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4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应走投无路,手下劝其投降,但王应却没有那个胆量,毕竟是他亲手杀了王庆,如果他落到蜀军的手中,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下场,王应最后是拨剑自刎,死在了他暗杀王庆的地方。

    蜀国太原太守杜绩长长地舒一口气,看着拱手投降满脸灰败的晋太守程景,这场晋阳城中长达两年的暗战较量,还是他笑到了最后。

    解决了晋阳的事情之后,罗袭并没有多做停留,刘胤交待给他的任务其实也挺繁重的,除了晋阳之外,晋军所控制的阳邑、祁县、中都等地也是永安军需要攻打的地方,刘胤的主力来不及清理这些区域,只能是交给罗袭来善后了。

    当然,这对罗袭而言并不困难,晋军虽然在晋中地区控制着不少的县城,但兵力极为有限,罗袭一路横扫过去,但可以轻易地拿下这些城池,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己。

    而刘胤面对文鸯,对是实打实的一场硬打。

    蜀军四个军,合计六万人马,晋军虽然损失不少,但也有五万多,小六万的人兵力,双方兵力对比上,大体是持平的,不过晋军在上党还有两万的后备兵力,随时可以增援过来,这也是文鸯之所以敢在高梁邑摆出决战的阵式的原因。

    现在蜀军三个步兵军在杨县以北,一个骑兵军在平阳城汾河以西,隐然地对高梁邑的文鸯军形成一个半包围之势。

    三月底的天气,正是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好天气,这种天气条件下打仗,恐怕是最为适宜的了,刘胤并没有轻兵冒进,而是采用步步为营方法向前推进,三个步兵军排成了品字形的阵式,由高远的虎步军担任突前的箭头,张乐的无当飞军在左后翼,赵卓的阳安军在右后翼,三个军几乎是抱成了一团,徐缓而进。

    这样紧密的阵形,几乎不给文鸯任何偷袭的机会,刘胤擅打突袭战奇袭战,自然清楚何处是防御的急所,如果三个军平行站位,分兵而进的话,便很有可能遭到晋军聚而歼之,所以刘胤将三个步兵军排成品字型的阵型,互为倚角,就算晋军来攻击,也是无处下口。

    至于虎骑军,刘胤则令其暂时在汾河西岸按兵不动,等蜀军主力到了的时候,再行汇合。

    文鸯也确实有心思搞个偷袭,不过看到蜀军的阵型布署,他很快就放弃了,想想也正常,能打出安国战役的主,会让你有机会分而围之吗?

    文鸯也立刻是收缩兵力,放弃掉了杨县,将杨县的守军全部调往高梁邑,既然蜀军抱成了一团,文鸯当然也不会给蜀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场之上,本来就是奇正相辅的,真正较量的,还是双方真实的实力,真正的统兵名将,是不会留给对手施展奇谋诡计的机会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也正说明的是这个道理。

    高梁邑,是平阳郡汾水东面的一座小城,居于平阳、杨县、襄陵三城之间,若放在平日,这座不起眼的小城丝毫不会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此时此刻,晋蜀两军投入了十万余人马,在高梁邑周围排兵布阵,一场大战即将要拉开序幕。

    文鸯之所以选择在高梁邑这座小城屯兵,正是看中了高梁周边的地势,这里地形平坦,地势开阔,比较有利于骑兵的作战。

    要知道晋国的骑兵一直对蜀军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的,虽然近几年来蜀国攻占了雍凉养马之地,在骑兵这个领域内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论其底蕴,还是晋国深厚的多,无论是骑兵的数量还是战斗力,都占据着上风。

    尤其是晋国骑兵普遍地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之后,战斗力直线上升,晋国的骑兵要比先前魏国时代更厉害一些。

    当然,首先要感谢的应该是刘胤,正是由于他首创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才使得骑兵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原本最先应用的蜀军没有能守住技术秘密,现在双方骑兵在装备上处于同一水平线,真正需要较量的,是双方骑兵的战斗力。

    对于这一点,文鸯还是信心满满的。(未完待续。)

第986章 决战高梁邑(下)() 
ps:惯例两点更正,谢谢支持……………………………………………………………………………………………………………………………………………………………………………………………………………………………………安,剑指杨县,拉开了要和晋军决战的架式。

