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带张彩照回明末-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天的他们来一趟我们这穷乡僻壤的也不容易。”

    话音刚落,老童生王得禄端了一个盘子出来,上面有六锭五两的银锭,赵国华笑着道“几位,这是在下的一点心意,天这么热,几位拿去买点茶水喝。”

    “哎呀,这怎么可以……赵先生真是太客气了,哈哈哈哈……”王捕头笑着,对两个手下示意了一下,两个差役喜笑颜开的哈着腰急忙伸手接了过去。

    赵国华微笑着问道“王大哥真的不知县令大人为何找在下?”。

    “兄弟,我真的不知道大人找你有何事,但是,我想他没有不利于你的想法,因为他吩咐我们是请你去县衙,而不是传你去县衙。”王捕头一本正经的说道。

    “这个县令为人如何?”赵国华问道。

    喝了口茶水,王捕头缓缓说道;“他是个饱学之士,能力还不错,对下属也还随和,只是不会讨好上司,因此做了十几年的县令也一直得不到提升。”

    赵国华心说这县令听起来为人还可以,应该对自己没有恶意。

    于是他说道“王大哥,既然这样,那我们就走吧。不要让县令大人久等。”

    “好的。你收拾一下,我们在门外等你。”王捕头说着,和两个手下走了出去。

    赵国华梳洗一番,换了套文士衫,牵出两匹马,带上孙富,骑上马,跟着几个衙役去了县城。

    在古代,不会骑马是很不方便的,因此赵国华找马贩子,花八百两银子买了五匹战马,经过半个月的练习,他已勉强可以骑在马上奔驰而不会掉下来了。

    骑马虽然不舒服,可是比走路快多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就到了县衙们口。

    “赵先生,县衙到了……”说着话,王捕头滚鞍下马。

    下了马,赵国华抬着头观察起这三百多年前的县衙来。

    永新县衙座北面南,位于县城东大街中段北侧。大门面阔三间,中为通道,大门两边建成有衙门常有的“八”字墙,门两侧有一对威严的石狮,门前建有宣化牌,大门东侧放置一面大鼓,告状人击鼓鸣冤的地方。

    宣化牌隔街相对的是照壁,宽约10多米。照壁北面绘有一幅名叫“犭贪”的想象中的动物,状如麒麟,据说是神话中的贪婪之兽,能吞下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周围已经堆满了各种珍宝,但它仍然贪得无厌,还想吃掉太阳。

    官府中均以此画告示官员们不要贪赃卖法。

    见大家下了马,站在门口的一个四十来岁身材廋削的差役满面堆笑的走过来问道“来者可是赵先生?”

    这差役穿件青衣外罩一件红布马甲,腰系青丝带。

    明代衙门皂隶杂役穿青色布衣,交领、窄袖长袍,下打密褶,腰间系束红布织带。地位更低的,穿青衣外罩一件红布马甲,腰系青丝带。

    “正是在下。”赵国华抱拳说道。

    差役讨好的笑着道“县令大人吩咐小人,一看见赵先生来就领去二堂,大人和牛师爷在那里等先生。”

    “赵兄弟,进去吧,县令大人就在里面等着你,我等还有公事,就先走了。”说着,就和几个衙役向他拱了拱手,笑了一笑,飞身上马而去。

    赵国华对着带路进县衙的役,客气的拱手问道“兄弟贵姓?”

    “小人张忠,在大人身边服侍大人的起居。”青衣差役谦恭的笑着道。

    “哦,原来是张大哥,初次见面,没带什么东西,一点薄礼请勿推辞。”说着,两锭五两的银子放到了张忠的手里。

    “赵先生真是太客气了……”张忠脸上的的笑容更浓了。

    进了大门就看见大堂,大堂正对县衙大门,经过百米长的青石甬道,拾级而上便上大堂,甬道中部有仪门,俗称二门,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平时关闭不开,只有新官到任第一天或迎接高官到来时方可打开

    大堂、二堂、三堂是县衙中轴线上的三大主体建筑,都是台基托附。大堂面宽五间二十多米,九檩架,高十多米,进深也有十多米的样子,建筑面积有三百平方米左右。大堂上方悬挂“永新县正堂”行楷金字匾额,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抱柱金联,上联“国正天心顺”,下联“官清民自安”。堂中央有一暖阁,为知县公堂,正面屏风上有彩绘“海水朝日图”,寓意是为官要清似海水,明如日月。

