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是要绕过了妹夫,但谢大到西州、进城后,还是先到大都督府上来。
这里果然戒备森严,大门、二门的守卫听说他是谢夫人的二哥,仍是有些不信地盘问了个遍,再往后宅通报后,才放他进去。
谢大诚惶诚恐地过了两道门,第三道门内是女护卫,这就都认得了,而且柳夫人和崔嫣在门内迎着。
谢大问她道,“柳妹子,我妹夫呢?”
柳玉如说,高大人一到西州,就与樊莺去交河县了。谢大再道,“大哥大嫂在西州摊了官司,妹夫你们不知道么?”
柳玉如按高峻的吩咐故意说不知,说搬过来后,所有人就一直收拾后宅,前后三层房子都要打扫、置办家俱、被褥和日常的用具。新村的东西未带,什么都得另买,她们真不知道此事。
谢大说务必要与金莲商量一下拿个主意,说着,就往院子里走,柳玉如拦住他道,“二哥仔细,这样的揪心事你可不能找金莲。万一她心里一烦了,退了奶水怎么办?”
谢大被挡在门外,一时不知往哪里去找门路。柳玉如已经返身回去,托出一百五十两银子来,“二哥不知,往常家中都是金莲管帐,但此事怎么敢与她说呢?我们另几个偷着凑了些,给你拿着打点。”
谢大连忙接过来千恩万谢,柳玉如又道,“你先想想法子,总归你开着大买卖的人,总比我们娘们主意多、门路也多。但我们一见到高大人,一定会背着金莲悄悄与他说这件事的。
谢大想想也是这个理,柳玉如一向不问公事,在牧场村都是出了名的,此时又是刚刚搬过来,西州官场上的事找她们真不合适。
谢大连口水都没喝到,从大都督的后宅出来后,他才猛然想到,八夫人不正好坐衙可以管些公事?于是他转身来见司马苏大人。
苏殷自从黔州回来降职之后,公务上的事减了很多。原来在牧场村时,西州有刘敦行坐镇,很多的事情就由刘大人处置了,牧场中的事更不必找她。
只是有需要直接送大都督的文案,刘敦行才送到西村公事房去。
官文处置的各个步骤中,基本上都有该负责的官员签判。比如各县有事不决而上请的公文,一般由县主薄审阅后签上“某某白”,然后往上一级呈送。
以下级告上级,称为“禀白”。
然后县丞如果同意上报,则签上“谘,某县丞白”,县令签“依判,某令示”。而“谘”则代表自下而上的、略含谦恭的陈请之意。
本朝官制及行文法则精细而严密、又简而易行,自朝廷、州府以至各县邑,各级衙门的官吏在处理文书、案卷时皆有明确的职守和分工。
本级权限该处置的,便在公文上批“示”,表示可以执行或是最后判定。不能决定的,便一路“白”上去。
刘敦行送上来的,也都签着“敦行白”,但送到西州大都督这一级别时,公文的数量就少很多了。
以前,对这些“谘、白”之类一向头疼的大都督,就把东西给八夫人送到西村公事房去,说说自己的意见后让她斟酌处置,最后再由她学着高峻狂放、了草的笔体签字。
自从一搬到西州,苏殷的公事又轻省了一大半,没事时就在她的衙门里写字,别人看她一本正经地在书案后提笔疾书,其实是在那里画织绫场的图样子。
柳玉如没有说瞎话,高峻的确是带樊莺去交河县了,去查那个“假大棍”,当然也算准了谢大一定会来。
只是大都督去往交河县之后,刘敦行那些须送大都督审阅、背地里再由高峻转交苏殷的文书,只好就直接送到苏司马这里来。
西州衙门里所有的官员都能看到,苏殷说她感觉很别扭,估计着刘敦行也有些别扭——不可能长史“白”上来的公事,再找官职低于他的苏司马批示。
就以这个理由,苏殷在西州的新家布置了自己的屋子之后,在谢大到西州来时,她与李婉清两人其实已在西村了。
谢大扑了个空,不知在西州再去求谁。没有人引路,他连大哥、大嫂关押在哪里都不知道。
看看天色不早,而事情没有什么眉目,谢大正在愁眉不展,却让西州户曹参军罗得刀大人一步撞上了。
“罗大人,罗大人!”谢大迎上去。
罗得刀十分热情,面子给的也很足,当晚居然将刘敦行都请到了,钱也不须谢大出,由罗大人掏腰包,以谢二老爷的名义在西州宽敞的酒店里请几个“有关”的、“能说得上话”的官员。
刘敦行在席上说,“谁不知谢氏兄弟在西州的份量,那是高大人的舅子!刘某也没少与谢家大哥二哥在一个桌子上喝酒。但今天闹到这个地步,也是他们太不顾我的脸面!哪有当我的面就砸的?”