    此次刘胤南下,所带的三个军分别是虎步军、无当飞军和阳安军,永安军则是留在了晋阳。刘胤是从榆次直接南下的,根本就没有来得及进晋阳城,留下永安军,就是为了解决晋阳城的遗留问题。

    晋阳城总体的格局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蜀晋双方各自控制着一半的城池,虽然他们之间不断地爆发战斗,但似乎谁也奈何不了谁,双方的控制线一直在唐明大街两侧摇摆。

    其实谁都明白,依靠双方现有的兵力,在晋阳城也只能是打一个平手,谁都没有完全吃掉对方的实力,想要改变这种僵持的局面,那就必须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来介入,谁的援兵先一步到达,谁就可以轻易地控制晋阳城。

    晋军校尉王应焦灼地等待着,他盼望着朝廷方面可以派出一支强力地援兵到达晋阳,这样就可以扭转晋阳城目前的僵局了。

    但最终王应还是失望了,晋军的援兵没有来,蜀军的援兵却提前杀到了,而且是整整一个军一万五千人的队伍。

    没有任何的悬念,永安军进入晋阳之内,几乎是以拉枯摧朽的方式横扫了所有的街区,轻而易举地就控制了晋阳城。

    由于永安军入城之前就封死了晋阳的东门,在晋阳城中的晋国守军无一人能走脱,除了少数负隅顽抗的被格杀之外,大部分的晋兵皆是缴械投降了。

    王应走投无路,手下劝其投降,但王应却没有那个胆量,毕竟是他亲手杀了王庆,如果他落到蜀军的手中,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下场,王应最后是拨剑自刎,死在了他暗杀王庆的地方。

    蜀国太原太守杜绩长长地舒一口气,看着拱手投降满脸灰败的晋太守程景,这场晋阳城中长达两年的暗战较量,还是他笑到了最后。

    解决了晋阳的事情之后,罗袭并没有多做停留,刘胤交待给他的任务其实也挺繁重的,除了晋阳之外,晋军所控制的阳邑、祁县、中都等地也是永安军需要攻打的地方,刘胤的主力来不及清理这些区域,只能是交给罗袭来善后了。

    当然,这对罗袭而言并不困难,晋军虽然在晋中地区控制着不少的县城,但兵力极为有限,罗袭一路横扫过去,但可以轻易地拿下这些城池,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己。

    而刘胤面对文鸯,对是实打实的一场硬打。

    蜀军四个军,合计六万人马,晋军虽然损失不少,但也有五万多,小六万的人兵力,双方兵力对比上,大体是持平的,不过晋军在上党还有两万的后备兵力,随时可以增援过来,这也是文鸯之所以敢在高梁邑摆出决战的阵式的原因。

    现在蜀军三个步兵军在杨县以北,一个骑兵军在平阳城汾河以西,隐然地对高梁邑的文鸯军形成一个半包围之势。

    三月底的天气,正是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好天气,这种天气条件下打仗,恐怕是最为适宜的了,刘胤并没有轻兵冒进,而是采用步步为营方法向前推进,三个步兵军排成了品字形的阵式,由高远的虎步军担任突前的箭头,张乐的无当飞军在左后翼,赵卓的阳安军在右后翼,三个军几乎是抱成了一团,徐缓而进。

    这样紧密的阵形,几乎不给文鸯任何偷袭的机会,刘胤擅打突袭战奇袭战,自然清楚何处是防御的急所,如果三个军平行站位,分兵而进的话,便很有可能遭到晋军聚而歼之,所以刘胤将三个步兵军排成品字型的阵型,互为倚角,就算晋军来攻击,也是无处下口。

    至于虎骑军,刘胤则令其暂时在汾河西岸按兵不动,等蜀军主力到了的时候,再行汇合。

    文鸯也确实有心思搞个偷袭,不过看到蜀军的阵型布署,他很快就放弃了,想想也正常,能打出安国战役的主,会让你有机会分而围之吗?

