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拓跋力微死后,做为拓跋部的继承人,沙漠汗显然没有拓跋力微那般的壮志雄心,他屈辱地答应了刘胤的条件,交出了拓跋部所有的马匹和兵器(所有的鲜卑人只能拥有七寸以下的小刀,任何长于七寸的刀剑和任何弓箭都是不容许使用的),以此来换回了全族人的性命和上千里的封地。
曾经一统草原风光无限的拓跋鲜卑部,最终的结果是沦为了圈养的牛羊,可沙漠汗见到刘胤的时候,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他卑微而恭敬地跟随在刘胤的后面,小心翼翼地回答着刘胤的问话,生怕一个闪失让刘胤发怒,给全族带来灭族之祸。
不过刘胤倒没有找茬的打算,沙漠汗能安份守己的遵从法令,不管他是流于表面还是发自内心,这一切其实都无关紧要。过惯了择水草而居的生活,这样的圈地生活势必给鲜卑人带来不便,但万事开头难,也许过上几代人之后,后世的鲜卑人便会觉得他们就是这样的生活,到时候,他们自然忘掉祖宗先辈的生活方式,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们现在的圈地生活方式。
因为一旦形成了一种习惯,那是很难再更改过来的,刘胤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打磨掉曾经强悍无比的拓跋鲜卑的棱角,几世之后,鲜卑人便再无危险了。
也许有人会说了,鲜卑族不过是强盛一时,后来他们也就衰落了,取代鲜卑人的是突厥,再往后,还有契丹、女真,还有一统天下称雄欧亚大陆的蒙古人,现在光遏制鲜卑族,有什么卵用?
不是说刘胤不想,而是没办法,毕竟这些民族还没有诞生,整个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兴衰,都是一代接一代的,匈奴之后是鲜卑,鲜卑之后是柔然,柔然之后是突厥,突厥之后是回纥,再往后才轮到契丹、女真和蒙古,就如同中原王朝朝代更迭一般,只是稍有不同的是中原王朝只是在同一个民族内部的王朝更迭,而草原上的更迭却是种族的更迭。
现在占据着草原统治地位的是鲜卑族,柔然其实也是鲜卑族的一支,也就是说从东汉末年鲜卑兴起到南北朝时期,鲜卑人统治草原长达四个多世纪。
现在刘胤征服了草原,迫使鲜卑人臣服,只要继续地掌控这个草原,别的民族就没有滋生和强盛的空间了。
不过那是数百年乃至千年以后的事了,刘胤看不到,自然也无法施加影响力,他只希望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可以为后代子孙带来一份和平,尽人事,听天命吧。
刘胤返回幽州的时候,已经是兴国二年的腊月了,不过用一年的时间,平定了整个大漠草原,如此神速,已经是让人为之侧目了。
在深入大漠的时候,刘胤几乎读不到来自中原的消息,回到幽州之后,刘胤每天的任务就是把自己关在书房内,去读那厚厚的书信和公文,那些尘封了近一年的公文奏报,堆集如山。
刘胤最关心的还是南线的状况,虽然他一直忙于北征,但伐吴大计却是一刻也不容耽搁的。
还好南线有傅佥坐镇,主持大局,各项伐吴事宜都准备的井井有条。正因为有傅佥坐镇,吴国方面也不敢轻举妄动,去年陆抗北伐失败之后,吴军兵力大损,只能是固守长江防线,以求划江而治。
汉军伐吴准备诸事之中,重中之重的是益州刺史王濬的造船事务,想要破吴,就必须要打造一支可以匹敌吴军水军的汉军水军。王濬到任益州之后,表现的极为积极,亲临巴郡,监造战船,训练水军,刘胤给他三军的时间来筹建水军,王濬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
南线的形势一片大好,但辽东的形势却是变得严峻起来。
由于刘胤北征拓跋鲜卑,无瑕顾及辽东,逃到了辽东的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段部鲜卑投靠了高句丽美川王之后,与之相相勾结,进犯辽东诸郡,辽东郡、乐浪郡、带方郡先后失陷,只有玄菟郡尚在苦苦支撑。
刘胤目光投向了东方,看来是该向东进军,解决辽东边患的时候了。
第1251章 高句丽()
由于此时正值严冬,辽西一带尚且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那么比辽西更寒冷的辽东,完全就是一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此时出兵,显然不是什么好时机,就算是汉军拥有冬装,都无法支撑在辽东作战。