谢大连连说着歉意,罗得刀和另几位大人也帮着说情。
最后刘敦行说,“这样吧,谢广可以出来,他是无辜的。但他夫人不能放,要如数赔偿了西州衙门的损失,再把打碎坊民的东西都赔了,给那个被她打的女子治了伤,还须等大都督回来再说。”
散席之后,谢大在罗大人的陪同下去牢里接大哥谢广。
谢大对他大哥说,这次妹夫不在西州,为了捞他一个人出来花了不少的银子,“我没乱说,大哥你看罗大人就在这里,他可以做证。”
罗得刀“唔唔”地应承着。
然后谢广拍着胸脯道,“兄弟,你做的事哥哥哪能不知!等出去后,你在织绫场的半只大股,哥一定会还给你。此外无论花了多少,哥哥来出!”
第969章 真是繁琐()
牧场西村,苏殷和李婉清先去看了蚕事房,再去了织绫场,中午时就去丽容和丽蓝的父母那里蹭饭,恰好丽蓝也在。
自上一次在酒桌上拿筷子掷过丽蓝后,苏殷是第一次见到丽蓝,但她看丽蓝仿佛并没往心上去,对苏殷和李婉清说,谢家兄弟一起到温汤池子上开了一间单间儿。
丽蓝问,“听说谢大花了钱,但你们怎么不管谢广呢?金莲不知道?”
婉清说,“峻去了交河县公干,家里这些女人们如何管得了。”
而苏殷说,“我就更不成了,不公事公办便是徇私,公事公办的话金莲那里不好见面,再说谢广的事让我怎么问?羞都羞死了。”
说着,不由地想起拿筷子掷丽蓝的那晚,高峻跑到自己房间去、伸手到被子里乱摸的情形,苏殷的脸不由地就红起来。
丽蓝奇怪,“怎么她过门这么久,说说这个也不好意思。”
吃过饭,三人一起往东村去,看到谢广骑着高头大马,穿着体面地又往西州去,婉清问,“大哥,大嫂呢?”
谢广道,“我管她!事是她惹的,再说牢里好吃好喝,没什么不好。”
交河县,西州大都督高峻和三夫人一到,便要县令刘文丞给他们找一个叫“假大棍”的人,而且划定了寻人的范围——就从贾家村找起。
刘文丞不敢怠慢,吩咐手底下拿来了该乡户籍底帐给高大人过目。
天下各县在子、午、卯、酉之年定户时,所有的户籍名册都要手抄三份,按着民户所在之乡装订成册,骑缝皆须注明“某州某县某乡某年籍,用印、装订之后,一份送尚书省、州里留一份、县里也留一份。
到这里也就看出来了,高峻要察找一个人,根本不须亲自跑到交河县来,只要坐在府衙里发句话,户曹罗得刀就办到了。
正好,罗得刀那些手下偏偏就是查不到此人,按着“假”即是“贾”姓的读音来查,居然也查不到。于是,为了躲着谢大,高峻这才与樊莺跑下来。
此时,交河县的那些文吏们将贾家村的户籍册子拿来查找,还是查不到。刘文丞提醒高大都督,“会不会已经死了呢?再找三年前的底帐看。”
还是没有。
刘县令问,“都督,不知你要找的此人有多大年纪,再说,听这名字恐怕就是个外号,下官这就派人去该乡打听一下。”
高峻哪里知道这个“假大棍”何许人?更不知他年纪了。到此时,就连贾家村有没有这个人也值得怀疑,莫非是婆子记错了?
