而仅仅只是防范夷民和野兽。从这些补给站往外看去,则开始渐渐有开辟出来的良田,在更远处的地方,甚至能够看到较为简陋的村落。不过在这个连城邑都不完善的地区,自然是不可能有太多大型村落的。

    这还只是距离宋国本土较近,且正处于宋国水路要道上的地区,都荒凉至此。郭二和吕方还未到南方更远的地方,就对南方的荒僻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了。

    当船队行驶到了富陵湖时,他们总算是在淮水南部,见到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邑——淮阴。这座城邑原本归楚国所有,乃是宋楚战争中第一座被宋军攻克的城邑,此城无论城墙还是城内建筑,都带有明显的楚国风格。

    到了这座城邑后,整个船队就开始停了下来,因为整个船队中有许多人,都是买下了此地的地皮,并希望在此地发展的。这其中,就包括了高俅。

    见到这座明显与宋国国内不一样的城邑,高俅也并不奇怪。他原本就是齐人,齐国与宋国这样地理较为接近的国家,都有着众多的不同,更何况是楚国这种在中原人看来是“南蛮”的国家呢?

    高俅用以安家的地方,乃是在淮阴城南面,离城十里,面积近50顷的广阔土地。当他抵达这片土地时,他的族亲已经先行抵达了,这其中更有着宋国的官员在一旁协助。

    高俅的想法,乃是在这片土地上新建起家族的根基,所以自然不会小气。他从陶丘城内,聘请了优秀的墨家工匠,来帮助他设计整个家族的安居之地。这样的安居之地,对于防御是极其重视的,为了达成预想中的效果,许多建筑材料,甚至都需要从宋国本土运过来。

    除了房屋的建设,对于土地的开发,高俅也是极为重视。因为宋国已经有了较为原始的工业,外加高俅在陶丘的地位,他能够轻而易举的得到大量的铁器,来方便土地的开拓。

    这些原始的土地上,到处都是生长着一些高大的乔木。这些乔木,被夷民们统称为“扬”,这也是扬州得名的由来了。

    若想开拓这些领地,首先就需要将这些高大的乔木全部铲除。即使有着较为先进的铁制工具,想要将其快速的清理,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地底那看不见的根系,只有将其完全铲除,才能顺利的种植,这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说起来,在更早的时代,华夏先民们开拓土地,也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像楚人的祖先熊绎,当年就在南方江汉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知晓历史的高俅,亲自重复了先人艰辛的创业,由此才深深的知道,那些当年开创家族的祖先们,是有多么了不起!

    他不时用先人的例子来勉励族人,使得高氏族人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很快就开拓出了一小片的土地。而在这片新土地上,需要种植的东西不同,所需要的土地类型自然也不相同。

    当小麦在宋国得到了大发展后,粟这样原始的农作物,就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了。而在这片南方的土地上,种植小麦固然可以,然而因为气候和土地本身的原因,其产量并不会比北方高。如此一来,整个南方扬州之地,就真的成了九州中下九等的土地了。若是如此贫瘠的土地,自然会极大的打击宋人开拓扬州的热情,宋国高层自然是不愿意见到这种事发生的。

    因此,他们让农家弟子对官员进行紧急的培训,大量教导如何种植水稻。

    水稻这种东西,不仅在原先高氏所在的齐国没有,就连如今的宋国本土,也是极为稀少的存在!因此,这种新的农作物,其具体模样,培育的方法,所需要的生长环境,高氏族人甚至都不了解。

    不过出于对宋国的信任,对于新开垦出来的土地,高俅仅仅只是将少部分种植了小麦和蔬菜,就将剩余的领地,完全按照宋国官吏的教导,改造成了种植水稻的水田。

    因为有戴言这么一个穿越者,宋国很快就能跨越上千年的历史,直接掌握较为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

