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陷阵三国-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16章 选材方案() 
乘着此次搬迁的机会,高顺相对整个州郡的管理做一些调整,除了军政,最主要的还是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是将来征战中原的一大助力,他相信,在东汉末年的那个乱世,除了他所熟知的那些英雄名士之外,还有一些被埋没的人才,或者隐世的,随着地盘越来越大,高顺不可能对所有的人员都亲自筛选,所以他必须要做出改变!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与征辟制,提拔民间人才,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而后者目前来说也就只有刘备具有这个权力,因为皇帝就在他的手中!

    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所谓朋党名流,大家族、士族结合,便是这其中最主要的力量,如许劭、司马徽等等,便是所谓的名流,连曹操这等雄才大略、我行我素的人,也非要许劭给他一个评价才肯离去,可见当时的风气之盛!

    高顺在这个时代生活的久了,自然感触便越来越深,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他知道这种方法有多落后,名人品评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人人都有私心,在公正无私,只要你是人,就很可能抱有偏见,所以这种方法太过主观了,相对于此,像那些贫寒之人、商人等等,基本不入这些人的法眼,哪里还有机会为官做事?

    当部下人数不多的时候,高顺自然可以从中筛选,凭借后世的计议将人才都放到正确的位置上,但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随着地盘越来越大,高顺已经不可能将所有任职的官员名单都看一遍,一州之中,大小郡县无数,他不可能全部筛选!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汉末连年大乱,先有黄巾,后有诸侯割据,造成人士流移,百姓到处奔波,避乱的人东奔西走,这对乡闾评议带来极大的困难,每个州郡不可能都通过这种方法获得官吏,因为大多都是流民,你不知道谁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或许有点名气的,已经到其他地方去避乱了!

    所以他想到了后来出现的九品中正制和科举,他也知道,一种制度的出现和更替,并不能一蹴而就,更何况他现在不过是一个将军,没有皇帝在手,不能明目张胆的就修改国家之策,他想将这三种方法共同使用,最大限度的吸纳人才!

    邺城的书房之中,紫檀木做成的桌案上,坐着的都是高顺的得力助手,不过全是文士,以荀、郭嘉为首,还有陈群、卫觊、徐庶、法正、陈琳以及这几天刚刚从长安赶回来的荀攸!

    长安有徐晃坐镇,有陈宫辅助便足够了,荀攸的作用更大,高顺想一直带在身边,他当年便是曹操的首席谋士,高顺自然不会让荀攸的能力就此浪费了!

    书房之中虽然人数不多,但这次会议却至关重要,将对高顺以后统辖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冲击,所以已经讨论了三天,还在议论和完善之中!

    九品中正制自然不能就叫这个名字,高顺不过是一个将军而已,无法订立制度,所以就叫“品贤策”,在每个郡县都设置官员,掌管对该地人物的品评和选拔!

    选拔标准最终定为三个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将家世列入其中,便是对那些士族的保护,给他们一个平衡点,不至于引起激烈的反对,这其中有发言权的自然非陈群莫属,而且对高顺极力支持!

    荀等人自然也看出了这其中的好处,这种方法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因为最终的任命是由高顺派出的人来决定!

    品贤策代替了察举制,并未将这些名人品评的结果全盘否定,否则那些脾气古怪的名士还不得闹翻了天?他们的品评仍然有效,不过还要经过官府指定品贤官再次核实后才能任职!

    至于科举,高顺当然不可能将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完全照搬过来,而且科举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他所推行的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框架而已,给那些没有身份地位的寒士、百姓一个机会!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并州和幽州已经有一半以上的郡县开设了学馆,条件好的县、乡也有私塾,有了官府支持,开展的十分顺利,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高顺将科举称之为“聚贤策”,分为文举和武举,由乡、县、郡、州这样按照顺序逐层选拔,最终筛选可用之才,只要你有实力,有本事,都会给你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高顺将这个方法提出来,便看着荀和卫觊、陈群等人,这些人都是大门阀出身的,代表世家的利益,而他的这个方法,显然会打破这个平衡,像郭嘉、法正、徐庶之流的,随着实力不断增强,便能与他们平起平坐,分庭抗礼,高顺看着这几人,便是看看他们的反应!

