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青天-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哼!”王志新冷哼一声,“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去世,由长辈做主,这有什么错。”

    刘飞见姐姐不说话,便帮姐姐说道:“我姐从开始就不同意这门婚事,都是我二叔逼的。我爹刚去世,不到三个月,二叔便把我姐嫁出去了。”

    王志新皱了皱眉,“你爹去世三个月,你姐便成亲了?你二叔也是浑人,大丧期间,怎可成亲!”

    “太好了!”王枫一拍大腿,大丧期间不能成亲,也就是说,刘玲的亲事不算数,是法律不承认的。那么刘玲便不是谋杀亲夫,最多算是防卫过当,哪怕刘玲不改口,也不会判死刑。

    “老王,我想通了。刘姑娘与胡文海并不是夫妻关系,胡文海屡次暴打刘姑娘,还想强奸于她,刘姑娘乃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只能毒杀于他。这判几年流刑,与理与法都说得过去吧?”

    王志新苦笑着摇了摇头,王枫这么说,他还真的无法反驳。按照《宋刑统》,可以这么解释。王枫这孩子,为了这个女人,真是用尽脑汁。冤孽啊冤孽!老爷啊,您快来吧,老夫真是无能为力了。

    ……

    青阳县西城门,良民证办理处,人山人海。

    胡三几个人喝完酒,写好协议书,签字画押之后,便来这里办理良民证。

    王枫推出良民证的原因,有几个方面。这良民证,就是后世的身份证。一方面可以很容易的统计人口。另一方面是防备那些钻空子的人,没事进进出出城门,购买税票,打乱他的计划。还有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赚钱了。

    每个良民证,工本费一百文。钱虽然不多,但对于很多低收入的百姓来说,也不算少。一百文是他们十天左右的收入。没有良民证,进城叫入城税,不给税票。为了税票,百姓们都忍了。毕竟每天可以进出四次城,按照五文钱一张税票计算,四张税票十六文钱。

    良民证工本费,一百文,七、八天就赚回来了。有一万贯的大奖,摆在那里,没有人会觉得,税票卖不出去。

    李贺臣是越来越佩服王枫,王大人实在是太有才了。这半天下来,良民证的工本费就收了六百多贯。他估计,青阳县的人,良民证都会人手一本。哪怕是外地来的人,但凡想多住几天,也会办理良民证。

    青阳县一万人口,每年光良民证的工本费就能收一千贯钱。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以前青阳每年的赋税收入,也就一千多贯钱。王枫高就高在,良民证有效期只有一年。也就是说,这工本费

    ,每年都有不少于赋税的收入。

    当然,李贺臣还想不明白,为什么王枫会把奖金,定的那么高。一万贯啊,这可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自从公告公布,青阳县所有的人,都疯了。

    李贺臣问过自己的父亲、二叔,可是他们并没有回答。只是说,王大人实在是太高明了。他知道,父亲跟二叔,这些天一直在筹备开店。令他想不通的是,他们开的竟然是包子铺!包子这个名字,是王大人起的。就是菜馒头、肉馒头,李贺臣实在是想不明白,几文钱一个的包子,会有多大的赚头。

    “下一个!”李贺臣抬头一看是耿三,开口说道:“三儿,你们来了。保长的文书带了吗?”

    “李哥,哪能不带呢。”耿三连忙掏出保长早就写好的文书,递给李贺臣。

    王枫之所以规定,办理良民证,必须有保长所开的证明书,是为了防备那些钻空子的聪明人。一个人弄一堆良民证,这也会坏了他的计划。为了不被聪明人钻空子,王枫可真是能想到的都想了。

    李贺臣看了看文书,在一本手掌大小,拇指厚的小本子上,填好籍贯、姓名。盖上打印,递给耿三,“好了,下一个。”

    “谢谢李哥!对了李哥,晚上有空吗?兄弟们,请您喝酒。我们中午的时候,就想喊您,可是您太忙,走不开。”

    “哎……”李贺臣轻叹了口气,“这几天,我都快累死了。胳膊都快抬不起来了,今晚还真有空,到时候再约。”

    “好咧!”

