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魏武元勋-第2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了那一天,统治者又该如何应对?

    于吉想要建立自己的宗教,这无可厚非,可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威逼利诱,就着实让高夜有些不爽。更何况这其中还有如此巨大的隐患,如今曹操强势而道家弱势,道家听命于曹操自然不用担心。可谁会知道,百年之后随着道家信徒的增加,主客易位之下,道家领袖又岂会甘愿蛰伏。

    因此高夜看着于吉只是冷笑了一声道:“呵呵,想法倒是不错啊,没了近忧,于道长想的倒是够远。既然你一贯是能掐会算,那你何不算算,今日之事,我是会支持你,还是会打压你?”

    “我道家兴盛,于司空,于司徒亦是一桩好事。司徒本就是人间少有的智者,如此两全齐美之事,又岂会阻拦?况且曹司空气运之旺,必成千古未有之能事。我道家能附于骥尾,也是一桩幸事,司徒又何必担心?”

    这就是在服软了,像于吉这种人老成精的家伙,如何能不知道高夜现在担心的到底是什么。通过高夜刚才的话语,再加上他在江东的经历,于吉心里很明白,自己想要建立的道门若是想要独立于世外,必然被会受到高夜狂风暴雨般的打击。唯有顺从,才是一线生机。

    只听高夜长叹了一口气道:“修道修道,修的是自己的道,又何必非要开宗立派,何必非要广揽信徒?黄巾之乱的教训,还不够深么!说到底百姓才是这天底下最为庞大的力量,你想就这样建教,你就不想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高夜的话说的重,其实也不过只是吓唬吓唬于吉罢了。他在江东已经吃了亏,对于这一点想来是颇为恐惧的。如今虽然战乱,可颍川一带依旧繁华,十几年没有战乱,百姓虽算不上家道小康,可是衣食无忧还是能做到的。衣食足而知礼仪,当他们每天不再为吃饱饭而发愁的时候,精神食量的需求就会显现出来。虽然现在还不明显,可高夜知道这是必然的发展规律。自己想要让道教变得可控,就必须要让于吉心甘情愿的服从才行。

    不过于吉倒也没有高夜想的那么胆怯,高夜的话音一落,他反倒是直直的看着高夜说道:“司徒觉得我该如何开宗,老道我洗耳恭听。”

第十八章 分教开宗() 
于吉的表现反倒让高夜有一些挫败感,或许人活到他这个年纪,当真是会成精的吧。别看高夜的话说的严厉,可是从头到尾高夜都没有说过不同意这三个字,以于吉的脑子,如何看不出来高夜这是要和他谈条件呢?

    其实对于高夜来说,这确实是有点尴尬的,一拳打出却打在了棉絮上的感觉真的很不好。或许人家于吉对于眼前这一幕早就有了想法,说不定他连自己想要开出什么条件都想的明明白白。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和他废话了这么久,做的却都是无用功,这让高夜如何能不生出一种挫败感来。如果高夜再年轻十岁的话,恼羞成怒或许就是他此时此刻的反应。可高夜毕竟不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了,十年的征战,十年的官场生涯,唾面自干的本事还是有的。

    因此高夜长叹了一口气道:“果然老而不死是为贼啊,老道,你就不怕激怒我,就不怕我也学一学江东的孙伯符么!”

    于吉却是嘿嘿一笑道:“孙伯符不过有勇无谋之辈罢了,司徒名震天下,功成名就,肚量之大,又岂是孙伯符能比的?”

    “肚量再大,有些事情该做还是要做的。百姓的力量有多大,我相信当世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我更清楚。你想要开宗立派,你想要广揽信徒,你想要光大道门,那是你的事情。我还是那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司徒此言当真有如醍醐灌顶!老道心里明白,有黄巾道一事在前,司徒心中有所提防,也在情理之中。只是黄巾之乱,张角虽有八州四十万信众,依旧不是朝堂衮衮诸公的对手,百姓说到底只是百姓而已,面对朝堂大贤,面对百官公卿,面对世家大族,依旧算不得什么,司徒对我又何必如此忧心?”

