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2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次说了邓太守守边,击退了宇文鲜卑的小股贼人,我回去之后品味了许久,越发觉得黄闻之说,甚精,当为真相。”

    “不错,不错,如今这百家茶肆,能听黄闻之说,那是别有乐趣啊!”

    言罢,这几人也不落座,也不去找说书人了,转身就朝那拥挤的人群走了过去。

    这里正是百家茶肆,聚集在这里的士人,遍及京城各处,触角可以延伸到洛阳各家的公卿世家,其后台东家更是消息灵通,可以将第一手的信息传递过来,让聚集于此的士人知晓、品味,而且由于消息迅速,帝国各处的变化和潮流,亦可以第一时间,就传递过来,也让这诸多士人品鉴一番。

    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士人汇聚之处,加上新汉对史家子弟颇为宽容,便是国政之事也可议论,于是洛阳内外但凡有一点什么动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听闻。

    不过,自从这个黄姓之人抵达之后,情况就有了变化。

    此人不说他的名字,自号通者,取消息灵通之意,又有好事者称之为黄通、黄闻君、黄晓师,他的消息不比百家茶肆灵通,毕竟茶肆多人,各处有杂役、眼线传递消息,而黄通只有一人,又无势,任凭他如何作为,也比不上百家茶肆的消息来得快。

    但自这黄通到来之后,诸多士人却更喜欢听此人说道,哪怕他说的往往是半年、一年,乃至更长时间前的旧闻。

    和一般的说书人不同,黄通说事,不是单纯的叙述,而是将事情拆解开来,先书背景,再加入自己的分析和看法,试图找到事情内里的脉络,也就是此事为何会发生,参与的人又是什么心理,事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他这种见闻说辞,对士人而言无疑更有吸引力,毕竟士人子弟在家族中,时常接触到种种,看待问题不是单纯看表象,有的时候更是会亲身参与进去,所以黄通的这种**,无疑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黄思当时的提议,被众卿移花接木,挖了他自己的根,事后再找张卿相助,但又岂能如愿?最终郁郁寡欢,回去后就对侄子说,大族上位之拼,虽无刀光,但步步惊心,寒门之士卷入其中,稍有不慎就要追悔莫及,这些事,茶肆的说书人都提及过,无需多言,今日我要与你们说的,却是这话中隐藏着那黄思何等思绪……”

    于是,在他的嘴里,黄思事后的诸多悔恨,都被描述的非常具体,乃至还通过事后被调动职位的细节,推测出他对张家也有怨言,以至于张家不再看重于他,到了最后,更是从黄思最近好饮酒,断言此人壮志已熄。

    “我能断言,黄思此生也就是如此了,后面怕是就没有什么建树了,可惜啊,他人虽后悔,却拉不下脸去和陈秘书结交,否则说不定还有一番作为。”

    众人听到这里,都颇为兴奋,他们喜黄通之言,甚于说书人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此人好下断语,也就是通过当前的情况,给未来做个一个判断。

    此人来洛阳不过月余,却已经下过十几次判断,只有三次看走了眼,有四个尚无结果,余者皆中,以至于百家茶肆在私下里,还有人以黄通之断的对错为凭,开盘设赌,富了一些人,也穷不少。

    现在,听到他给黄思下了断语,就有人忍不住道:“你说黄思若能和陈秘书结交,还能有所作为,可有凭证?陈秘书的本事,我等都是知道的,这一年多以来,他开文评、书评,设伯牙子期之戏,行丹青坛,皆是发前人所未发,妙用无穷,我等深感岂能,甚是佩服,但若说一个失意的黄思,能靠着结交陈秘书就得以再起,未免有些武断吧?毕竟二人也算敌对,而张家扶持不起黄思,难道陈家就能?”

    此时,距离陈止入洛阳,已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着实是发生了不少事,虽无陈止苏醒之初那般跌宕,但对他个人的际遇而言,却影响不小,无论是在仕途上,还是在个人的家族上。

    “陈家不能,但陈秘书却能。”黄通对那位陈秘书,明显很是推崇,毫不避讳的说道:“陈君做了半年的太乐令,随后升迁为秘书监,已过半年,这段时间里,诸位也看到了秘书监的变化,本来只是供奉皇室藏书、供人问询咨政之处,而今却成为为学中心,能仲裁、评判各家书院的得失、优劣,更有诸大家为客卿,时常开坛讲学,配合太乐署对诸评的组织,近乎让洛阳书院之争绝迹了!”

