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尚有回转余地。

    但眼下之势,皇后秉大义名分,就在朝堂上宣布太子继位,他还能有何反对之言不成?但距离皇位就只剩一步之遥,又怎能甘心?他双手紧紧握拳,汗水不断从额头上淌下。

    “嗯?”

    他忽见皇后目光望向自己,心中猛然一颤,瞬间明白过来——大义名分、人心背向、天兴府城中兵力,他哪一样都无法压过皇后。

    他无奈轻叹一声,颤抖的双腿弯曲,终是跪伏阶下。

    (本章完)

第181章 唐王辅政王() 
    苏观生和何吾驺见唐王都跪了,也只得撩衣跪下。其他朱聿奧系的官员这才跟着陆续跪倒,口呼:“谨遵皇后懿旨。”

    但就是朝廷上这些人短暂的犹豫,已让曾皇后瞬间明白了唐王在朝中有多么惊人的势力。

    她略为抬手,“都起来吧。”

    待诸臣起身,她又望向朱聿奧,“国丧大典,所用器物繁多,尤其梓宫备制需工匠甚众兼又耗时。”

    朱聿奧忙避开皇后视线,心中剧震——难道她已知道我准备了殡器、梓宫?她是否还知道更多事情?会不会此时就要对我动手?!

    他瞳孔一缩,正犹豫若皇后发难,是否要召集自己在朝中的力量拼个鱼死网破,就听曾皇后继续道:“唐王乃大行皇帝至亲手足,此种事务并国丧一应大典便劳你尽心操持了。”

    朱聿奧闻言如蒙大赦,顾不得额头上的冷汗,即刻又跪伏在地,“臣谨遵懿旨!”

    曾皇后又道:“大典乃礼部职责,亦当竭力从旁襄助唐王殿下。”她望向朱继祚,“可是朱大人率礼部耶?”

    朱继祚出班拱手道:“回皇后殿下,臣已迁资政大夫,如今礼部尚书乃是王应华王大人是也。”

    “哦?这又是何时动迁?”

    “正是三日前。”朱继祚不着痕迹地瞄了眼朱聿奧,“不但微臣,近来朝中人事更迭频繁,四品以上官员有二三十人都做了挪动。”

    他这话简直就是赤*裸*裸地当场告状了——唐王监国期间任用私人,排挤朝中重臣。

    “臣……”

    朱聿奧正欲争辩,就听曾皇后道:“我一个妇道人家,对朝中大事懂得甚么。既然唐王监国之际这么安排,便定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好。”她又问道,“那王大人何在?”

    朝上静了片刻,苏观生只得硬着头皮出列揖道:“王部堂因……公务往连江去了。”

    曾皇后眉头微皱,“先帝诏令天兴府官员不得离城,这王大人怎么……”

    “禀皇后殿下,王部堂实乃紧急军务,这才……”苏观生一头冷汗,心说总不能说王应华是乔装成难民才得出城吧?

    他正不知该如何编下去,曾皇后却摆手道:“他一个礼部尚书,又操心什么军务?罢了,我也不懂这些,要他速速返回天兴府便是。近来有两场仪典,礼部正是需他主持之时。”

    苏观生忙道:“臣谨遵懿旨!”赶紧撤步归班。

    曾皇后方才几句话过去,朱聿奧心中倒踏实了一些,看来她仅是盯着自己儿子的皇位,似乎对朝中之事并没有什么想法。如此一来,他虽没了监国之名,但凭借朝堂上数量众多的亲信,实际上几乎仍与监国无异。

    现在这个局面,好像也并非不能接受。

    只见曾皇后又自缝在腰间的锦囊中取出一只布包,再小心打开,将里面那片薄纱双手捧给身后的庞天寿。

    而后她对众臣高声道:“宣,大行皇帝遗诏!”

    朝廷上众人皆是一愣,待曾皇后步下台阶,跪在御道中央,一应官员这才反应过来,尽皆伏身跪听遗诏。

    庞天寿随即恭敬展开那薄纱,朝臣们又是一惊,那遗诏上隐约可见红黑色字迹,竟是血诏!