第三十九章 包子铺() 
这天是入城税重新开始征收的第五天。之前,青阳县所有人都曾想过,肯定会有很多人交税。他们没想到的是,人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青阳县四周的几个县的人,得知消息也都跑了过来。因为已经过了农忙时节,种地的百姓,待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到青阳每天光卖税票,就能有十几文的收入,这种好事,真是天上掉馅饼。

    万贯大奖,对很多人来说,只是看得见,摸不着的。但对于一些有实力,又有资金的人来说,万贯大奖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一万贯,别说普通人,即使是商人,一辈子也很难赚到这么多钱。

    冯元涛是石台县里的一名富商。石台县在青阳县的南边,两县接壤。前些日子,冯元涛听说青阳入城税与大奖的事。他与朋友一商量,便来到青阳,实地考察一下。

    从青阳友人的口中,他得知大奖操作方法。收购税票,买的越多,离大奖也越近。冯元涛这次来青阳,一方面是想,考察收税票这门生意,到底能不能做。另一方面是想看看,有没有其他的生意可做。

    他已在青阳住了几日,这天上午,他一直待在城门口观察。城门刚开的时候,是人最多的时间。很多人赶早排队,从这个城门进来,交税拿税票,然后又出城急匆匆的跑向另一个城门。这些都是有事做,但又想赚点小钱的人。

    艳阳高照之后,人就渐渐少了起来。这时进城、出城最多的是老人、孩子。这是在家带孩子的老人,出门赚零花钱。对于孩子多的家庭来说,这可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冯元涛就看到老两口,带着十几个孙子、孙女,兴高采烈的交税拿税票。

    他上去跟老人攀谈,老人心里那个高兴。老人有三个儿子,一共生了十八个孙子、孙女。本来家里生活很困难。孩子多,一张张嘴,都是一个个的钱窟窿。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现在好了,自从王大人开征入城税。每个孩子都能赚钱了,每天每个孩子十六文的收入,足够他们吃好穿暖,剩余的钱,还能补贴家用。

    老人提到王大人,发自内心的感激。王大人是青天大老爷啊。王大人已经说了,入城税的收入,首先用来建学堂。建好之后,只要是有良民证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入学。而且提供免费午餐。

    快到午时,人又多了起来。这时进出城的人,很多穿的破破烂烂。这些人都是青阳附近几个县的乞丐,青阳有这种好事,怎么能少了他们。冯元涛认出,人群里的二黑子。

    二黑子二十多岁,石台县人,是个哑巴,不会说话。十岁那年,其母病亡,家里其他人不待见他,把他赶出家门。自此他便在石台县流浪,行乞为生。冯元涛也偶尔,会施舍给他一点吃食。

    现在的二黑子,脸上也有了红晕,身上竟然穿了一件崭新的长袍。长袍有些肥大,穿在他身上,很不合适,看起来样子很好笑。

    看着这群乞丐,竟然人模人样起来,冯元涛心中很是不解。这几天,青阳知县王枫的事情,他了解很多。作为一名精明的商人,他看懂了王枫的用意。

    王枫搞这个万贯大奖,就是为了吸引外来人口到青阳定居。大奖不止吸引外来人口,还有外来的资金。冯元涛自己,开始也想来青阳收税票。

    可是当他看到城门口,收税票的人之后,他改变了想法。

    收税票的主要有俩伙人,一群是以耿三为首,他们人多势众。另一伙是青阳四大才子的仆人。两伙人之外,还有一些单干的人。基本都是青阳本地的地头蛇,作为外地人的冯元涛,自知很难与这些地头蛇争。

    冯元涛抬头看了看,已是午时,他也有些饿了,该去吃饭了。

    冯元涛跟管家老李说道:“走吧,我们去城里吃饭。”

    老李问道:“老爷,今儿我们去哪吃?”

    “你那远房亲戚李金水,不是开了一个包子铺吗?我们今天去那儿看看。”

    老李指了指路,“老爷,从这里走近。”

    老李名叫李方丝,他与李金水兄弟,是拐了很多弯的亲戚。李氏兄弟与冯元涛生意上有些往来,平日里都由老李打理。因为老李经常到青阳,他对青阳比较熟悉。

    “李金水真的说过,这包子铺是王大人让他开的?”