所以刘胤也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兵,而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将出兵的时间定在了来年的春天。
此时的幽州,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恢复,已经是初见成效了,当初慕容鲜卑撤退之时,几乎焚毁了除蓟县、渔阳、昌黎三座城池之外的所有城镇和村庄,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千里无人区,这笔血仇,自然是要向慕容鲜卑讨还的。
不过要向辽东进军,刘胤还是要细加思量的。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段部鲜卑在辽西一战之中,已经被打残了,他们放弃了辽西的根据地,潜逃到了辽东,投靠了高句丽,以其残兵败旅,已然是不足虑的,唯一能称之为对手的,只有土生土长的高句丽。
其实高句丽也称不上什么强悍的对手,相比与纵横大漠的匈奴鲜卑来说,偏居于东北一隅的高句丽实力要弱小的多,最多滋扰一下辽东一带,对中原王朝从来也谈不上什么重大威胁。
高句丽起源于夫余,在西汉时,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在争夺王位时失败,逃到了玄菟郡高句丽县,在那儿另立一国,号为高句丽。
高句丽自建国之时起,就与扶余国争斗不休,扶余国在北,高句丽在南,与汉朝的辽东诸郡接壤,所以辽东诸郡常受其侵扰。
东汉末年,辽东被公孙氏的割据势力所占据,由于公孙氏的强大,高句丽屡次进犯,也未有战果,反倒被公孙康攻破都城,丧师失地,被迫迁都到了丸都。
不过在公孙渊被司马懿消灭之后,高句丽又复猖狂起来,再次进犯辽东,后来魏国派遣大军征讨高句丽,摧毁了丸都城,让高句丽受到了重创。不过高句丽堪称是打不死的小强,趁着中原大乱之际,他们不仅又重新修筑了丸都城,而且趁晋国濒亡无瑕北顾之时,再次进犯辽东,并攻取了辽东的诸多城池。
如果说那个民族最为猥琐,估计高句丽是无人能及的,论战力,它打不过辽东的公孙氏,打不过魏国的军队,但它总能找到合适的机会,不断地滋扰着辽东诸郡,就如同一块牛皮糖一样,黏黏乎乎的,甩是甩不掉,灭又灭不了,着实让中原王朝比较头疼。
毕竟辽东离中原太过遥远,许多时候中原王朝是无瑕顾及的,尤其是在中原地区激战正酣之际,任何人都不可能分神去考虑辽东的事,这无疑给了高句丽一个机会,让它得以一次次地在辽东是如鱼得水。
季汉已经是一统中原,平定大漠,如何惩治辽东高句丽这一块顽疾,是摆在刘胤面前的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尽管高句丽从来没有成为中原王朝的大敌,它的军队也从来没有到达辽西,但它对辽东的祸害却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不解决掉高句丽,就无法维持一个稳定的东北边境。
更何况现在高句丽和慕容鲜卑等鲜卑族的残余势力勾结在一起,为了避免慕容鲜卑等残余势力死灰复燃,刘胤也必须要进军辽东,清除掉这一祸患。
但对付高句丽,却又不能象对付拓跋鲜卑那样,一路横扫,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最后逼着鲜卑举族而降。
究其原因,是因为蒙西草原虽然广阔无垠,但却是一马平川,无论鲜卑人逃到哪儿,汉军的骑兵总能追得上,他们无所遁逃。
但高句丽却不一样,他们的领地,几乎就都在长白山中,苍茫的原始森林,几乎是一座天然的大迷宫,如果高句丽遁入到深山之中,汉军就算是穷尽力量,恐怕也无法将其搜寻出来。
这恐怕也是高句丽连番受到重创之后却依然不死不灭的原因了,当年公孙氏的军队和魏国的军队两次攻破高句丽的国都,却无法彻底地消灭高句丽。高句丽人蛰伏到了深山老林之中,有着原始森林的辟护,公孙氏的军队和魏国军队自然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等到他们撤退之后,高句丽人又伸出了****东山再起,再次滋扰辽东诸郡,让汉人百姓是又气又恨却又无可奈何。
