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下人都在骂孙权背信弃义不守道德,我们江东冤呐,真的是冤死了,拿回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怎么就成为了背信弃义,如果说有人背信弃义的话,那也只是借荆州不还的刘备,怎么结果却是众口一辞地谴责江东,没有人去骂刘备这个无耻小人。

    后来的事,就不用多说了,丢了荆州气得刘备暴跳如雷,御驾亲征要来讨个公道,但却被陆逊打了个落花流水,结果证明刘备他是自讨苦吃,咱江东绝不是软柿子任由他揉捏,天义公理还是站在咱这一边的,要不当年诸葛亮还不是上杆子想和跟江东和好。

    当年如果若不是大帝孙权痛下决心,只怕到现在荆州还是会落在蜀国的手中。这无疑也给吴人一个启示,那就是该争的利益一定不能放弃,荆州夺了回来,吴蜀关系也没有恶劣的不可想象的地步,反而是因为拿到了荆州,使江东地区稳若磐石。此番出兵救援蜀国,如果没有一点好处,吴国凭什么出兵?

    建宁太守盛曼道:“张大人所言极是,蜀国例来无赖至极,言而无信,此番要求吴国出兵,舍不得拿出一点实质性的东西,毫无诚意可言。依臣之见,不如暂缓出兵,等到蜀国真的抗不住之时,我们便可向其提出条件,就算拿不到江州三郡,至少也得拿下巴东郡才行。不过蜀国逼到无退路的地步,他们是不肯割舍任何领土的。”

    施绩眉头大皱,道:“吴蜀既为同盟,如此落井下石公然勒索是否有失道义?我看那邓良此次出使,必定没有割地的权限,如果我们向其索要江州三郡,只怕须蜀主点头才行,而蜀中形势,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吴国再不出兵的话,只怕益州二十二郡,尽为魏国所得了。”

    盛曼嘿嘿一笑道:“蜀国山川险要,就算成都丢了,蜀国也未必能亡,不让他们吃点苦头,他们是舍不得割肉的。”

    留平、步协也表示吴国可以出兵救援,但不能是无条件的,蜀国答应割地之前,吴国是坚决不能出兵的。

    众臣议论纷纷,但孙休一直危襟正坐,脸上挂着不置可否的笑容,始终没有表态,等众人都说完了,孙权才把目光投向了一直没有开口的陆抗身上,微微一笑道:“不知陆卿有何高见?”

    陆抗也一直是默不作声,听得孙休问他,这才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时出兵是最佳机会,应该立刻出兵,不容耽搁!”留平、步协、盛曼几个一听就急了,道:“幼节,蜀国若不拿江州三郡出来,只怕咱们到头来都得白忙乎一场。”(未完待续……)

第228章 附在大树上的蛀虫() 
ps:正版读者十分钟之后再读,谢谢支持

    晚宴结束之后,刘胤并没有直接回房休息,而是前往了东厢的别院,邓艾和邓忠父子就是被安置在这儿。↑,。

    别院很幽静,阿坚特意地调换了这儿的护卫,将他最信任的几个羌人护卫调过来,没有刘胤的许可,任何人都无法进入这座院落。

    刘胤进来的时候,邓艾父子刚刚用过晚膳,按照刘胤的交待,招待邓艾父子可是最高规格的宾客之礼,吃的用的,都是安平王府中最好的东西。

    邓艾父子起身相迎,双方寒喧了几句,落坐之后,刘胤含笑道:“不知艾先生住在这里,可曾习惯?”

    邓艾淡然一笑道:“艾戎马倥偬一生,早已习惯了军旅生涯,如今身处幽室,淡泊安宁,到也是另有一番异趣。今日主公上朝面圣,却不知得了什么封赏?”

    刘胤据实道:“蒙陛下圣恩,右迁执金吾兼领安西将军,统御三营。”

    邓艾道:“某素闻蜀汉朝中冠以大将军名号者,车载斗量,主公立此殊功,却仅得安西将军之封号,蜀主未免太小器了些。”在邓艾看来,刘胤光凭只斩首万级的功劳,足可以位列前后左右将军,安西将军则要次了一等。邓艾也是盼着刘胤掌握兵权,只有他成为蜀汉军中可以和姜维并列的人物,邓艾雪仇才会有机会,从安西将军到大将军这一个级别,差了很多的级。

    刘胤明白邓艾的心思,微微一笑道:“我初任军职,便已位居安西将军,也不算低了,何况将来只要有军功,升迁亦非难事。如今魏军新败,钟会被阻剑阁,依艾先生之见,接下来钟会将会有何动作?”

