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爱卿起来吧,朕失状了。”福临强打精神,安慰几位汉臣。

    “玄烨,既然如此,你的第三防,可是用在同安王之子、海澄王郑世森的身上?”福临聪明的猜测道。

    “皇阿玛圣明!”弘毅深深一揖,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样子。

    不能让郑成功跳出来坏了我的好事!尽管你是民族英雄,但你只不过是把原本就属于我们中国的台湾岛拿回来而已,而我要做的,却绝非一个台湾岛能够比拟的大事!对不住了,国姓爷!

    【申明一下:对郑成功的民族英雄地位,弘毅绝不敢诋毁和动摇,这可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至于里面的观点,乃是一家之言,而且还是放在十七世纪国际关系史观里面做的文学加工而已,请各位书友多多包涵!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郑芝龙、郑森两父子的海商贸易网能够被清廷所接受并善用,弘毅以为,到乾隆时期,大清和英国基本上就可以统治世界了……再换句话说,南明隆武朝如果不采纳黄道周的专守陆上政策,而是听从了郑芝龙的海上进取政策,早一点夺取台湾,以为西进基地,说不定顺治朝大清就要退回白山黑水去了,假如是那样,就看看福临怎么和罗刹死磕了(不在北京,福临就得不了天花,得不了天花,福临就应该多干几年皇帝……)如此一来,说不定现在的中国版图,可能会向北抵达北冰洋附近……】

    '1' 明初,厦门称“中左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抗御倭寇侵犯,在厦门筑成厦门城,厦门之称从此始。城建成后,朝廷在此设置守卫千户所。移永宁卫中、左所于厦门岛,配战船20艘,士兵1204名,时厦门地方行政仍归属同安县。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进逼福建,忠于明王朝的郑成功占据厦门、金门作为“复明”根据地。顺治十二年二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寓思念明朝之意。州署设知州及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广纳明遗官员,分理军政各事。作为南明朝廷国家级政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永历十七(公元1663年)一月改思明州为思明县。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军攻取厦门、金门,废思明县,厦门岛重新归属同安县。1935年国民政府在厦门置市时,为市区组成部分,1946年为中心区区公所。1950年人民政府改厦门市区为“思明区”,以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明区改名向阳区,直到1979年10月1日改回原名称。(。。)

第一百九十五章——大防厦漳泉() 
曾弘毅大谈如何防备郑芝龙的反复和威胁,而且还在第二“防”中肆意“跑题”,“顺便”归拢了皇帝、大臣对于台湾和琉球这两处重要性的统一认识。即使如此,作为御前会议主持人的福临却敏锐的从“儿子”论及郑成功的蛛丝马迹中分析得出:这第三防是冲着他的海澄王来的!

    既然“英明神武”的青年皇帝都“猜”出来小玄烨的第三“防”是要用在郑森的头上,弘毅就赶紧开门见山吧!

    “皇阿玛,儿臣的三防,乃是防其盘踞闽中,以为根基。”

    “盘踞闽中?既然封其为王,总要有他父子二人提领的地界吧?不让他们在福建,又要去哪里呢?况且朕也早就下旨,准其驻扎福建,例照三藩。”福临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皇阿玛,儿臣恳请皇上,三藩之例在这福建,一定要多行变通。”弘毅这是却又一次显得不依不饶起来,急忙起身离坐,跪下恳求。

    “玄烨莫急,起来详说为何定要变通。”福临这次没有惺惺作态、佯装不悦,而是和颜悦色,等着玄烨答疑解惑。

    “皇阿玛,福建一省,原本荒芜,为何到了唐宋就开始兴盛,特别是到了前明更是盛极一时、及至今日?此中原委需要明白。”

