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当然知道曾国藩的外号,当然知道安庆被屠城了,不然怎么会叫他曾剃头。
朱敬伦很快就派人通知城外的陈阿达送来了3千担粮食,从城头吊了进来,然后就在城门口找人煮饭,已经决定投奔朱敬伦的一户女工,帮着煮好了一大锅粥,自己先美美的吃了两碗,从这时候开始,就不断的有人涌过来,不但有老百姓,还有当兵的。(。)
第三百四十九节 洪秀全死了()
李秀成也来了,他当然不是来吃饭的,饿死别人,饿不着他,他听说朱敬伦熬粥都快把士兵熬的哗变了,他是来弹压的。
“你看看,你城里的人饿狠了,这怕是好几天都没见米粒了。这样不成啊,我先借给你五千担粮食吧,别出了乱子。”
李秀成带兵将熬粥的大锅包围起来,驱散一个个饿兵后,朱敬伦有些后怕的感慨着。
李秀成心说还不是你闹的。
“陛下何故再次熬粥?”
朱敬伦嘴上说会跟李秀成说,实际上根本就没打算通知他,他知道太平天国这些王爷,虽然一个个都不在乎工匠的人命,但却要这些工匠为他们服务的,不然他们的王府怎么修,洪秀全身上那精美的龙袍谁来织。
他打算先斩后奏,贿赂一下守城的兵,把愿意跟自己走的工匠,从城墙上追下去。
结果在饿鬼堆里熬粥,实在是太欠考虑了,也是太满意自己刚才做的意见恶心事,沉浸在小诡计中,没有仔细考虑。
李秀成既然问了,刚好让他放行:“忠王殿下,我看到你这里老百姓都面有菜色,一时恻隐之心萌发,唉,谁想到?不说了,我看你养活不了这些百姓啊。不如舍了给我吧。”
李秀成疑惑:“你要这些百姓干什么?”
朱敬伦道:“你有所不知,我的皇后信佛,这次来反复叮嘱我要多救人,少杀人。”
李秀成才不信这些鬼话,但是他明白,这些老百姓他是养不起了,十几万大军饿的都只有一万人能动弹,能打仗的不过三千,兵都要饿死了,谁还管百姓。
但他还是很不爽,挖别人的百姓,这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
冷哼一声:“只要你养得起。十万担军粮一到,你爱要多少百姓都行。”
李秀成直接就走了,朱敬伦再不敢熬粥,而是让两司马带着几个士兵,挨家挨户去给愿意跟朱敬伦走的工匠派上一两米,让他们能吃一顿稀饭,把命吊着。
1864年6月1日,儿童节,当夜,天京城晴空霹雳,洪秀全死了。
这老神棍一死,整个天京城都乱了,痛哭流涕的有,自杀殉主的有,不过抢劫的倒是没有,不是这些人素质高,而是因为早就没什么可抢的了,能抢的都到了军营里,总不能抢军营吧。
李秀成也完全顾不上朱敬伦了,让他在驿馆里独自待了两天。
朱敬伦不可能闲着。
没事找找小朋友玩。
“记住了吗?说一遍。”
一个脸上脏兮兮头发焦黄的小女孩眼神直愣愣盯着朱敬伦手里的饭团。
“儿郎儿郎勿惊慌,天王此去上天堂,见天父,讨天方,七日返,正朝纲!”
饿的面黄肌肉的小丫头喃喃说完,朱敬伦笑眯眯将饭团递给了她,小丫头抓过来,一口就吞了下去。
“你有小伙伴吗,都喊过来,可不要叫大人哦,不然就没的吃了。”
小女孩吃了一口香喷喷的糯米糕,拼命的点头。
“去吧。”
她撒丫子去了,一会又撒丫子跑回来了,带来了二十多个小孩儿,不知道他们是在这个世道怎么活下来的,是家人保护的好,还是一个个够机灵,这才能避免成为别人的晚餐。
一个个小孩好奇的看着朱敬伦,眼里还有一些怯意,就好像刚才小女孩第一次看到朱敬伦的时候一样,不过跟吸引小女孩用一个法子,直接打开一个布包,里面都是饭团,这些孩子看到吃的,就在无惧意,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饭团。
朱敬伦合上包袱:“丫头,我刚才教你的还记得吗?”
