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犯法的。大明律规定,“凡典卖田宅不契税者,笞五十,仍追契内田宅价格一半入官。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加一百。其不过割之田入官。”

    明代出于收税的目的,对于田宅文契的官方要求很严格,但依然禁不住。老百姓过割田亩交点契税无所谓,关键是官府的勒索太过,没人愿意跟官方打交道。清朝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清朝雍正年开始,放宽了典卖制度,典就是暂时抵押的意思,因此老百姓找到了一条规避政府契税和官府勒索的办法,那就是采用白契,私下签订典卖文书,官府追究大可托庇为典而不是卖。

    总之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导致到了清朝,大量民间私契泛滥,根本不可遏止。

    这种产权的问题最是麻烦,历代官府都理不清,现在让朱敬伦评理他也没有能力分清。

    所以他的原则就是不分,原来什么样现在就什么样。

    他只针对九龙仓的情况来论理,首先几个九龙仓一带的客家村子,他们手里持有的是租权白契,也就是使用权,每年按时给官府纳税给地主交租,从无拖欠。他们卖出去的土地,都是一些靠海最近的耗田,平时根本无法下种,也就是退潮后收收贝壳,种种生蚝的用处。甚至这些淤积的沙田,官府都是另立地册的,也是一笔理不清的产权,客家人说是他们的,地主说是他们土地上长出来是他们的。

    本来就理不清,也没什么大用,所以争执虽然有,却没有动干戈,但是客家人将这里的地卖给了洋人,这才惹火了一大群地主。

    说到底什么排外了,什么歧视了,什么民族问题了,最严重的还是争地,哪怕是沙地,这些人也要争个头破血流。

    “官府是怎么断的?这些地的地契在谁手里?”

    朱敬伦问道。

    官府断了一个糊涂案,还是产权归土人名下,租权归了客家人,每年给一点点可怜的地租,不足好地的百分之一,其实也就是一点安慰。

    如果没有洋人,这些地其实双方都不会在乎,可洋人给了一个天价,客家人将这些土地卖出去发了一笔财,可每年洋人还只给土人那么点可怜的地租,洋人又用这些土地做生意赚大钱,他们心里不平衡,加上本来约定大家都不卖地的。

    客家人不服,说他们又不是地主,官契在地主手里,他们只是把地转租给了洋人而已,算不得卖。土人要求客家人不服就退租,他们另找人租,决不找洋人。

    朱敬伦明白了,事情就是洋人取得了沙地的使用权,然后填海夯实,建造仓库和码头,每年给地租交一点可怜的租金,法理上没错,人情上不通,跟后世因拆迁闹起来的纠纷没什么区别,最多掺杂了一些排外的情绪。

    “如果地租能提高一些,你们能接受吗?”

    朱敬伦问道,如果他们能接受,自己可以出面找洋人谈判,了不起威胁洋人说他们买的是一块产权不明的土地,合约不算数,他们会退让的。

    但是邓氏的老顽固邓文举坚决不同意:“不行,把洋人赶走一了百了,有他们在这里,迟早是个祸患。”

    这才是真正排外的死硬派。

    朱敬伦勃然大怒:“洋人在这里卖地、居住是都同意了的,官司都打到了英国女王跟前,白纸黑字双方都发了宣言的,你现在告诉我你要把他们赶走。当初英国人割地的时候,你是怎么说的?”

    最痛恨就是这些不守约的恶习,随性而为,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来。

    邓文举丝毫不让:“这是我们十八乡的绅民一致的决定,杀过鸡头发过血誓的,不把洋人赶走决不罢休。谁都不会让一步。”

    朱敬伦道:“我不管你们现在怎么商量的,总之当初我是跟你们商量好,你们给我签了字,我才让陈大人拿着去英国跟英国人论理的,现在你们跟我说还是要赶走他们,你们这是想干什么?”

