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大帝国-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惭愧,臣失职!只知道盯着脚下,却不知抬头望向大海,那里亦是一番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崇祯皇帝接连下的这几道旨意,首辅温体仁越想越觉得高明,从操作到执行,均无任何难处。

    尤其是向藩属国借粮和渔业司的成立,更是立竿见影,马上可以见到成效。

    困扰大明多年的粮食问题,终于看到解决的希望。

    “这几点爱卿和内阁务必逐条落实到位,出了问题,朕的板子打在你们身上。”

    温奸相拍的龙屁,崇祯皇帝还是满受用的。

    此话,也是一半认真一半玩笑。

    “谨遵圣谕!臣亲自负责此事!

    若有差错,所有罪责,臣一力担之。”

    温奸相大包大揽,当着所有朝臣的面,立下军令状。

    “爱卿忠心国事,朕心甚慰!

    赏百年老山参两颗,纹银三千两,赐其子温良玉锦衣千户,斗鱼服一件。”

    阳光抛洒在温奸相的身上,眼尖的崇祯皇帝看到他鬓角的白发,这才猛地醒悟过来。

    若是没有记错,这货好像是崇祯十一年去世。

    当然,估计是和被罢黜心情忧郁有关,可寿元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呢?

    良心发现的崇祯皇帝,当即对他进行赏赐。

    “皇恩浩荡,谢皇上赏赐!”

    不知缘由的温奸相,满脸感动俯身谢恩。

    “罢朝!”

    开会的人不干事,干事的人不开会。

    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崇祯皇帝龙袍一挥,美滋滋回到后宫放飞自我。

    “飞熊老弟,天子圣明,比之成祖皇帝亦是不逊色,这是我等的福分啊!”

    温奸相这话虽是对王应熊讲,只是未免大声了一点,朝堂上还未散去的朝臣,听了个真真切切。

    众臣闻言,心中皆是一凛。

    纵观皇上近段时期的动作,还真如温奸相所说,真有明君的手段。

    一时间,朝臣若有所思,心情不一,步履缓慢走向殿外。

    ps:感谢书友忧伤的二狗子、神幻界、20170206013603245、星夜绅士打赏,承情了!

第八十三章 清查九边() 
第一卷风雨飘零

    九月初,负责巡查蓟辽关宁前线空饷的户部侍郎倪建生,风尘仆仆回到京城。

    次日饷午,他便会同户部尚书毕自严和兵部尚书孙承宗觐见崇祯皇帝,汇报九边各镇实员情况。

    随着轰轰烈烈的军改进行,孙承宗率领兵部、户部和五军都督府,对大明九边进行全面清查实员将士状况。

    大明九边是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固原、延绥、宁夏、甘肃这九个设在北部边境的军事重镇。

    每镇设一总兵官,统帅辖区内的军事力量,并设有巡抚一名辅之,此外还有御马监的太监为监军。

    后来随着建奴崛起,从蓟州镇又分出了山海镇,从固原镇又分出一个临洮镇,此外还有一些设立过一段时间又撤销的镇。

    总之,到了崇祯时期实际存在的边关重镇,一共十一个。

    但九边的叫法,却一直延续下来,再没改变。

    而九边各镇的将士,随着卫所的废弛,基本以募兵为主,也有少量卫所兵,但大多泯然无用矣。

    尤其是两个多月前,崇祯皇帝取消全国卫所制,全部改为募兵制,卫所制彻底走出历史舞台。

    应该说,这对大明朝廷和卫所兵来讲,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太祖朱老大开国时创立的卫所制度,一开始卫所兵是不给饷银的。

    因为给了他们土地,他们是世袭的军户,当兵打仗是本分。

    故而有朱老大说不费一粮一饷,便养兵百万的豪言壮语。

    只是任何制度,随着时光的流逝,总有弊病出现。

    当了兵便不能脱籍,世世代代从军,朱老大把还没出生的人,一辈子的命运已经安排好了。

    这很不人道,当然有许多人不同意。

    于是,就出现了逃兵。

    尤其是到了万历以后,卫所日益荒废,卫所兵的战斗力也严重下降。

    特别是边关困苦,军户逃亡不断。

    造成边关各镇兵员严重不足,不得不发给军饷,鼓励军户从军,同时对外征募敢战的民壮为兵。

    只是,卫所兵虽然给军饷,但比募兵要低得多。

    按照制度,卫所兵每月有一两五分的饷银,可大家明白的,层层克扣下他们拿到手里的不足一两。

    而这,还不能保证每月按时发放。

    拖欠半年一年甚至三五年,那是很平常的事情。

    这就没办法过生活了。

    生活过不下去,先是熬,熬不了就跑,这是人之常情。

    跑得了的是幸福的,还有一种就是想跑也跑不了的苦逼。

    怎么办?