小丫头点头。
“你教他们,教会了每人一个饭团,我给你两个!”
盖上饭团,省的他们分心,然后一个人悄悄的待在一边看小丫头教他的小伙伴唱儿歌。
这是一个残破的小庙,里面过去供奉的哪路神仙不知道,反正太平军一来,满天神佛就倒了霉了,神像早就砸碎了,但看这小庙的模样,估计也就是供奉土地那种小神的,或者干脆就是谁家的家庙。
他们学的很快,不过两句儿歌,在食物的诱导下,一个个很用心。
见都学会了,朱敬伦打开布包,给每人分了一个饭团,给小女孩两个,还剩下不少。
“你们记住了,好好背不可忘了,明天还来这里,如果记得的话,我就给你们吃的。”
朱敬伦相信,这些小孩子为了不忘记,肯定会不断的念诵,然后让人听去,接着在城里传开。
第二天小孩们来的时候,又看到朱敬伦,还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有包好的饭团,给他们分着吃了,高高兴兴的离开。
第三天,他们又来了,又看到了布包,他们很聪明,没有告诉任何人有东西吃的事情,就算被大人问起他们背的什么东西,他们也立马岔开,连最亲的人都不告诉,人到了这个时候本能中的那种恶暴漏无疑。
可是大人们越来越疑惑,就逼着他们念了几遍,当朱敬伦从驿馆的小兵口里都听到这首儿歌的时候,他就不再去给小孩子们送吃的了。
兵丁们小声的议论,说天王七天后会复生。
李秀成当然不知道这些,他忙的焦头烂额,跟各个王公大将商议大事,天王死了,还没有下葬,他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让新天王登基,新天王的人选当然是洪天贵福,洪秀全的太子,但新天王即位后,他们下一步往哪里发展,这是一个问题,有人依然留恋天京,说既然大明的援军到了,就该跟大明合兵一处,死守天京,有的说趁着大明水师打败了湘军水师,他们应该从水路突围出去。
他们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朱敬伦的军粮终于到了,上百艘盐船拉着十万担军粮,浩浩荡荡的驶入了下关,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群上海来的传教士。
朱敬伦知道,自己该跟李秀成谈谈了,他想天王也许需要一个弥撒!
信了一辈子洋教,既然升天了,找几个正经的洋人来做一个弥撒,也算是没白白跟上帝结缘一场。(。)
第三百五十节 一群传教士()
上海是一个特别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也跟别的地方的人似乎不太一样。
鴉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广州闹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入城运动,其实其他几个口岸也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相似的运动,华人跟洋人的冲突不断,比如林则徐在福州掀起的反入城,鼓励福州人学习广州人,比如宁波的暴力对抗,赫德甚至因此挨过打受过伤。
五个通商口岸中,广州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战争前,都没让洋人进城一步,可有一个地方,从一开始就跟洋人相处的其乐融融,自始至终就没发生过对抗的事情,这个地方就是上海,或许正是这种态度,让上海在之后短短几十年间就超越了拥有八十年独占优势的广州,在中国大城市中独领风骚。
但上海人为什么没有跟洋人爆发冲突呢,其他地方的冲突,多是因为不了解所致,上海开放之前比广州闭塞多了,可他们为什么能那么平心静气的接受洋人的到来,还租了土地给洋人,最后形成了租界。
有人从文化上分析,认为上海地处江南,江南人文兴盛,百姓性格比较柔弱和包容,因此容易接受不同的文化。
但朱敬伦觉得,可能另有原因,上次在上海短暂停留,他发现上海的洋人传教士之多,有些出于他的意料。
本来以为这个时代愿意来中国的,大多数都是那种带着一股狂热的开拓和冒险精神,憧憬着发大财的梦想,为四亿人口的自由贸易这种美好前景刺激得疯狂的唯利是图的商人,可是朱敬伦没想到,商人竟然只是一小部分,很小的一部分,反倒是传教士占了多数,在这个时代,竟然是利益败给了信仰。
他在法租界跟法国公使聊了聊,打听了一下法国商人在上海的利益问题,结果法国公使异常懊恼,此时法国在上海租界中,只有不到一百个侨民,可真正的商人竟然只有三个,剩下大多数都是传教士。