    黑漆公案上放有文房四宝、印盒、惊堂木及发令签等审案用物。

    正堂上悬“明镜高悬”匾额,左右雁翅排列着“回避”、“肃静”虎头牌、水火棍及相应仪仗,堂外西侧摆放着堂鼓、仪仗及刑具等,大堂地坪上保留有两块青石板,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两块石板上留有明显的跪坑。

    古代击鼓鸣冤有个规定,每次喊冤人只能击鼓三下,如果乱击鼓,升堂就要先挨板子,后审案。

    大堂月台下不远处,建有公生明牌坊和分列两侧的三班六房。

    三班六房是明清州县吏役的总称。三班指皂、壮、快三班。皂班主管内勤,壮班和快班共同负责缉捕和警卫。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吏房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等;户房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房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兵房掌军政;刑房掌刑法、狱讼等;工房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县衙六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其首领称典吏,由县令指派小官吏担任,直接对县令负责。典吏属下工作人员称“攒点、承发吏书吏、书办、书役等。

    六房又依纵横分为左右列和前后行。纵排是左列吏、户、礼三房,右列兵、刑、工三房;横排是吏、兵二房为前行,户、刑二房为中行,礼、工二房为后行。

    “张兄弟,在县衙当差就是好啊。怪不得张兄弟身上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官威。”赵国华奉承的说着,边走边看县衙的建筑布局。

    “赵先生真会说话!哈哈哈哈……”张忠高兴的似乎骨头也轻了几两。

    过了大堂,就是二堂,中间有一个屏门这是大堂通向二堂的一座屏障。门前有一小院子,甬道两边有四间小屋,这是衙役听差的地方。屏门前置黑漆板门,门上方面北悬一匾额,上书“天理、国法、人情”六个金字。这是告诫知县,施政办案必须遵循的基本纲领。即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

    屏门平常也是不开的,它只供县令和上级官员出入,吏役人等经过该门时,只能从两侧的走廊通过,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高官到来时,屏门方可打开,我们常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官员们总是说“打开中门迎接”。指的就是前边的仪门和这道屏门;屏门北面横匾上书“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

    ;

第十二章 那些图片不是画出来的() 
二堂又名琴治堂。取《吕氏春秋》中宓子贱弹琴理案的典故,后用以称颂县令。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

    进了二堂,赵国华看见两个廋削的中年人正在屋里坐着等他,一个清秀的中年人正端着一杯盖碗茶在吹茶沫,另一个侧身坐着,手里摇着一把描金黑骨的纸扇。

    “见过宋大人,见过牛师爷。”赵国华急忙走过去恭身施礼

    挥手打发走张忠,两个人也不说话,只是在上下打量着他。赵国华镇定的站着,面带微笑的看着两人。

    “不错,果然是能打老虎的壮士!哈哈哈哈……”宋知县大笑着道。

    打量完赵国华,牛师爷摇了几下纸扇,才慢条斯理的说道“赵先生,前几日王捕头拿回来的那些小图片,不知道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什么小图片?”赵国华奇怪的问道。

    “就是王捕头从鸣凤村那拿回来的小图片,上面有宽阔的道路,高大的房子,赵先生不会那么快就忘记了吧?”牛师爷不悦的道。

    “哦,原来是那些图片啊,那些图片不是画出来的,那是用照相机照出来的。”赵国华笑着解释道。

    “何为照相机?”牛师爷好奇的凑过来问道。

    赵国华笑着道“在我住过的海外华夏国,有一种像吃饭的大碗那么大的四方木盒子,里面装有一种名叫胶卷的东西,木盒子的前后有一大一小的圆孔,只要手着拿木盒,把木盒的大圆孔对着几步远的人或物体,人的眼睛凑在木盒的小圆孔的上面,对正了人或物体,一按机关,人或物体的图像就现现在胶卷上了,再用一种特殊的药水,在光线很暗的房间里一洗,就出照片了,王捕头拿回来的小图片就是照片。”

    “啊呀,这世上还有这般的神仙手段……真是神乎其神……”宋县令听的是目瞪口呆。

    牛师爷不说话,在房子里转了几圈,才停在赵国华的面前说道“这么说,那小图片,啊,那照片上的图像是真实的了?”

