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属于走私啊!这还得了,朝廷一不满意就设置了巡院,制订了严厉的私盐惩罚制度,一方面监督亭户不得私自卖盐,另一方面用峻法打击食盐走私。
一些盐商退却了,毕竟小命重要,但巨大的盐利时刻勾引着人性的贪婪,当利润达到百分之三百,他们就敢践踏世间的一切法律,这些人就是晚唐时期的私盐贩子们。
晚唐时期的私盐贩子们的成份比较复杂,大体可分为亡命徒、胆大有靠山的盐商、官府中人。这三者多少都有些交集,但最出彩的应该就是那些亡命徒们了。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赚钱目标聚集在了一起。
在朝廷的巡院围剿的血与火的磨练下,这些亡命徒们为了自保,武装起来,或数十或上百,挽弓持刀,啸聚行走贩卖,连朝廷巡院兵士也奈何他们不得,于是乎在晚唐,贩卖私盐这一行业成为了一种拿不上台面的正规职业。
不要以为卖私盐的都是一些苦难的群众,他们中间更多的是豪匪,富商,有些甚至是官府的代言人罢了。
豪匪们用武力和生命来维持自己的销售行为,富商们用金钱和关系疏通着巡院的纵容自己的销售行为,而官府这些公务员也乐得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弄一点灰色收入,这样一来,晚唐的盐贩子们将唐朝这个曾经的支柱产业弄得千疮百孔,而晚唐朝廷失去了榷盐这个巨大的财政支持,自然也就变得愈发衰微没落了。
裘甫,这个私盐贩子,黑道大哥,此时猛地拔出了刀,二话不说上去就来一刀,唐廷吃了一惊,感觉到了—真疼。
(本章完)
第10章 郑祇德的烦恼()
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末,长安城纷纷扬扬地下了数日的大雪,大明宫、太极宫的朱墙、銮顶之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冰晶,絮片般的雪花点缀着帝都的肃穆,阖宫的素颜仿佛还沉浸在对先帝的淡淡哀思之中。
唐帝李漼在皇帝的椅子上已经适应了三个月,昔日青涩的皇子已经发生了完全的蜕变,他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他对这个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帝国未来充满了憧憬,就像每个刚刚即位的君王一样,他希望这个帝国能在自己的治下变得更加稳固强盛。
虽然尚在先帝守制期内,宫内的白帷素帆尚未撤下,但宫内外的悲伤情绪却早已经淡了许多。
临近年末,整个长安城自内外到处都充盈着忙碌的气氛,宫城之内自然也不例外,上到妃嫔、皇子,下至朝臣、侍卫、宫婢们都已经开始默默地为年节各自张罗着。
而远离长安千里之遥的浙东镇,其观察使郑祇德大人此时也正忙的焦头烂额。但这位郑大人可不是像别人般因为筹备年节而忙碌,他是为了应付一件让其极为头痛的事变。
告急的军报还摊放在书案之上,黑色的墨迹此刻让人感觉非常刺眼。
剡县人裘甫在象山县附近叛乱了,而且据报已经攻占了象山县。
这位平日里和蔼可亲的老大人此时正一脸愁苦,忖度着一会儿该如何和军将们讨论应对此事。
前几年,自己在江西做观察使时,就感到南方的藩镇越发不一样了,府内的骄兵悍将越来越难弹压,数量庞大的流民也仿佛渐渐有了异动的状况。
郑祇德知道自己也不是什么匡时济世之才,因此看着时景苗头不对,就赶紧靠着自己驸马儿子郑颢(此人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驸马)的关系,拖关系走门子,好歹谋求了个东都太子宾客的闲职。
果然自己前脚走,后脚继任的观察使郑宪就出事了。(六月,丙申,江西军乱,都将毛鹤逐观察使郑宪。)
正暗自庆幸躲过了一劫,好歹可以在东都洛阳厮混个养老,朝廷竟又把自己委派到了浙东,
看来有时候被领导信得过,因为这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这个地方前段时间刚兵变过,(秋季,七月,浙东发生军乱,驱逐观察使李讷。)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毕竟还是留有隐患,这也是朝廷派郑祇德来此地的原因,毕竟是老同志嘛,信得过而且办事应该是稳妥的。
