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10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有人这样解释帅字的,又哪有人这样称赞自己的。

    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还夸的太过了。

    不过她心里也承认,皇帝确实帅。

    嗯,一不小心,她也不由的用上了帅字来形容。

    “陛下,这金币上的头像确实印的非常帅。”

    “那是朕本来就帅。”张超心情很好,因此也非常的不要脸。

    吕宋的黄金产量再次提高,而伊丽的金矿转交到皇家手里开采后,开采量也大大增加。

    加上与罗马等国的贸易顺差赚取的黄金,今年的金币铸造量相当惊人。

    皇家的民生银行、工商银行,都创造了铸币量新高。

    最新式的张大头金币,含金量八成八,铸造精美。

    继吕宋和伊丽两大金矿产地爆金,张家的堪探队又在胶州半岛发现了许多金矿。

    山东半岛上的金矿储量是相当丰富的,这是后来中国近代以前最大的金矿产区。张超根据自己的记忆把这一消息告诉堪探队,让他们去寻找,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现了。

    山东半岛的金矿储量,比伊丽和吕宋已经堪明的金矿储量还要多,已经跃升为大华朝第一大金矿。

    这么大的喜讯,使得皇家金矿堪探开采公司这家公司的股票都暴涨了好几倍。

    张超代唐称帝之后,并没有改变过去他跟承乾答成的协议。

    发钞权还是交给了中央银行,当然,这个协议,对于已经当了皇帝的张超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好处。

    不过张超并没有因此扩大发钞量,他依然维持着此前的协议,三年发一亿,且发行的时候,把旧钞回收。三年一届,准备金达到两千万贯。

    张超用一百万两黄金做为准备金。

    严格控制纸钞发行量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这能极大的避免通货膨胀。

    徐惠不太明白张超为什么那么喜欢金币。

    “陛下富有四海,为何还对这黄白之物如此喜好呢?”

    张超笑笑。

    跟徐惠接触的久了,他也看出来,这个文艺女青年,还算是个标准的儒家门人,对于经济这方面是很大的弱项。

    别看张超表面尊孔尊儒,但实际上张超不过是打着尊儒的名义,在对这个儒教进行着一点点的改造。

    这甚至是一个全面性的改造,张超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儒教。

    用张超的来说,当然是要与时俱进。虽然孔圣等在一些哲学思想方面,很有创造性。

    但在不少领域,他们其实也有许多短板。

    更别说在科学这块了,他们更是差的远。

    经济、科学。

    这是张超在对儒家进行改造的方向。

    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经济,这是已经证明过的。

    儒,张超用的不过是他的某些思想,比如华夷之辨,比如大一统思想,比如安民方面的。

    京师大只是一个开端,也是一个孵化器。

    当无数接受科学思想启蒙的人走上一个个社会岗位,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对儒家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就如这么简单的一枚金币。

    徐惠看到的,和张超看到的就完全不同。

    徐惠看到的金币只是金币,他认为皇帝不应当过分关注钱财,皇帝关注的应当是仁义这些。

    而张超虽然也赞成儒家的仁和义,但他却也关注金钱,因为仁义是目的,金钱却是手段。

    没有手段,又如何达成目标呢?

    许多儒生犯的错,就是光有目标没有手段,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天天喊着强国喊着富民,可你连半点经济手段都没有,空谈能够强国富民吗?当然不能。

    一枚金币,在张超的眼里,延伸的是货币,然后是财政,然后是天下的经济。

    货币是经济的媒介,是筹码。

    在商品经济中,占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张超一直在调控着货币,不轻易的超发纸币,不断的加强贵金属的储量,这些都是在稳定市场,也是在保持着大华的安稳。

    这时代的人对经济都还多是一知半懂,更别说什么宏观调控这些了。

    ········

    复兴二年热闹的到来,正旦大朝,京师金吾不禁。

    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汉京每到夜晚都是灯火辉煌,这是最热闹的一次灯节。

    整整为期半个月时间。

    复兴二年的汉京,充满着富裕和幸福。

    御前会议上。

    内阁首相马周向皇帝提出了五年计划,这是大华朝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未来五年,大华人口将突破一亿大关!”