    “当然是真的……”赵国华坦然说道。

    看他表情不似做伪,牛师爷继续问道;“听说该国名为华夏国,我大明也称华夏子孙,难道他们与我大明有源?”

    “不愧是师爷,一猜就中,这华夏国与我大明实有渊源。”赵国华说道。

    “有何渊源?”牛师爷急忙问道。

    “牛师爷,你太心急了,赵先生自来到县衙还未喝过一口水,你总得让人家喝口水吧……”宋知县笑着说道

    “哦哦……东翁说的是,还请赵先生莫怪才是……”牛师爷说着,对赵国华作了个揖。

    “不敢不敢……”赵国华拱手回礼。

    待赵国华喝了几口茶水后,牛师爷才又继续问道“赵先生,刚才听你说这华夏国与我大明有渊源,不知能否详说?”

    赵国华又喝了一口茶水,这才缓缓的说道;“根据华夏国的史书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于春秋时候的鲁国,为了躲避战乱,由公输班也就是鲁班的孙子,在海边的一个荒岛上造了两艘巨大的木船,这两艘木船名叫“诺亚方舟一号”和“诺亚方舟二号”,这诺亚方舟一号里面可以装载三万人,诺亚方舟二号也差不多,两艘巨大的木船造好后,鲁班的孙子就把愿意跟着他走的三万多男女老少装载到了诺亚方舟一号上面,把足够三万人吃两年的食物和水放在二号船的第一层,把猪、牛、羊、马、鸡、犬等动物各二十对放在第二层,把稻麦蔬菜等的种子各一石放在底层,两艘大木船在一个黑夜里悄然开出,木船在大海中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驶去,经过一年多的航行,才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岛,于是他们便下了船,上了这个大岛。从此他们就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快乐的生活在那里了……”

    静!屋里静的落针可闻。

    如此的奇闻,听得屋里的宋县令和牛师爷,包括倒茶水的差役以及服侍的仆妇都目瞪口呆,膛目结舌。

    这故事太让人不可想象了,想想看,光是那装得下三万人的大船,就不知道有多么大,大家的脑袋感觉到不够用了。

    “壮哉!伟哉!”宋县令摇头晃脑的说道。

    为赵国华续了茶水,牛师爷又继续问道“赵先生,既然他们是我中华先秦时期的遗民,想必他们还保持着我中华的一些风俗习惯吧……”

    “牛师爷说的不错,他们的文字与我大明大同小异,生活风俗习惯吧,也差不多,也有春节和重阳节,端午节也吃棕子,总之除了头发是男短女长,女人不裹脚,衣服上下两截外,可以说与大明差不多。”讲到这里,看了看屋里正在聚精会神听他讲故事的众人,赵国华淡淡一笑,喝了口茶水,又继续讲了下去………

    此时杨得贵的府宅里,杨瑞正把丫鬟春香抱在腿上,搂着她摸乳亲嘴的。春香年方十八岁,瓜子脸,梼腮杏眼,颇有点姿色,性格又有点轻浮,她和杨瑞早已勾搭上了。

    “哎呀,大白天的就对人家动手动脚的,也不怕被人看见……”春香在他怀里扭动着身子,腻声嗔道。

    “你怕啥,除了我爹,家里谁敢管我,我爹去京师为我活动去了,一旦本少爷当了官,我就纳你为我的小妾……”杨瑞边说,右手边在她身上游动。

    “哦,哦……”春香娇吟着。

    摸着春香白腻滑嫩的身子,杨瑞感到浑身燥热,欲火中烧,搂抱着她就往床榻走。

    “少爷,少爷……”这时,矮胖的管家杨福气急败坏的从外面跑了进来,边跑边喊。

    把怀里的春香推开,杨瑞整了整衣服,转过身来,叫道;“你鬼叫什么,是你爹死了还是你娘死了,真是的,没的扫了少爷的兴……”

    看了看春香潮红的脸,杨福表情尴尬的说道“不是我要扫少爷的兴,而是有大事要向少爷禀报。”

    “什么事?你快说,本少爷忙着呢。”杨瑞不耐烦的催促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