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少年状元-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尧想了想,点头答应。这时,只见唐仁和唐德,领着一个八、九岁瘦弱的小男孩走了过来。唐仁对小男孩说:“这是大哥,赶快给大哥施礼。”

    小男孩腼腆地施了礼,叫了声:“大哥,忠儿给你施礼了。”

    唐尧看着他那样子,正如重明祖爷所说,确实可怜兮兮的,让人看着心痛。

    把他拉在身边,摸着他的头说:“你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以后你要昂首挺胸,凡事有你三个哥哥顶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又对唐仁和唐德说:“你俩要好好教他功夫,把他的身体练得棒棒的,同时还要锻炼他的胆量,我们家的人,个个都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唐仁说:“大哥你放心吧,我们一定能把小弟弟带好。”

    大邑的唐兴府,老家主去世的第二天一早,就搭起了灵堂,大邑侯和大邑的众商家,纷纷前来祭拜。第三天上午,荆州侯带着荆州各邑的邑侯,全部前来祭拜。

    中午刚过,门外一声高喊:“太子启、太子妃、公主前来拜祭。” 唐兴和众侯赶紧迎了出来。

    太子启行了祭拜礼后,对唐兴说:“父王命我前来祭拜老人家。”

    唐兴口称:“谢禹王,谢太子不辞劳累前来祭拜。”

    太子启宣读了禹王的王命:“唐隆,尧帝直系子孙,出身贵重,兴侯为国尽力尽忠,本王追封唐隆为一等侯,身后事按一等侯礼制行使。” 唐兴磕头谢恩。

    公主和唐秋让太子启留在大邑,他们俩带上二十个卫兵,赶往唐家岭,给唐尧送信。

    傍晚时分赶到唐家岭,唐尧一见,问公主:“你俩为何匆匆赶来了?”

    亦玉说:“我们是受父王之命而来,父王已封唐隆老人家为一等侯,老人的葬礼,行使一等侯礼制。”

    唐尧一听,赶忙找来唐贵,对他说:“禹王已封兴伯家的爷爷为一等侯,一切礼制按一等侯礼制行使,所以,陵寝的规格,大小要与爷爷的一致。”

    唐贵听后说:“我即刻去重新安排。”

    唐尧见一切安排就绪,暂时无事,对虞利说:“你已离家多年,回去陪爷爷和父母待几天吧,等送葬那天,你随他们一块过来就行。”虞利回了古阳镇。

    三娘见女儿回来了,拉着唐秋问东问西。唐尧带着亦玉找到唐贵,向他交代了一等侯礼制的一切规矩,并找来族长唐财 ,对他说:“到安葬那天,理应安排全族的老老少少,为老人送行,一切规矩,按照唐族的族规。”

    唐老家主在大邑隐居了几十年,去世后,成了一等候,场面宏大,风光无限。到了安葬的这一天,送葬的队伍排了好几里,礼乐齐鸣,一路向唐家岭走来。

    到了唐家岭,唐家岭的族人,按族规举行了仪礼,凡是小一辈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全都披麻戴孝。唐兴感动地眼泪哗哗的。见唐尧为老爹建的陵寝,与老族长的一般无二,更是感激。

    原来是上次老族长的葬礼后,唐兴回到大邑,将所见所闻告诉了老爹,说唐尧为岭伯建的陵寝,全华夏国都没有,地方选得也好,在唐家岭的山坡上。老人听后,记在了心里,弥留之时,拼着一口气,将身后事托付给了唐尧。看来帝王的子孙,见识就是不一般。

    唐兴像唐尧一样,守孝七天。 唐霸爷儿五个,和唐富、唐贵儿孙一家人,五大长老及家里的儿孙,还有唐家岭唐族中各家的家主,一起在此陪着唐兴守陵。

    唐兴流着眼泪,对着他爹的陵寝说:“爹爹,你的心事尧儿都给你做到了,你老人家沉寂了大半生,最后禹王亲封你一等侯,你老人家该瞑目了。有岭伯陪你,有这么多唐氏后人保护你,你也不会孤独了,你老人家可要好好的保佑我们唐族后人兴旺强盛。”说完后哭拜在地。

    太子启第一次来神农山,感觉到处都新鲜,他和唐秋、亦玉三人,这几天在神农山游山玩水,太子启被神农山的美景所迷,赞叹道:“怪不得秋儿生的这般美,原来是在这人间仙境中长大的。”