    邓文举道:“此事全系我等乡民公议,与官府无碍。”

    朱敬伦冷笑道:“你可以试试。你们想动刀子,先冲我来。看看是你们十八乡的人不要命,还是我朱敬伦的兵不怕死。打,打到最后一个人大家安生。”

    朱敬伦骂骂咧咧的就走出了九龙巡检司署,走向另一个房间,罗便臣还在这里呢。

    跟罗便臣不谈产权纠纷,不谈华洋冲突,不谈土客矛盾,只谈一个,主权问题。

    “你们必须马上退兵,擅自侵入我国领土,你们这是要挑起战争吗?”

    朱敬伦咆哮的声音又一次传到外面。

    一些乡绅和士兵都听见,他们就纳闷了,朱敬伦这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怎么跟乡绅也吵,跟洋人也吵。

    朱敬伦那一边都不站,他这次要站在理的一边,道理和法理的理!(。)

第三百一十六节 九龙开港() 
朱敬伦只告诉罗便臣,他派兵进入中国领土,这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那什么保护本国商人的利益之类的,在这个大道理下完全就站不住脚。

    “必须,立刻,马上撤军!”

    罗便臣又向朱敬伦要保证:“你必须承诺保护我国商人的产业,否则我们是不能撤出军队的。”

    朱敬伦道:“那是另一个问题,撤军归撤军,保护商人归保护商人,在你撤军之前,我是不会给你任何保证的。从现在开始计算,二十四小时之内,如果你不撤军,我将会发动攻击!”

    罗便臣很不高兴,他是军人出身,算是一个强硬派。

    冷笑着说:“这算是最后通牒吗?你真的要冒险跟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开战吗?”

    朱敬伦哼道:“开战不开战,那又是另一个问题,总之我告诉你,二十四小时不撤军,我就发起攻击,这是我们的底线。”

    之后朱敬伦的军队就开始展开了行动,向英国人的阵地展开包围行动,做好发起攻击的准备。

    乡绅和士兵们更傻眼了,这到底是来帮谁的啊。

    罗便臣很强硬,但他还是撤军了,他就只有八百个士兵,三百个海军,五百个陆军,这是香港能派出来的所有兵力,再多就该派警察了,香港皇家警察现在还没有呢,就算有,个个都是成龙,朱敬伦也能灭了他。

    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罗便臣还是懂得,不过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他派军舰在四周游荡,做威胁状。

    逼退了英国人,朱敬伦再次跟乡绅商议,其实也算不上是商议了,而是他的决定。

    对这些不讲理的,就不能讲理,你越讲理,他越觉得君子可以欺之以方,以后这种事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我现在告诉你们,我可以帮你们收回土地,但是你们得赔偿英国人的损失。根据他们提交的物资清单,大概有二十万两的鴉片被你们抢走了,还有价值十五万两的生丝和茶叶需要赔偿。”

    玩不讲理,朱敬伦也是高手,不讲理的时候,还能把理说三分。

    洋人买下的土地,或者说租到的土地,买下租用权的土地,总共有五百亩的样子,他们填海又扩充了五百亩,总计一千亩,填海主要是将土地深入深水区好建港口,已经建好的仓库有五百间,其中投入使用的不足一百间,毕竟才刚刚建好没有两个月,还没来得及使用。

    就算这样,这些乡绅也赔不起。

    众乡绅有些傻眼,抢鴉片他们有的人确实发了一笔,但是抢走的还没有烧掉的多,这哪里配得起,而且那些土地哪里值那么多钱,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就这样吧,我已经把洋人的兵赶走了,这些地都还是你们的,十日为限,十日一到,我挨家挨户收银子,你们自己商量一下,看看各家该分摊多少。”

    朱敬伦说完,就甩袖子离开了,结果乡绅们自己吵了起来。他们突然发现,少了所有联合起来的理由,联合在一起不就是为了争地,不就是为了把洋人赶走吗,朱敬伦把洋人赶走了,把地给他们收回来了。但是现在要他们出银子赔洋人的货款,这可怎么办?