刘胤这次想要对付高句丽,自然不能象以前魏国一样,打破高句丽的丸都城之后,就以为是大功告成,班师回朝了。要打,就要打得狠一点,把高句丽人真正给打疼了,让他们再也不敢生出觑觎辽东之心来。
所以在用兵数量上,刘胤就不能象对付拓跋鲜卑那样,三路大军齐出,势如破竹地一路横扫下去。象高句丽这样猥琐的民族,估计一看到季汉大军浩荡来袭,第一个念头不是如何来抵挡而是如何去逃命了,如果仗还没有打高句丽就远遁深山,那么刘胤的这次军事行动无疑便是失败了,因为刘胤不可能把这么多的军队都有放在辽东,可等你一走,高句丽人又复来攻,辽东之局,必然陷入死局。
所以刘胤进军辽东的人马准备的并不太多,虎骑军、青龙军、白虎军三个骑军再加上虎步军、无当飞军和阳安军三个步军,合计兵力九万余人。
九万人,不算多,也不算少,正好处于一个裉节上。太少的话,对付高句丽和鲜卑部残余来就会吃力的多,毕竟光是逃入辽东的慕容鲜卑等鲜卑残余人马就有好几万人,高句丽的人马详细数目不太清楚,但绝对不会少于十万之数。太多的话又恐怕会让高句丽人感到惧怕,未战先怯,万一战还没打高句丽先打了退堂鼓,那可就不妙了。
汉军九万人入辽东,同时也能减轻后勤补给的压力,毕竟辽东距离幽州蓟县尚有千里之遥,粮草辎重也是一件令人比较头疼的事。
第1252章 扶余来使()
(非常抱歉,昨天原定两点上传的更正章节由于宽带故障,未能及时更正,带来不便,请谅解。)
“雍王,只带九万步骑入辽东,是不是兵力薄弱了一些?”罗宪听到刘胤只准备带六个军入辽东之时,立刻表示了他的担忧。“高句丽称雄辽东多年,屡遭打击却屡又再起,其实力不容小觑,再加上慕容鲜卑宇文鲜卑和段部鲜卑的残兵余孽,雍王只率九万步骑,恐怕有点少吧。”
现在汉军真正的难度,是摸不清高句丽的实力究竟如何,它到底有多少的人马。尽管此前汉军已经派出了不少的斥侯兵,秘密地潜入到了辽东,但高句丽的主要活动区域在白山黑水之间,那儿林深茫茫,想要真正探明高句丽的实力,很难很难。现在汉军所能掌握的情报来看,进入辽东四郡的高句丽军队大约有十万来人,再加上鲜卑残部三四万人,合计兵力十三四万人,但只也仅仅是表面上的,谁知道战事一起,高句丽能否再征召更多的人马进入辽东,一切都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这也正是罗宪比较担忧的,明面上高句丽鲜卑人的军队十三四万,如果不再增兵的话,汉军出动九万人马,倒也比较正常,打败高句丽也在常理之中,但如果高句丽能从老巢再调出一倍或一倍以上的人马,那么刘胤带九万人显然就不太够了。
不过刘胤似乎是胸有成竹,道:“兵不在多而在精,高句丽和鲜卑残部虽有十三四万人,但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且各怀鬼胎,未必能齐心尽力,我们出兵九万人,足矣!”
刘胤此次点的军队,都堪称是汉军之中绝对的主力,曾经跟随着刘胤出生入死,经历的大小战斗不下百次,实战经验极是丰富,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以九万人马去对付高句丽鲜卑人的十几万乌合之众,显然是绰绰有余的,就算高句丽再增调来人马,刘胤倒也是丝毫不惧,认为九万人去进攻,尽管会吃力,但依然胜算较大。
同时,刘胤又令罗宪率领两个骑军朱雀军和玄武中呆在昌黎,需时候命,如果辽东一旦是情况有便,罗宪亦可率骑兵随时增援辽东。
可以说,这是刘胤深思熟悉后的结果,高句丽人和鲜卑人听闻汉军只有这么一点兵马进入辽东之后,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之交战,一旦进行战斗,汉军的机会就来临了,反之,如果高句丽和鲜卑人逃之夭夭的话,汉军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就在这个时候,城外忽然有人求见,来人自称是扶余国的使者,特奉扶余国王之命,求见雍王刘胤的。
众将皆是愕然,毕竟这扶余国远在辽东之北的极寒之地,此前与季汉王朝并没有什么来往,居然在这个时候前来拜见,让人有些摸不清头脑。
不过刘胤听闻之后,倒是面带喜色,扶余国在高句丽国之北,两者可是世仇,相互攻伐不断,这次扶余国王派使者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