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6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如今当初年幼的皇子都早已成年,不过是在孙皓的监视之下,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孙皓为了防止万一,杀掉了孙休的长子和次子,只是封为三子孙壾为梁王,四子为陈王。

    孙皓也是考虑到孙休的两个小儿子最为年幼,算将来长大了,也不会对孙皓的地位产生什么影响,他们丝毫不会威胁到孙皓的皇位。

    但如果孙皓知道他们有意让孙壾来承继皇位的话,孙皓很可能早把他俩个给处决了,那里还会再留下来。

    这个时候孙壾还远在建安郡的南平,陆机派人立刻动身,前往建安郡去迎接孙壾来继位。

    至于岑昏等数十位佞臣,则被处于车裂之刑,在闹市口当众处决。

    等孙壾回到建业登基之时,已经是第二年的三月了,吴改元定初,大赦天下。

    由于诛杀孙皓有功,周处被封为广昌侯、大都督,陆机为左丞相,陆云为右丞相,陆晏为左大司马、陆景为右大司马,陆玄为将军,其余诸人,各有升赏,各地之都督,皆维持官职不变。

    孙皓被诛,新皇继位的消息传达室到了西陵,岑安闻讯之后,惊得是出了一身的泠汗,后脊背凉嗖嗖的。

    和其他各镇都督安稳如山不同,岑安是惶惶不安,虽然新皇继位大赦天下并下诏给各镇都督,让他们留守各地,官职不变,但做为岑昏的弟弟,岑安的心一直是七八下的,尤其是岑昏被处死之后,岑安的危机感从来没有减轻过,任何一点的风吹草动,都让他寝食难安。

    周处和陆机陆云当然有心思要动岑安,但岑安远在西陵边地,与益州接壤,只要建业这边一出兵,那么势必会逼着岑安向季汉投降。为了防止发生这种意外,周处和陆机他们商议,暂时不对西陵用兵,颁下诏书,以安其心,等以后有机会的话,再将其调离西陵,以绝后患。

    但神经质的岑安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当他听说周处已经抵达武昌之时,便以为吴国朝廷要来对付他了,于是他立刻派人向季汉益州刺史王濬投降,交出了西陵之地。

    周处到达武昌本来只是为了巡视荆州的防务,可没想到竟然逼反了岑安,闻讯之后的周处当机立断,立刻是纠集荆州的兵马,向西陵发起了进攻。

    西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周处是容不得西陵有半点闪失的,现在岑安向季汉投降,西陵已危在旦夕了,不过好在汉军算是从永安出发来接管西陵,那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周处抢先从武昌进军,在时间还是来得及的。

    本书来自:/28/28754/

第1311章 出征人选() 
吴国那边发生了惊天的变故,季汉这边的人除了惊讶之外,倒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在他们看来,孙皓倒行逆施暴虐无仁,会有这样的下场,一点也不奇怪。

    但对于刘胤而言,内心中掀起的惊涛骇浪,却是无以言表的,按理说,没有他参与的历史,进程应该不会有太多的改变,历史上的孙皓确实是残暴无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但一直到东吴亡国,他却安然稳坐在皇位之上,按时间推算,孙皓还应该有两年多的皇帝命。

    但孙皓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做成亡国之君,他倒在血雨腥风的宫廷政变之中,虽然手刃孙皓的周处,但仅仅凭周处一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杀得了孙皓的,所以此次的东吴弑君事件,背后定然有一个庞大的政治阴谋。

    看来历史的轨迹早已不是当初刘胤穿越而来的轨迹了,那些因他而改变的历史,那些他未曾触及却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的历史,早已将原本的历史变得面目全非,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带来的风暴尚可以席卷全球,这十多年来刘胤的努力,又何尝换不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刘胤已经不再纠结于吴国的政变与他有多大的关联了,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吴国政局的变化,对季汉一统天下,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如果孙皓正常在位的话,以他的昏庸残暴,必然将吴国拖曳到亡国的深渊之中,吴国上下人心离散,分崩离析,亡国也已经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

    但此刻吴国发生政变,却让刘胤产生了一丝的不安,吴国重换了一位君主,他就是再渣也不可能有孙皓那么的渣吧,如果新继位的君主孙壾是一位年轻有为雄才大略的明主,吴国只要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凭借着长江天险,刘胤统一天下的宏图大业必然会增加无数不确定的因素,能否完成一统,也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退一步讲,新登基的孙壾就算不是什么才识明断的令主,只能算中庸之资,但现在东吴主政的,可是周处和陆机陆云兄弟。

