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不是这事,静初公,你看,英国公、成国公都来了,莫非是辽东出事了?”周永春道。
“哼,建奴偏安一隅不足为虑。其东有朝鲜,西有叶赫,皆其敌也,难道还敢南窥我大明?”亓诗教不屑一顾地答道。
“不见得。永春曾在辽东任职,对建奴情况略知一二,他们虽然人少地盘小,但常年征战,士卒悍勇,尤擅骑射,况且奴猷奴儿哈赤野心勃勃,这些年除了叶赫部还未曾臣服外,其它各部建奴已经全部征服,地盘不断扩大。永春早就上过折子,担忧其坐大难治,可皇上置之案几而不理,致使辽东局势日渐糜烂。说心里话,永春真的是担心建奴悍然南侵啊。”周永春道。
王兴一听,这个周永春还真是个为数不多明白人啊。
“呵呵呵,孟春,亓某到是觉得你多虑了。建奴虽勇,无奈太过弱小,如敢侵我大明,犹如蚍蜉撼树,使一上将就能将之奸灭,何足挂齿?”亓诗教笑了笑说道。
周永春摇了摇头不再辩驳,而王兴在旁听了,也是暗中摇头:“看来,这亓诗教根本没有把建奴放在眼里。不知道朝堂之上还有多少这种狂妄自大之徒?”
第300章 朝堂议战(二)()
午时到了,李恩来到宫外,大声宣旨:“圣上有旨,宣文武百官进宫朝见!”
文武百官谢恩毕,在鸿胪寺官员带领下,按官职大小,鱼贯而入。
王兴是正四品官员,按品级排不到前边,因他是实际上的詹事府一把手,所以,在文官队伍里,他的位置还是很靠前的。
进了启祥宫,王兴才发现,原来老师方从哲早已经来了,看来是皇上单独召见。
看着老师花白头发,王兴心中也是不忍。本来内阁就只有两个人,方从哲和吴道南,但去年吴道南致仕,内阁就他一个人撑着了,偌大一个烂摊子,也真够他受的了。
“诸位爱卿,昨日辽东巡抚李维翰发来加急奏折,十三日建奴大举进攻抚顺,抚顺守将李永芳叛降,该抚急令辽东总兵张承荫驰援,却被建奴设伏击溃,张承荫殉国,所部官兵全部阵亡。众卿议议,朝庭当何如之?”
待众官员大礼参拜毕,文东武西站好,皇帝朱翊钧方才说出朝会的原因。
王兴看他双眼带青,面带疲态,显然从得到消息那一刻起,就没有好好休息过。
听他的语气,不急不躁,倒没有多大的倾向性,看来也是不想误导群臣。
“哗”,皇帝刚一说完,文武百官登时乱了,互相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肃静!肃静!”
见到这种情景,礼部左侍郎刘一燝出班连忙喊道:“再有大声喧哗者,按君前失仪论处!”
随着这一声喊,议论声才小了一些。
“臣有本奏!”
王兴看去,说话之人却是武将之首英国公张惟贤。
“准奏。”朱翊钧道。
“遵旨。”张惟贤躬身施礼,然后出班奏道:“皇上不必忧虑,建奴撮尔小寇,成不了气候。臣愿亲赴辽东,提师北上,定斩奴猷之首献于阙下,解吾皇之忧!”
张惟贤是武将之首,又是勋贵之首,率先表明态度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不过,文贵武贱,他虽贵为国公,在朝堂之上却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再说,不论是皇帝还是文官集团,断不会容许他带兵的。
“张爱卿肯为朕分忧,朕心甚慰,然张爱卿乃国之柱石,岂可轻动?且先退下,听听众爱卿意见。”朱翊钧毫不犹豫地否决了张惟贤带兵出京的请求。
张惟贤也知道是这个结果,自己代表武将们表明忠心和态度的目的已经达到,就遵旨退回班内。
“皇上,臣有本奏!”文官队伍中兵部左侍郎黄嘉善朗声说道。
兵部缺尚书,黄嘉善现是兵部最高长官,涉及军事,自是由他先来奏陈。
“准奏。”
“皇上,抚顺乃辽东门户,此地一失,建奴必西窥开原、铁岭、沈阳、辽阳一线,因此,臣意征调天下宿将劲卒,趁奴尚未坐大,收复抚顺,进捣奴巢。”黄嘉善道。
“皇上,不可。”黄嘉善刚说完,户部尚书李汝华连忙出声表示反对。
“李爱卿有本奏来。”朱翊钧说道。
“皇上,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征调大军进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今长江以北各地连年遭灾,民不聊生,岁入只有三百万两,不及往年三成。而每年边饷就要支出二百万两,余银还要赈灾、发俸,已入不敷出,哪还有余力支付大军粮饷?因此故,臣请皇上不可擅发大军。”李汝华奏道。
李汝华作为户部尚书,当然得从自身职责考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发兵容易,钱粮哪里来?此时不表明态度,等形成出兵定议,为难的还是他。
“李尚书,不出兵难道任由建奴肆虐?任由辽东百姓受苦?汝身为大臣,值此危难之际,不思忠君爱民,反欲襄敌乎?”
