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4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的确是无用的,因为夺走了属于他们的权力,夺走了属于他们的荣耀,他们的传承。

    但对于整个大唐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

    李承光很坚定,在决定要上奏在广州设立广州书院的想法之后,李承光便直接发布了太子令,要求安南地区各州县开始选拔人才,并且严格按照标准去评选。

    而另一方面,李承光则是将这个想法进行了细腻化的处理,加上身旁有马周和魏徵两位能臣辅佐,短短不到五天的时间,一份相对完整的计划就这么新鲜的出炉了。

    再然后,信使携带着这封关乎整个南方命运的奏疏,以最快的速度飞往了长安。

    信使往来需要时间,朝廷审核批复也需要时间。

    在广州设立书院,这不是一件小事情,这需要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别看只是一座书院,但却牵扯到了巨大的利益。

    书院本身是没有利益的,但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本身就是利益。

    四大书院为什么成为四大书院?为什么能成为大唐顶尖的四座学府?

    还不是因为他们属于朝廷直管单位,所有的经费都来自于户部直拨,朝廷整颗心都在这四所书院,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抢着要进入这里,他们的学生素质,随随便便拉出来一个,都能吊打其他书院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

    拥有这么好素质的学生,加上又是亲生的,朝廷自然会偏心一些,每年的科举名额,四大书院加起来就占据了六成。

    十个人里面有六个可以参加朝廷举办的科举,这意味着什么?放在那些普通书院中,五十个人里也未必能有一个可以参加的。

    而这些人就算没有通过最终的考核,他们也会通过地方官府的考核,进不去朝廷,就去地方上。

    而四大书院的学生,同样是各地争抢的对象,大唐举国之力培养的学生,各方各面都要远超其他书院的学生,他们的前辈已经在各地证明了自己,证明了四大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

    所以,近三年以来,除去那些志不在科举的学生,四大书院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官府的比例,达到了恐怖的百分之九十一。

    如果这还不能显示出四大书院的牛逼之处的话,再看看其他普通书院的比例,只有不足百分之二十,书院级别越低,这个比例就越小。

    其中大部分都成为了商业长城的一块砖,也有部分加入了朝廷官办的工厂。

    而一旦广州书院设立的话,那么就要牵扯到几个问题,同为朝廷直属的书院,师资力量方面可以有些差距,但这个差距不可能太大,而南方本地又无法聚集这么多精锐的力量,最终也就只能从其余四大书院中调人过去,这等于是直接从四大书院抽血。

    其次,四大书院占据了科举名额的六成,一旦变成五大书院,这个比例也不会有所增加,就算增加了,也不会太多,那么六成本身是四家分的,现在又多了一个来碗里抢食吃的。

    接着,这些培养出来的南方书生,是要来朝当官的,现在的政治是什么方向?是北方方向,南方人渗透进来,这不是直接触动了整个北方人的利益了吗?

    况且南方能跟北方比?无论是人口,经济,政治,环境,还是综合素质,他们都比不上北方人,而广州书院一旦设立,就等于是直接给了南方一个赶超北方的机会。

    虽然这个速度会比较慢,但总归是有了希望不是?

    所以,这个决定对南方来说,无异于天大的大喜事,但对于整个北方来说,却是最糟糕的一个消息。

    南北矛盾……

    南北有矛盾吗?当然没有,南北哪来的矛盾?

    北方一直不屑于南方的好吧,压根就没把南方当做对手。

    但这个前提是,朝廷并不重视南方,而现在,朝廷的目光这些年就开始放在南方了,现在再添把火的话,那么南北两方的矛盾就出来了。

    资源只有那么多,给了你,我就少了。

    以往虽然大家也在哄抢,为此甚至吵的不可开交,但不管怎么吵,不管怎么抢,这块肉都是在自己锅里的,就算烂,那也是烂在自己锅里的。

    但是随着南方的加入,北方似乎安静了下来,没了以往的吵闹,什么都没了,只剩下了同仇敌忾。

    是的,朝廷内部终于安静了下来,没了往日的热闹场景。

    现在大家都聚在一起商量广州书院的事情,虎口夺食,这就是虎口夺食。

    ‘砰……’

    李元吉重重的一拳砸在案台上,整个殿中安静了下来。

    李元吉并没有继续掩饰自己的愤怒,他不在像以前一样,将心情掩藏在心中。

    这一次,他要做出改变,他要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三天前的内阁会议就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是无疾而终,没有得到任何的结论,这在内阁当中可是很少出现的。

    当然,这同样也意味着,所有的内阁大臣,都不认可太子的这封奏疏。

    原因并非这封奏疏不成熟,有损于朝廷,而是在于这封奏疏动了大家的利益,动了整个北方的利益,所以大家不愿意通过。

    而到了今日的朝会上,近百官员依旧因为这个问题接连上奏。

    他们甚至连正常的争论都懒的去做了,面对一大堆的反对意见,根本就没有人站出来反驳,如此场景,李元吉怎能不怒?

    “南方不是大唐领土吗?先前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了许多政策无法在南方推行,现在已经有了这个条件,为何还要遗下南方?既然如此,朕倒不如直接按照诸位的意思,下令南方诸省自由组织政权好了,反正跟着朝廷也没什么前途,连身为大唐人最基本的权力也无法享受!”愤怒过后,李元吉语气极为平静的说着。

    整段话说的平平淡淡,情绪上根本没有任何的起伏。

    但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能从这段话中感受出李元吉的愤怒,是的,是愤怒。

    当一位皇帝说出要让某个地方自己组建政权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整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说出这样的话,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大唐在西域的努力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让西域彻底的融入大唐?费那么大劲儿去打济州,打朝鲜半岛又是为了什么?