郑祇德上任之时,邻镇浙西、洪州兵士均在叛乱,外部环境极其恶劣,倘若朝廷处理不好,祸乱蔓延过来那就惨了。
因此郑祇德上任以来便一直努力和浙东兵将搞好关系,拥军政策做的很到位,当然其同时也暗自提防着这些兵士们和北面宣州、西面江西叛乱的联系,毕竟多一个心眼,多一分安全嘛。
近来随着崔玄、韦宙相继平复北面浙西、西面江西的叛乱,周边环境一片大好,郑祇德总算松了口气,庆幸终于可以好好过一个安心年了。这几天还寻思着来年是不是央托儿子,再走走关系把自己调回东都去。
而这个时候,裘甫叛乱的消息便传来了,这让郑祇德愉悦的心情顿时变得非常糟糕,前任遗留的烂摊子,在继任者任期时陈旧问题突然爆发,相信每个领导遇到这种情况,心中恐怕都会非常郁闷吧。
当然郑祇德也不是个庸碌之辈,毕竟是旧朝宰辅子弟,郑氏大族出身,同时也有过担任一方大员的履历,气度和见识还是有的。
郑祇德此时倒不是很惊慌,这其中,其应该更多的还是感到愤怒,特别是当他听到探报,裘甫竟然回身向西穿台州,过宁海,一路向西。
看样子是要来和自己见见面啊,这也太嚣张了。
郑祇德迅速召集了治下的部将们商谈对策,最后他派出了副使刘勍、范居植两人领兵平叛。
注意郑祇德并没有派出本地的将领带兵,而是派出了副使出征,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他知道本州的将领们也都是不是什么好鸟,给他们兵,万一他们携兵造反了呢?
郑祇德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大唐后来的历史当中数次类似的兵变,也证明了郑祇德的担忧确实不是杞人忧天。
刘勍、范居植这两个人应该是郑祇德的亲信,政治方面绝对忠诚可靠,他们带了三百兵卒,同时紧急传书南面台州,邀请他们一起出兵夹击裘甫。
注意这次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裘甫率领的一百盐贩武装(据最初探报),对阵的是刘勍、范居植率领的三百人正规军,再加上台州军的话(台州军怎么着也至少应该有一百人),裘甫对阵比例应该在一比四左右。
看似裘甫在人数上是远远落于下风的,而且一百来号人,怎么看也感觉翻不起什么大浪来,郑祇德最初应该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只是一场平息骚乱的行动,除了扫兴以外,自己安慰自己,祸兮福所伏,说不定此番平乱,还能立些功劳。
因此,当时郑祇德也没有急着立即上报朝廷,更没有向四方邻镇告急求援,可以说他有些轻敌。
而恰恰就是这次大家都认为结局毫无悬念的战役,最后却飞出了个黑天鹅。(春,正月,乙卯,浙东军与裘甫战于桐柏观前,范居植死,刘勍仅以身免。)
春风吹拂过越州城墙,满城惹眼的绿意,郑祇德站在城头看着远方,他在等待着战争的消息,虽然感到会胜利,但以性命向搏杀的结果,还是要用事实来证明。
而最后证明的结果是,朝廷惨败。
当丢盔弃甲的刘勍仓皇地逃回越州城内之时,郑祇德这才意识到,局势有些失控了。
“老刘,这到底怎么回事?”郑祇德抓狂地问道。
此时的刘勍一脸颓废,开始痛苦不堪地回忆和检讨起桐柏观前那场令人心悸的溃败。
(本章完)
第11章 桐柏观()
自从接到郑祇德的命令之后,刘勍、范居植两人便带领着三百军卒火速离开了越州,星夜兼程地赶往天台山。
三百军卒,不错就是三百个,东南承平日久军队的职能基本就是维护漕运治理,防范匪患治安,同时作为朝廷的粮仓,朝廷也不希望这里的兵员太多,万一闹事起来还要费心来镇压。
因此这三百来人对于越州可派出的兵力来说,已经不算少了。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天台山扼阻在越州和台州交界处,多悬岩、峭壁、瀑布,地势十分险要。
这里有朝廷修建的关隘,用来征收过往商税,把守关隘的些许兵卒自然是指望不上的,这些整日伸手卡钱的兵士们早就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唯一期望的是能赶在裘甫之前赶到关隘处,依托关隘对裘甫进行阻击。
