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赫煊等人在青岛下船,沿胶济铁路西行至济南,再乘坐马车前往商河县。一路上的情况惨不忍睹,饿殍遍野并非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生着。

    “敞篷”马车上,周赫煊看着三三两两搀扶赶路的灾民,惊讶地问:“怎么这到了济南附近,灾民反而更多了?”

    车把式叹息道:“小日本鬼子闹的。以前灾民都往济南跑,现在小日本子占了济南城,啥坏事都干,比张宗昌那个混世魔王还可恶。眼下别说灾民,就连城里的住户,也拖家带口的离开济南。”

    孟小冬不忿地说:“北伐大军有好几十万,怎么就放着济南不管?让日本人在这里胡作非为。”

    《大公报》记者陈杰安讽刺的笑道:“放眼整个中国,又有哪位带兵的将领,敢跟日本人动手的?他们啦,也就只会窝里横,遇到洋人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小屁孩儿孟学科突然从马车上站起来,臭屁哄哄地说:“等我长大了,就去当将军,把日本人全都赶出中国!”

    “给我坐下!”

    孟学科刚说完,就被老妈扯回来,逮着屁股一顿乱打。

    众人哈哈大笑。

    就在此时,车把式突然勒马停车,前头被堵住了。

    周赫煊跳下车往前走去,却见前面停着两辆马车、三辆牛车。其中一辆车的车轴坏了,路边站着些男男女女,甚至还有一个外国人。

    “你们好,需要帮忙吗?”周赫煊问。

    “不用,很快就修好,”一个西装革履的青年回话说,“你好,我是山东防饥会聂正清,这些都是我们的会友。那位洋人朋友叫哈雷特·阿班,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我是天津济民会周赫煊,很高兴认识各位。”周赫煊笑道。他确实代表着天津济民会,这次还带了2000元的济民会赈灾款来。

    周赫煊一报姓名,对方立即就轰动了,全都朝他涌过来。

    “你就是写《大国崛起》的周先生?”

    “我看过你的《狗官》,写得真好!”

    “周先生,你也来赈灾吗?”

    “周先生……”

    就连那个洋人记者都跑过来,热情地握着周赫煊的手说:“周,我早就想采访你了!”

    哈雷特·阿班可是大大有名的人物,他在美国报界地位极高,在美国多家报纸任职过,甚至做到了报社总编的位置。可他偏偏“厌倦了一成不变的日子”,突发奇想,要到远东来闯一闯天下。

    “你好,阿班先生。”周赫煊高兴地说,他当然也知道这个美国记者。

    或者说,熟读民国史的人,都应该对哈雷特·阿班有印象。

    此君乃《纽约时报》首席驻华记者,历史上曾报道过广州革命、北伐、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中东路事件、济南惨案、九一八、西安事变……这些发生在民国的大事,都是由他传递到《纽约时报》,传递给全球大众,甚至他的报道能够影响各国的政界决策和外交方略。

    民国时期的西方记者极多,却没有谁能和阿班相比。他后来的居所,位于上海百脑汇大厦顶层,手下记者、助理和仆役成群,出入都坐最新款的豪华轿车,身边必有保镖伴随。中国政府要员,以及日、英、美、苏等国在华高层,无不将他奉为上宾。

    然而,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和财富,每当遇到大事,阿班必然亲赴现场采访,甚至跑到战场上感受炮火。

    这家伙是个冒险分子,为了采访新闻连命都可以豁出去。

    车把式修车的时候,哈雷特·阿班不顾形象的坐在地上,点上香烟说:“周,你知道吗?帮你出版《大国崛起》的那个美国出版商,以前是我的属下。他写信给我说,如果我在中国遇到你,一定要帮他好好做专访。”

    “你想问什么?”周赫煊笑道。

    “关于你的一切,我都非常好奇。”哈雷特·阿班慢条斯理地掏出采访本,“来吧,现在就开始。”

    周赫煊编造的那个身世,他已经重复过无数次,早就滚瓜烂熟了,现在又在阿班面前复述了一遍。

    这次不同以往,哈雷特·阿班的采访稿,意味着《纽约时报》头条新闻。

第210章 209【歪曲报道】() 
采访完毕,车轴还没修好。

    哈雷特·阿班指着周围光秃秃的的山坡,扶了扶眼睛说:“周,我到了山东,才终于知道什么叫饥荒。饥荒,就是人们把能吃的都吃了,把不能吃的也塞进嘴里。我曾亲眼所见,有个山东灾民吃泥饼,最后腹胀而死。”

