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3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地,有牧场,能赚钱,可在那个地方,荒无人烟的,赚那么多钱给谁花?花到哪去?

    所以,当朝廷的召集令上写明了移民的待遇,大家最多也只是看个热闹,真正想去响应号召的,却没多少人。

    虽然移民的待遇比当初移民镇北的待遇还好,不仅给地,每户五口负责安排一人工作,十口安排两人,以此类推。

    可是那地方,鸟不拉屎的,有什么好的?

    生活好了,心态也就变了,李元吉没打算继续用封建君主的愚民那一套去统治,所以他必然要准备好迎接这个后果。

    民智,不是想开就能开的,一旦开了民智,影响肯定是有的。

    当然,泾阳的百姓不心动,那是因为他们自身有谋生的出路,待在泾阳就很好,没必要出去。

    但是在其他地方,那些自身经济不行的,人口又多的,移民反倒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到了那里不仅有地,还有工作,会比这里生活的更好。

    去镇北的那些人的确有想回来的,但那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不想回来的,而且那帮人贼有钱,听说打算全体募集资金,请求朝廷修一条镇北通往长安的铁路,这样的话,他们回乡探亲就比较容易了。

    坐在县衙内足足等了一天的时间,上官仪脸上的表情却是越来越不淡定,甚至焦急了起来:“情况怎么样了?”

第五三三章:盛世之下无爱国?() 
    此刻的上官仪是失望的,甚至是有些绝望的。

    “怎么就没有人申请移民呢?”上官仪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印象中的情况,不应该是这样的,继续一个人喃喃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坐在泾阳县令这个位置上已经接近三年的时间了,明年就是任期年了。

    律法规定是五年一期,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属于例外,就是在非任期年内上任的官员。

    这类官员不管什么时候上任,到了下一次任期年的时候,都要跟着大部队一起走。

    而时间长一些的,类似上官仪这种的,任期年的时候刚好做了三年县令,虽说资历有些不太足够,但胜在政绩足以拿得出手,所以得到提拔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而另一种,比如说只坐了一两年的官员,这个时候有很大概率会继续再坐一期,也有可能调任其他衙门。

    虽说大家都是官员的身份,但官员之间也分三六九等,哪怕是同一个级别的官员,哪怕他们表面上看着并没有什么区别,可实际上,只要是个人,就会分三六九等。

    在这一批人之间,上官仪显然属于上等级别的。

    脑子里没点货的话,又怎么可能把一个半死不活的泾阳带到现在这一步?大唐所有州府治下的县城,泾阳排第三。

    第一是万年县,第二是长安县。

    这三个县号称大唐的三座马车,三个县各有各的特色,如果刨除地理位置优势的话,只看三地官员自身的才能,泾阳县显然是排第一的。

    万年县和长安县背靠朝廷这棵大树,不说别的,就是派一些在仕途中有三年左右经验的人去执掌,结果也不会坏到哪去。

    京城的土著,永远比偏远地区的土著更有钱,就算遇上同样的事情,做出同样的选择,命运也是不一样的。

    “明府何必如此呢?无人响应,岂不意味着明府治下国泰民安,百姓无需外出谋求生计便可活的好好的?这是明府的功绩。”师爷刘虎有些搞不明白。

    朝廷对于县令的审核条件是清清楚楚的罗列出来的,而这些所有被标明的条件里,上官仪都做的很不错。

    在其治下的两年多时间里,泾阳县的人口增加了八万余人,其中新生人口五万多人,迁入人口近三万,其中五万新生人口中,有四千多属于迁入人口新生人口。

    新添加的,加上以前的,现在泾阳县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三十万大关。

    繁荣的商业气息,已经改变的政策环境,这使得一个狭乡,也照样能够养活这么多人。

    粮食?他们可以去购买,现在粮价跌的那么狠,随随便便摆个摊,干上半天就能赚足一家人一天所需的口粮,剩下的半天,全是赚的。

    人口,经济,与友县的交流合作,这个可以看做是政治手段,加上个监事的私下测评,结果都对上官仪有利。

    成绩在这里摆着,刘虎是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困惑上官仪的。

    “是也!非也!”上官仪摇了摇头,深深的叹了口气。

    刘虎一愣一愣的,这话怎么说呢?自己说的对,但又不对?那到底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跟上官仪搭档了一年多的时间,刘虎可以说是对上官仪有着绝对的了解,可这一刻,他也有些迷茫了,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去解读这个意思了。

    “百姓和后人看的是表面,表面上我们做的的确不错,实际上做的也不错,可是不要忘了,我们是活在当下的人,表面和内在,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很重要。”上官仪解释道,他对刘虎还是比较满意的,是自己从书院中招来的学弟。

    确切的说,刘虎还有一个身份,泾阳县主薄,通过了科考,并且被分配到了泾阳担任主薄,上官仪很看好他,吏部考官也很赏识他,于是就有了这个结果。

    去年被上官仪私下里聘请为师爷,虽然没有实名,也没有俸禄,领取的依旧是主薄的俸禄,但却在行使着主薄与师爷的双重权力,表现也很让上官仪看好。

    而且上官仪也听人说了,吏部已经将刘虎列为了他们神元三年期科举考生的重点观察对象。

    这个名单中有很多人,进入的未必会有个好前程,但进不去的,前程一定不如他们。

    只要这个试用期能够通过,接下来的仕途将会是一帆风顺的,直到他自身出现了问题,或者能力无法达到要求的时候,才会停下脚步,甚至终生至此。

    如果换个别人,上官仪未必会说这么多,谁让两人都出自镇北书院,而且刘虎还是低自己两届的小师弟呢?