    凉拌!

    唯有苟延残喘,等死而已!

    所以,当崇祯皇帝下令取消卫所制度,这让天下所有的卫所兵,无不欢欣雀跃,真心感谢皇上恩典。

    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他们可以自主择业了。

    而朝廷,也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当然,大明太大太广,卫所兵有一部分人逃跑了,有一部分人变成农民了,还有一部分人拿惯了刀柄。

    前两种人自不必理会,第三种人在崇祯皇帝的旨意下,可转为募兵。

    如此一来,倒也皆大欢喜。

    剔除了卫所兵,那就是要统计边关的实员将士人数,崇祯皇帝才可以了解手里的力量,才能有的放矢进行军改。

    根据兵部和户部的统计,以及倪建生实地清理,他们上交了一份详细奏疏。

    其中,辽东镇人马最多,上报了八万五千人,山海镇五万五千人,蓟镇四万人……

    大明九边人马总计三十六万人,比原来户部名册少了整整二十一万人。

    对这个数字,崇祯皇帝心情复杂,不知如何描述。

    应该说,倪建生和兵部户部的工作,崇祯皇帝表示肯定,挤出了几乎一半的水分,值得表扬。

    但他也相信,九边各镇的人马就像泡水的海绵一样,即使用力挤压,多少还有一些水分。

    边镇的巡抚和总兵,吃空饷已经习惯了,肯定是不会完全如实上报的。

    吃肉吃习惯了,吃素就很难了。

    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说实话,崇祯皇帝可以容忍适度的吃空饷,只要他们敢拼命杀敌就成。

    可这很不现实。

    三十六万人马看上好像很多,可这里面不仅人数还有水分,崇祯皇帝可以确定,里面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战斗的人员还有很多。

    再加上军备废弛、士气低落等其他因素,崇祯皇帝悲哀的摇摇头。

    怪不得历史上大明对上建奴总是败多胜少,难有大胜。

    到了后来将领更是畏战,一触即溃。

    实在是这些领兵的将领,自家人知自家事,带着纸面上的部队或者没有战斗力的人员,去迎战训练有素的敌人,怎么能有底气?

    “几位爱卿辛苦了,朕看了这些数字,是既喜且忧。”

    崇祯皇帝放下手里的奏疏,对着孙承宗、毕自严和倪建生三人摇头苦笑,落寞说道:

    “喜的是,这次上报总算挤出了不少空饷的水分,可以为朝廷为朕结余些许纹银,也可用于重新招募新军。

    忧的是,我大明边关号称百万大军,如今却烂到了骨子里,以区区不到四十万人,如何防守上千里防线?

    对上鞑子,对上建奴,我大明如何能够确保必胜?

    委实怪不得鞑虏能轻易撕开大明边关,屡次寇边大明并屡屡获胜,事出有因呐!”

    崇祯皇帝从这些数字上,总算明白了辽东屡战屡败的原因。

    “皇上,辽东已经进入冬季,逐渐年关将至,臣觉得有些欠饷实在不宜久拖。

    如今九边上报的兵员数额,与过去相比,已然好上许多。

    据臣清查蓟辽期间所知,至少辽东镇的情况基本属实。期间或有出入,但都在可以忍受的范围。

    如今天下纷乱,对些许小节不宜追究过甚,望皇上明察。

    另具臣观察,辽东将士的御寒冬衣明显不足,希望皇上能妥善安排!”

