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2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他们却不知道,他们人刚到浙北,朱琳渼的一道道调令便逐次发至福京。

    这些调令主要是给天兴府各类小吏的,时间上尽量错开。理由也是五花八门,什么“去南直隶清点人口”“至浙北誊抄府册”等等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令人出天兴府北去。

    前后共有三四百小吏奉命北上公干,而他们到了半途皆有龙卫军将其截住,再不由分说带去南京。

    由于这些人大多是八、九品甚至没有品阶的最底层“公务员”,故而也并未引起朝臣们的关注,在黄道周等人抵达南京前后,他们也都紧随而至。

    朱琳渼之所以调这些人来是因为他很清楚,明代的行政体系运作乃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主事官员流水一般地换,但底下真正办事的小吏却常常是终身制的。对于具体业务的了解,任何一个官员都比不过他们手下这些小吏。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低微的小人物不引人注目。同时他们纵然是福建籍,却因为地位太低,能拿一份俸禄过好小日子就心满意足了,根本不会有抱团“抵制”迁都之类的心思,故而朝廷公文一到,他们立刻毫不犹豫,动身就走。

    此外,以钱肃乐为首的远鲁王政权大员——如今的浙江地方官——也有不少人接到调令,开始收拾行李北上。

第544章 谁也不许干扰迁都!() 
鲁王曾自立朝廷,浙江那可是拥有一整套朝廷的班底的,可以独立运转。

    朱琳渼调他们来南京就是作为情况最坏时的备份,大不了全部换浙系,朝廷一样跨不了。只不过如果这些人上位,难免鲁王会有别的心思,故而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动用他们的。

    ……

    应天府府衙的正厅。

    以黄道周为首的朝臣们按品阶齐立两侧,皆是“满脸期待”地望着辅政王殿下。

    朱琳渼默点了遍人头,除了宣部太忙并未在列——作为他一手建立的心腹部门,今天也没有来的必要——泰征朝权力最大的朝臣都在他面前了。

    他清了清嗓子,“咳,这旧都初复,事情比较多,我们就直入正题。”他环视众人,高声道,“迁都一事刻不容缓,让大家来,就是商议迁都详情。”

    众臣闻言不禁都是一愣,不是“说好了”迁都时日未定,这怎么又变成刻不容缓了?还要商议详情?

    十多人相互对视一眼,礼部侍郎陈洪谧作为“代表”站出来揖道:“殿下,这迁都乃是大事,其中尚有诸多难题未决,诸如这……”

    朱琳渼笑着打断他道:“大家呈上来的奏疏我都看了,这迁都的障碍无需陈大人赘述。我这里便说说具体对策。”

    他先望向杨廷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府库空虚,杨阁部那边确实为难。不过我这里尚有近七十万两,应足够迁都之事启动所用了。”

    诸臣闻言皆是大吃一惊,七十万两!辅政王哪里来的这么多银子?!

    他们哪里知道,北伐南京还未开始之前,朱琳渼便通过向蔡士英出售高价奢侈品赚得盆满钵满!

    当时建虏急着要拆精钢制造火铳弹簧,故而付款十分利索,仅有最后一笔一万多两因为钱塘附近变成战场而至今未付外,已有超过五十万两白银经过“刘掌柜”落入朱琳渼手中。

    除了这笔钱外,明军北伐大小数次战斗缴获的钱粮物资等一共卖了十多万两,大军攻入南京之后,城中商贾、富绅又捐赠了十四万两。

    曾樱闻言忙道:“殿下,迁都之事前后最少也得近三百万两花费,这其后怕是难以为继啊。”

    “我算过了,”朱琳渼摆手道,“这其中最耗费银两的当属修缮紫禁城了,若暂时仅修北殿和午门一块,有三十万两足够。”

    “这,”曾樱又道,“紫禁城代表皇家威仪,也是朝廷的颜面,下官尝闻宫禁已被虏贼搞得乱七八糟。要是不妥善修复,恐……”

    “无妨,面子工程嘛,”朱琳渼笑道,“四面围墙修好,朝臣们有地方朝会,谁能看到紫禁城里具体如何?要说起来,我这儿还筹划着搞个‘紫禁城广场’,届时朝廷定会脸上有光的。

    “这样一来迁都事宜有个一百三四十万两银足矣,整个迁都过程少说也得一年,其后自有各地税赋供应。”

    如今大明最富庶的江浙已经光复,一年税收盈余六七十万两不在话下,众臣当下再难在钱的方面找出问题。

    陈洪谧忙转移战线,“殿下,这一年以来江南各地频遭兵灾,百姓正当休养生息,而迁都牵扯极广,必得征调大批民壮,百姓又怎得修养?”