李汝华刚说完,亓诗教就站了出来,斥责道。
不同意别人观点不要紧,亓诗教上来就扣个襄敌的大帽子,这就有些过了。他之所以如此,皆是因为李汝华在朝中不群不党,亓诗教拉拢多次,李汝华都是置之不理。
齐党势大,况且亓诗教向来有“毒舌”之称,李汝华虽贵为尚书,却也没敢反驳,只是气得脸色发紫,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亓大人,朝堂之上,圣君在位,贤哲环伺,李大人身为户部尚书,不该一抒已见?李大人言明粮饷之难,目的自然也是为了让皇上及众位大人知晓目前国力之艰,难道这些话就是襄敌?即使李大人言之不妥,上有圣君,下有首辅,都尚未置评,亓大人就急不可待地出来扣帽子,此是君子所为吗?”
李汝华气得说不出话来,旁边惹恼了一人,却是新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杨涟。
齐党势大,别人怕事,杨涟可不怕,反正作为东林党人,跟齐浙楚三党争斗日久,就是怕,也无济于事。
杨涟这番话说出来,亓诗教纵是有“毒舌”之称,也是张口结舌,无从辩白。
“杨大人,建奴悍然占我城池,杀我官兵,想来此时必已胆寒,害怕我大明发兵征讨,李大人却言不可发兵,难道不是正合建奴之意?难道这还不是襄敌吗?难道杨大人也不同意发兵征讨?”户部给事中姚宗文站了出来,为亓诗教助拳。
“姚大人,杨某不同意李尚书所言,恰恰相反,杨某也赞同出兵。但不同意李尚书所言,并不意味着他就是襄敌。”
“不同意出兵就是襄敌!”姚宗文重重地说道。
“你那是平白入人以罪,是小人行径!”这时,杨涟好友,御史左光斗上来相助好友。
“你才是小人!”周永春见左光斗上了,他也从旁边闪出,指着左光斗就骂。
这下子朝上乱了套了,东林党人与齐、楚、浙三党各执一词吵了起来。
王兴看到这一幕,不由得感到好笑,又感到悲哀。面对强敌,凭这些人,怎么才能拧成一股绳?怎么才能战胜强敌?
自己还曾幻想着在危难面前这些人会放弃党争一致对外呢,看来自己还是想得太天真了。
想到这里,不由得露出一丝苦笑。
偏偏他这一丝苦笑,让万历帝看了个正着。
第301章 朝堂议战(三)()
朱翊钧看到朝堂乱了,他也是本着看热闹的心思,并不想制止。
这些人的尿性他太清楚了,不上朝吧,说朕懒政,上朝吧,为点子事争吵不休,把个朝堂当成了他们的角力场。
眼见东林党跟齐浙楚三党参与争斗的人越来越多,朱翊钧没有生气,却是越看越热闹。可就在此时,他捕捉到了王兴那一丝苦笑。
朱翊钧心中一动,心想,王兴这小子向来有惊人之论,况且这小子曾言不群不党,若是有党,也是帝党,看来,他才是跟朕一条心。看他在苦笑,莫非他又有什么惊人之论?
朱翊钧正在考虑是否让王兴说说心中所想,就听方从哲恼了,大声斥道:“都住口!”