    高夜长叹了一口气,心道你一个装神弄鬼的老道士,怎么可能有自己对于后世的历史知道的更多,理解的更为透彻?后世的共产党不就是依靠着广大的穷苦百姓,愣是把蒋家王朝推翻,平地里建起了新中国的么!毛伟人曾经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别看道家现在弱小,可一旦聚拢了百姓的力量,那是一股就连高夜都会心惊胆战的力量!况且高夜知道,道家可不仅仅是百姓的道家,在中国的历史上,历朝历代道教都流行于贵族之间。历史上数次灭佛之举,除了有皇帝对于佛教不事生产,不交税赋还揽财圈地的愤怒之外,未尝没有道家对统治者施以影响。明朝的嘉靖皇帝甚至为了求仙问道,二十七年不上朝,如此可见一斑。

    可是这么多的故事,高夜又岂能说给于吉听。人永远不能用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去指责别人,宗教对于统治者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今也只有高夜一个人明白。面对于吉的疑问,高夜也只能是摇了摇头道:“张角之所以败,那是他自己能力有限。若是把张角换成是我或者是司空的话,洛阳早就被打下来了!”高夜说到这里,手中茶杯重重的往桌子上一放,看着于吉说道:“这些事我就不说了,你想要开宗立派,可以,不过你要答应我三个条件。”

    于吉闻言亦是正襟危坐,拱拱手道:“司徒请讲。”

    “第一,道门田产按律纳税。第二,道门弟子不可随意收录,尤其是十四岁以下的孩子,不读完规定课程不可入道家门墙。第三,安定团结,为了眼前来之不易的局面,我是不会介意除掉一切不安定的因素的。”说着高夜长叹了一口气道:“其实我也明白,宗教的出现已经是不可避免了,尤其在这个乱世,人心总是需要一些依靠的。只是张角这一乱,乱的是大汉的根基,这一点不用我说你也明白。张鲁在汉中****,不过也是他统治百姓的手段罢了。道家讲究的是清静无为,讲究修身正道,不是治理地方,也不是统御百姓,这一点于道长还是要拎得清才好。你我相识十几年了,我可不想有一天会把屠刀祭在你的头上。”

    面对高夜的咄咄逼人,于吉一直平淡如水。可此时高夜的一反常态,反倒让于吉有些奇怪。说实话于吉实在是想不明白高夜为什么对于自己开宗立派是如此的抵制,哪怕有张角的前例在,凭着高夜的能力也不应该对自己担忧至此。声色俱厉可以理解为高夜对自己的警告,可是最后这一段语重心长甚至是唏嘘,于吉反倒觉得,这恐怕是高夜的真情流露。

    如果自己的感觉是真的,那么足以说明高夜看到了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担心着自己从未想过的问题。自己自认为对于道家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规划,百年发展已经全在自己的脑海之中。难道高夜的眼光已经如此之远,就连百年后的事情也能一一预测不成?说实话道家从不缺少大智慧之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茅真君却布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采药炼丹,宣扬道法,济世救民,让道家顽强的生存在这天地当中。张道陵首创五斗米教,如今更是让汉中一带的百姓尽信三清。自己自认为是不下茅盈、张道陵之人,又逢乱世,当能让道家更进一步,与儒家分庭抗礼。可自己千算万算,也没算到高夜居然会如此限制。

    高夜这三条规矩,说实话于吉自己只想到了最后一条。经过江东之事于吉明白,得不到上位者的支持,自己的道门只会如同无根浮萍。如今的自己在颍川,在曹操治下。况且曹操刚刚大胜了袁绍,威望一时无两,抱紧他的大腿自然是上上之选。既然自己想要倚仗曹操的势力发展道门,那就不可避免的要为曹操做事,这些于吉都可以接受。可高夜却不准自己随意收徒,这一点于吉实在是有些难受。若是不能收录弟子,道门谈何发扬光大?而缴税一事,更是莫名其妙,道家讲究清修,哪来的田产?