    硬着头不给,这官司打起来吃亏,仗打起来更吃亏。关键是那些货有的人家抢了,有的人家还没抢,没抢的摆明了不搀和了,要赔钱也是你们赔,咱一毛钱都没有。抢劫抢的最凶的就数邓家,因为那些地大多都是他们家的,联络各家乡勇,也是邓氏出头,让这些乡勇出工出力的粮食工钱都是他们家出的。

    因此这笔账被其他各家都赖到了邓家头上,邓家则是十分气恼,一会儿说大家都有份,一会儿又说合起伙来不给银子看官府能怎么办。

    其他各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本来打洋人大家还能团结一致,跟官府干这可是造反啊,冒着灭族的风险替邓家担这种干系?对不起,好像大家的情分还没到那个份上。

    吵得不可开交,险些都动起手来了,要不是一个个乡绅都是一把老骨头,动刀子都有可能。

    朱敬伦则是躲起来看热闹,让他们自己吵去吧,还是发动群众斗群众这一招好使,要真的强硬到底,以这些人械斗的狠劲,几万人打起来不是没可能,用一招就能把他们分化瓦解了,最后一家家收拾,这可是d国最拿手的权术啊。

    吵了三天他们就吵够了,因为其他各姓的人都撤走了,摆明了撇开干系。

    最后邓文举低头了,跑到朱敬伦面前,表示钱他们出不起,了不起那地他们不要了。

    “不要了?好,把地契拿来!”

    五百亩沙田而已,还是最靠海边的地方,不发展海运,这里就是最贫瘠的土地,值不了几个钱,真要出二十多万两银子,把邓家卖了都不够。

    看着已经年迈的邓文举低着头走出去,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的样子,朱敬伦还真的是于心不忍,对自己的百姓玩弄权术,这良心上真的过不去,真不知道那些老前辈们这么玩的时候,是怎么做到心安理得的。

    总之地契到手了,叫来赫德,把地契给他。

    赫德已经来了两天了,朱敬伦专门让他来的,这时候有一个能跟英国人沟通的手下,做事更方便一些。

    而且通过这件事朱敬伦知道某些事情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有些大势是挡不住的,比如九龙发展的大势。

    其实九龙这一带,朱敬伦一直按着不发展,哪怕英国人取得了一些权力,但是单凭商人的力量,到底薄弱了一些,朱敬伦不发展这里的原因就是,认为这里发展起来,会给香港岛提供一个发展的腹地。

    罗便臣是1859年接替包令的,而他上任后,最重大的业绩就是香港填海,这填海可是包令时代就开始的,到他手里完成而已,也就是说早在第二次鴉片战争进行的时候,香港的土地就不够用了。

    一座小岛,大半是山,能有多少土地存量,而且跟贸易相关的仓库总不能建到山上去,总督府可以在山上,你让来往运输的货物和上山下山的,无论是用苦力挑着,还是用马车拉着,这成本上就不可能接受的了。

    所以他们才想割让九龙,结果英国政府比较理智,或者说上层对香港并不看重,放弃了对这里的管辖权,换来了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权力,比如居住权、买地权等等。

    但老百姓不认同,砸了他们刚刚建好的仓库。

    按着九龙不开发,去大力发展赤湾一带,是朱敬伦出于限制香港的发展,为将来收回香港降低难度,毕竟一个始终需要投入的海岛,与一个繁荣的世界港口,让英国人放弃起来更容易一些。

    但现在看来,商人赚钱的动力是遏制不住的,地区发展的大势也是遏制不住的。

    九龙必须得到开发了。

    这就是叫赫德来的目的。

    “你上次不是报告说赤湾一带的土地不够用,想要开辟妈湾、三湾一带的土地吗?都准你了。而且九龙这里也划归进港区,归海关管理吧。但我只提一个目标,九龙一定要比香港岛发展的更好。”

    赤湾港已经开辟了两侧的海岬,赤湾村的老百姓观念也有所改变,现在过去的天后庙街市的土地,已经高价租给了新安厘局,可以说港区四周能利用的土地,都已经利用上了,但是土地依然不够用,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大商行不说,广东地区上千的商人都涌入了这里,甚至福健一带的商人也在这里卖地做生意,把地价吵得高的不像话,每亩地已经到了五千多两。

    就这,赤湾相比上海还算是便宜的,后世美国学者罗兹?墨菲统计过上海的地价数据:“1852年,租界内的地皮平均每英亩售价50英镑,到1862年平均每亩售价一万英镑。”

    一万英镑,折合三万多两白银了。

    赤湾既然得到了充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