    难道是去要一块他们根本看不上的领土吗?

第七零三章:南北对抗?() 
没有表现出来的愤怒,才是最愤怒的事情。

    然后,全体大臣们怂了。

    这个时候谁敢不怂?谁敢上去说一句反驳的话?或者傻兮兮的点着头说,陛下您快下令吧,俺早就不想要那些地方了。

    没人是傻子,也没人看不出来这个奏疏对大唐的好处,但他们就是舍不得,舍不得自己的利益。

    虽然这个利益跟他们自身可能没什么关系,但是放大以后,却跟他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很重要,所以他们达成一致意见也就没什么不可能的了。

    但是在李元吉的愤怒之中,让他们忽然间想起了,龙椅上的那位,也并不是什么善茬。

    虽然平日里他并不会去在意那么多,可关键时刻,他并不介意让大家体验一下什么叫做皇帝的威严。

    于是,大臣们开始站了出来,虽然不太情愿,但这个时候却不得不站出来附和皇帝的意思。

    “陛下,臣觉得南方是肯定要发展的,在广州设立书院也是可以确定的事情,毕竟偌大的南方,没有一座朝廷直属的书院,这说出去也有些不太像话。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臣觉得此事应当从长计议。

    首先,南方并没有足够优秀的学生可以进入书院学习,而朝廷亦不能为了建立书院而去建立书院,书院一旦建成,就必须有他存在的意义,否则只能是平白浪费朝廷的经费,同时又耽误了数百教员,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不足,却又要占据科举的名额,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似乎都是一个双输的决定。

    其次,南方教育系统并不完善,益州以南,好像书院加起来也不过百座,生源基数太小,撑不起这么大的牌面。

    所以,臣建议广州书院的事情可以提上议程,但什么时候实施,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

    而眼下最重要的,并非是立即建设广州书院,而是先进行基础的学院建设,提高读书人群的比例,提高读书人群的综合素质,这样才会有足够适合的人才进入书院。”一个品级不高的官员说到,哪个部门的李元吉也不记得了,在李元吉眼里,四品以下的官员跟个咸鱼没什么区别。

    “对,就是这个理!”其他大臣也纷纷站出来附和道,既然不能阻止,那就将其拖延一段时间吧,北方的利益,能保多久就保多久好了。

    “臣也认可!”房玄龄点了点头,站出来附议道。

    一个内阁大臣,所有大臣中排列靠前的大佬,站出来去附议一个五品官员的提议,而且还是这么直接的认可,这在以往可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但是在今天,偏偏就发生了,这又意味着什么?

    当然是意味着这位五品官员的能力得到了大佬的认可,也就意味着他将来的仕途会好走不少,运气好的话,兴许能得到大佬的提拔,运气不好的话,在自身部门也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恩?”李元吉看向房玄龄。

    “陛下,宁缺毋滥,能力不足的人,站在这个位置,最终拖累的只能是大家。”房玄龄叹了口气,他同样是不支持开设广州书院大军中的一员,但是现在,他只能妥协了。

    不过在之前,房玄龄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直接去拒绝,但他是用沉默来表示自己的意见的。

    “南方教育基础太差了,很多孩子都不认识字,甚至很多县甚至没有一所书院,百姓似乎也并不热衷于让他们的孩子去读书,当然,这跟当地的经济情况有关系,大家没这个钱去读书。

    广州书院是大唐最高级别的学府,基础不牢,又如何建得高楼?朝廷应当先在各县建立一座书院,招收本地的学生,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去教他们认字,再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去教他们初级课程,每州建立一座中级书院,这些各县书院结业的学生,可通过考试进入中级书院,经过五年的学习之后,可通过考试进入广州书院,各省也可建立自己的高等学府,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如此一步步的来,基础才能更牢固,而那时候的广州书院,才会发挥出她应有的作用,而不是平白浪费朝廷的经费。”房玄龄淡淡的说着自己的想法,其实也就是对之前那个提议的补充。

    但不管怎么说,房玄龄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那个,拖,这一点倒是跟其他大臣不谋而合。

    李元吉自然能明白他们的意思,但问题在于,他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他固然可以强硬的拍掉这些提议,但一个不能服众的决议,最终真的就能带来好的结果吗?

    教育不是改革,教育是需要长久努力的,而不是改革那种一竿子买卖,成了以后就按照这种思路来,所以在这个方面,李元吉没办法去做出那个决定。

    那样不仅对朝廷无益,同样也会影响了学生的命运。

    按照字面意思,广州书院的建设要推迟到十年以后了,按照实际的情况,广州书院至少要在五年以后才能开始建设。

    房玄龄的话让李元吉陷入了新的沉思。

    现在的朝廷给他的感觉,就是在不久的将来,整个大唐将会分成南北两派,从而进行全方位的对抗。

    这种对抗李元吉并不陌生,新中国的建立可以看做是对抗的结果,历史上还有很多的例子,比如说日本,他们自身对于内部对抗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外发动战争,通过战争来压制内部的对抗。

    而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并不是什么罕见的案例,这种案例比比皆是,是用的最多的案例。

    一个书院能够引起这么大的纷争吗?

    完全可以。

    当五年后广州书院建立起来的时候,他招收的学生,将会是南方为主,那么这些人不可避免的会被划分到南派行列,就算有些人不想,可在北派巨大的压力下,他们也只能被迫的进入,从而加入南北对抗的集体之中。

    但是这个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呢?

    大殿之中,落针可闻,李元吉在思考。

    这一思考,就是一个时辰的时间,一个时辰之内,没有人开口,大臣们如坐针毡似的在看着龙椅上苦思冥想的李元吉,他们不敢开口,他们什么都不敢,只能站在这里默不作声的等着。

    而李元吉也陷入了自己的问题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