    第七天,唐尧主持举行了大祭,仪礼完后,唐兴在族厅前广场,设宴谢了唐家岭的男女老少。唐尧让他回大邑歇息几天,等他们一起回大都。

    唐尧和亦玉一起去了神仙洞,看望了义母、师父,向师父赔礼。老神仙说:“师父不会怪你,知道都是重明那老傢伙的事,再说师父六十多年没出山了,和你义母也正好看看你治理下的华夏国。”

    第二天回到唐家岭,一家人难得聚齐,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团圆饭。唐忠看到,大哥是华夏国首辅,走到哪里都能一呼百应,大嫂是公主、姐姐是太子妃,处处受人尊敬。一股豪气自然而生。

    第二天唐尧和太子启一起回大都,路过古阳阳镇,唐尧和亦玉短暂停留,与娘亲说了一会话,跟着太子启的车队走了。

    唐尧娘看着连马车都没下的唐秋,如今的太子妃,心里后悔不已,当初自己的一阵邪火,看来是伤人不浅,要不今天既是太子妃看着唐尧的面子也不会连面都不肯见,让自己大失脸面,而如今的唐秋已是高不可攀了。

第一百一十章;华夏强盛铸九鼎() 
华夏开国第九年,时逢大朝,唐尧出班奏报,满朝文武,顿时鸦雀无声,不知这次首辅又有何大手笔。

    唐尧不急不缓,向禹王深施一礼道:“启禀禹王,我华夏国开国九年,国泰民安,兵强马壮,南方三苗之地,一百零八部落,合并建邑已约六成,大江码头建成,天堑已变通途,江南已成华夏国米粮之乡。北平、南宁两邑,都已雄兵过千。幽州已归冀州,草原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巴东、太行两条新路业已开通。禹王英明,成就千古圣名,我朝政通人和,朝政严明,开神州盛世之先河,创神州历史之未来。臣以为,为记禹王治国之功绩,当铸铜鼎,流芳万代千秋。”

    皋陶第一个站出来赞成,向禹王奏道:“首辅奏报,彰显禹王圣明,铸鼎记述我朝盛世,老臣赞同。”

    姒臣与众臣纷纷响应,齐声称好。

    禹王很是高兴,笑着对群臣道:“首辅此奏,甚合本王之意,本王准奏,兹事体大,本王命首辅设计鼎形,撰写鼎文,择吉开工。”

    众大臣见首辅奏报周全,众臣无事可奏。侍臣一声散朝,众臣纷纷离去,禹王令侍臣留住唐尧。

    回到禹王府,禹王语重心长地对唐尧说:“父王本想巡视巴地,奈何年龄大了,不愿意动了,你代父王去巡视一下巴地和我的故乡。”

    唐尧对禹王说:“儿臣正有一事想报,巴中会三江之水,沃野千里,可在巴中建邑,聚民垦田,不出数年,巴中必成华夏富庶之地。”

    禹王听后微笑着说:“看来你早有此筹划,这事你又想在父王前面了。”

    唐尧恭敬的说:“儿臣不敢欺瞒父王,十年之前就有此筹划,巴地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巴民现大多依山而居,靠天吃饭。巴中建邑,可成为巴地中心,促进巴地的发展。”

    禹王听后,心头一亮,说:“父王就给你筹划的邑起个名吧,就叫‘成都’吧。”

    唐尧笑着对禹王说:“这名起的好,能流传万古。儿臣还有一事,不知父王有没有建邑的人选?”

    禹王说:“这事容父王好好想想。”

    唐尧拜别了禹王,回到府中。对亦玉说:“父王要我代他巡视巴地,你愿不愿意与我同去?”

    亦玉说:“华夏南北我都走过了,就是没有去过西边,我当然要跟你一块去了。”

    唐尧对亦玉的马车做了大修,换了更结实的车轮和减震,车内又加了一些暗柜,可以放一些吃的和穿的,又重新做了软垫和靠背。一切准备停当,唐尧带上五十亲兵,浩浩荡荡地出了大都城,禹王亲自送到城外。

    这天到了古阳镇,唐尧这次在义父家里住下,唐尧娘高兴地忙里忙外,对亦玉也是特别热情。唐尧见娘又给他生了个妹妹,已有两岁了,见了唐尧格外的亲,老围着唐尧转,唐尧也很喜欢她。吃饭时,外公一家也全来了。

    唐尧娘对唐尧说:“这么多年没见你了,这次你就在家多待几天吧。”

    唐尧笑着对娘说:“我当然希望在家多待几天,只是这次我是代禹王巡视,身不由己,巡视完巴地,我还要赶回大都,向禹王奏报。”