    邓艾沉吟了一下。道:“某雍凉兵一路全军覆灭,整个伐蜀大军必然会震动,钟会在剑阁久攻不下,必定会萌生退意。某以为。钟会决不会轻易地退出汉中,最有可能的是退守阳安关,并在于路设伏兵伏击姜维,如果姜维胆敢兵出剑阁,便是正中钟会下怀。如果姜维不曾追击。钟会便可在阳安关歇兵,补充粮草,来年再攻剑阁。总之,蜀失汉中,宛如失去屏障,魏之陇西关中一线,从此无忧。而剑阁虽险,但无纵深之利,魏兵时时来犯,一旦蜀军防守松懈。后果难以预料。”

    “艾先生以为钟会不久将会退兵?”

    “当然这也仅仅是钟会一厢情愿的想法,魏之大权,尽在晋王之手,晋王雄才大略,此次既已下定决心出师伐蜀,断不会为小小的挫折而气馁,在关洛一带,魏军尚有十万机动兵力,晋王的态度将决定此次伐蜀之战的后续进程,如果十万大军挥师入川的话。钟会肯定不会再退兵了,剑阁的防守压力必会增大。”

    邓艾既然承诺刘胤要做他的幕僚,看来他融入角色的速度倒是挺快,加上他熟悉魏军内部高层的运作。一番分析,倒也头头是道。

    刘胤暗暗点头,邓艾所说言之有理,看来阴平阻击战的胜利远没有到可以庆祝的时候,它只不过是缓解了蜀汉暂时的危机罢了,司马昭铁了心地要灭蜀。他必定会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投入到伐蜀之战中,邓艾的三万人马,这点损失,对于强大的魏国而言,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接下来,或许更惨烈的战争等待着蜀人,汉中的失守,为魏国打开了一扇门,蜀国的边境,将永无宁日。

    至于留邓艾在身边,虽然傅佥表示反对,认为邓艾乃一只猛虎,很难驾驭,但刘胤却坚持己见,邓艾或许不可能引为心腹,但以邓艾出众的能力,刘胤可不想白白浪费掉,何况邓艾也只是做为幕僚存在,刘胤是不会给他机会做第二个孟达的。

    次日,成都城中的许多豪门士族遣人送来了请帖,邀请请刘胤赴宴。这些士家的嗅觉都很灵敏,此次刘胤立了大功,加官晋爵,深受刘禅的器重,现在刘胤无疑成为朝中的第一红人,许多人都有心思来结交刘胤。

    不过刘胤却没有心思去赴宴,一来他不是那种趋炎附势之人,二来刘胤准备还整合自己的军队,正如邓艾所说的,司马照肯定会不甘心失败,继而增兵汉中,接下来的仗,恐怕更难打。

    可有一人的请帖,刘胤却是无法拒绝的。

    下帖子的不是旁人,正是张乐,请客的,却是张乐的父亲侍中张绍,单单是和张乐的关系,张府的这一顿饭,刘胤是无法推托的。

    “大哥,你现在可是大红人呐,这些达官贵人可都是上杆子想来巴结你。”张乐瞧见刘胤案上一堆请帖,笑呵呵地道。

    刘胤苦笑道:“木秀于林呐,怎么,令尊也要请我呀。”

    张乐哼了一声,道:“你以为我家老爷子也想来巴结你?美的你!我家老爷发话了,今日请你赴宴,是看在你在阴平小道上照顾我没有让我缺勤胳膊少腿份上,略备薄酒,只不过是聊表谢意,怎么样,赏脸不?”

    “这个嘛,必须的!”刘胤笑道。虽然张乐的理由听起来很牵强,但做为元从系硕果仅存的力量,张绍一直是刘胤想要结交的人,不光因为张家是外戚,更是开国重臣,张家在蜀汉朝中地位显赫,如果能得到他的鼎力支持,许多事情便可以事半功倍。

    刘胤换了一身衣服,与张乐相偕出府,打马奔张府而去。

    张府的府邸虽然比不上安平王府那般气势恢宏,不过在成都城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宅子了,门前的那两尊石狮子威风凛凛,深红色的朱漆大门气势非凡,门口高悬的那块红底金字的“西乡侯府”牌匾熠熠生辉。