    马周很激动的道。

    从五千万,到如今的九千万,再到目标一亿,这人口的不断激增,带来的绝不是土地兼并严重,失地农民不断增多,不是贫富分化严重。

    因为如今是大华开国之初,大华四处开疆拓土,缺的不是土地,而是开拓新打下土地的人口。

    工商兴盛,缺的是那些矿山里的矿山,是那些工坊里的工人,是那些修路的工人,挖运河的工人,造船的工人,造车的工人·······

    朝廷并不抑制兼并。

    但现在的土地却是历朝最便宜的时期,中原的土地很便宜,边地的土地更便宜。

    每个汉民,只要他们愿意,他们都能拥有自己的土地,甚至成为一个地主。

    可就算如此,打下来的土地依然开垦不完。

    而工商所需要的人力,缺口还在不断的增长。

    五年时间,人口增长一千万。

    这被马周当成了他执政的首个目标计划。

    人口增长,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地方长官们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拟将成丁年纪下调至十八岁,男子十五岁即可成亲,女子十三岁即可成亲。男十八未婚,女十五未婚者,将由官媒强行婚配。”

    要人口增加,方法不外乎三。

    一自然是降低男女成婚的年龄,让他们早成婚早生子,增加人口。为了保证早婚,甚至要规定到年龄未婚得交罚款,甚至是强行婚配。

    第二个方法则是攻打周边,征服那些外族人口。

    最后一个方法则是买奴隶。

    比起后两种方法,当然是第一种方法成本更低,而且生下来的可都是纯正的汉人,比起还需要花时间去同化去汉化他们,当然要简单的多。

    不过生孩子需要时间,一代人成长起来,也需要很多时间,因此辅之以征服外族人口和购买奴隶,也是不错的选择。

    张超听着点头。

    马周的这个人口政策,放在这个时代没有半点毛病。

    不过张超觉得还是太早了些。

    “马相,男十五女十三太早了。我看可以改为男十六,女十五。”

    太早结婚,不少姑娘都没发育完全,早婚带来早育,过早的生孩子的风险是极大的,到时会增加难产率,产妇和婴孩死亡率提升。

    得不偿失。

    “男十五,女十四吧?”马周想了想道。

    张超还是认为十四岁太小了,但连房玄龄都认为女十四岁已经不小了。

    一张嘴说不过一群大臣,最后张超也只好退让。

    男十五,女十四,官方法定的结婚年纪。

    而男女超过结婚年龄三年,都视为晚婚,要罚款。

    这个罚款还将每年递增,官方将插手介入,派官媒给他们婚配,他们有可以有三次选择权,但超过三次都选不中,第四次就没的选,官媒指定的对象,必须成婚,不管是匹配到什么样的,都得娶都得嫁。

第1447章 皇恩浩荡() 
复兴二年。

    春。

    皇帝张超下诏,再次重申永不加赋。在重申田赋总数固定不增加的情况下,朝廷公布了朝廷中原直辖地区的田亩数量。

    一千四百四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比之贞观初的八百二十万顷,增长了六百余万顷耕地数量。

    虽然说此时一亩地面积比后世的小,此时一亩五百五十平左右,而后世一亩六百六十平左右。

    但朝廷依然拥有十四亿四千多万亩田地,这个耕地数量是相当恐怖的。尤其,这个耕地数量,是不包含诸侯封地内的耕地面积的。

    如果加上诸侯的耕地面积在内,那么将突破两千万顷地。

    大华不缺耕地,就算这两千万顷,都只是已经耕种的田地。如吕宋、朝鲜、河中、信度等地还有大量的可耕地没有开垦出来。

    朝廷两这两十亿亩已耕地来摊分固定的三千万贯田赋和丁税,每亩分摊不过十五文钱。

    这十五文钱里,包括了田赋,也包括了摊入田赋中的丁税。

    两十亿亩耕地面积,大华总人口也不过九千万,平均每人占有耕地二十二点二亩左右。

    看似不多,但对比隋最强盛时,人均九亩耕地,其实已经翻了两倍多。

    而大华如今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从事农业的人口大大减少,因此实际上,农夫们拥有的耕地数量还要增加不少。