而此刻裘甫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尽快回到剡县,他也必然会选择穿天台山而过,因为这条路便是最快的捷径,更重要的是作为本地土著,他对天台山附近的地理非常熟悉,此刻他脑海中已经浮想起了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太适合给官军们一个“惊喜”了。
一个向东疾行,一个向西突进,两支人马都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遭遇战而狂奔突进着。
刘勍和范居植两人一路上并没有太多的担忧,他们带的是整个越州军的家底,这些士卒全部都是正规军,兵器甲胄都是由朝廷拨派,比土军可是要精良很多,同时这里离台州非常近。
对于南面的台州军,观察使大人已经发书知会台州军前来接应,因此这一路之上应该还是安全的,只等两军汇合之后,军力和声势便会更加壮大。
料想裘甫区区百余人乌合之众,大军兵锋扫过,贼酋必然束手就擒,刘勍不禁想到此处,他看了看旁边的范居植,对方也是一副淡然轻松的样子。
一路行军,天一直阴蒙蒙的,山涧杂树横生,道路湿滑泥泞,士卒们跌跌撞撞艰难前行,大家纷纷窃声抱怨着。本来大伙都已在家准备过年,突然被强行拉出来剿匪,大过年的,离开了妻儿老母,扛起刀戟前来厮杀,自然对此都是满腹怨怼。
加之平日里亲熟的将官此次并未带队随行,眼前这两个领队的副使,一看就不是好相处之辈,兵卒们打心里就不服气。
这些兵痞子们虽然装备精良,但浙东久未经战,武备松弛,这些人平日里缺乏训练,一路上更是气喘吁吁地扛着枪戟,倍感辛劳。
之前兵士们弃舟上岸之后便叫苦连天,如今改走山路,道路艰难陡峭,众人们更加开始怨天尤人起来。
刘勍和范居植见此情形,只得一面好言相慰,一面诱以重利,许诺以平叛后种种好处,他们可不想被这些兵痞子们给搅乱了阵脚,毕竟大家是来剿匪,可别再带出来一队倒戈的叛匪来了。
一路上跌跌撞撞,星夜赶路的急行军使得大伙儿吃尽了苦头,当刘勍和范居植满怀期待地走到天台山桐柏观前时,没有等来兄弟单位的接应,却突然遭到了裘甫人马的伏击。
伏击战,依托山地等有利条件,弥补人数的劣势,这是以少胜多的典范作战方式,历史上此类作战方式更是不胜枚举。
老套路,梆子一响,箭如雨下,疲惫不堪的越州军被一阵箭雨洗礼之后,顿时大乱,但毕竟是正规军,还是多少历经过训练,经过短暂混乱之后,官军很快组织起了防御阵势。
但很快,越州军便从树木山石的掩体后面看到了密林中涌出的叛匪们,他们各个手持兵刃,各个眼中充满了嗜血和残忍。
裘甫就站在中间,虽然在史书中不能了解有关其背景的更多信息,但此时一个非常强烈的念头驱使着他为之拼命,那就是向西,回到剡县去,那里是我的故乡,有我的父辈祖辈,有我的兄弟姐妹。
我必须要回家!
刘勍和范居植两人强稳住了阵脚,官军们看了看周围的悍匪们,有些胆寒,传说中的百余人怎么变得如此之多。
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所有事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之中的。
当初围困象山时或许只有百余人,但攻陷象山后还有这一路上,裘甫的队伍是在不停地扩大着,而且扩大了很多,有同行(私盐贩子)、流民、穷苦老百姓,大家操起了家伙跟着裘甫一起干,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那就是混口饭吃。
前来剿匪的官军们很快发现,自己竟已经陷入了对方的包围之中,周边不断地涌出来匪徒们的人影,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诡异迷离。
官兵们握紧了手中浸汗的兵器,拼了吧!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有一线生机。
裘甫也紧张地握了握手中的利刃,拼了吧!他猛地向前踏了一步,在心里对自己说,剡县,我回来了!
一场血与肉的搏杀,双方在白刃丛中消耗着对方的生命,在嘶吼、哀痛声中,鲜血渐渐浸湿了地面,空气中泛着一股令人作呕的甜腥。
夜色渐浓,桐柏观前的拼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