    周赫煊不禁苦笑,如今正是五月,植物葱茏茂密的时候。可眼前的小山坡却没有几分绿意,别说青草和树叶,就连好多树皮都被饥民扒来吃了。

    跟此刻的情形比起来,后世那些影视剧里的******场面,就跟闹着玩一样——可没见哪个导演拍戏的时候,把青草拔光、把树皮剥光。

    周赫煊不想聊灾荒话题,太沉重了,转而问道:“你为什么来中国?”

    “当然是为了冒险啊,”哈雷特·阿班笑着说,“在美国的办公室里坐着,每天报道千篇一律的新闻,重复那些乏味无聊的文章,这种日子我受够了。中国就不一样,每天都有神奇的事情发生,这里是冒险家的天堂。”

    周赫煊毫不客气地说:“我不认同你对‘济南惨案’的报道,太偏颇了,中国人看了会很生气。”

    哈雷特·阿班是全世界第一个报道济南惨案的,比中国记者的动作都快。

    他凭借美国记者的身份,先是去青岛采访了日本总领事馆、陆军总部,以及海军总部的发言人。那些人对他说,5月3号那天发生了战斗,电报线因战火而中断,青岛至济南的火车也停运了,不知道前方的具体情况。

    哈雷特·阿班认为日本人在说谎,执意要去济南,日方只好答应他乘坐运兵车前往。

    来到济南后,阿班又采访了日军第六师团长及其助手,还有日本驻济南领事、英美德等国的领事和传教士。唯独没有采访济南市民和北伐军将士,因为济南城里找不到中国人,没死的要么逃走,要么已经躲起来。

    总的说来,哈雷特·阿班的报道比较客观公正,没有偏袒哪一方,而且详细描述了屠杀后的惨状。

    但由于采访的对象比较片面,他受到日本人的极大误导,最后居然得出这么个结论:“从细节证据看,冲突起因应该怪中方。”

    面对周赫煊的指责,阿班却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他说:“周,我承认日本人非常残忍,但冲突真是中方引发的。从青岛至济南的时候,我亲眼见到中国人伏击日本运兵车,由于一次次遭到袭击,日军只好反复停车。中途经过五座有城墙的城镇,到处都在燃烧爆炸,不是毁于败退的北洋兵,就是遭受了南方军队的炮击,城内城外遍地都是尸体。而且据我采访收集到的信息表明,5月3号那天,中**队率先向日本人开枪。加上后续的沿途伏击,5月11日的屠杀,其实是日军被中国人激怒后的报复行为。”

    周赫煊好笑地问:“你是哪天从青岛乘运兵车去济南的?”

    “5月9日下午从青岛出发,我到达济南的时候,惨案刚好结束。”阿班说。

    “如果我猜得没错,你被日本人骗了,”周赫煊说道,“那些伏击你所乘运兵车的部队,是日本人自己假扮的,只为在美国记者面前扮演受害者。他们4月份就在铁路沿线驻兵,完全有能力这么做。”

    阿班还是不肯相信,他说:“不可能,双方是真枪真炮在交火。而且我只是一个记者而已,他们就为了在我面前演戏,从而浪费进军速度和枪炮子弹?”

    “这种事情,日本人做得出来,”周赫煊笑问,“你亲眼见到中**队了吗?”

    阿班想了想说:“因为是晚上,所以看不太清楚。”

    “我们退一万步来说,”周赫煊道,“就算是中**队袭击日军,那也属于正常行为。因为双方正在济南交火,自然要派兵拦截对方的支援部队。你说是吧?”