    “为何会影响百姓修养?”朱琳渼望向他道,“皆因乱派徭役所致!

    “各地随意征调民壮,导致各家自己田地无人打理,必然影响民生。甚至会有人借迁都之名,用民壮干自家私活。”

    “殿下所言极是。故而下官以为,当先令百姓修养数年,而后再……”

    “陈大人,若是不派徭役,而是官府出钱招募民壮做工,是否还会令百姓受苦?”

    “这,定然不会。但这少说也得六七十万两吧?”

    “用不了,”朱琳渼尽情发挥理工科优势,算得清清楚楚,“每人每月四钱银,迁都前两个月征发二十万民壮,耗银十六万两。后四个月征发四万人,耗银六万四千两。半年之后该搬的已经基本搬完了,再留一万人收尾,耗银两万四千两。一共不到二十五万两。”

    陈洪谧皱眉道:“殿下,这点儿人手恐怕不够吧?”

    “陈大人怕是忘了,我手里还有十万虏贼俘囚,这些人干起活来,管保比普通民壮卖力。”他说着意味深长地一笑,心道鞭子加火铳,敢不卖力干活?

    又有人道:“殿下,如今南直隶战事未息,这贸然迁都恐不甚安全吧……”

    “这个不必忧心,前几日勒克德浑已经伏诛,这会儿邸报应该已经送到福京了。诸位大人近来忙着赶路,可能还未看到。

    “此外张煌言部已围死苏州,正运大炮前往,估摸着城破也就是近几日的事儿。

    “陈邦彦西路军则将虏贼管效忠残兵围在芜湖,贼军粮草匮乏,也坚持不了多久。至于常州,其守城伪官前日已派人来乞降。纵是没有此节,凭他城中不足两千人,等张煌言从苏州北上后,必然旦夕可破。

    “诸位大人还有什么顾虑?”

    南直隶范围内就这三座重镇未克,自然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殿下,如今天子龙体有恙,恐怕难承千里颠簸啊。”终于有人搬出了“撒手锏”。

    朱琳渼微笑道:“这个何大人不必忧虑,我已经送了‘云车’去天兴府,早几日应该就已经到了。另外沿途的驿道修筑也已展开,圣上绝不会受旅途之苦。

    “对了,这云车在府衙外就有,大家等会儿可以去试试看。其实圣上一直闷在宫里对他病情也并无好处,出来透透气、见见阳光反而对康复有益。”

    他说的这“云车”就是之前制造完成的带减震和橡胶轮胎的四轮马车,乘坐舒适性绝对没话说。尤其是去接小皇帝的车子,在车厢和车架之间还另有一层减震弹簧,驾乘体验几乎能和后世的小轿车媲美。

    众臣都没料到辅政王竟将所有问题都解决得如此完美,一时皆是面面相觑。好一会儿,黄道周才揖手出言道:“殿下思虑周详,臣随后便将细则行文下去,令朝臣们执行。”

第545章 敬酒不吃吃罚酒() 
十多位重臣直到出了应天府衙,这才逐渐缓过神来,有人迟疑道:“殿下果然运筹帷幄啊……”

    “如此,便真的要即刻开始迁都吗?”

    “方才下官倒是忘了提,对岸吴三桂屯重兵于扬州,若迁都南京,这近在咫尺,恐怕……”

    “是了,还有迁都用银方面,殿下虽是凑了几十万两,可一旦战局再启,哪里有余钱供大军耗用?”

    “曾大人这么一说,下官也想起来了,仅修紫禁城北殿如何够用?”

    “还有还有……”

    诸臣各抒己见一番,又齐齐望向了黄道周等他拿主意,却见后者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只是低头不语。

    好一会儿,又有人甩手道:“不成,待下官返回天兴府后,定要继续上表禀陈!”