他这一声出口,争吵的人顿时静了下来。
“此乃朝会之所,何等肃穆的地方?值此国家危难之际,皇上昨夜一夜都没有好好休息,尔等不思建言建策,为君分忧,却在这里争吵不休!方某真是羞于与尔等同殿为臣!”方从哲平时是个老好人形象,此时也被气得脸皮发紫,嘴唇直哆嗦。
“呵呵呵,方爱卿,何必生气?朕就觉得很有意思。让他们吵吧,最好打起来,朕的朝会变成了全武行,那多热闹啊?是不是?起居注上记上一笔,杨涟的胡子被亓诗教抓掉了几根,姚宗文的头发被左光斗捋下一撮,如此等等,让后世之人见了,肯定觉得特别有意思。众位爱卿,你们说是不是?”朱翊钧冷笑了两声说道。
嚯,想不到皇上居然还有冷幽默的一面,王兴听了不禁萗尔一笑。
“皇上,臣君前失仪,请皇上治罪。”听了朱翊钧的话,杨涟、亓诗教等不禁冷气直冒,他们不怕皇上杖责,却真怕在史书上留下如此恶名啊。所以,两边人等连忙跪下叩头请罪。
“罢了,平身吧。”朱翊钧挥挥手,令他们都起身。
“皇上,刚才臣说李尚书的话有些过激,但臣不改初衷:建奴猖獗,不伐不足以扬我国威。其虽悍勇毕竟人口财赋不足,无法与我大明相提并论。臣力主出兵,望吾皇体察臣心。”其他人都起身回到自己原先的位置了,而亓诗教起身后并没回去,而是继续陈述自己的观点。
“皇上,臣附议。若皇上不嫌臣才具不足,臣愿自荐请兵前敌,只需给臣五万精兵,臣定能扫荡巢穴,一战成功。”兵部右侍郎杨镐出班奏道。
王兴听了,又是暗笑,现在出不出兵都没决定下来,你就请旨领兵,还五万精兵?给你十万二十万你都打不赢。
杨镐字京甫,号风筠,河南商丘人。曾经参加过朝鲜抗日战役,前期打得很好,将日本人团团包围。后来因为他和已故辽东总兵李成梁的五子李如梅关系莫逆,不愿意其他将领立功,使日本人得到了喘息机会,待日本人的援军一到,又仓皇逃跑,致使战役失败。
杨镐回国后被革职,前几年靠上了齐党,才又重新回到朝堂,担任了兵部右侍郎。
杨镐陈奏以后,以亓诗教为首的齐、浙、楚三党纷纷出班表示附议。
一时间,主战之声甚隆,这些人也都支持杨镐出任征讨主帅。
而除了户部尚书李汝华反对出兵以外,再也没有人表达不同意见,就连三党的死对头东林党人,也都沉默不语。
“众爱卿都赞成出兵,然则粮饷何出?”朱翊钧问道。
刚才都在说应该出兵,但没有一个人提到粮饷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才是朱翊钧最为关心的。
朱翊钧此言一出,朝堂上又都沉默了。
其实大家都清楚,国库拿不出钱来是肯定的了,但是皇上的内库有银子,矿监税使这些年搜刮的银子,可都是入了内库的。皇上此时装傻,众臣都沉默不语,谁也不愿意去说这个事,因为大家都知道皇上是何等的贪财!
“皇上,臣以为李尚书所言应是不虚,国库无银,又须出兵,所以臣请皇上发内帑以充军饷。”此时,杨涟出班奏道。
王兴心里那个佩服啊,这杨涟真是正人君子,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捅破的窗户纸,他敢捅破,就凭这一点,就比亓诗教之流强。
朱翊钧听了杨涟的话,沉默不语,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气氛一下子尴尬起来。
王兴左右看了看,见方从哲、李汝华、刘一燝、包括吏部尚书郑继之、刑部尚书李志,都眼观鼻鼻观心,当作没有听到,心想,这帮人真是深谙为官之道,老奸巨滑。你们都不说话,我这小肩膀更承受不住压力,还是往后退退吧。
王兴刚往后一退,就听皇上说道:“王兴王爱卿,你一直没有说话,朕想听听你有何见解。”
“皇上,有诸位老大人在前,臣可不敢胡言乱语。”王兴听到皇上点名,只得硬着头皮出班回道。
“无妨,你就说说吧,说错了朕也不会怪你。”朱翊钧坚持地说道。
“你小子,想耍滑头?甭想好事了。”朱翊钧早就注意到了王兴,心说:“你不是帝党吗?朕被这杨涟逼到这份上了,你不来解围谁来解围?”
“臣遵旨。皇上,臣在发表浅见之前,请求皇上先赦臣个罪,如果有哪里说得不对的地方,可以辩驳,但请不要给臣扣个襄敌的大帽子,臣胆小,头小肩膀窄,可担不起这样的罪名。”王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