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备的日常-第5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难当头,唯抱团取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然陛下却绝境弄险,引合肥侯继坐大位。乃至朝廷分裂,三足鼎立。各方角力之下,乃至朝令夕改。政令难以长久,不出数年,朝政皆废。国祚难继。

    古往今来。新生之物,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一言蔽之,时机不对。社稷艰难,当谨小慎微,再经不起折腾了啊。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对今汉而言,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便是新生事物。

    陛下葬期之内,当决定继位之选。

    《起居薄》上所录,陛下临终之言,已由蓟王证明。陛下金口玉言,立合肥侯为帝。窦太后与何皇后皆无异议。三公九卿,自当奉命而行。

    立皇长子为太子,乃蓟王之意。得窦太后与何皇后首肯,再快马告知合肥侯。合肥侯百般赞同。言,“告庙”之后,便会策封先皇长子辩,为皇太子。

    《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天子诸王,继位、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称“告庙”。

    《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自两汉始,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左右各为三昭三穆。诸侯五庙,左右二昭二穆: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

    凡遇大事,当告知先祖。“告庙”乃正式登基称帝的必要程序。一旦“告庙”,继位成为既定事实。除非有重大过失,便难轻言废立。前汉时,海昏侯刘贺之所以轻易被废,正因继位时,未曾告庙。换言之,继承帝位这件事,列祖列宗,皆未知晓。

    “不告而取谓之窃。”未曾“告庙”,等同于“窃取大位”。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时人事死如事生。昭告天下尚不足够,还需上告列祖列宗。阴阳二界,皆需顾及。于是在太庙继位,一举两得。成为两汉,历代皇帝继位,固定仪轨。为后世沿用。

    刘备弃享太庙,足见事大。

    取回中山靖王陵所在北平县,对刘备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先前,刘备祖庙为楼桑村中,陆城“侯庙”。如今,则是名正言顺的诸侯“王庙”。而王庙之上,便是高祖太庙。

    从宗法继承制而言,刘备距大位亦只有一步之遥。

    故,交割来北平县后。蓟国上下,全力以赴。首当其冲,便要找到靖王陵山所在。将两汉之交,毁于战火的靖王陵邑,原址修复。重建王庙,四时祭拜。

    哪座山,哪座庙,哪个先祖,当真很重要。

    诸侯奔丧,需望都而哭。车驾抵洛阳郭门时,诸王皆要痛哭流涕,以示哀恸。

    进城后,入住离宫别苑。待葬礼毕,新帝登基,再返归各自封国。

    大河以南,群盗蜂起,道路不平。诸侯多泛舟绕道,颇费时日。冀州六国主,最先抵京。先入宗正寺,上呈礼单。再依次入宫,觐见三后(窦太后、董太后,何皇后)。吊丧献礼,后世称“赠禭”。本为向死者赠送衣衾之意。因多用钱币替代,又称“帛金”。

    入宫觐见太后,皇后,以示慰问。

    离宫后,六国主未住皇家别苑。齐入函园,拜见蓟王,留宿二崤城,客堡。

    引各地诸侯王,纷纷仿效。

    洛阳权贵,无不瞠目。

    天下诸侯,皆投蓟王。民心向背,可想而知。

    甚至即将登基为帝的合肥侯,亦遣使来拜。将张让、赵忠等人,送去的献金,又原封未动,转送蓟王。蓟王富甲天下,何须合肥侯送礼。取数倍回礼馈赠不提。

    陛下崩天,托孤蓟王。大汉国祚,曙光初露。冀州六国主,曾与蓟国暗结七国之盟。自不是外人。

    二崤城,蓟王行宫。

    中山王刘雉、河间王刘陔、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常山王刘暠、赵王刘赦,与蓟王刘备,七王同殿。

    常山王刘暠问道:“蓟王欲久居京城乎。”

    “非也。”刘备摇头:“待新帝继位,便归国就藩。”

    “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中山王刘雉直言道:“京城非我等外藩,久留之地。合肥侯乃永乐太后亲子,董氏一门自当全力相辅。今,董骠骑手握重兵,已现权臣之姿。足可与大将军分庭抗礼。亲疏有别,王上毕竟是外藩。声名显赫,万民所望。若再权倾朝野,必遭董氏及何氏忌惮。若二宫结盟,二戚联手,王上危矣。”