    “虽说无人相应号召,意味着治下百姓对于现状很满意,可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这是不是同样意味着官府,甚至是陛下在泾阳影响力的下降?今日是号召移民,可以无人响应,无关紧要,泾阳不出人,其他地方有的是人去,整个计划并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可假以时日,大唐的境况若是不如当下呢?如果大唐需要青壮年去上战场,陛下下达了征募令,却无人响应,那又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县令来说,能够将泾阳带到如今这一步,已经算是成功,无可挑剔的了。

    可作为一个心有抱负的有志青年来说,出现现在这样的情况,那就是莫大的失败,甚至仅仅只是这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上限。”上官仪接着说着。

    上官仪的文学水平很不错,历史上他是初唐时期著名的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

    但文学水平却并没有影响上官仪的施政才能,或者说,是镇北书院改变了他,这些年来,上官仪早已经逐渐的放下了文学,转而专攻施政方面。

    他能够看出两者的区别,文学,说白了就是底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施政,却是对当下,对后代都有很大帮助的做法。

    文学只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幻想与憧憬,可却带不来曾经的辉煌。

    而之前的经历,更是让上官仪养成了一个习惯,遇事的时候,他喜欢先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然后再以自己当下的位置去看待问题。

    两个不同角度的对比,结果显然易见。

    皇帝的招募令竟然无人响应,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具体的?你可以幻想一下,在后世的时候,到了征兵的时候,结果却没一个人前来应征,那时候的后果会是什么?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李元吉穿越的时候就出现了,不能说无人响应号召,而是在一些大城市,经济发达一些的地区,征兵的难度是很大的,甚至基本可以用无人响应来形容。

    跟之前相比较起来,真的就是这样,于是,只能在某些偏僻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征募,可如此一来,就会影响整个军队的发展建设。

    现代化军队要求的是高学历,不再是几十年前那种大字不识一个也能当好兵的年代了。

    现在的情况其实跟那个时候差不多,经济好了,手中有钱了,谁会去选择移民?去那个未知的地方?远离故土的过着未知的生活?

    虽然条件很丰厚,可他们依旧不愿意离开,因为在这里还能活得下去,而且能吃得饱,这就足够了。

    一个普通的移民招募令,歪打正着的让大唐不少地区都暴露出了一个如此严重的问题。

    现在都这样了,如果以后,泾阳的经济发展的更好了,百姓手中更有钱了,军队开出的军饷已经无法诱惑他们了,到了那时候,会不会在泾阳招募不到一个主动应征入伍的士兵?

    其他地区会不会也是这样?

    工业化,商业化,一系列的改革为大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生,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问题的源头,来自于募兵制。

    这种制度很好,可以极大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可以尽最大可能的避免将士们在战场上的伤亡,可同样的,募兵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自由选择,这恰恰也是它的缺点,现在他们对钱还有渴望,选择当兵的人还有很多,当他们对钱的渴望消失的时候呢?还会有人这么选择吗?

    这是个问题,一个很严重很严重的问题。

    这不仅仅只是上官仪自身的问题,同样也是朝廷,也是皇帝的问题。

    所有人都忽略了这个他们并不在意的方面,而恰恰就是这个没人在意的方面,给他们出了这么一个巨大的难题。

    不过庆幸的是,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发现了,是在和平时期,是在大唐鼎盛的初期,而不是在大唐衰落的时期,需要百姓应征入伍参军打仗的时候。

    一连两天,上官仪几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脑子里全是在想着这个问题。

    这两天他也接到了一些好消息,前来报名移民的,有十四户人家,其中三户在八口一下,其余十一户全部在十口人以上,十四户人家,一共一百八十余人。

    有响应,是好事,可是上官仪却依旧高兴不起来,因为响应号召的,并不是泾阳土著,十四户人家,全部是从他处迁徙过来的,在这里生活的并不如意,没有地,又找不到工作,只能另寻出路。

第五三四章:乱世祸根() 
    “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绝对不能耽搁!”房玄龄深深的皱着眉头,继续道:“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发展省停下来缓一缓!”

    群臣之间一片的寂静,没有人出声响应,也没有人出声拒绝。

    问题的确已经很严重了,严重到他们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问题就已经悄然的来临了。

    皇权,最怕的就是影响力下降。

    如果一个皇帝自身都失去了号召力的话,那么这个帝国又还有什么希望?

    哪怕现在一切都是朝着好的一面在发展,可若是如此持续下去的话,谁又敢保证,将来有一天,他们会做出比这些更出格的事情?

    问题,并不是他们这些大臣们发现的。

    而是上官仪最早发现了,之后他又联络了周边的几座临县,询问了他们那边的情况,整体上是比泾阳县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去。

    如果说第一天无人响应,是这不是一件小事,需要回家商议的话,那么情有可原,可第二天,第三天,甚至到了现在的第五天,依旧没有一个本地土著响应号召,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反之,迁徙而来的百姓报名人数已经达到了二十五户,三百余人的规模。

    人数不多,但是考虑到这次是全国性质的招募令,而且只招募十五万人左右,甚至可以确定,这二十五户甚至有一部分都无法离开。

    不管是迁徙的,还是本地的土著,有人报名,这就是好事。

    如果上官仪不去提这个事情,一时半会儿的,也没人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对于上官仪而言,无论是政绩还是思想,都足够让他明年再上一个台阶了。

    可他并不想这么糊弄过去,这样的话,最终只会害了大唐。

    而且,李元吉也并不是那种听不进去建议的人,前提是你说的要有理有据,不是道听途说来的。

    等了五天的时间,上官仪在调查,在思考,在总结,然后写了一份请罪书与初步调查方案,一并将其上报给了雍州牧李道宗,李道宗在看过以后,似乎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