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主动邀请道:“等加藤先生去北方考察的时候,我可以帮你联系当地大学,方便你搜集史料。”

    “真是太感谢了!”加藤繁高兴道。

    段锡朋眼睛瞟到书桌上的稿件,忍不住问:“周先生,你那本世界史教科书已经动笔了?”

    “嗯,已经写了一万多字。”周赫煊点头道。

    “速度也太快了,”段锡朋极为惊讶,问道,“我可以看看吗?”

    “当然。”周赫煊说。

    段锡朋首先看的是大纲,只见主体为两部分——《1500年前的世界》和《1500年后的世界》。细分下来又有:《文明之前的人类》、《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古典文明的终结》、《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

    最让段锡朋震惊的标题,就是那个《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因为按照现在的史学划分法,只有西方文明才拥有中世纪,中国是没有中世纪之说的。

    周赫煊这是要重新定义“历史三分法”?

    加藤繁也凑过来看,等他把大纲列表看完,同样震惊得无以复加,根本都不需要读正文内容了。

    只凭那些大纲标题,就知道周赫煊的这本《全球通史》,跟当下流行的史学研究方法截然不同,跟他的另外几部著作倒是方法类似。

    但完全否定“历史三分法”,这也太惊世骇俗了,很可能引来西方史学家的集体声讨批判。

    加藤繁由衷钦佩道:“周先生的历史研究,真是让人佩服。”

    根据“历史三分法”原则,日本的近代史同样很晚,跟中国一样遭受歧视。周赫煊这本《全球通史》,肯定能够得到日本史学界认可,至少加藤繁就非常赞同这种方式。

    段锡朋仔细阅读已经写好的一万字正文,摇头苦笑道:“周先生,你这哪是编写历史教科书啊,明明就是在创造一部世界史专著。”

    怪不得段锡朋太惊讶,《全球通史》开篇就在重新定义世界史的性质,其中有句话非常鲜明直白: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分,便不再是水,而成了氢和氧。

    这句话,阐述的是“历史全球观”,将世界各国历史理解成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此种观点同样在当今具有开创性意义。

    一旦这本教科书,在中国各所大学获得推广,那中国的历史系大学生,学术观点和学术视野绝对远超西方学生。

    历史并不仅仅用于研究,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只要好好学习阅读《全球通史》,里面的“全球化”思想概念,绝对能够扩展民国人士的三观,甚至可以影响国家的发展策略和外交活动。

403【中央大学也缺钱】() 
南京车站。

    张学良、于凤至、张学铭及随员100余人,准备登车返回北平,常凯申、宋美龄夫妇亲自相送。

    “汉卿弟,北方之事就拜托了!”常凯申握着张学良的手说。

    张学良笑道:“定不负兄长所托。”

    宋美龄和于凤至也在私语道别,不管是不是装出来的,多少有些姐妹情深的味道。

    这趟张学良来南京,不仅和常凯申拜把子当兄弟,他们的太太也义结金兰,似乎一下子把国事变为“家事”。

    常凯申接待张学良的规格很高,沿途车站贴满了标语,内容有“张副司令是和平息戈的使者”、“张副司令是国家统一的表率”等。

    当张学良的专列抵达浦口时,宋子文、何应钦率领700多位官员迎接。接着众人转乘渡轮过江,狮子山炮台鸣炮19响——21响为国家元首待遇,19响稍次于21响。

    张学良在众多要员的陪同下,乘坐专车抵达南京国民政府官邸。满身戎装的常凯申立即上前,使用西方的拥抱礼接待,然后拉着张学良的手走进大门。

    在南京期间,张学良参加了国党的全国大会,还在常凯申的陪同下拜祭中山陵。张学良的厨子都是特别聘请的,吴稚晖、邵力子、于右任等人时常陪同晏饮。而于凤至也在宋美龄是陪同下,听戏、逛街、看电影、做慈善,享受到宾至如归的待遇。

    常凯申的这等做派,让张学良有些受宠若惊,以前心中的种种不满也烟消云散。他不是喜欢记仇的人,常凯申以国士待之,面子里子给足,张学良顿时就有些找不到北了。

    张学良的这种性格,从政治角度而言,实在是有够幼稚的。

    跟常凯申、宋子文等人握手道别后,张学良又走到周赫煊身边,搭着周赫煊的肩头说:“明诚,我就先走了,咱们北平再会!”