    荀神色不变,他这几年都在并州,全心全力支持高顺,高顺的许多想法一旦执行开来,结果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当年他在并州扶持商人,荀虽然碍于大局,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多少有些不以为然!

    但这几年下来,商人为并州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最显而易见的税收自然不用多说,吸引了许多商人来到并州之后,对并州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甚至连汾水的开发,都有三分之一便是这些商人来出资完成的!

    荀言道:“主公举贤任能,同为国家出力,早日恢复汉室,澄清宇内,乃我等之愿耳,此法可人尽其能,吾为主公掌管后方,安置官吏,却不能思谋良策,实在惭愧!”

    荀并未反对高顺的方法,对高顺提出的这些制度反而十分佩服,他这几年都在安置各地官吏,一直没找到可行的方案,没想到高顺这一次一下子提出来两个,却照顾到了所有人的想法,虽然还有些笼统,却让人无可挑剔!

    卫觊也是一声叹息:“今天下纷争,百姓流离,士族空有其身,却不尽其事,口诛笔伐,不能为平乱出力,有志之士隐于山林,或困于乡野,空自嗟叹,主公此法,定被百姓称颂!”

    卫觊虽然也是士族出身,但他思想却并不迂腐,这一点从他刚见到便提出加强、改动法典便能看出,他深知这些大家族的**之处,庞大复杂、庸庸碌碌,尤其是沽名钓誉之辈,只知道指责他人,自己却也一事无成,这种人在东汉末年更是泛滥成灾,高顺提出的方法,让他们眼前一亮!

    至于郭嘉和法正等人,自然是极力赞成的,他们便是那些寒士凡夫的代表,最能体会毫无背景身份的文人的辛酸,他们能有如今的地位,发挥一技之长,和高顺对他们的信任及提拔是分不开的!

    而陈群,一颗心早就扑在品贤策的方案之中去了,根本不管高顺等人接下来的商议,高顺也知道九品中正制是陈群最先开创,便放心交给了他,继续和荀等人商议聚贤策的细节!

    这几日的商议结果,荀和卫觊总共列举了几大类人才,如:“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基本上涵盖了所有人才品行。

    高顺自然想不出这么多名目,但他有自己的一套思路,文举分为谋略、政事和文采,武举分为武力及战略,只要能有一技之长,便能录用,为匡扶汉室效力,至于细节,便交给了卫觊和王粲二人负责!

    品贤策自然是交陈群全权负责,许靖协助,许靖和审配在晋阳便是在招贤馆负责人才甄选,由许靖来帮助陈群,以后二人也好合作,至于招贤馆,暂时还保留着,由审批来负责,这些制度的实施,不能一蹴而就,只是为了以后的人才梯队做准备,眼下的人才招纳方法自然不能废弃!

    转眼已至五月,邺城的发展如火如荼,除了高顺等人紧锣密鼓准备的选材之策,还有那些正在动工的建筑,工坊、马场、书院、印刷厂等等,最引人瞩目的便是街道上和城门上一个个广告牌,白氏这次学聪明了,全面代理了邺城和清河的广告业务,每年向官府缴纳五百万钱的代理费,至于怎么操作,白氏已经是驾轻就熟了!

    袁谭被管亥消灭,袁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袁熙和袁尚都被高顺任命为官吏,但都是闲职,至少在近几年内,是不可能重用二人的,而且这两人的能力,也难以让高顺提起什么兴趣来!

    不过歪打正着,袁氏衰落之后,高顺才知道袁熙和甄宓已经有了婚约,甄俨亲自带人找到袁熙,将这门亲事推掉了,袁熙自然无话可说,此时哪里还有心思和甄家计较这些?

    甄俨自然十分疼爱自己这个最小、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妹,高顺每次带着甄道来家里,总会和甄宓相处,甄俨怎么看不出来,高顺对甄宓也有心思呢,整个甄氏,已经有了共识,就是要彻底绑在高顺这棵大树上,而甄宓显然就是最关键的一环!