    “如中山王所言。”河间王刘陔,顿首道:“王上宜速归。”

    “春风得意马蹄急,急流勇退谓知机。”刘备出口成章:“功成身退,正当适宜。”

    “王上明见。”六王齐拜。

    仿先帝旧例。

    执金吾王斌与黄门令左丰“并持节”。将左右羽林,赴合肥国,奉迎新帝。

1。125 急流勇退() 
“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若恋执宠荣,沉溺不返。不有人祸,必有天殃”。

    刘备贵为王爵。退而辟祸,乃是权宜之计。古往今来,唯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方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牵一发而动全身。

    蓟国七百万民,家中数百口老小,楼桑数千刘氏宗人。还有无数忠臣志士,皆系于刘备一身。这条路,有进无退。

    前汉与今汉,亲疏有别。

    正因现有宗法继承制下,皇位永远轮不到蓟王刘备。王芬,曹操等人,才铤而走险。不惜令天下大乱。从上而下,将整个上层建筑,悉数摧毁。

    如同两汉之交,王莽乱汉故事。

    天下板荡,万民饥流。蓟王必不忍时局糜烂至此。于是王芬等人这才暗中行事,强推蓟王登临大位。

    昏君辈出,明主难寻。

    为江山社稷,天下万民计。杀身成仁,舍我其谁。

    时至今日。当不当皇帝,已不是刘备一个人的问题。

    此次此刻,历史终于偏离了原先的轨道。从刘备麒麟降世,蓟国冉冉升起。一切皆走向了未知的拐点。

    葬期无固定。国葬多在一月内毕。

    各方讨价还价,待确定继位人选。陛下葬礼,如期而至。

    陈列在南宫嘉德殿的陛下梓宫(棺椁),由西园卫护送出宫。四方诸侯,文武百官,在京使节,洛阳宗亲,皆披丧送葬。沿途百姓,焚香于道,路旁跪拜,各自垂泪。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将陛下梓宫,送入文陵殡宫。祭拜而回。

    陛下谥号“孝灵皇帝”,俗称灵帝。

    合肥侯尚在途中。皇位空悬,三公四府议,暂由窦太后垂帘监国。长乐少府程璜,亲登二崤城,得蓟王首肯。永安宫暂为百官朝见议政之所。

    至于将永安宫更名为长乐宫,蓟王并未应许。

    窦太后乃正宫太后。理应由其垂帘监国。董太后本欲迁居永安,与窦太后并垂帘。被永乐少府杨彪,好言劝阻。不过是权宜之计,何必争一日长短。

    陛下未崩时,曾使钩盾令宋典缮治南宫。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仓龙、玄武阙。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悬于玉堂及云台殿前。

    因在西园,睹物思王美人,陛下本欲迁入南宫安居。岂料宫殿未成,圣驾已崩。三公再与诸(帝)后议,新帝当居南宫。董太后自居北宫。何后尊号“灵思皇后”,迁西邸居丧(注1)。将皇后称号及皇后居所长秋宫,皆让与新后。

    尊号,亦是帝后称号。与谥号、庙号、年号,并称。尊号既可加尊活人,亦可追尊逝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合肥侯称帝,其夫人自当为皇后。

    故有“灵思皇后”、“永乐太后”,与“皇后”、“太后”,以示区分。

    羽林郎沿途护卫,合肥侯一家,安全抵京。对先帝(灵帝)传位与己,自当感激涕零。

    登基大典前,举家前往文陵,墓祭先帝。一母同胞,阴阳两隔。哀恸发自肺腑。陪同人等,亦感同身受。

    墓祭,便是指墓前祭祀。时下有三种。

    其一,祠堂祭祀。汉代盛行墓祭,上自天子,下及黎民,无论男女,皆上先人冢祠祀。一是天子上冢祠祀。二是臣下在外郡上冢祠祀,或上书请奏,或得朝廷特诏等。三是门下、故吏、友人上冢祭祀师长、长吏、至友等。四是祭拜上古先贤之墓。五是天子自幸墓祠,或谴使祠祭王公、贵戚、功臣冢,或及墓赐策追谥者。