    “对,下官也会向殿下建议……”

    始终未出声的杨廷麟也瞥了黄道周一眼,心中暗自摇头,似乎也只有黄阁老看出了端倪,以殿下行事风格,定然还有后手,看来此番迁都之事已无可更改……

    他果然猜对了。

    实则朱琳渼也没打算一次就能说服这些朝臣,毕竟迁都涉及他们太多利益,想在鸡蛋里挑出骨头绝不是什么难事。如果没有“一击必中”的策略,自己定会陷入和朝臣们相互扯皮的陷阱之中,拖时间可正是他们所期望的。

    所以今日一番恳谈只是做表面文章而已,他的杀招这才刚要使出来。

    有不少心急的朝臣甚至连馆舍都没回,立刻便吩咐随从备车返回福京,以筹备下一轮针砭迁都利弊的进言。

    不过很快便有龙卫军亲兵找到他们,传来辅政王的“邀请”,让他们同去明军阵亡将士的墓园,祭奠这些大明英烈。

    一众朝臣看着前来传讯的士卒极为严肃而期待的神情,根本没有半分拒绝的余地,只得放下其他的安排,随朱琳渼一起去凭吊一番。

    却不料朱琳渼那边磨磨蹭蹭好久才动身,等仪式结束,天色早已黯淡,诸臣无奈返回城里,吩咐改明日再走。

    次日,辅政王又设宴宴请所有在南京的文武官员,内阁及七部的这十多位众臣又被“裹挟”了去。

    再一日是龙卫军军官集体宴请诸臣,接着是破虏营军官集体宴请,之后又是辅政王请他们参加龙江船厂新船台启用仪式……

    各种应酬之下,这十多人便在南京逗留了多日,好容易某一天没人相邀了,却又听闻南京城中闹虏贼奸细,城门紧闭,任何人不得进出。

    总之一句话,各种笑脸相迎软磨硬泡,就是不给你离开南京回天兴府的机会。

    与此同时,由于朝廷核心机构的要员们“因公务”“滞留”应天府,各部门的临时办公机构开始在南京挂牌理事。甚至兵部、工部、宣部这三个朱琳渼控制最为彻底的部门干脆连“临时”两个字都不要了,各自布置署衙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一早便被召来的底层小吏们“主导”了各部门的工作,原本日常工作有九成以上就是他们在做,仅是换了个地方罢了,自然是轻车熟路。

    当然,需要主官签字点头的时候,自然有人会拿去请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在南京,行政效率倒是不低。

    虽然也有几位大员因和朱琳渼“赌气”而消极怠工,不过黄道周的吏部和杨廷麟的户部都还算配合。对礼部和刑部这两个“冷衙门”,朱琳渼根本就无所谓。

    至于那些没有“搬”来南京的部门,比如都察院和七科给事中,朱琳渼直接交给了锦衣卫代行职责。相比起一支笔杆子评判对错的言官来说,锦衣卫效率更高,也从不搞什么“风闻奏事”,说你有问题就一定会拿出证据来。

    这下轮到天兴府的朝臣们郁闷了——朝廷的各项事务虽仍源源不断地送到他们这里来,但苦于顶头上司没在,他们什么事儿也决定不了。再一问自个的头儿在哪儿呢?都在南京。

    没办法,他们只能把公务打包发到南京去请示——不发去也不成啊,事情耽搁了可是要他们背锅的——而后等上面做了批示盖了印,再发回来由他们执行,也有不少事情就不发回了,南京那边的小吏们执行力可不差。

    在“扣留”了朝廷主要重臣,并且朝政已能大致运转起来之后,朱琳渼心里也愈发有了底,其他一些“对付”闽籍朝臣的措施开始同步实施起来。

    天兴府。

    翰林院侍讲李崇期府邸正设宴赏海棠。

    席间,众官员频频举杯,把酒言谈,但眉宇间却都带了一抹忧色。

    “张大人,下官听闻辅政王殿下前日又调了一批朝臣入南京,您在吏部,可听到什么消息?”

    “是有此事。”张大人点头叹道,“说是去南京述职,有谭锐藻、童自珍、毛鹏、鲁天岑……等八人。”

    周围的朝臣们闻言愈现愁容,方才张大人所提到的这些个人虽官职各有高低,隶属部门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闽籍。

    一名矮胖的官员皱眉道:“这已是第四批了,共五十余人北上‘述职’,却几乎未见闽籍……”

    “是第五批,”张大人纠正道,“一共五十八人,其中仅有两名闽籍。”

    “诸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