    说到此处,黄通兴奋起来,但旁人也不觉得奇怪,因为他们早就看出来了,此人乃是陈止的拥趸,听说他还曾在青州游学,有幸亲眼见过鲁王宴时,陈止书就《六国论》的一幕。

    果然,那黄通一提到陈止,就忍不住多说道:“我还听闻,入梦君最近让人搜集市面上的各种纸张,召集了匠人,肯定又有什么妙思,诸位且等几日便可。”

    终于有人忍不住道:“黄闻君,你说了这许多,却还是没有回答,为何那黄思若与陈止交善,就尚有可为啊。”

    黄通这才收敛心念,看了那人一眼,笑道:“我且问你,如今的秘书丞是何人?”

    “不就是那董绪,上任已经三月了,他当初在太乐署就是陈止的部属,有人说陈止这是任人唯亲呢。”

    黄通摇摇头道:“非也非也,这董绪也有来历,过去能力不小,因不善逢迎、结交,最后成了清闲衙门的丞官,他原本的同僚,都以为这人前途暗淡了,没想到因为陈止,而今再展心中志,而且从原本的一衙署丞,一跃而为一省丞,串联内外,又将事情打理的井井有条,足见其能,也可看出陈止的识人之能,不吝提拔,碰上这样的上官,只要有能耐,当然可以步步高升,扭转颓势也是顺理成章的。”

第三百八十章 诸评多榜分排名() 
“黄思此人,能耐还是有的,他在秘书省做的也算稳妥,不见大过,若是与陈君交善,那肯定要被陈君请教,以入梦军眼下的名望,这一来二去,黄思名声更盛,又可与诸大家结交,更将让位之举传为贤行,得一人情,而当今之世为官,若无家世,就得有名望,两者相辅相成,但单一亦可有所作为,是以我说黄思失去了机会。”

    黄通说话的时候,话中有一丝感慨之意,然后话锋一转:“当初的太乐署,冷冷清清,如今炙手可热,当初当差的几个官员,失意潦倒,现在名望皆有起色,他们都知道陈止的作用,所以董绪也好、周傲也罢,当初的一丞四曹,除了徐吉之外,都有所成,董绪与周傲,更是直接跟着陈止,先后调去了秘书省,不仅官品提升了,前途也清了。”

    这些事,众人也有耳闻,知道除了秘书丞董绪之外,那太乐署的协律曹周傲,最近也被调往秘书省,接替空缺下来的秘书郎一职。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的秘书丞和秘书郎,在陈止刚刚升任秘书监的时候,妄图将陈止架空,但区区小技,陈止轻而易举的就将之破除,随后几人又在黄思的授意下,和陈止采取了不对抗、不合作的态度,想要以此来刁难陈止。

    这也算是官场惯例了,可惜陈止也遇到不止一次了,单纯靠着自己的能力,他就足以将多人的工作处理完毕,无非是重演一次太乐署的情况罢了,只是这次,陈止不是初来乍到了,既然几个人不愿意配合,陈止干脆就反过来将他们架空,在完成了初期的工作之后,他更不客气,一方面提拔秘书省的下层官吏,让他们假从上官之事,也就是将那些不合作的官吏的工作,由下面的从属来暂时署理。

    同时,联络太乐署的旧部

    经过几评之后,太乐署的人对他已是彻底归心,从上到下被陈止经营的好似铁板一样,再加上太常邓蒙的关照,根本不缺人手。

    很自然的,想要架空陈止的下属,反而被彻底架空,如同坐蜡,最终黯然离去,由陈止的老部下接替职位。

    而且比起他们的上司黄思,这几位忠心的下属,就要凄惨的多了,连保留官品平调的机会都没有,全部都是降级录用,其中还有被直接打入地方为官的。

    此事过后,秘书省的风气顿时一变,陈止权威日渐高涨。

    现在,百家茶肆谈到了周傲等人的调动,之前又提到了黄思,就免不了提及他的这几个下属了。

    “这几个人也是愚蠢,和陈君作对,这不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么?毕竟连匈奴人都未能在陈秘书手里讨得好来。”

    “不错,大典之后,与匈奴的会谈中,匈奴妄图让国朝承认他们的国号、国主之位,直接被广汉王以陈秘书令人捉拿他们的事顶回去了,一国使臣不仅不知礼,触犯了律法,亦要以大汉律惩戒,而刘渊本就是叛逆之臣,有什么资格称孤道寡?刘渊尚且如此,那刘聪不过是刘渊的儿子,还想做个异姓王?岂不可笑?”