    其二,墓前露祭。以酒酹地或铲除杂草祭拜。

    其三,墓内设奠。新莽前后,墓内始设奠,今汉此俗已广泛流行。无论一墓合葬多寡,或葬有几代人。皆只随一套奠器。置于前堂或棺前,主要供具有,漆木方盒、案、耳杯、勺等。

    言归正传。

    登基大典后,合肥侯如愿继位。未改元,仍称“中平”,以纪先帝。新帝继位,改元赦天下,乃是常理。然合肥侯初登大位,一切减免。萧规曹随。陛下生前一切,原封不动,悉数继承。除去何后。合肥侯已有妻。

    史上中平六年,陛下崩。少帝刘辩与献帝刘协先后登基,一年中三换年号。故十二月,“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复称中平六年。”一年后,才改元初平。

    可见,登基亦非定要改元。

    一切如先前所定,坐稳江山才是前提。

    择吉日。新帝策封先帝皇长子(刘)辩,为太子,交由窦太后抚养。加尊何后为“灵思皇后”,迁西邸居丧。

    增封蓟王四县,加节,赐虎贲,另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谒赞不名”。

    蓟王终如萧何故事,集齐权臣标配三套件,自此威震天下。

    新增四县,自有二位府丞与朝廷商讨。新帝登基,迁居南宫不久。十月末,刘备便上表归国。

    新帝挽留再三。奈何蓟王去意已决。

    话说,除去策封太子,加尊何后。唯蓟王赏赐最重。合肥侯聪慧机敏。自然知晓,之所以能继承帝位,蓟王居功至伟。若非蓟王力排众议。仅凭《起居簿》上所录,只言片语。何后与大将军,又岂甘心,将帝位拱手相让。

    蓟王年少成名。合肥侯闻名已久。

    难得忠义双全,恪守臣节。自当善加笼络,收为己用。

    奈何蓟王归心似箭。无奈,只能放归。

    新帝私问:蓟王不在,若有人趁机谋逆,该当如何。

    刘备答曰:陛下勿扰。南北二宫,皆由虎贲、羽林郎守卫。西园八校蹇硕、孙坚等,亦只忠于陛下。另有骠骑将军万余人马,屯驻北军大营。城外函园,还有一万幕府精兵。陛下可高枕无忧。

    新帝又问:蓟王归国,谁人可为朕分忧。

    蓟王又答:凡事,陛下当自决。若遇难事,可遣黄门令入函园,问计二位府丞。

    思前想后,并无不妥。新帝遂得心安。

    叩别新帝。刘备又入永乐宫,辞别董太后。

    听闻刘备归国。董太后设宴饯行。

    骠骑将军董重、永乐少府杨彪,陪坐侧席。

    先帝丧期,节制饮食,一切从简。

    帘后董太后,以茶代酒,为刘备饯行:“王上此去,宜当速归。陛下虽承大位,然朝中内外,人心浮动。还需王上,力挽狂澜。”

    “自古亲疏有别。陛下乃太后骨肉至亲,有董骠骑,杨少府辅佐,自当万无一失。”刘备举杯遥敬。

    “说到亲疏有别。”董太后言道:“王上曾与王美人义结金兰。互以兄妹相称。贵子年幼无知,恐为奸人所害。王上可愿认为义子,护其周全。”

    “这……”

1。126 诸事不宜() 
“臣,分属旁枝,岂能乱认天家子。”刘备婉拒。亲疏有别。前汉宗室与今汉宗室,互不攀亲论辈。乃是约定俗成的宗法。

    “如朕所言,乃是从王美人处论起。”董太后言道。言下之意,非论宗亲,而论义亲。

    “如此,臣自当从命。”刘备推脱不过。

    “甚好,甚好。”董太后欣喜垂泪:“得王上护佑,贵子无忧矣。”

    “守护先帝骨血。臣,义不容辞。”刘备对曰。

    董太后掩面拭泪:“若朕……身逢意外,王上宜将贵子接入国中,切莫留在深宫,为奸人所害。”

    “臣,领命。”

    罢筵后,出永乐宫。刘备本欲折向西邸,向皇后辞行。见天色已晚,诸多不便。车驾遂径直出城,返回二崤城。

    九坂坞下函陵,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接光如龙。道路皆由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