    面对于吉的疑问,高夜自然不会多做解释,况且高夜也实在是解释不了。唐宋时期的寺院、道观,哪一个不是打着世外之人的旗号,拒不纳税,又广收信徒的钱粮买地呢?虽说世家、官员也在兼并土地,可他们毕竟为这个国家做出了贡献,和尚、道士不事生产,又不交税,哪一个皇帝能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不只是说说而已的。况且在世家和寺院之间,皇帝自然要挑软柿子捏,因此高夜提出纳税这一条,纯粹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至于收徒,高夜只是不希望道家的正式门徒太多。要是百姓都像左慈、葛玄那样,云游于山中,不事生产,那这个国家不需要什么外敌,自己就毁灭了!反正百姓信不信高夜管不了,只要不让他们成为道门的一员,他们的利益就永远不会和道门捆绑在一起。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只有把百姓的利益牢牢地捆在朝廷的身上,朝廷才能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

    于吉虽然人老成精,可是和高夜这种拥有两千年先进经验的相比,眼光自然还不够远。只可惜高夜完全没有解释的欲望,只是告诉于吉,要么答应条件,要么免开尊口。说实话于吉实在是想不明白第一条究竟是什么用处,对于第二条,高夜只是说不许随便收徒,信众与教徒要分得清楚,至于第三条本就是他于吉做好了交换准备的条件。在这种情形之下,于吉也只能答应了高夜的要求。

    此情此景,高夜也只是无奈地点了点头,随即言道:“说实话,我更希望你像左元放、葛孝先他们那样潜心修道,而不是做什么道门的掌教。不过事已至此,你我也已经击掌为誓,我自会遵守约定,道长也不要让我失望啊。”

    于吉却是淡淡一笑道:“那是自然。司徒眼光之远,老道即感且佩。既如此,老道便先告辞了,有机会还盼能与司徒长谈,大有进益,亦是乐事。”

    得到了高夜承诺的于吉,虽然有些迷惘,但总算是兴高采烈的走了。毕竟有了高夜的支持,他在曹操治下的传教活动,也就有了保障。是人都会有私心,于吉想要建立自己的教派,想要在道家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高夜可以理解。只可惜,在这个时代,或许真的没有人可以理解高夜为什么对于吉想要开宗立派这件事,有这么大的反应。就连蔡邕在闻听了此事之后,都来责问高夜为何要给道门如此限制,当真是没有一点点海纳百川的胸怀。

    面对蔡邕的诘问,高夜很想把中世纪的欧洲史给蔡邕科普一下,只可惜还未发生的事情,在蔡邕面前一定会被当作胡说八道,然后来一个不予理睬。要是换成是郑玄,说不定还会质疑一下自己的人品。因此高夜也只能用儒家“君君臣臣”的理论来搪塞,直到搬出了黄巾之乱,才算是让蔡邕勉强接受了自己的想法。

    都说无敌是寂寞的,是啊,在这个只有自己明白什么叫共产主义的时代,自己又该怎么给别人解释群众的力量到底有多么巨大呢?

第十九章 坏消息() 
以前总听人说什么“高处不胜寒”,高夜觉得这不过是站在高处的人的一种炫耀罢了。山底下的人哪一个不想要攀上顶峰,可又有几个人真的能上的去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往往是绝大多数活人的心态。前世的高夜不过是教育流水线上出来的一个普通的学生罢了,一面羡慕着成功者的成功,一面鄙视着失败者的失败。费尽心机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可到头来却被这贼老天送回了大汉。又或许是老天知道,像高夜这样的人想要获得成功,想要会当凌绝顶,也就只能回到过去才有可能吧。

    可如今的高夜却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曲高和寡。《诗经》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管子》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的民本思想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型,可本质上却依旧逃不开君君臣臣这四个字来。君王天生就要牧民,百姓天生就该被君王领导,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来封建统治的基础。汉人间的改朝换代对于中国古代的普通百姓来说,除了战乱的满目疮痍,无非是谁做了新的皇帝而已。可一定得有皇帝,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若是让这个时代的统治者听到明主这两个字,高夜觉得恐怕他们的余生都要在恐惧中度过了。因为这就是高夜现在的感觉!民主这两个字听起来是多么的美妙啊,可是拿到这个时代来,又该有多么的恐怖呢?在这个全国识字率连半成都没有的时代,民主只会让愚昧战胜文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