后来法国人做过一个统计,1873年3月30日上海共有法国侨民88人,其中只有3个商人,1875年总共213位法籍侨民中只有21位商人,1882年在总共150位法籍侨民中只有10到12位商人。
法国天主教会也做了一个统计,发现传教士人数竟占法籍侨民总数的半数以上:1874年在总共191位法籍侨民中,就有97位传教士;1877年上海有200位法籍侨民,其中就有104位是传教士。
朱敬伦觉得,宗教可能才是上海人没有跟洋人冲突的最大的文化上的原因,朱敬伦还听一个热情的传教士说过一件事。
原来基督教从始至终就没有离开过上海这块地方,早在明朝时候传教士潘国光就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历史上第一座天主堂敬一堂,先后发展出了4万教徒。结果引起了清廷的担忧,于是1720年康熙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
但是倍禁止之后,有一些传教士在浦东藏匿下来,之后又不断有传教士从澳门潜赴浦东秘密地进行宗教活动,结果鴉片战争之后,传教士来到上海后,竟然惊讶的发现,上海竟然有不少世代老教徒,可能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洋人才没跟当地人发生文化上的误解。
第一次鴉片战争后,其实中国的大门并没有真正打开,五口通商只有上海通的好,其他口岸都在闹腾,因此西方教会对传教还比较深重,第二次鴉片战争之后,他们就开始大胆起来,说起来很巧合,让教会对中国燃起希望的,正是太平天国的崛起,当西方教会听说有一个打着上帝名义的武装力量,横扫中国内地,从南方边境直接打到了长江流域,辐射人口超过两亿的时候,这给了教会太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太平天国一时间在西方是一个热词,很多教会都满怀希望的排除传教士来上海,希望能够跟天平天国联系上。
因此从1860年代开始,上海掀起了一股传教热,基督教在上海的传教事业出现了持续发展的态势,圣公会、长老会、浸会和监理会,很快就成为上海基督教中的四大主流教派。
跟基督教相比,天主教更加积极,他们早在康熙时候就在上海扎根了,法国打完第二次鴉片战争,条约中规定,将康熙时候被查封的天主教堂归还给教会,因此很多传教士,都不用建教堂,直接就能开业。
因此他远远的走在了基督教的前面,早在1842年7月,首批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艾方济等人就已抵达上海地区。基督教传教士麦都思说,当伦敦会还在怀疑是否应把上海建成永久基地的时候,天主教会在过去6个月中已经向这里派遣了不少于10名欧洲传教士,10月又有5位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上海。第二年5月和8月又相继向上海派遣了8位和4位耶稣会传教士。如今上海的天主教传教士已经接近100人,历史上,在1875年时就有132位天主教传教士。
有的宣传说这些传教士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有的也说他们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文教事业,但如果单纯从他们个人来说,没人能否认这些不远万里投身中国宗教界,很多甚至一生都留在中国传教的教士们的热情,他们是带着一种传播主的福音的强烈的使命感,希望能够感化四亿异教徒,这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他们不知疲惫,不畏艰险,什么地方都敢去。
比如天京。
当那个还没有被承认,但却异常活跃的大明国公使,徐荣村在上海跟传教士们说了一件事后,几个知名的基督传教士立马响应,一起赶来了天京,圣公会的施约瑟、小文惠廉和郭斐蔚,长老会的范约翰、姜别利、费启鸿,南浸会的晏玛太、万应远、乐灵生,北浸会的金楷理,监理会的林乐知潘慎文等等知名传教士,一共12位传教士,加上4个修女。
“这就是天京城啊!”
一个教士划了个十字,真是一座雄伟的古城,他已经是第二次见到这座古城了,可还是不由的感慨,在美国可见不到这种建筑,这个教士叫做林乐知。
林乐知是美国佐治亚州人,少年时代就信仰基督教,参加基督教美国南方监理会,一心想为宗教献身,1860年6月受基督教美国监理会的派遣,携家眷前来上海传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