    历史上的周处也算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为人性格直爽,耿直任侠,刚正不阿,由吴入晋,虽然多受排挤,却也是非常抢眼的人物,在西北讨伐羌氐的叛乱之中,明知遭人陷害陷入死地,但依然是临危不惧,血战到死,以身殉国,其刚烈如斯。

    象这样悍不畏死的勇士,才是真正最为难缠的对手,再加上陆机陆云这两位一代名士,他们构成的东吴新王朝,无疑得让刘胤来重新审视。

    历史上的陆机陆云,更多的是体现在文采方面,二陆少有奇才,文章冠世,太康十年,陆机陆云来到京城洛阳,访得太常张华,得到张华赏识,并介绍给刘道真,日后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但彼时天下一统,做为亡国之臣的陆机陆云很难在西晋的官场上觅得一席之地,他们无奈之下,也只能将自己的政治才华倾注到诗赋文章之中,如果说给他们机会的话,未必不会成为治世之能臣。

    现在吴国朝廷随着暴君孙皓的垮台,依附于孙皓的那些残渣余孽也灰飞烟灭了,吴国政坛现在出现了少有的清明之象,如果假以时日,吴国未尝不会重新崛起,重塑当年孙策孙权的辉煌。

    这个时候,刘胤已经是返回成都为母丁忧守孝了,益州刺史王濬在接到吴国西陵都督岑安的投降请求之后,来不及向朝廷请示,便直接派人到成都来征询雍王刘胤的意见。

    西陵做为战略上的咽喉要地,对汉吴两国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此次岑安肯献城投降,对于季汉而言,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如果这个时候禀报洛阳朝廷再行动的话,往返数千里,势必将会耽误最佳的时机。

    刘胤现在丁忧守制,按规定是谢客居家,不理政务的,但事关重大,刘胤也不是那种不知变通的人,他下令王濬做好接应岑安的准备,另一面六百里加急飞报朝廷,让朝廷来定夺此事。

    刘谌在接到急报之后,立刻是召集诸臣上朝议事。

    季汉布局南线已经有三四个年头了,自从刘胤率主力征北而还,平吴之事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只不过由于刘胤丧母回乡丁忧,伐吴之事也就暂时搁置下来。

    此次西陵的突发状况,让刘谌意识到这将会一个伐吴的突破口,如果季汉拿下西陵,那势必将打开吴国的门户。

    但季汉的所有征伐,多年以来就一直是依靠刘胤,现在刘胤不在朝中,让刘谌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纵然机遇摆在眼前,也不知该如何把握。

    “陛下,西陵之战关乎到伐吴大局,臣以为此事非雍王莫属,陛下可夺情起复,召雍王回京,主持伐吴大事。”中书令张遵提议道。

    辅国大将军胡济道:“雍王丁忧守孝,如果此时带兵出征,有悖人伦,臣不才,愿率兵南下,以定西陵。”胡济虽然顶了董厥的缺,出任辅国大将军,但多年来一直未掌兵权,等于是闲赋在朝,有如此机会,他自然是不愿放过。

    张遵斜瞅了他一眼,道:“伐吴乃是国家大计,胡大将军久疏战阵,恐怕是难以胜任此职吧?”

    胡济听了张遵的质疑之声,脸色顿时一变,重重地冷哼一声,道:“怎么,张仆射认为除了雍王之外,我们大汉就再无能征惯战之将了吗?”胡济转头朝刘谌拜道:“陛下,臣愿立军令状,不破逆吴誓不回还!”