但他不放弃,吩咐刘文丞道,“外号倒真有可能,刘大人若不知,我倒想起一个人来,他以前在交河县人头熟得很,可以叫来问问。”
刘文丞立刻想起都督所说的,是已去沙丫城金矿任管事的陈捕头,“大人你是说陈国军?只是眼下陈大人已不在下官手下了啊。”
高峻不以为然,“多派些人、骑快马日夜兼程,拿我大都督的名刺去沙丫城金矿上,叫他速来交河县。”
然后,又吩咐道,“刘大人你且忙你的,只须让人把贾家村的名册送到交河驿馆去,我与夫人反正也不急,一边等陈大人,一边慢慢翻阅。”
刘县令想好好地招待大都督一番,但大都督看来是真有事,根本不给他这个面子,与樊莺去了交河驿馆。
刘文丞赶忙吩咐人,将贾家村全部的户籍帐册找齐了,给高大人送到驿馆去。他对于在自已的治下找一个大都督要的人都找不到,感到十分惶恐。
大都督和三夫人离开后,刘文丞吩咐,“所有能动的人,都给本官去贾家村找,要挖地三尺,本村挖不到挖邻村!”
人们纷纷行动起来。
而高峻和樊莺却不像嘴上所说的那样急,两人从交河县衙出来后,先到大街上转了转、再去丽蓝的温汤旅舍开单间泡过了澡、在临街的铺子上吃过了饭、这才转回了驿馆来。
高峻本以为刘文丞送来的户册不会有多少,侯君集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国,交河县纳入大唐版图后、轮上定户的年份也就是三次:
分别是贞观十四年庚子年、贞观十七年癸卯年、贞观二十年也就是今年,丙午年。他和樊莺想,一个乡的户册,就算是三年的全都拿来,还能有多少?
但到驿馆中一看就傻了眼,根本不像是他们想像的那样。鼓鼓囊囊的足有两大包,里面不但有贾家村三次定户后核定的户册,各种最初与定户有关的文书也都成卷地被县里送来了。
比如,里面就有乡中每个户主,在历次定户之年亲笔写下的“手实”,也都装订成册,十分的规矩。
“手实”是按着成例,由民户自已陈述本户人口和田亩的文书,值得注意的是,手实中对人口的年岁、生死、田亩的数目记载极为详细,末尾都写有陈述人“如有隐漏,愿受违敕之罪”之类的保证语,并都签字画押。
高峻随手翻开一卷,打开看其中一条,上边写着:户主,贾君政,年四十七(衙士),兄弟贾小钦,年二十一(白丁),赁房住,有冬粟五顷,定下上户。
高峻当时头就大了,这都什么和什么啊,再看樊莺,脸上也是同样的表情,这可比打打杀杀的难多了。
但再把这些帐册给刘文丞送回,也没个结果,大都督和三夫人觉着脸上就不大好看。高峻对樊莺道,等天黑、闭城之前,我们一人一包带着,到牧场村去找人帮忙。
樊莺问,“让谁帮忙?”
高峻道,“苏殷,我猜她此时一定在牧场村。”
樊莺问,“哪有这样巧,苏姐姐若是不在怎么办?”
高峻道,“不在,只有我们两人,家中不是更清静?”两人捱到天擦黑,锁了客房门,每人提了一包出门上马,赶在关城之前出来,往牧场村而来。
在路上,樊莺还不大相信,怎么苏姐姐就会在牧场村?高峻也不解释,等他们回到村子里,也不去西村的公事房,便看到新村自家的院子里透着灯光。
两人叫门,有女护卫从门房中出来开门,院子里果然停着苏殷的马车,而楼中走出来的正是苏殷和李婉清两个人。
她们白天在蚕事房、织绫场忙过之后,晚上时婉清在西村苏殷的公事房里没有被褥,于是便做伴回新村来。这里一应用具、被褥齐全,只是比往日里有些肃静。
她们才想睡个好觉,高峻和樊莺就从交河县回来了。
于是,新村的家里,二楼上灯火通明,苏殷、李婉清两个也一起帮着查找。
这次就找对了人了,苏司马对于户籍之事十分的在行,对高峻有问必答。
她说,武德六年开始定户等时,只划分为上中下三等。但贞观九年时改为九等。依照习惯,将各等再一分为三,形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至下下九等,这个法子一直传续至今,成为通行的“定式”。
“贞观九年时,就有的人为了从‘中下’户、定成个‘下上’户,不惜变卖财产。”
第970章 这汤好喝()
听了苏殷的解释,樊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