    庞天寿朗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为国计,著太子琳源继朕登基,承皇帝位。加黄道周太子太师,加路振飞太子太傅,加杨廷麟太子太保。新君尚幼,朕今以后事付卿,当善辅之政务,以安邦定国。”

    血书无法写太多字,但里面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了,这便是要立三人为托孤大臣。

    黄道周和路振飞立刻叩道:“臣,领旨!臣必不负陛下所托!”只是杨廷麟人尚在江西,不能当面领旨了。

    而一旁苏观生闻旨却是心中一阵冷笑,隆武果然没打算重用于他,自己投唐王原是明智之举。只是眼下大事受挫,他暗自沉吟,又是否有翻盘之策呢……

    朱聿奧更是恼怒不堪,心道,难怪方才曾后对我调换朝臣之事不予理会,原来她手里还有遗诏这件法宝。既设了这三人为顾命大臣,便是半个朝廷皆是我的人,朝政却仍会落在他们手中。

    日后定要竭力拉拢朝臣,将此三人架空方宜!

    待众臣刚从地上爬起身来,却听到曾皇后又道:“传大行皇帝口谕!”只得皱眉又跪了下来。

    “朕弟聿奧,勤政有为,宣德明恩,监国有治,朕甚慰之。即加封唐王为唐王辅政王,率三师协理朝政,克当勤勉,吐哺匡国,早复我大明社稷,全我中兴之望!”

    朱聿奧的大脑简直要跟不上节奏了——辅政王!这是大明立国以来从未有过之高位啊!

    自永乐靖难之后,朝廷对藩王诸多防范,从未有过重用先例。若新帝年幼,通常辅政的都是有德朝臣,以宗室辅政,这是大明绝无仅有之事!

    此外,所谓三师,便是指太子太师、太傅、太保,这不就是刚才加封的三名顾命大臣吗?圣谕让自己“率三师协理朝政”,这意思竟是要自己这个辅政王统领顾命大臣,全权理政!

    他略一思索,未觉其中有甚不妥之处,忙欣喜若狂道:“臣,领旨!”

    曾皇后探手虚拖,“辅政王请起。以后这千钧的重担可就压在你的肩上了。”

    她平静的表情之下,却是心中深深的无奈。正如黄道周途中所说,唐王监国久矣,如今整个朝廷皆以其马首是瞻。

    纵然太子仗大义名分顺利登基,但新君尚幼,无法亲理朝政,而三名顾命大臣中黄道周和路振飞皆为清流,影响力是有,却没有多少实权。杨廷麟虽是带兵的实权派,但人在江西,远水难解近渴。

    故而想要稳定朝局,就必须先稳住唐王,只要唐王奉太子为尊,新君之位便能固若金汤。且大敌当前,由唐王继续署理朝政,也能最大限度降低大位更迭所造成的波动。而今后之事,这能待虏兵尽退,太子成年之后再徐徐图之了。

    便闻朱聿奧又高声道:“臣必肝脑涂地,助新君尽除虏患,中兴社稷,万死不辞!”

    感谢:岁月如歌,站在棺材上开炮,黑咲隼对我的慷慨打赏,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无尽的动力,非常感谢你们!

    (本章完)

第182章 登基大典() 
    待散了朝,曾皇后携太子及一班太监、侍女返回慈庆宫。黄鸣俊亲率麾下军士充作禁军聚守慈庆宫,刘若鳞所部的御营皆被赶去了外围。

    朱聿奧自率一班朝臣去准备国丧及新君登基等一应事宜。

    其后隆武驾崩的讣闻遍传天下,停音乐、嫁娶、祭礼百日。整个天兴府处处缟素,举国哀悼。各级官员于署衙内斋宿,而宫中则设了几筵,朝夕哭奠,将一直持续到十数日后。

    次日一早,黄鸣俊得士卒急报,言王应华携曹宏祖部近三千人马已至天兴府外十多里处。

    曾皇后顾虑到王应华乃唐王心腹,而天子将行登基大典,正是紧要之际,即令曹宏祖于城外扎营,又命黄鸣俊亲率麾下人马驻守天兴府各门,以防有人将曹宏祖部放入城内。

    但她此次为抢在朱聿奧之前为先帝发丧,只带了数百骑兵匆忙赶往天兴府,连同之前派回来防堵官员外逃的兵马,一共也不过八百人。

    曾皇后也是颇有胆气,便让这八百人皆去守城,身旁仅留了数十名侍卫。左右她这几日都要几筵殿中哭祭,倒不用担心有人意欲对她不利。

    直到三日后隆武大殓仪毕,黄鸣俊所部大队人马才携真正的太子到了天兴府。

    翌日,新帝登基。

    王应华先率礼部官员祭告了天地宗庙。至吉时,整个皇宫钟鼓齐鸣,曾皇后身着衰服,怀抱小太子,缓步登上奉天门开始祷告。

    同时鞭声响起,文武百官于奉天门外齐跪,朝着太子方向五拜三叩。

    待得一应过场走罢,曾皇后携太子下了奉天门,行至奉天殿前,于龙椅上端坐。众臣鱼贯而入,肃立在御道两侧,片刻之后,庞天寿捧出了继位诏书开始高声宣读。

    “朕惟受天明命,统御华夷同跻于熙,列圣相承……

    “乃遵遗诏以五月二十日祗告天地祖宗社稷,即皇帝位,奉祖考之洪祐,仰明之永图……

    “惟兹临御之初,宜有涣颁之号,其以明年为泰征元年,大赦天下,与民更始,所有合行事宜开列于后。”