第417章 郭嘉预言() 
冀州在紧张的酝酿着改革,邺城、魏郡、清河、平原已经调集了大量兵力,有赵云、张辽、太史慈、黄忠等人亲自训练,融合了投降的那些袁军,如今后方再无战事,要图谋中原,兵力自然都调到了黄河一线!

    虽然隔着兖州和徐州,但扬州大战的消息还是源源不断的送到了邺城,郭嘉和和洽组织的影龙卫和情报系统,已经逐渐趋于完善,第一批骨干培养成功,新生力量正在茁壮成长!

    曹操计斩张勋,消灭一万兵力,俘虏一万兵力,实力大涨,兵至盱胎,想必袁术又是一阵头疼,对上曹操这个狡猾的对手,的确是袁术在三国中最大的不幸!

    更何况,还有一只猛虎已经渡江而来,正对着扬州虎视眈眈,袁术不知为何要贸然称帝,但走向败亡已经在所难免,一旦袁术被消灭,整个袁家便彻底消失,虽然是四世三公之名,但遇到这样的后代,也只能黯然叹息了!

    孙策的兵马已经从庐江出发,先锋人马到达巢县,与成德的纪灵对峙,消息送来也至少已经是五天以后了,战况如何暂时不知!

    高顺叹道:“纪灵虽然谨慎,但终究非孙策、周瑜之敌!”这二人一文一武,的确是良配,以纪灵的能力,恐怕难以挡住锐气正盛的孙策!

    郭嘉忽然言道:“策新并江东,局势未稳,孙权年幼,难以服众,恐被豪杰偷袭,而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恐死于匹夫之手!”

    高顺闻言,眉毛一挑,半晌不语,郭嘉这段话,他并不陌生,当年曹操与袁绍对峙在官渡,孙策便有心偷袭许昌,郭嘉便向曹操说了这段话,后来孙策果真死于许贡的门客手中!

    且不论郭嘉的能力或者这其中是否有阴谋,但孙策的确是英年早逝,甚为可惜,虽然如今局势有所改变,有了鲁肃提早的加入孙氏集团,孙策在平定江东之时,对那些世家手段温和了许多,这也是他能加快平定江东速度的原因之一!

    但江东世家门阀极多,关系错综复杂,并非一时就能完全稳住,这也是为什么孙权在江东经营十几年,官渡大战的时候,还是冒出来一堆投降派的原因,可见内部整顿,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江东的局势表面上看起来已经平定,实则暗流涌动!

    孙策若是一直如此强势,或许能够从容压制,要是一旦征战兵败,露出破绽,只怕自家后院也会起火,所以郭嘉方才的分析也很正确,不过将必定死于匹夫之手改成了恐怕,这也是一种推测!

    高顺在书房累跺了两步,言道:“我与孙坚一见如故,孙策乃当世英雄,虽性格鲁莽,却光明磊落,奉孝之言,切中其害,周瑜、鲁肃所不及也,我还是写信提醒这小子一下!”

    一想到自己如今是“小霸王”的前辈,高顺就很有一种成就感,当年在洛阳见到孙策的时候,他知道这个家伙对自己很是仰慕,甚至还有一丝崇拜,而且孙策一定是曹操一个强劲的对手,留着孙策,更有价值!

    郭嘉点点头,却不说高顺提醒孙策的事情,沉吟道:“曹操乃是枭雄,手下文武极多,非袁绍所能及也,孙策的确需要活着!”

    孙策自认为英勇无敌,通常出行,也很少带着护卫,这可和曹老大完全是两个样,曹操出行,最先有典韦率领的护卫,后来有许褚率领的虎贲,甚至还有曹纯的虎豹骑,甚至夜间睡觉,连侍者都不让靠近,这正是因为曹操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必须小心,只有留住了性命,才有可能创造一切,所以高顺身边也还是有典韦的护卫,这一点,他虽然自大,但也不得不以防万一,反而是孙策这个愣头青,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