    唐尧娘听后,长叹了一口气。第二天一早,唐尧拜别了娘和义父,向巴地而去,路过唐家岭,做了短暂的停留,然后向巴东而去。只见这一路,全在群山峻岭之中。唐尧感叹道:“这条路,修的真是太不容易了。”

    同时,他在心里也赞叹古人的智慧和毅力,这种精神,成了华夏人的基因,流传了几千年,历经劫难,生生不息。

    这日,赶到了巴中,休息了几日后,唐尧便开始了选址和丈量,一连忙了二十多天。

    唐尧又带着亦玉回到禹王的家乡——神龙岭,住了几天,然后往回赶。

    这次路过唐家岭,唐尧准备在家多休息几天,唐仁已经二十一岁了,早已娶妻生子。唐德也有十七岁了,长得身高九尺有余,仪表堂堂。就连那个最小的弟弟,也已十五岁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腼腆的小男孩了。

    三娘对唐尧说:“给唐德说亲的人,都要踏破门槛了,这小子就是不要,他说大哥说的还有大事要干,等到干完大事再娶亲。”

    唐尧对三娘说:“人各有命,就依着他吧,我想他在家也待不了两年了。”

    唐德听后非常高兴,对唐尧说:“前些日子,古阳镇的大舅和二舅,非要找我和二哥比武,他们是长辈,二哥说什么也不肯,我看到两个舅舅想发火,我就答应和大舅比划两下,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亮棍子还没碰到他的黑棍子,他的黑棍子就飞了出去。二舅不服气,也上来给我比,结果和大舅一样。当时看大舅和二舅一脸的懊恼,什么话没说就走了,也不知是不是得罪了他们。”

    唐尧也觉这事有些蹊跷,仔细想了想,这‘神光盘龙棍’,难道说是‘幽冥神龙棍’的克星。若真这样,可真是天意了。

    对唐德说:“比武胜败,是非常自然的事,你也不必放在心上,我想大舅和二舅也不会怪罪你们的。”

    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饭,说着这二年唐家岭的变化。

    当天晚上,唐尧在似梦似醒中,忽见师父和义母走了进来,义母笑着对唐尧说:“尧儿,我和你师父要搬家了,以后恐怕就很难相见了,临走之时,义母和师父再见你一面。”

    唐尧赶紧叩首,扑通一声掉下床来,那里有师父和义母的影子。唐尧猛然醒悟,师父和义母可能不好。

    这时,亦玉也被惊醒,问:“你怎么了?”

    他对亦玉说:“刚才梦到师父和义母向我辞行,我正要向他们磕头,不料掉下床来,我感觉此梦不妙,想到神仙洞去看看。”

    亦玉也要同去。两人的动静惊醒了全家人,三个弟弟听后,非要跟这大哥一同去。四匹快马,黑夜里向神仙洞疾驰。

    到了神仙洞下,唐尧让三个弟弟在下面等着,背着亦玉上了悬崖。走进神仙洞,只见大元坐在师父义母的洞室旁,满脸的哀伤,头上的毛发全都白了。看见唐尧后,竟然呜呜地哭了起来。

    唐尧快步走进洞室,只见师父和义母,穿着亦玉第一次送给他们的衣服,和翠玉头饰,盘坐在床上,面带微笑。唐尧上前一探鼻息,早已没有了呼吸。他只觉着眼前一黑,高大的身躯向后倒去。

    昏迷中似乎听到了师父的声音,对他说道:“尧儿不必哀伤,我与你义母功德圆满,已位列仙班,师父被玉帝封为药神,掌管天上人间的药物,你义母帮我看守天上的仙药园。”

    唐尧迷迷糊糊地问师父:“天上的神仙也需要药吗?”

    师父说:“天上的神药,是为平衡人间的药物而种的,并非为了治病。师父还有一件事叮嘱与你,元可是大元的儿子,元爱是另一个元人的孩子,你要让元可元爱照顾好大元,他已老了,也没几年了。”

    唐尧听后对师父说:“师父放心吧,尧儿一定能做到,我还能再见到师父和义母吗?”

    师父停顿了一下说:“也有可能吧。”说完后,声音就消失了。

    这时,唐尧被亦玉的哭声惊醒,起来后,他用意念告诉重明,让他带元可元爱到神仙洞来。不一会,重明带着元可元爱走了进来,大元看见高大的元可元爱,冲唐尧比划着,问这是那两个小元吗?唐尧点点头。

    大元拘偻着身子,走向元可元爱,元可竟然想避开大元。

    唐尧大声斥责元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