    “哦?你不是说衣冠南渡之后,其地多有民人拓殖,又兼有出海行商之人,故而繁华起来吗?”福临有些摸不着头绪。只能顺着儿子的思路前行。

    “皇上,琉球中转贸易而谋利,毕竟也离着福建不远。”戴明说开动脑筋,果然发现了一个十分合理的理由,急忙出来给福临献言献策。

    “对!道默言之有理。文化之后人才济济,东出外海得天独厚,福建有了这人和与地利两条,繁华一时也是自然!”福临冲着戴明说点了点头,算是又亲近了几分。

    “皇阿玛圣明。但为何前明之时,福建沿海先禁海再开海。却总是绕着这个福建一地来回往复呢?难道诸如江南、山东一带。不是人才荟萃、出海便利吗?哪有为何偏偏就是福建一隅?”弘毅深入一步。

    “这……诸位爱卿,朕一时还真是被二阿哥问住了。呵呵,你们有谁知道其中原委的,说来听听。”福临向几位汉臣求援。

    几位汉臣此时就像被点名的小学生一般。齐齐低着头沉思不语。不是他们才疏学浅、无以为答。而是各个都动了心思。在缜密思考小玄烨此问题背后的深意——没办法,这个小家伙每次发问,背后似乎都要习惯性暗藏一个大大的伏笔。必须小心谨慎才好!

    若论有明一代哪个省谁出的进士最多,首推浙江,共有3697人。之后,“第一集团”前六名的有:江西,排第二,3人;江苏第三,2977人;福建可以排在第四,2374人;紧随其后的就是“孔孟之乡”山东,合计1763人;河南排第六,1729人。若是按照清初顺治朝的行政区划,浙江和江苏都是“江南”,那更是遥遥领先于全国进士地域分布的“第一集团”。但前六名之内,江西、河南不靠海,做不了例证,弘毅只能选择江南和山东了。

    若论沿海良港,其实明代江苏有宁波港'1',山东有登州港'2',都曾盛极一时,可惜都限于倭患,最终无奈被弃。这一点,在场的汉臣们不可能不清楚。

    “呵呵,玄烨,你这一问不仅考住了皇阿玛,就连朕的肱骨之臣都被你问懵了,哈哈!”福临倒是受用于汉臣的沉思不语,还以为大伙是在给他留着面子。

    “皇上,微臣可否试着作答?”就在弘毅做好准备自说自话的时候,有一个一直被忽视的人脱颖而出!

    “哦,卫周祚啊!呵呵,好吧,你也是在前明做过官的,是那个……”福临对这个工部汉尚书一直不太在意,简直快把他当成是专业技术干部了,所有也不太上心,随口说道。

    “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卫周祚干巴巴说出两个词。

    “什么?”福临对这种没有敬语的回答方式虽然不恼怒,却有些意外。

    “臣回皇上的话,微臣在前明做过户部员外郎和郎中。”这一次,技术干部回过味来,套用了固定应答模式,前面加了“帽子”。

    “哦……”福临反而无语了。

    “臣奏请皇上恩准,解答皇二子之问。”卫周祚貌似是个认死理的主儿。

    “好吧,讲。”福临淡淡应允。

    “嗻!有明一朝,海禁由来已久,却并非皇二子所言禁而复开。”当头一句,就给弘毅弄得下不来台了。

    “玄烨求教!”你个卫周祚,我哪里得罪你了?看看你说的对不对吧!

    “以下臣之见,前明所谓靖海之策,乃是时紧时松,毫无章法!”

    弘毅这个气呀!时松时紧?那不还是禁而复开嘛!

    “臣以为,前明洪武时,始行海禁并逐渐强化。永乐时却似松实紧,貌似郑和下西洋为海禁大开,实则不然。永乐帝即位诏书中明载: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将原来的海船改为平头船,这是釜底抽薪之法,平头船无法在远洋中航行,如是就断绝了国内军民私自下海之路,唯令朝贡海船畅通无阻。”

    卫周祚尽展技术干部本色,从海船装备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反而引起了弘毅的好感!

    “之后的宣德至正德年间。明廷尽管仍多次下达海禁之令,然而收效甚微,民人私自出海贸易却逐渐兴盛起来。直至嘉靖年间,倭寇之患愈演愈烈,甚至登峰造极。嘉靖二年在宁波发生的‘日本争贡’事件引发明廷忧虑,于是屡下禁海令,使得这时海禁之严远超以往。虽如此,民人走私与倭患混杂,最终一纸禁令只能是形同虚设。”

    弘毅暗想:这位卫周祚的眼光的确深邃,看出了问题的实质——民人走私与倭患混杂!