    文鸯也立刻是收缩兵力,放弃掉了杨县,将杨县的守军全部调往高梁邑,既然蜀军抱成了一团,文鸯当然也不会给蜀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场之上,本来就是奇正相辅的,真正较量的,还是双方真实的实力,真正的统兵名将,是不会留给对手施展奇谋诡计的机会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也正说明的是这个道理。

    高梁邑,是平阳郡汾水东面的一座小城,居于平阳、杨县、襄陵三城之间,若放在平日,这座不起眼的小城丝毫不会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此时此刻,晋蜀两军投入了十万余人马,在高梁邑周围排兵布阵,一场大战即将要拉开序幕。

    文鸯之所以选择在高梁邑这座小城屯兵,正是看中了高梁周边的地势,这里地形平坦,地势开阔,比较有利于骑兵的作战。

    要知道晋国的骑兵一直对蜀军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的,虽然近几年来蜀国攻占了雍凉养马之地,在骑兵这个领域内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论其底蕴,还是晋国深厚的多,无论是骑兵的数量还是战斗力,都占据着上风。

    尤其是晋国骑兵普遍地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之后,战斗力直线上升,晋国的骑兵要比先前魏国时代更厉害一些。

    当然,首先要感谢的应该是刘胤,正是由于他首创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才使得骑兵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原本最先应用的蜀军没有能守住技术秘密,现在双方骑兵在装备上处于同一水平线,真正需要较量的,是双方骑兵的战斗力。

    对于这一点,文鸯还是信心满满的。(未完待续。)

第987章 楔形战阵() 
刘胤的楔形战阵,灵感来自于前世的一部电影,叫啥名字忘了,故事的背景是罗马人入侵英格兰,罗马军队正是凭借着这种楔形战阵一路碾压了英格兰人的军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不能不说好莱坞在渲染战争场面时的手法高段,当时刘胤看过这部电影,这一感觉就是震撼,罗马人的楔形战阵宛如钢铁堡垒一般,坚不可摧,英格兰人在它的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完全被横扫碾压。

    这种战阵,给刘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操练军队的时候,也曾演练过这种阵法。

    当然,也不能说这种战阵没有缺点,虽然利用重装步兵加巨盾,明显地提高了防御等级,但却也牺牲了速度,在需要大范围进行纵深迂回穿插的战场上,这种战阵显然是不适用的,所以蜀军虽然有所演练,却始终没有付之于实战。

    而象今天这样的场面,无疑给刘胤提供了一个使用楔形战阵的机会,正面硬对硬的碰撞,非常需要楔形战阵这样的强力防御阵型,所以刘胤不犹豫地祭了出来。

    虽然以前操练过,蜀军将士们对这种阵型并不陌生,但在实战中还是第一次运用,这让排在最前面的重装步兵们都不禁跃跃欲试,兴奋之色溢于言表。

    傅佥对刘胤单纯地使用步兵还是有些担忧,毕竟晋军之中骑兵占据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而在平原地带作战,骑兵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刘胤把虎骑军闲置在一边,排出一个纯步兵的战阵,不能不让人捏着一把汗。

    不过刘胤却是镇定而从容的,平时的操练最多能演练一下阵法的运转,瞧不出什么端倪来,只有亲身经历一下实战,方能体会到楔形战阵带来的那种震撼。

    蜀军的楔形战阵缓慢地向前推进着,坚实而厚重,就宛如一座可以移动的钢铁堡垒,就连重装步兵每踏出的一步,都可以听到整齐划一的喀嚓声,铿锵有力。

    与蜀军行动较慢不同,晋军地突击之势却是异常迅猛的,两翼的骑兵压制着速度,让一路小跑的步兵可以跟得上骑兵的节奏,整个晋军的攻击线都处于一条水平线上。

    高速的奔跑因然让晋兵有些气喘吁吁,不过却可以带动晋兵的情绪,有一种亢奋的感觉,战鼓隆隆,催人奋进,晋军热血沸腾,一鼓作气地向着蜀军的战阵冲去。

    双方相隔也仅仅只有两三箭地的距离,相对而行,不过片刻的的光景,双方的距离就已经缩短到了一箭之地内。

    进入到一箭之地,双方的弓箭兵自然不会浪费这样的机会,几乎在同时,晋军这边射出来的箭,射向了蜀军阵中,而蜀军这边射出来的箭,则射向了晋军阵中,双方还未进入到短兵相接之中就已是展开了弓箭对射战。

    不过对射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晋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