    整个登基大典极尽简朴,能省的都省了,甚至都没让教司坊派乐工参与,饶是如此,冗长的仪式仍是把小皇帝饿得不住啼哭。

    至礼毕,朝臣皆去,曾太后立刻与小皇帝返回慈庆宫中。

    又两个时辰后,便有黄道周携一应重臣以白布裹纱帽,遍身素服而来。

    曾太后见黄道周、路振飞、黄鸣俊、何楷、朱继祚等人齐聚,自知这是有事要与她商议,便将新君交给乳母,又屏退左右,这才道:“吾儿初继大位,还需诸位大人多为社稷费心了。”

    路振飞和黄道周对视一眼,率先拱手,直奔主题道:“禀太后,我等正是为大明社稷安稳而来。”

    曾太后点了点头,除了杨廷麟人在江西,眼前这数人几乎便是小皇帝在朝中的全部班底了,他们能主动前来为皇帝谋划倒是让她甚感欣慰。

    显然几人先前已有讨论,此时皆由路振飞一人代言,“虽时下皇上已承大统,然,朝中局势却仍未可称稳。”

    曾太后再次点头,同样有话直说,“唐王监国已久,此番虽去监国而改辅政王,但其权柄仍不得稍减。以皇室宗亲主政,此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黄道周、路振飞等人没想到太后竟把话说得如此直白,这意思根本就是要他们设法扳倒唐王了。

    诸臣再次相互对视,旋即同时跪伏于地,压低声音道:“臣,谨遵懿旨,自当尽心竭力。”

    待曾太后让几人起身,路振飞又道:“时下朝中形势,内阁有黄阁老坐镇,加上我等数人,”他向身旁扫视一圈,此时屋中几位竟均是内阁大学士,“至少不落下风。

    “而六部之中,最重要的吏部和户部皆是唐王的人,有取仕之权的礼部同样是王应华任尚书。如此,令出内阁不难,但想要真正执行下去,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此外,五城兵马司及御营都统亦是唐王任命。眼下虽人马不多,但假以时日扩充御营,整个天兴府的军权便尽在其手了。”

    朱继祚补充道:“还有都察院,八成以上的都御史皆出唐王府。这些言官甚至比六部官员更难对付。”

    曾太后对这些自是早有预料,旋即环视众人道:“诸位大人可有良策?”

    路振飞揖道:“回太后,臣以为,当用此消彼长之策,徐徐图之方可。”

    未等他继续说下去,便闻庞天寿与门外禀道:“启禀太后,姜正希姜总兵求见。”

    “姜正希?”曾太后略为惊讶,姜正希虽算是她的人,但其级别显然还不够加入眼下这次会议。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对庞天寿道:“让他进来吧。”

    待姜正希进屋,先匆忙行了礼,又取出一份塘报交给身旁的黄道周,而后神情激动道:“衢州大捷!这份塘报刚至天兴府便被我截住,因为事关重大,只得直接来禀于太后知。”

    黄道周急忙展开塘报,刚看了前几行便动容道:“果然大捷!陈王所部趁衢州虏军空虚,奇兵北出仙霞关,已于三日前智取衢州!虽斩获首级不多,但缴获建虏囤于衢州的粮草数万石,并辎重、旌旗等物上百车。”

    “陈王真将才也!”黄鸣俊闻言盛赞道,“先取仙霞关,再下衢州城,如此博洛后援尽断,纵然其想从西侧杉关输粮入闽,亦已无粮可送了!”

    黄道周继续向下念道:“此外,陈王还策反了已降虏的方国安部。待衢州城落,方国安即举义反正,重归大明。其率所部两万人马正于绍兴府擒杀虏贼伪官。浙江中东仅有虏军不足两千,且散于数城,绝无可撄其锋之兵。”

    他将塘报捧给曾太后,惊喜道:“太后,方国安此时怕已取下绍兴。有了他这队兵马,若不出意外,至多月余,浙江便可光复!”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