    “于是。前明隆庆元年。福建巡抚上书要求开禁并得到准行。究其原因,一者,倭患民祸之果。倭寇实则多数是沿海民人,而其头目也多为沿海富豪。就连朝廷命官也多认为造成倭患的原因。是海禁造成的后果。所谓‘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福建巡抚谭纶也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朝廷上下如此认识,开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者,白银通行之需。明朝自开国以来,虽禁用金银、铜钱却形同虚设。永历年间白银需求之大,实在是非开海禁不足以填补亏缺。三者,府库亏空之险。嘉靖之后,帝王生活奢侈、官吏贪污成风,各级国库名存实亡。开海设关收税已是解决如此危机的一大良策了。而福建沿海多港口,民人多出海,故而海禁反复,尤在福建。错漏之处,请皇二子斧正!”

    卫周祚言简意赅,将整个大明朝的禁海开海始末及其原因说了个清清楚楚!

    “玄烨钦佩之至!”不但是弘毅,就连皇帝也对这个一直不声不响的闷葫芦技术干部刮目相看了。

    “不过,玄烨还有一处思量,就是这福建得天独厚的地利,才能让故明朝廷放心大胆的在这里放开海禁。”弘毅感觉卫周祚的解答还不是十分贴合自己的主旨,于是亲自上阵。

    “哦?卫爱卿坐下歇息,听听玄烨所论。”直呼其名变成了爱卿,足见态度的转变。

    “嗻!”不知道谢恩的卫周祚,也就老老实实坐下歇息了——好一位实诚人!

    “明朝以来,南洋诸国对中原物产尤为喜好,纷纷来朝贸易。但朝廷回赐之物,数量样式不可能尽如其愿。因此,民间私自贸易就蓬勃兴旺起来。但民间私贸虽能富民,却不可强国。假若南洋诸国都从民间走私之中赚的好处,又有谁会千里迢迢来他大明称臣纳贡呢?因此明廷长期严格执行着限制民间海上贸易的海禁政策,除了少数洋商可以行勘合贸易外,民人出海结为禁止。诚如卫大人所说,即使到了后来不得不重开海禁,明廷对于选在那里开海还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弘毅不像卫周祚还有些顾虑,对于前明种种,他说起来毫无忌惮。

    “哦?难道就是福建?”好学又聪明的皇帝学会抢答了!

    “皇阿玛圣明!恰是福建,全在闽南!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相距颇近,都处在晋江、九龙江之下游,地貌平坦舒缓,海岸绵长曲折,又多有港湾岛屿,自宋以来一直是南方极重的商港之地。最最紧要的却是厦漳泉地区面阔大海,背倚群山,出海则畅通无阻,入陆则关隘重重!”玄烨最后一句话,可谓一语中的、发人深省!

    大伙都不说话,默默回味的功夫,弘毅继续说道:

    “适才卫大人言及,庆隆年间福建巡抚谭纶在其《条陈善后未尽事宜以备远略以图治安疏》中曾言:‘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后来在万历年问曾任福建巡抚的陈子贞也曾说:‘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一旦严格执行海禁政策,民人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集。实际上,嘉靖倭乱中,福建人亦为多。”

    “福建一省,丘陵、山地遍布,多山少田,民人生活赖于外地供应,厦漳泉三地可谓偏僻之所。其实故明之所以在此地开海禁,正如后来福建巡抚许孚远所承认的,在于‘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在远离内陆、重山相隔的闽南厦漳泉开放民人海外贸易,便可以行之有效地对其他方实施严格的海禁了。”

    “故而,儿臣这第三防,就是大防于闽南厦漳泉三地!”

    大防厦漳泉,其实是要断了郑氏雄起的老根!

    '1' 宁波港,明代以前称作“明州港”,盛极于宋元时期。入明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了避“明”国号讳,改明州府为宁波府。因明州属下有“定海县”,取“海定则波宁”之意,仍以原明州府治鄞县县治为宁波府治。宁波之名,从此开始。

    '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