    阿班点头道:“是这样的。我在新闻报道中,也指出了日军的野蛮行为,他们确实不该伤害平民。我只想说,冲突的起因是中国人造成的。北伐军率先向日本侨民开火,日军才被迫还击,从而爆发战斗。这种情况在南京有过先例,北伐军人都是革命者,他们非常容易激动,见到外国人就抢劫杀害。”

    “阿班先生,我也是办报纸的。据我得到的信息,日本人早在5月1日,就无故杀害了北伐军士兵,他们在故意挑起事端,”周赫煊讥讽地说,“而北伐军的领袖常凯申先生,则命令部下忍辱负重,不得还击,跟你所说的情况刚好相反。”

    哈雷特·阿班皱眉思索,假设真如周赫煊所说,他所看到的,都是日军故意制造的假象,他所听到的,都是日方编造的谎言,那玩笑就开大了。而做为一个记者,居然受人愚弄报道出假新闻,这让阿班感到极其愤怒。

    周赫煊指着远处赶路的灾民,说道:“或许,你可以采访从济南城里逃出的难民。又或者,你应该去采访亲身经历过那次事件的北伐士兵,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我会的。”哈雷特·阿班郑重地说。

    前方那辆车的车轴已经修好,周赫煊起身拍拍屁股上的灰尘,回马车取来《菊与刀》的书稿,递给阿班道:“这是我正在写的书,你可以看看,方便你以后采访日本人。”

    “谢谢,”哈雷特·阿班接过稿子笑道,“不过我中文不是太好,读起来可能有点吃力。”

    “这本书写得很粗浅,你一定能够看懂。”周赫煊说。

    两人各自回到车上,继续朝商河县前进。

    哈雷特·阿班翻开书稿仔细阅读,内容让他感到有些惊讶,居然是分析阐述日本民族性的作品。不过里面分析得很有道理,解开了许多他对日本人的疑惑,比如为什么日常交流彬彬有礼的日本人,却能做出大屠杀这样的暴行。

    “这本《菊与刀》,应该给白宫的那些家伙看看。”哈雷特·阿班心想,他知道美国一直在东亚和日本竞争。

第211章 210【红粮问题】() 
赈灾游艺会的举办地点,在城郊太公庙附近。

    不少逃难的灾民,被雇佣来平整土地、搭建演出台,现场气氛极为热闹。

    周赫煊他们刚到地方,立即有当地的负责人迎上来,带着他们进城安排住宿。

    县城内的情况极为糟糕,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的行乞者。街道两边的店铺,也至少有三成关闭着,可见商业之凋敝。

    周赫煊甚至看到一家粮铺也关着门,外面挂了块牌子,写道:粮已售讫!

    不知是真的已经卖完粮,还是老板屯着故意不卖,反正情况不容乐观。

    来到旅店,众人刚刚放下随身物品,便有个穿长衫的老者过来拜会,抱拳行礼:“多谢诸位鼎力相助,老朽张权安,商河县慈善会会长。”

    “张会长你好,我是天津济民会周赫煊,”周赫煊介绍说,“这是前清皇后婉容,这是孟小冬,还有她带来的春和班。”

    张权安有些懵逼,激动道:“皇……皇后娘娘也来了?”

    “你好,我是婉容。”婉容落落大方地伸手,她如今可比以前开朗得多。

    张权安愣在那里,有种想要跪地磕头的冲动,但想了想,还是战战兢兢地跟婉容握手,老脸胀红道:“老朽代商河县百姓,欢迎皇后娘娘驾到!”

    婉容说:“叫我郭小姐就行。”

    张权安连连称是,激动了好半天,才跟孟小冬以及春和班的说话。

    等见面寒暄完毕,周赫煊问道:“张会长,能说说商河县的赈灾情况吗?”

    “唉,”张权安先是叹了口气,才开始讲述,“去年的灾荒从鲁南开始,那里是重灾区,商河县其实还算好的。鲁南的灾民大量北上,都往省府济南汇集。商河县就挨在济南旁边,接纳了不少灾民。可后来本地也闹春荒,加上蝗灾和旱灾,灾民数量越来越多。本地的富商士绅,也捐款放了几次粥,可惜无济于事。灾民们后来又北上闯关东,加上冬天冻死许多,今年初已经只剩下数百人了。”

    “那还算不错啊。”周赫煊说。

    “最可恨的,是那天杀的小日本子!”

    张权安痛斥道:“今年的灾情愈发严重,小日本又在济南到处杀人,城里居民和灾民只好往北方跑。咱们商河县属于逃难的必经之路,这几天一下子涌来两三万人,城外的草根树皮都被扒光了。”

    周赫煊问:“除了钱以外,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钱没用,”张权安强调说,“最重要的是粮食,现在山东有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