    “说起来,朝廷到底和匈奴达成了何等约定?到现在还不清楚,似乎只是约定休战,也没说匈奴是叛逆,却也没有给匈奴正名。”

    ……

    话题又慢慢转移到了与匈奴的和战上,这事生在大典之后,陈止升任秘书监之前。

    按着不少人的想法,所谓会谈,怎么也得持续几日,来回多次,乃至生争吵,最后才能定下来。

    但出乎意料的是,真正的会谈前后只有两次,不过三天时间,匈奴使节就迅离去,然后北疆的战争就此终结,朝廷似是默认了匈奴对并州的占领,但无论是朝廷的公文,还是各种策书、旨意之中,都没有明确提及此事。偶尔,还能从某些渠道,听到有关打压和削弱匈奴的意思。

    在这样诡异的局面下,众人都摸不清具体的情况,不过朝廷的官方口径中,依旧在强调并州之事,也不断肯定对并州的所有权,只不过除了晋阳等少数地方,就不再往那边派遣官吏了。

    人群中,有一人出言道:“不过,我倒是有些消息,说是北疆一线,尤其是河东之地,其实并没有停战,大战虽然没有,但小战不断,同时在河北之地,朝廷正在集结人马,好像是打算在那边来一场大战,但不知真假。”

    此人有不少人认得,知道是勋贵赵家的子弟,消息灵通,但碍于军法,平时不敢多说。他的这个消息,众人是第一次听闻,那黄通更是面色微变。

    思虑片刻之后,黄通才道:“莫非是匈奴要东进?不对,兴许是以重兵营造压迫的阵势吧,我觉得朝廷或有用分化拉拢之策瓦解匈奴的意思,毕竟匈奴在并州扎根很深,人口不少,裹挟了不少百姓,若以兵锋攻伐,没个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根本难以实现,这么长的时间,若尽起刀兵,不说每年,每一天、每一个月消耗的钱粮,都无从计算,而且会持续削弱国朝的力量,说不定让其他边族生出异心。”

    旁人都点头同意,觉得黄通分析很有道理。

    但跟着又有人叹息道:“这些事朝廷的事,咱们想的再多也没有用啊!”

    “是啊,要是按着咱的想法,哪里要管这么多,早就带着大军将那匈奴一概攻平!”

    “唉,还是说说这风花雪月、琴棋书画吧。”

    几个人正说着,门外又有几人进来。

    这几人一来,周围的人都过去给他们见礼,重点都落在那为之人身上,口称郑五郎。

    这位郑五郎生得身材匀称,面容上品,面对众人的称赞,他连连客气。

    此人名为郑桦,在家中的排名并非第五,之所以被称呼为五郎,是因为他在先前的丹青评上,得到了终评第五的名次。

    “诸评之影响,观之则知啊。”

    黄通忍不住感慨起来,旁人点头同意。

    大典与和谈之后,占据着洛阳百姓平日话题的,就是诸评了。

    所谓诸评,就是包括之前的文评在内,随后的书评,还有音律评、丹青评。

    那书评看的就是书法,比拼的是书法造诣,还算是比较直白,各个书院比拼起来,也没有太多的异议。

    其中还有个插曲,就是当时的优胜者、兼善书院的周步,在为自家书院赢得了“洛阳书法第一”的牌匾后,又特地请陈止给自己写了一副勉励的字,说是回去后要装裱起来,倒也成为一时热议之事。

    至于丹青评,理解起来也很简单,看的是丹青画技,因丹青多需观景,所以这个品评,不是在太乐署中进行的,而是被放在城郊,太常府动员了人力设了一处讲坛,供大家品评,也让学子们可以观景而坐,同时放在这般地方,更能开拓心胸。

    因此,这丹青评,也叫丹青坛。

    而音律评,也叫伯牙子期评,据说这个名字,还是当今圣上所取,不过在这个品评上,竞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