    一家拥地百亩,算是非常寻常的自耕农。

    拥有一百亩地,田税和丁税加一起也不过一千五百文钱,除此之外,别无他赋。

    农民们其它的开支则是种子、肥料,还有耕种折旧,牛马使用等开支。相对来说,哪怕粮食卖的最便宜,只要不遇灾,这一年都能有不少存余。

    对于百姓来说,永不加赋,真是一剂最让他们放心的良药。

    总田赋和总丁税一直固定为三千万贯,但大华不断开疆拓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平摊下来的赋就一直在不断的降低。

    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开拓红利,哪怕不移民去边疆,百姓也能得到非常直观的好处收益。

    对百姓来说,还有一个最大的福利是摊丁入亩,丁额固定。

    过去丁税占大头,一家有几个丁就得承担几个丁税和丁役。有的时候,役甚至比税更负担重。

    在拥有的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家里人丁越多,则负担越重。

    百姓无法承担这种压力之后,就会自然则然的少生,甚至生了也会溺婴弃婴,甚至送孩子去出家,及至卖儿卖女为奴。

    那些出家的,卖为奴的,过去实际上根本就不能算是国家子民,对国家毫无益处。

    国家的人口达到一定程度就涨不动了,根本原因还是土地不足,负担太重,于是百姓自己调节了人口增长。

    而现在,一个永不加赋,让百姓的田赋大大减轻,甚至可以说,纯田赋来说,甚至不及过去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

    而一个摊丁入亩,不需要再承担免费劳役,更是大大的减轻了百姓负担,解放了生产力。

    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大增。

    朝廷对外开疆拓土,移民实边,耕地面积在不断的增加,于是每亩田赋进一步的降低了。

    百姓的负担更轻了,他们都能拥有足够耕种的田地,可以养家,甚至供养更多的孩子。

    甚至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医疗投入的增加,百姓手里更富裕,如牛痘接种技术,如乡镇医院的设立,乡村诊所的推广扶持,都让百姓的寿命延长,新生儿夭折率大大降低。

    这个时代的百姓,算是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有不下两千万的奴隶在为他们垫脚,让他们成为幸福的自耕农,可以多生多育,可以生的起,也养的起。

    每人个都在享受着这个时代的红利。

    耕地、田赋,甚至是医疗和教育等基础的投入。

    朝廷鼓励人口增长,但若没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就算有政策鼓励,也是空的。进行能够让百姓早婚早育,但百姓若养不起,生的多了也会直接抛弃溺死。甚至百姓贫穷,孩子病了也无钱医治,一样容易早夭。

    历史上,满清人口爆炸,正是源于永不加赋,尤其是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彻底的放开了人口增长的闸门。

    家庭人丁增长,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个帮助。

    如今就算生再多也不怕,虽然中原地区已经不再分田均地了,但儿子长大后,可以把家里田产传给嫡长子,然后让其它儿子或去经商打工,或者去边疆移民屯垦。

    到了边疆,一样能分到田地,努力之下也能建立一个家族。

    就算去做工人,去经商,以如今的环境,也会很有发展前途。

    生的多,不用愁负担重税赋重,也不用愁将来孩子分家,把本就不多的几亩地给分的越少,不担心孩子们将来无法生活。

    正月里皇帝的新诏令一下,继续重申永不加赋,重申摊丁入亩,让百姓们都无不感恩。

    而随着这道诏令下达的,还有朝廷的男十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