    有张乐带路,刘胤一路畅行无阻,穿廊过厅,直接就来到了中堂。

    在中堂之上,酒香四溢,佳肴飘香。“刘金吾屈尊枉驾光临寒舍,真令敝府蓬荜生辉,张某是荣幸之至。”张绍一见到刘胤,便含笑拱手道。(未完待续。)

第229章 证据() 
ps:正版读者请十分钟后再看,谢谢支持

    陈寿微捻着颔下的三缕短须,悠然地道:“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假若魏延依计而行,或许成功,或许失败,无人可以判知,但当时逆魏在关中的防备的确是比较空虚的,应对来自子午谷的偷袭或许真的准备不足,坦而言之,或许没有七八成的把握,三四成总是有的。相比与此后诸葛丞相六出祁山无寸土之功,倒不如姑且让魏延一试之。但历史没有假设,也不可能推倒从来,机会永远只有一次,稍纵即逝,现在再论三十年前的往事,也只有唏嘘感叹,徒言无益。”

    刘胤微微一笑道:“那先生认为当世如何?”

    陈寿微微一怔,他没有想到刘胤会问的这么直接,评议时政,在任何朝代都是有风险的,不过陈寿今天心情很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今日与刘胤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话匣子一开,竟有收势不住的意思。

    “天下三分久矣,人心思归,自诸葛丞相之后,汉廷渐衰,累年用战,穷兵黩武,民多不堪,内廷之中,黄皓弄权,结党营私,欺君罔上,惑乱朝纲,比之灵帝时的十常侍有过之而无不及。反观魏国,自司马氏专权以来,内除政敌,外修兵甲,兵锋日甚,粮草充盈,依某之见,魏蜀之间,必有一番决死之战,而以季汉之现状。前景堪忧。”

    刘胤暗暗称奇。在目前蜀国上下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陈寿能有这样的真知灼见,能有这样的忧患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可见蜀汉的朝廷中,也并非都是庸碌之辈。陈寿敢于直言黄皓擅权弄国,敢于直言姜维穷兵黩武,对这两位蜀汉朝廷之中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人物进行品评,言辞激烈,这份胸襟和见地的确是异于常人的。

    不过陈寿似乎是漏评了一个人。那就是当朝天子后主刘禅,对于蜀汉的灭亡,最应该负直接责任的就是刘禅,身为一国之君,无论如何他也不能推卸掉属于他的责任。当然这也许不是陈寿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的,贬评天子,可是大不敬之罪。

    “先生满腹韬略,胸怀锦绣,却困顿于书籍典册之中。蹉跎年华。现在中尉府尚缺一名主薄,不知先生愿屈就否?”如此人才。正是刘胤最需要招揽的。虽然说观阁令史和中尉府的主薄同属六百石的品秩,但观阁令史只是负责管理典籍史册,而中尉府主薄等同于国安部的秘书长,就职权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陈寿眼中掠过一抹异色,不过很快地平静了下来,淡淡地道:“宦海沉浮,随遇而安,升亦无喜,贬亦无悲,现在这个职位其实挺不错的,清闲自在,还可以多读读书,或许将来学学太史公著书立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或许这就是历史上陈寿的宿命,一生仕途坎坷,正是因为有着从事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这样的际遇,才写下了不朽名著《三国志》。不过既然他在这儿遇到了自己,他的人生命运或许会从此颠覆刘胤从他那眼中闪过的一抹异色之中读懂,陈寿也不是一个甘于沉沦的人。

    很快地,刘胤读完了全部的资料,交还给陈寿,拱手告辞,离开了东观阁。

    碰到了陈寿,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刘胤此行的目的还是要查清关于魏延案的始末。资料很翔实,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魏延是有这么一个遗腹女,而且从现有的资料上,也很难得出魏延谋反的直接证据所有关于魏延谋反的证据只是来自杨仪的控告,而杨仪是魏延的仇人但令人费解的是,蒋琬、费祎在这个关健的时刻支持了杨仪,从而决定了魏延最后的命运。

    众叛亲离,魏延最终被马岱砍掉了脑袋。性格决定命运,魏延的高傲固执,刚愎自用最终让他走上了不归路,一个立下过赫赫战功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就这样无声地殒落了。也许真正高兴的不止是杨仪这些人,还有远在秦岭那一侧的司马懿,蜀汉自毁长城,少了这样一员能征惯战的悍将,司马懿才能够抽出身来,去谋夺曹操建立的这份基业。

    当然,往事已矣,现在再追究什么也没了意义,杨仪在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