    “六帅慢走,”周赫煊突然低声道,“尽快把奉军精锐调回东北,谨防日本人!”

    “我明白,等我到了北平,立即抽调一万人回去。”张学良道。

    周赫煊说:“一万人还不够,至少三万。”

    “我尽量,”张学良说着就给周赫煊一个拥抱,随即挥手道,“再见!”

    如此亲密的举动,看得宋子文、何应钦等人惊讶不已。张汉卿和周明诚的私交得有多深厚啊,才能好得跟亲哥俩一样。

    张学良、于凤至一行登车离开,其他人也各自散去。

    常凯申把周赫煊请上自己的专车,随口问道:“听说周先生正在为中央大学编写历史教材?”

    “是的,世界史教材,”周赫煊解释说,“我发现中央大学西方史教科书很混乱,所以打算自己编一本。”

    常凯申点头赞道:“周先生是世界顶尖的史学家,你编的教材肯定不同凡响。”夸奖了一句,常凯申突然没来由地问,“周先生可愿入党?”

    “呵呵,我还是算了吧,喜欢自由自在的。”周赫煊敷衍道。

    “那真是可惜,大贤遗野,这是党国的损失,”常凯申感慨道,“前几天我跟美国公使会晤,他对你赞不绝口,说你是中国最具智慧的人。对了,你的那位妻兄,我已经提升他做九江市长了。”

    “多谢总司令!”周赫煊装出感激的样子。他可不是张学良,常凯申的一点小恩惠是无法打动他的,让他为此而卖命更不可能。

    常凯申礼贤下士的功夫做得很足,让司机开车把周赫煊送到中央大学校门口,他才折返前往南京国民政府官邸。

    如此礼遇,周赫煊虽然不觉得有什么,但看在旁人眼里,却是“圣眷正隆”的表现。再加上中央印发《大国崛起》,周赫煊在各级政府官员眼中,属于那种必须巴结的文化名流。

    周赫煊之所以留在中央大学,没跟张学良一起回北边,是因为他还有一场演讲。前两次是学术讲座,只针对中央大学历史系学生,而这次演讲却面向全体同学。

    刚刚回到宿舍,段锡朋便带着罗家伦前来拜访,约周赫煊一起出去吃饭。

    罗家伦和段锡朋是老朋友,两人在五四运动期间便已认识。

    酒菜上齐,段锡朋首先敬酒道:“周先生,你为中央大学编写的教科书,恐怕我是没法做主了。”

    “什么情况?”周赫煊碰杯道。

    段锡朋苦笑道:“我这个中央大学的校长,只是代理的。前些天国党召开全国大会,选出了新的教育部长。根据教育部的指示,我这学期结束就要调任。”

    “那真是可惜。”周赫煊遗憾道。

    段锡朋是个好人,也是个好官,他的口头禅是“老百姓也得活得了啊!”。

    抗战期间,段锡朋负责的工作需要120个编制,可他只用了60人。别人劝他别太辛苦,他回答说:“老百姓太苦了。”他后来病重昏迷,医生抢救时使用了氧气,因为氧气需要进口,他醒来后吩咐说:“外汇,少用一点。”

    可就是这么一个好官,代理中央大学校长没几天,就遭到学生们的殴打。

    段锡朋摇头自嘲道:“中央大学的校长,可不好当,我总算可以清闲几天了。”

    周赫煊好奇道:“到底有什么困难啊?”

    罗家伦插话道:“还能有什么困难?当然是缺钱!”

    “中央大学也会缺钱?”周赫煊感到不可置信。

    因为段锡朋不仅是中央大学的代理校长,还是教育部的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亲自管理主持的大学,也特么会没钱用?