    刘谌倒是没有表态,向诸臣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其他朝臣则是众说纷纭,有人支持胡济出征,也有人支持雍王起复的,莫衷一是,争论了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刘谌不禁是大皱眉头,挥了挥衣袖,示意退朝。

第1312章 西陵之战(上)() 
第1312章 西陵之战

    郤正走在最后面,他是为数不多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大臣,在他刚刚迈出大殿的时候,刘谌身边的黄门侍郎苏秋悄悄地靠近了他,压低声音道:“郤侍且慢走,陛下有召。”

    “哦。”郤正停下了脚步,待诸臣全部离去之后,他才随苏秋来到了后殿之,此刻刘谌也已经是退朝下来,换了一身衣服,郤正前拜道:“臣参见陛下。”

    刘谌挥挥手,道:“此乃后宫,郤爱卿不必多礼了,坐吧。”

    “谢陛下。”郤正倒是规规矩矩地行过礼,跪坐在了刘谌的下首。

    做为侍兼散骑常侍,郤正无疑是皇帝身边最受器重的近臣,更何况郤正还兼着录尚书事的头衔,尽管在尚书台他仅仅只是排名第三,但在朝廷之,依然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刘谌对他非常地倚重,有什么重大的事情总会与他单独地协商。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所以郤正在听到刘谌召见之后,丝毫没有怪,一如往常地来到后殿,安静地坐在了属于他的位置之。

    刘谌道:“郤爱卿,今日之事你有何高见?”

    郤正道:“那陛下是属意何人出征?”

    刘谌略略地皱了皱眉头,道:“如果宣在的话,此次出征西陵,他自然是不二之选,只是现在宣回了丁忧守丧,不到万逼得已,朕不想再劳烦宣了。只是此次南征,关系重大,胡济虽有意南征,但其毕竟年事已高,又久未出征,真不知能否胜任此职?”

    郤正郑重其事地道:“雍王的功勋自然是无可替代的,但陛下可曾想过,离开了雍王,大汉的军队真得再无领军者了吗?臣知道陛下与雍王手足情深,但陛下可曾听闻功高震主之说?雍王的功勋已经是足够大了,甚至可以说没有雍王没有今日之大汉,可这天下之主毕竟是陛下,雍王功劳再大,他也只能是臣子,可雍王之功勋,到了封无再封,赏无再赏的地步,陛下又将何以应对?”

    郤正一口气地问了刘谌三个问题,让刘谌是哑口无言,默然思索……

    ┄┄┄┄┄┄┄┄┄┄┄┄┄┄┄┄┄┄┄┄┄┄┄┄┄┄┄┄┄┄┄

    胡济没想到刘谌很快同意了他的出征请求,毕竟在朝堂,反对的声音似乎要支持的声音更强烈些,让胡济是郁闷不已。

    胡济好歹也是当年与马忠、宗预、阎宇并称为蜀四督之一的名将,他久镇汉,与姜维数度北伐原,也曾是屡立战功,如今却被人质疑为不会领军打仗的庸才,如何不让胡济生气。

    不过张遵所提到的久疏战阵,恐怕也是实情,自从二十年前姜维在汉实施“敛兵聚谷”的计划,将汉都督府迁往汉寿之后,胡济便基本没有再带过什么兵,打过什么仗了,所以说季汉今日的辉煌成,倒也与他胡济没有多大的关系。

    在当年的蜀四督之,胡济是最为年轻的一个,如今其他三人早已做古,唯有年过六旬的胡济依然在世,现在身为辅国大将军的他,虽然名号为大将军,但麾下并无常属编制,乃是虚得不再虚的职务了。

    按理说到了胡济这个年龄,也无须再去争什么功劳了,好好地呆在洛阳颐养天年是再合适不过了。

    可做为武将,自然有武将的傲骄之气,二十年没仗可打,只能是长伴君王,胡济的苦闷可想知,这次西陵的突发事件,似乎给了胡济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所以,胡济在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主动地请缨出征。

    尽管刘胤不在朝,但支持他的大臣仍然不在少数,这让胡济不禁是愤怒不已,难道堂堂大汉,离了刘胤之外,无人能再打仗了吗?

    回到府邸,胡济还是气愤填膺,余怒未消,气得他连晚饭都没有吃,在书房之枯坐了一夜。不料朝廷的圣旨却是第二天清晨下达了,胡济被任命为征南大都督,节制诸路兵马,出征西陵。

    胡济心里顿时乐开了花,在高喊“谢主隆恩”的时候,差点多喊了一句“陛下圣明”。

    这陛下还真是圣明,想胡济心所想,将征南的帅印委任给了他,宣旨的太监临去之时,还低声地叮嘱了一句:“请胡大将军用心行事,勿负陛下所望。”

    “请公公回陛下,臣胡济定当效死以命,不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