    倪建生偷瞧了崇祯皇帝忧愁的脸色,却还是咬咬牙开口说道。

    实在没办法,知道皇上不易,可辽东将士也不易,尤其是底下兵卒。

    辽东乃苦寒之地,一到冬天,大雪纷飞,严寒无比。

    许多兵卒无御寒的冬衣,每年冻死冻伤的不在少数。

    这次他过去,底下兵卒纷纷向他反映此事,他答应朝廷尽量想办法。

    可他是户部侍郎,知道户部情况,无奈之下,只有盯紧内库了。

    唯有希望皇上,能够有办法,解决辽东将士的问题。

    其实,又岂是只有辽东苦寒?

    ps:感谢书友忧伤的二狗子、钟离寒夜打赏,铭感盛情!

第八十四章 挤掉战斗力水分() 
第一卷风雨飘零

    倪侍郎的话,崇祯皇帝听得懂,又要出血了!

    不过,这钱必须花。

    而且,得多花,再收买一波人心。

    想想看,连身边的宫女太监都要受益,更何况是浴血厮杀在最前线的边关将士?

    这可是军心啊!

    只不过,这钱要花得巧妙,要落在实处,要让边关将士明明白白感受到,这是天子对他们的恩惠。

    而不是像原来一样,把钱给户部,然后派几个太监蜻蜓点水巡查一番,便完事了。

    这样的结果,便是从上到下,层层克扣,最后落在将士的手里,十成不到五成,白费功夫。

    “倪爱卿所言极是。”

    在倪建生惴惴不安的心情中,崇祯皇帝点点头,先赞扬一句,然后开口说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些道理朕都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九边虚报冒领早就成了惯例。既然如此,过去的问题一概不提,朝廷也不予追究。

    兵部命令下去,朝廷历年的欠饷,朕这次可以一次性全部解决。

    只是,仅次一次,下不为例!

    若是再有将军虚报冒领军饷,无论多少,一经发现,满门抄斩!”

    崇祯皇帝上半截话还令御书房内的三位老臣如沐春风,可下半截话却令他们犹如寒冬腊月。

    这似乎是暴君的节奏啊!

    若是有将领冒领三五人粮饷,一年也不过百余两纹银,便满门抄斩?

    这比太祖祖训中贪腐六十两纹银便立斩,好像来得更加暴虐,更加无情。

    兵部尚书孙承宗皱起眉头,有心规劝,可瞧崇祯皇帝满脸的决绝,话到嘴边又咽落肚里。

    他明白,皇上这是准备乱世用重典,彻底解决吃空饷的痼疾。

    此前的军饷是按照人头计发,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后来,世道乱了,出现军户逃亡,吃空饷越演越烈。

    而户部也从来没有老老实实按照兵部上报的数字发过军饷,都是打了折扣的。

    实际上,兵部也是打了折扣的,对于边军的那点猫腻,兵部户部其实都是知道的。

    只不过是不愿意追究,不愿意得罪人罢了。

    这样一来,就造成恶性循环。

    兵部户部越给越少,边关将领则越报越多。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朝廷没钱也没有认真清理实员人数。

    现在,天子内库似乎很是充足,倒也是解决这个痼疾的机会。

    “另外,朕准备让户部、兵部、御马监成立犒军小组,分赴九边犒军。

    九边的将士辛苦了这么多年,也的确该过一次好年了。

    故而朕决定,从内库中拨付四百万两纹银,按人头十两的标准,发放到每个将士手里。”

    在三位老臣的担忧中,崇祯皇帝又针对普通将士做了一项决策。

    三人一听,不约而同地一起离座跪地,口称皇上英明,这句话,他们确确实实是发自内心的。

    原本的忧虑,也全都抛之脑后。

    他们都是行走朝堂多年的老臣,自然明白崇祯皇帝的用意。

    想想看,按人头的方式一人发放十两纹银犒军,不仅可以再次清查实员人数,更可以赢得军心。

    有了军心,用暴烈手段对付冒领军饷的将领,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一句话,乱不起来。

    而且,处置这些将领,反而会再次得到将士们的拥护。

    你以为,吃不到空饷的将士们,不会对吃空饷的将领有怨恨?

    这不扯淡吗?

    只不过敢怒不敢言而已!

    只是,皇上真是有魄力!

    一次用四百万银两犒军,好像只有在成祖年间北伐蒙古时出现过,之后便成了绝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