    水稻的种植,第一步乃是温种。也就是将水稻种子,用冷水发泡,然后放在温和的环境中,等待种子发芽。这种温和的环境,保温箱自然是最合适的;然而若是没有这种设备,直接将种子包好放在身上,依靠人体体温来温种,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穿越前,戴言在农村就普遍见到农民们使用这种方法温种。

    当温种完毕,种子发芽以后,就可以将这些发芽的种子撒到专门的苗床上,来进行培育秧苗的工作了。在苗床上,可以培育出较为密集的秧苗。而这个时候,乃是水稻最为脆弱的时候,也只有以极为密集的培育方式,才能得到大量的秧苗。

    待水稻的秧苗长到一定程度时,苗床这样秧苗密集生长的区域,就不太适合秧苗的生长了。而这时候,就需要将秧苗正式移植到水田中,这也是俗称的“插秧”了。

    当插秧完毕,就可以放任水稻的生长了。在这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与种植其他农作物类似,都是需要防虫、防草、防旱以及施肥的管理。因为水稻的生长极其依赖水,因而防旱,对于水稻可谓极为重要。

    待到水稻开花,乃至最后成熟结果以后,水稻一季的种植,就算是完成了。这剩下来的事,就是水稻的具体收割了。在后世,水稻收割完毕都是通过打稻机来进行脱粒,由此得到稻谷,再用夹米机加工稻谷,由此就能得到人们所需要的稻米了。

    而在缺乏机器的战国时代,戴言自然能够依托较少的人力,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工作。像水稻的脱粒,没有打稻机,其实只需要将收割的水稻铺放在打谷场上,然后用一头牛牵着普通的石磙,对水稻进行碾压,就能完成水稻的脱粒了。

    当然,这种方式得到的稻谷,其中必定含有不少的杂质。去除这些杂质,其实也很简单,直接将稻谷扬起,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风,就能将绝大部分的杂质清除!

    至于将稻谷变为稻米,这就要涉及到一项原始的工艺——舂米了。舂米的工具很简单,如同一个捣药罐一样,由一个棒槌和一个盛器组成,用棒槌不断的锤击盛器中的稻谷,就能够将稻谷的外壳砸掉,形成米糠,剩余的部分,就是稻米了。

    米糠这样的东西,可以用来做动物的饲料,而放在灾年,它其实也是可以吃的。据说在后世,天朝的杂交水稻还没有大规模的育种,粮食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的时候,在农村地方米糠甚至是较为重要的粮食。

    然而在这时代,若是完全使用了戴言所提供,外加农家不断实验成熟的方式所得到的稻米,绝对是能够大量缓解人们的饥饿问题的。在这时代,小麦这种农作物,已经算是产量较高的了。然而与水稻比起来,小麦的产量,就完全不够看了!

    戴言知道,在南方靠近赤道的热带地区,水稻完全可以做到一季三熟!哪怕是放在条件不成熟的扬州地区,水稻一年两熟,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与它比起来,小麦那一年一次的漫长育种,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在水稻的种植中,其大部分的步骤,虽然都是依靠人们手工完成,然而这却并不意味着它的效率低下。事实上,戴言所提供的水稻种植的几种步骤,除了种子本身的质量无法快速突破以外,其余所有步骤几乎都已经相当于20世纪前半期的水准。

    在20世纪前半期,哪怕天朝战乱频繁,但是却也能够养起超过四亿的人口!

    有的人认为天朝能够支撑起这样的人口数量,靠的乃是从清朝开始,玉米和番薯等作物的引入,所带来的“番薯盛世”。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是在天朝的土地上,无论是玉米,亦或是番薯、土豆之类的种植率,都是极其低下的!

    真正支撑起数亿人口的,其实靠的还是水稻。在明中叶以后,因为湖广地区的广泛开发,使得水稻的产量节节上升,这才是支撑起数亿人口的真实原因!哪怕是到了20世纪后半期,解决天朝饥饿问题的,也依然是水稻!