    “哪个大学不缺钱?”罗家伦冷笑。

    周赫煊很想说,你当清华校长那会儿,就没见缺钱过,完全就是个土豪。

    经两人详细解释,周赫煊才终于明白,原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不仅北大教育经费不足,连中央大学也是如此,教授们隔三差五就要停发工资。

    中央大学的教学经费,主要由江苏省政府和中央财政部拨发,每年预算是192万元。

    192万元的年度教育经费,已经算非常多了,够北大用好几年的。但中央大学的摊子也大啊,老师学生太多了,这点钱根本就不够用。

    民国中期和后期,中国最牛逼的大学不是清华,也不是北大,而是中央大学,其学校水平甚至可以称得上亚洲第一。

    来看看新中国如何拆分中央大学的,直接从1所学校变成12所学校:工学院独立出来成为东南大学,医学院独立出来变成第四军医大,师范学院就是后来的南师大,航空系独立出来组建成西北工大,水利系独立出来组建成河海大学,食品系变成后来的江南大学,农学院变成南京农大,林学院变成南京林大,气象系成为南京气象学院,政法系搬去上海组建华东政大……剩下的部分,就是南京大学。

    如此规模庞大的中央大学,你说要多少钱来维持?

    到民国后期,中央大学每年的教育经费,已经相当于清华、北大、交大和浙大的总和。

    本来钱就不够用,江苏省政府和中央财政部还经常克扣,搞得中央大学经常无米下锅。正因如此,历史上的中央大学在两年之内,换了好几任校长,最后搞得没人愿意当了——新校长坚决不赴任。

    最后闹到什么地步?

    1000多名中央大学的学生,直接冲进国党中央党部讨说法。之后又跑去外交部请愿,把外交部部长都打伤了。这还没完,《中央日报》指责这些学生“形同暴徒”,学生们愤怒之下干脆把《中央日报》的报馆给砸掉。

    北大学生闹事算什么?中央大学才牛逼!

    一直等到罗家伦临危受命,中央大学的风波才彻底平息。

    有人说罗家伦是天生的大学校长,他在中央大学上任之后,对内团结学生教授,对外游走于政府各部门之间。不但拿到充足的教育经费,而且还把中央大学越做越大,最终成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大学。

    而此时此刻的罗家伦,还处于潦倒困苦的状态。他年初被清华师生赶走,灰溜溜的回到南京,暂时没有受到重用。

    或许正是在清华的失败,让罗家伦看到自身不足,才有了他在中央大学做校长的辉煌。

    “唉,不说了,喝酒!”罗家伦无比失意的说。

404【一次预言,一场演讲】() 
傅东华手里提着黑色皮包,施施然走进中央大学。在校园小路上,他拦住一个匆匆而行的学生,问道:“这位同学,周赫煊周先生是不是在学校?”

    那学生说:“你也是来听周先生演讲的?走,我们一起去。”

    “演讲?”傅东华一愣,随即笑道,“对,我是来听周先生演讲的。”

    学生带着傅东华疾步而行,不停催促道:“快点,快点,慢了就占不到座位!”

    傅东华只得拎着包小跑,十多分钟后才来到礼堂,只见礼堂门口都堵满了人。看那样子,别说是占座,能不能挤进去都还难说。

    突然间,礼堂内的学生全部往外涌,也不知里面出了什么事情。

    带傅东华来礼堂的学生,连忙上前询问:“同学,怎么大家都走了?”

    那人回答说:“人太多,礼堂装不下,演讲临时改到大操场举行。”

    “礼堂都不够用?”学生惊讶无比。

    中央大学有座全国最大的大礼堂,足足2700余座,但如今还没有修建完成。主要原因是钱不够用,此刻已经停工了,等新校长朱家骅上任以后,才能弄到政府贷款继续修建——就是后世的东南大学大礼堂。

    傅东华随学生们一起来到大操场,只片刻时间,操场里就汇集了数千人,密密麻麻全是黑压压的人头。

    “人也太多了吧,一场演讲而已。”傅东华喃喃自语。

    周赫煊也被吓到了,笑着段锡朋说:“段校长,贵校的学生真多。”

    段锡朋道:“并非全是中央大学的学生。我刚才问了一下,还有南京其他学校的同学,他们听说周先生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