    老李点点头,“我也很纳闷,凭他们兄弟俩的财力,怎么会做这种小生意。一个菜馒头一文钱,一个肉馒头两文钱。这鸡毛蒜皮的小生意,能赚几个钱啊。”

    “看来,李氏兄弟与王大人关系不错。”

    老李皱了皱眉,“他家的管家有一次跟我喝酒,喝大了。他说,李金水的大小子,把王大人打了一顿。王大人上门,讹了他家老爷很多钱。从那之后,李氏兄弟便与王大人攀上了关系。”

    冯元涛笑着说道:“这就说得通了,这王大人,真不愧为王荆公的嫡孙。才华横溢,治世能臣啊!”

    “老爷,这话怎讲?您真的看好王大人?”老李倒是不这么认为,虽然青阳县的百姓,都称呼王枫为王青天。可那都是明面上的,暗地里,他们都喊王枫,王傻子。

    “到了包子铺,你就知道了。”

    老李不明白,老爷为什么这么说。等两个人走到包子铺所在的那条街,他才有些明白老爷的意思。

    远远望去,十几个长队一字排开,从街头的包子铺一直排到街尾。

    冯元涛走到一个队伍后面,说道:“我们就排在这儿吧。”

    老李连忙摆手,“不用的老爷!包子铺的掌柜就是李家的管家,您要是想吃包子,我直接去找他拿就行了。李家的粮食,还都是从我们粮店里进的。要几个包子,他都不好意思跟咱要钱。”

    青阳县只有一家粮店,粮店的老板刘云礼与李氏兄弟关系不好。正巧,冯元涛在石台县有家粮店。李家便从冯元涛店里买粮食。

    冯元涛摇了摇头,“我带你来,吃包子只是其次。真正的原因,是想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这里吃包子。”

第四十章 暴利的包子() 
冯元涛拍了拍身前小伙的肩膀,开口问道:“小兄弟,为什么这个包子铺这么多人?”

    小伙回头看了一眼,说道:“恁不是本地人吧?”

    冯元涛点点头:“在下石台人士。”

    “哦……俺说呢!这包子铺的招牌,是王傻子……”小伙说到这,突然改口:“是王青天,王大人题得字。待会,买包子的时候,你可以看看,王大人的字。那可真是,清新飘逸、游龙画凤。那天包子铺开业的时候,王大人还带领全县的衙役,来这里吃包子。”

    王枫与李氏兄弟有关系,冯元涛早就知道了。他开口说道:“原来是因为王大人的关系,你们都来吃包子。”

    小伙摇了摇头:“不是,不是。因为王大人的关系,大家伙都知道了这个包子铺。都来这里买包子吃,因为这里的包子,味美价廉。面粉都是上等的白面,菜馒头里都有几个大肉块。肉馒头更不用说了,都是上好的五花肉。要说以前,俺不舍得买着吃,现在谁在乎这几文钱啊。”

    冯元涛点点头,是啊。一个肉馒头,两文钱,一个普通人,一顿饭,两三个就吃饱了。对于以前辛辛苦苦干一整天,才收入十几文钱的普通百姓来说,一顿饭六文钱有些奢侈。现在每天,光进出城卖税票,就有十六文钱的收入。哪怕是三顿饭,都吃肉馒头,也足够了。

    冯元涛估算了一下,一个菜馒头,成本大概半文钱,一个肉馒头成本一文半。一个包子纯赚半文钱。现在包子铺,一字排开,十个摊位卖包子。单就排队的这些人,就有五百多人。按一个人买三个肉馒头计算,光这时排队的人,包子铺就能赚将近一贯钱。

    队伍行进的很快,一会功夫就轮到冯元涛。

    小二问道:“客官,您要几个包子?俺们这,现在只有两种馅,白菜包子,与纯肉包子。过几天,就会推出新品种。”

    冯元涛掏钱,开口说:“一样来两个。”

    小二熟练的拿起纸,包好,双手递给冯元涛。

    “青风包子铺…王木风是页”

    冯元涛临走时,抬头看了一眼招牌,差点笑死。王枫这字,写的还不如三岁的顽童。夸张的是,“枫”怎么看怎么像是“木风”,“题”怎么看怎么像“是页”。冯元涛撇撇嘴,刚才那小伙,说王枫的字清新飘逸,真是高级黑啊。

    包子铺屋里有二十几张桌子,现在都坐满了人。冯元涛往里面瞥了一眼,正好看到二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