    戴言不奢求扬州之地的水稻,在未来能够支撑起数亿的人口。只要能在如今的战国时代,用它养出数千万人来,就绝对是整个天下的超级大国了。可以说,水稻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帝国,戴言对其多么重视,都是毫不为过的!

第三百九十二章 小人物的选择() 
    不说高俅在淮阴对土地的开发,当大量的贵族、商人从淮阴下船,选择在此地建设新的家园时,郭二和吕方却是有些犹豫不定了。

    依照他们的本意,自然是想在南方之地圈上百亩的土地,来建设自己的家园的。在他们眼中,淮阴这座距离宋国本土最近的城邑,无疑是最好的地方了。

    而这块最好的地方,却受到了几乎整个宋国贵族和商人们的争抢。当他们找到了淮阴的官员,并申请那一百亩的土地时,却是让他们极为难办。

    任何宋国平民,若是有需要,都可以在南方申请百亩的土地。这是宋君亲自颁布的法令,淮阴官员们自然不敢不从。然而一项政令的具体执行,官员们自然是可以从中拿捏的。

    郭二和吕方二人,哪怕在宋国是属于最底层的小人物,也确实能够在淮阴得到上百亩的土地。然而这些田地,不是距离淮阴城极远,就是些远离水源的最贫瘠土地。这样的地方,自然不是建设家园的理想地方。

    当郭、吕二人对此进行质疑时,官员的回复相当直接:“如今靠近淮阴城周边的土地,不是已经发放给士兵们,就是已经被国内来的人买完了。剩余的土地,就是淮阴周边所拥有的土地了。”

    因为吸纳更多的人口,事关官员们的考核,这些官员又对他们劝说道:“如今从国内来的贵人们都希望在淮阴安家,你们若是愿意在此投效他们,必定会得到重用!淮阴乃是距离本土最近的城邑,南方都是些偏僻蛮荒之地,更兼天气奇热无比,你们到那边去,一定会后悔的。”

    这种诱惑中带有威胁性质的说辞,不仅对郭、吕二人说起,也对所有到此的平民们说起。不得不说,许多没见过世面的人,也确实被官员们的这一套说辞给吓住了,于是就此留在了淮阴,成为了宋国新的佃户。

    然而更多的底层小人物,却是压根不惧困难,继续向着南方前进,这其中就包括了郭二和吕方。在这些人看来,他们来到这片南方蛮荒之地,难道就是重新成为受他人控制的佃户吗?若是那样的话,他们直接待在宋国国内岂不是更好,又何必费这么大心思跑到南方来?

    淮阴之地的官员们见到他们如此坚定的意志,也就不再相劝了。于是他们就开始随着船只继续沿河而进,随后又进入邗沟,并抵达大江北岸的重镇广陵。

    与淮阴相比,愿意到广陵来开拓的商人和贵族们一下子少了许多。与之相对的是,留在此地的士兵数量,却是大大的多于淮阴的数量。这样的事,也很好理解,毕竟淮阴乃是靠近宋国本土的城邑,宋国能够对它的控制比较强;而广陵这样的城邑不仅远离宋国本土,而且还临近大江,乃是控扼整个江北的险要之地。一旦宋国与楚国再度爆发战争,此地又为楚国所夺,那么整个扬州之地就彻底被大江断为两截,到那时麻烦就大了。

    随同船只而来的人,大多选择了留在此地。对于这些人来说,广陵虽然也是距离宋国本土较远的地方,但是它好歹还是在大江北岸,若是此地不偕,重新回到宋国国内,还是相对容易的。

    就连与郭二关系较好的吕方,都对此地极为心动。毕竟船只再行驶下去,就要穿过那与海面相似的宽阔江面,前往江南地方了。宋人都知道,一旦抵达江南,那就是吴越之地了,这对生于中原之地的郭、吕二人看来,江南无疑就是另一个世界了。

    吴越之地,哪怕是宋国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